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5 21:25:54瀏覽316|回應0|推薦3 | |
▲靜思晨語 自由與自私 ◎證嚴上人 所謂「自由」──其實是一項務實的教育。人無法脫離群體,人我之間必須彼此尊重、相互體貼,不可任意濫用自由。 然而,人常常在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而毫無知覺。 芸芸眾生,本來可以相處自在,過著和樂安定的生活,但有些人卻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以自我為大,如此造成的結果常常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人群跟著爭執痛苦;不僅擾亂社會,甚至造成民不安、國不寧。 人不該以自由為名,把己意強加在別人身上。一切言行舉止,皆應「止乎禮」,不超越法度規矩。 自由──在個人應該有道德觀的輔導;在社會則是法律;自由若不受道德及法律規範,則趨於「野」,野則橫霸──力大、聲大、慾大、權大者縱情放行,心無閘欄;而自由反倒遁退難伸了。(摘要) ▲社論 一次美善的循環 「珍情畫意,擁抱蒼生」義賣活動結束了,從這項活動的過程中,再次證明了慈濟人永不退轉的凝聚力與為善不怕艱辛的精進心。 自始自終,慈濟人對這項活動所抱持的立場是:不在乎義賣金額的多少,而在乎參與的熱烈與層面的寬闊;不在乎義賣的成果,而在乎義賣的過程。 我們所以認為「過程」重於「成果」,是因為一切善的循環,都蘊涵在過程當中。唯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讓所有的參與者,不論捐獻的人或義買的人,都能感受到那股「長情大愛」的震撼力與慈濟人「真誠存仁」的感動力。 在佛教四無量心中,「捨」雖排名於後,但卻最難做到。要把心愛的收藏品割捨出來,若非具有大慈大悲的智慧和勇氣,豈能做到?能做到「難捨能捨」的境界,又豈非大丈夫的行為?而在「大捨」之後又能有「大喜」的禪悅,若非心境清澈明朗,又何能致此? 主辦這次義賣活動的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與慈友會,都是由護持慈濟志業甚力的善知識組成,其中不乏企業與企業 「一個成功男人的後面,往往有一位賢慧的女人」,慈友會的成員是成功企業家後面的賢慧女人,她們個個蕙質蘭心,發揮女性驚人的才華與力量,她們不僅推動了企業家的「成功搖籃」,而且推動了社會「善的循環」。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她們出力最大,讓人感動最深,女性的柔順特質與智慧在活動中表露無遺。 這次義賣活動的成功,要感謝主辦的慈濟榮董聯誼會暨慈友會之外,更要感謝捐獻珠寶書畫等藝術品的善知識與贊助活動出錢買下義賣品的善心人士。因為有人捐出珍寶義賣,同時也必須要有發心人士義買,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善的緣,一個美滿的圓。 慈濟辦活動,總是有那麼多人參與,這都要感謝慈濟委員與慈誠隊的盡心盡力,從慈濟委員與慈誠隊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眠不休、服務奉獻的精神,凡是接觸到的人,無不動容。他們精心布置場地,搬運東西,維護安全,溫婉接待,細心整理,詳盡說明,讓每位親臨展覽會場的人都能感受那股沁人心脾的親和,他們臉上所綻放出來的燦爛笑容與珠寶書畫相互映輝,使參觀的人不僅欣賞到一場藝術之美,更享受到一場人性之善。 「大捨」不僅要能捨出有形的東西,還要捨出無形的智慧。因此,這次義賣活動,不僅義賣有形的珍寶,同時也義賣了無形的智慧。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如果透過這場義賣,能達到加速「美的擴散」、廣化「善的循環」與深化「愛的層面」,我們的目的就已達成。 將珍藏在保險箱裡的珠寶與書畫,做一次流動性的循環,就能發揮擁抱蒼生、尊重生命的功能,這是賦予珠寶與書畫等藝術品以生命的最好方式,不但可以提昇它們的潛在價值,而且也可以讓人性美不勝收,其意義之大不可言喻,誰敢說我們的社會是富而不仁的社會呢?至少在慈濟世界裡,每個人在心靈上都「既富且仁」、「既仁且貴」的,這次活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慈濟月刊328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