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9 21:02:19瀏覽581|回應0|推薦2 | |
▲靜思晨語 清淨無染蓮華心 ◎證嚴上人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 蓮花清香潔淨可人意,而人的本性純真善良;只因常在人我物慾中打滾,所以原有的良善本性離我們就越來越遠。 佛陀在人間,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這分清淨的智慧與自性。所以,智者應出離茫茫然的凡俗,如同出污泥的蓮花一樣,不染塵垢。 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堪忍事多,身為佛弟子,若能捨棄貪、瞋、癡、慢、疑等惡念習氣,進修慈悲與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福慧無量。 在深切體悟之後,更應以清淨覺性來開啟眾生的智慧。自覺而後覺他,佛陀的本懷──圓覺,即是如此。(摘錄) ▲社論 學道猶如守禁城 在一片恭賀新禧聲中,人們用除舊心送走了嚴冬,用歡喜心迎接了春天。在這「春滿乾坤福滿門」的季節裡,萬物再度欣欣向榮,孩子再度笑逐顏開,百花再度盡情開放,小鳥再度枝頭鳴叫,社會再度充滿希望,人們再 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組成總是存在著缺陷;千百年來,人類對社會存在著的缺陷也總是不斷的咒詛與改造。其實人類社會存有缺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會咒詛,不知改造。 怎樣的成員,就會成就怎樣的社會。社會有缺陷;正顯示組成社會的成員有缺陷;不改造社會成員,而咒詛社會,這不是倒因為果,捨本而逐末嗎? 許多人總是認為我們的社會似乎缺少了什麼,所以才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相當疏遠與冷漠,相當自利與自我。世界上的人都知道「台灣錢淹腳目」,但我們深深了解在「台灣錢淹腳目」的背後,我們社會所缺少的,正是 西方哲人梭羅曾說:人生的目標應該是「簡單的生活,高度的思考。」能知足,才能過著簡單的生活。「知足」的心,就是「常樂」的心,「知足常樂」是千古不移的名言與真理。 遺憾的是,我們社會裡有太多的人過的是「簡單的思考,高度的生活。」難怪整個社會給人的感覺是「思想內涵輕浮,生活享受奢靡」。 「漢武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嫦娥照鏡嫌貌醜;彭祖焚香祝壽年。」這樣的得隴望蜀,這樣的貪求無厭,生活上豈會不心煩,思想上豈會不膚淺。 人間最美的是感恩。有感恩的心,才能付出關懷,才能妥適處理群己關係。一般而論,人不能離群索居,人必須互相依賴,身上穿的、口中吃的、避風遮雨住的、以及商旅遷徙行的,無一不是相互依賴、互相貢獻心力成 有感恩的心,才不會諸多計較,才會打心門、放寬心胸、豁達輕安。寒山與拾得是唐代禪僧最富傳奇性的人物,有一次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樣的寬宏,這樣的包容,社會那會不祥和,人間那會無溫情。 有了知足與感恩的心,還要有造福之心。「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燃光明。」這就是造福的心。造福的心是積極性的、建設性的,是起而行而不僅是坐而言的。「做壞事不能多我一個人,做好事不能少我一個人」,有這 古代的醫書〈千金要方〉曾有這樣的記載:「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養生之道在去除貪瞋癡。修心之道也在去除貪瞋癡。而知足、感恩 黃蘗禪師詩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受一番般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新年伊始,我們就以此跟大家共勉吧! 慈濟月刊315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