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發新生命的大美
2007/06/24 18:59:58瀏覽326|回應0|推薦4

▲人生講座 
 
  開發新生命的大美
 
◎林清玄
 
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開發生命的大美」。開發生命的大美,是希望一
個人在平凡、平淡、甚且平常的生活中,建設一個好的、美麗的、光明的
心靈,來面對這個世界。


◆學佛要躲在山中?


很多年前,當我剛開始學習佛法時,我非常狂熱──每天都吃素,甚至有
一段時間日中一食,看到別人吃兩餐就認為:這個人修行有問題;看到吃
三餐那還得了!看到別人吃肉,就很不開心,心想:此人一定會得到惡報
,會下地獄。甚至於狂熱到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沒有意義,一定要尋
求佛法所言最高的解脫。

當時我在很多經典中讀到,要厭離這個世界才有可能得到成就。因此我對
這個世界產生了非常厭惡的心,覺得這個世間無望了,自己躲起來修行才
要緊。因此,我辭掉了做了十幾年的工作,搬到鄉下某個山上去住。

從我住的地方走路到山下,要走半個小時,當時我想:這下很保險了,等
於是閉關一樣,可以好好在這裡嚴格地修行,於是我每天都拜佛、唸佛,
發十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讀經典,整個人都沉浸在佛法裡面。

在山裡,躲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有一天,我路過附近一個寺廟,寺廟前有
一個很大的金爐,其實佛教的寺廟通常是不燒紙錢的,但是這個佛寺前面
卻有一個金爐,而且有一位師父正站在金爐前,把佛經丟到爐子裡燒。我
看了非常吃驚,我趕緊上前請問師父:「你為什麼要把佛經燒掉?」他說
:「因為這些佛經堆在寺廟裡大概有三年了,從沒有人去動過;可是新的
佛經一直送來,沒有地方放,所以只好把舊的燒掉。」

當時我站在爐前講不出話來──佛經這麼棒的東西,為什麼沒有人願意拿
來看?古代的大德們,可能要步行一千里路,才能讀到一部〈華嚴經〉,
可是現在我們竟然把經典放在火爐裡面燒!

我非常感慨,為什麼這麼好的佛經,卻沒有人願意去讀呢?

大部分的人,都把佛教看成避世的、消極的、沒有希望的,對這個世間絕
望的人才去出家吃素,或者去修行。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佛教不能用
很好的形式來傳播?不能使它變成一個美好的思想、對人生有用的思想,
而真正地拿到這個世間來用?當下,我就站在那個金爐邊發誓:這一輩子
,我要做一項工作──把佛經變成非常簡易、可讀。

於是我就下山了,也開始了解到佛法要運用於世間,佛法是可以使我們的
生命美麗、莊嚴的。


◆走向佛法的道路


如果佛法不能拿來用,會變成什麼狀況?記得我剛去服兵役的時候,新兵
訓練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規定:每天早上班長都會檢查棉被,要疊的有陵有
角、恰恰十二條線、十二個角。如果棉被摺的不好就會被罰在大太陽下出
操,因此大家都覺得疊棉被是很痛苦的事情,後來,大部分的新兵晚上睡
覺都不敢蓋棉被,鑽盡蚊帳以後把棉被「請起來」擺在旁邊。雖然那時候
是冬天,天氣非常冷,但是大家都很習慣不蓋棉被了,一覺醒來就把棉被
「請」回原來的位置接受檢查,每次都通過,大家就覺得非常開心。

有一天晚上我實在冷得受不了,就想:棉被真正的用處是用來蓋的,不是
用來拜的,應該把它攤開來蓋!也許明天不可能把棉被摺成一樣地完好,
可能會被罰出操,但是棉被只有拿來蓋,才能發揮它的價值。所以我決定
把棉被攤開來蓋。哇!當時心裡非常地感動,原來蓋被子是一件這麼舒服
的事情!

佛法在世間也是一樣。很多人把佛法看做是拜的,把佛法供起來,把佛經
擺在最漂亮、最莊嚴、大家最看得到的地方供起來;把佛像擺在桌前,
而心裡卻沒有佛像。事實上,佛法是要拿來用的,佛法如果不能拿來用,
就跟供在床上而不蓋棉的被沒有什麼兩樣──要讓佛法成為我們生命的一
部分。

學佛的意義,是要在生命裡得到佛法的滋潤而升起改變,而非一天拜多少
拜、唸多少經,這只是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要使你
的生命得到更好的改變。而這個改變,就是使你的生命傾向於美好,使你
在活著的時候,可以得到佛法的滋潤。

很多人都把佛教當成是死後的宗教,死了以後才有用;但是如果等到死後
才有用、它就不能檢驗、不能考察,並且也是不能理解的。我們在歷劫的
生死流中,並沒有真正的在佛法裡面得到利益,所以我們現在把佛法拉回
世間來,拉到現在來用,拿來做為開發我們內在的一個工具,而不是擺在
床邊的棉被。

一個真正的學佛者,不需要有很莊嚴的佛堂,也不需要擺很多的經書,更
不需要有多的形式,只要他在生命裡面升起一些改變。這些改變,譬如說
今天,他的智慧比昨天更增長、他的慈悲心比昨天更深厚、他的願力比昨
天更廣大、他可以做的事情比昨天更多,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正走
向佛的道路,而這些智慧、慈悲、願力,以及實踐,都是在提升我們生命
的美。

我在鄉下居住的那段時間,常常閱讀很多學者談他們關於佛法、或者對於
宗教的看法與觀點。蔡元培的「美學論集」裡,有很多篇都在講一個重要
的觀念──要以「美育」來取代宗教。他認為,宗教裡所有的東西,都可
以透過美的教育而得到。梁啟超先生也有同樣的看法。

這令我感觸很深,其實,我認為所有的美學、美育、最好的東西,都在宗
教裡面──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很多美麗的圖畫、文學、音樂,都和宗
教有關。所有的藝術發展到最高的美,就會進入宗教的世界。

一個人為什麼要信仰佛教?佛教可以帶領我們走入什麼樣的美?弘一大師
的弟子豐子愷,曾經談到弘一大師出家的原因。

弘一大師是歷史上非常少見的藝術通才,他的音樂好、美術好、文章好、
詩詞好、經史也很好,又會演戲,幾乎什麼都好。但他在人生最顛峰時出
家了,為什麼呢?豐子愷提到一個理論。

【第一層樓】芸芸眾生住在物質生活與慾望的世界

豐子愷說,人生就好像一棟三層樓的房子。第一層樓的人住在慾望與物質
的世界。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追求三餐溫飽、衣食無缺,完全沒有提升
的態度跟能力。

我經常在市場散步,跟市場裡面的人聊天,有一回,我碰到一個賣餃子的
人,我問他:「你每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他告訴我,他每天清晨三點
就得起來包餃子、做餡,天亮的時候把餃子推到市場去賣,一直賣到晚上
才回家,一回到家裡躺下來就睡覺;第二天早上三點又起床繼續這樣子的
生活。

他這一輩子可能就這樣一直下去。這樣的人,在我們週遭很多,這是住在
物質與慾望的世界。

住在物質與慾望世界的人,跟動物沒有什麼兩樣。有一次我碰到一件事,
使我感觸很深。我住在臺北市永吉路,兩旁都是家具店。有一天我經過一
間家具店門口看到老闆坐在店門前打瞌睡。這個老闆打瞌睡的樣子很特別
,整個身體都傾斜,我在旁邊看了心驚肉跳,看到他快要跌倒了,很想伸
手去扶他,但是他每次都在最驚險的時候彈了起來而不致跌倒;而且,當
他整個身體傾斜的時候,口水就流了下來,流到最底,頓一下,又吸了回
去。更有趣的是,這個老闆的前面蹲著一條狗,也跟他睡同一個方向,口
水也依勢流下來。

我站在他們前面想:當人在睡覺的時候,跟一隻狗是沒有什麼兩樣的;人
在吃飯的時候,跟一隻老鼠吃飯是沒有什麼兩樣的;人在生命裡面倉皇奔
走時,跟一隻蟑螂也是沒有什麼兩樣的。這就是說──人如果生活在物質
與慾望的世界而沒有覺醒的態度,跟一般的眾生,都沒有什麼兩樣。

但是,不管是人或者眾生,都不能滿足於物質跟慾望的世界,都希望能從
心靈上有所超越,過更舒服的生活。

有一天,我走過我家樓下一間銀行,發現銀行門口蹲著五條狗。奇怪!狗
應該蹲在麵攤,怎麼蹲在銀行呢?而且這五條狗臉上都露出非常滿足和幸
福的表情。這些狗為什麼那麼幸福呢?於是我跟這些狗蹲在銀行門口,五
分鐘後我就發現它們幸福的原因了──因為銀行的門很大,進出的人很多
,每次有人走進去,銀行的門就拉開,然後冷氣就洩出來。

連狗都有嚮往,希望在物質與慾望的世界裡面,獲取那些比較美好的經驗
,何況是人呢!

但是,人跟狗最大的不同是:狗沒有辦法自己開冷氣,只能等人開了去那
裡吹。人比較了不起的就是,可以選擇要不要爬上第二層樓。

【第二層樓】透過改變、創造,尋找心靈撫慰

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滿足慾望與物質的世界,那麼他就會上第二層樓,希
望去尋找那些可以使心靈得到安慰的事情。

第二層樓是什麼樣的世界呢?是文學的、藝術的、心靈的、創造的世界。

走上第二層樓的人,不會因為他的角色、職業、身分而有所不同,什麼樣
身分的人都可以走上第二層樓。

有一天我走到一個市場,市場旁邊有很多人在賣小吃,其中一家小吃店前
面掛著一個很大的招牌,上面寫著「皮爾卡登蚵仔煎」。老闆告訴我,這
附近的小吃店競爭非常激烈,所以他想:「如果沒有一個特別的東西,人
家就不會來吃我的蚵仔煎。」所以就掛了一個招牌叫「皮爾卡登蚵仔煎」
,上面還有皮爾卡登的簽名。他說,自從掛了這個招牌以後,每天多賺了
三千元。

同樣兩個在賣蚵仔煎的人,一個可能每天愁眉苦臉地在賣蚵仔煎,另外一
個卻可能想著要去改變、創造,爬上第二層樓。

【第三層樓】從苦難、物質、欲望中解脫

但是,爬上第二層樓的人可能會發現,第二層樓雖然比第一層樓好,但是
對於生命的煩惱跟困境,在根源上,並沒有解決。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你
還是不能滿足於文學、藝術、創造的心靈,你就會爬上第三層樓。第三層
樓即是宗教與精神的世界。

當你登上第三層樓,就是進入了宗教的世界。你不滿足於慾望與物質,不
滿足於這些心靈的撫慰,你要從內在徹底地改革自己,使自己變成一個全
新的人。弘一大師的整個生命過程,就是這樣子,最後他爬上了第三層樓
。慈濟功德會的很多朋友們,也都是這樣地爬上了第三層樓。

爬上第三層樓的人當然會比較辛苦。例如要逃難的話,必須要跑遠一點,
而一樓的人只要立刻衝出門就可以了。爬到第三層樓的人也會比較不容易
被理解──一、二層樓的人會想:這個人怎麼這麼傻,爬上三樓要幹什麼

可是第一層樓、第二層樓的人不曉得,第三層樓的風景是非常優美的,可
以看更遠、更廣大的世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信仰宗教的原因。信仰
宗教就是要從人生這些苦難、這些物質、慾望裡解脫。

【世間的三個層次】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

這是豐子愷的說法;這個說法在佛教的華嚴經裡面也講到。

華嚴經把世間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器世間」,就是物質的世
間;第二個層次叫做「有情世間」,就是有感情的世間;第三個世間叫做
「正覺世間」,就是有正確覺悟的世間。

一個人走向佛法,就是從「器世間」走向「有情世間」,再進一步走入「
正覺世間」。因此,「佛」這個字簡單的講,就是「徹底覺悟的人」,一
個人如果從物質、感情裡面徹底覺悟,我們就說他是佛;佛並不是有一個
特別的狀態、特別的身心、或者特別的樣子,一出來就放光、一出來就讓
你感受到那種特別。我們從佛教的經典都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非
常樸實、平易近人的人,他講的道理非常淺顯。如果我們了解到這一點,
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走進佛法的世界──佛法具備生命裡最美
的東西。

【真、善、美、聖】佛法具備生命最美的四要素

佛法具備生命裡四種最美的要素;這四種要素與蔡元培所說美學教育所可
以達到的最高境界,是一樣的。

這四個要素,第一個叫做「真」,第二個叫做「善」,第三個叫做「美」
,第四個叫做「聖」。

什麼叫做真?真就是單純、純淨。什麼叫做善?善就是善良、光明。什麼
叫做美?美就是美麗、動人。聖就是莊嚴、堅強。而一個人學習佛法、學
習宗教、就是正走入這四個境界──真、善、美、聖。


◆真純淨而單存的禪心


首先我們講「真」。真就是要有一個單純的心,來看待這個世間的一切。

為什麼要用單存的心來看待世間的一切呢?因為世間的一切,各有不同的
價值,所有好的、壞的、痛苦的、快樂的,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世間一切存在都有其意義

從前有一個小孩子,他讀到〈牛頓的傳記〉,知道牛頓有一天坐在蘋果樹
下,被一顆蘋果打中而發現了地心引力。這個小孩子很感動,於是第二天
他就到蘋果樹下去坐,坐了一整天蘋果都不掉下來,他很失望。第二天又
去,蘋果還是沒有掉下來。第三天又去,蘋果仍然沒有掉下來,這個時候
他就很難過,坐在那裡胡思亂想。他想到:蘋果樹那麼高,蘋果卻那麼小
;西瓜那麼大,西瓜樹卻那麼小,「這麼小的蘋果長在樹上,這麼大的西
瓜卻長在地上?這裡面一定有什麼偉大的道理還沒有被發現。」

正在想的時候,一陣風吹來,蘋果掉了下來,打到他的頭,「好痛呀!」
他於是想到:牛頓被打中的時候,應該也是這麼痛。於是他恍然大悟,還
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如果掉下來的是西瓜,他的頭可能已經不在了。

所以,他得到一個很好的結論:西瓜長在地上是很好的,蘋果長在樹上也
是很好,世間的一切存在,都有它的道理。

這個世界的一切存在,既然都有它的道理與價值,因此,一切對生命的企
圖、慾望、追求,都是多餘的。因為生命裡的慾望、追逐以及企圖,只是
讓我們去發現而已,並沒有真正使我們的生命有更高的價值。

■透過內在止息發現生命價值

所以,佛教常講,如果要發現生命真實的價值,不是透過人們的慾望、企
圖與追逐而發現,而是透過內在的止息。

內在止息以後的態度是什麼呢?就是面對著個世界一種單純的態度。單純
的態度即是我們佛教徒常講的:隨緣、無執、無著,這些都是單存的態度
。當然,我們現在很難了解,什麼樣子叫做單純,因為我們現在都已經太
複雜了。

有一年過年的時候,我跟幾個朋友一起到菲律賓一個小島旅行,這個地方
的人從來不用錢,因為睡醒了、肚子餓了,就去摘一點東西來吃,吃完了
又去睡覺。這個島也沒有電,所以每到晚上就一片漆黑。因為沒有電,所
以也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沒有報紙,也沒有雜誌,這裡的人每天都過
著非常單純的生活。但是因為現在有很多觀光客到了那個地方,所以這個
島的中間就蓋了一間飯店。

有一天我走進這間飯店,向服務生要了一杯椰子汁,等了半個小時椰子汁
都還沒有送來,於是我跑到櫃台去問。櫃台的人看著我,微笑地指著窗外
,我很好奇的跑到窗戶旁,把窗子拉開一看──居然看到剛剛那位服務生
,正爬到椰子樹上摘椰子!

當時我感慨很深。幸好椰子樹種在門口,如果種在海邊就慘了,我可能要
到晚上才可以喝到。對他來講,他沒有把椰子儲存起來的概念,要椰子汁
那就去採嘛!而且因為不需要賺錢,所以他也沒有時間概念。

服務生終於把椰子採下來了,挖了一個洞,然後就直接遞給我。

過幾天,我和四個朋友又走進這家飯店、我們向侍者講:一個要椰子汁、
一個要芒果汁、一個要蘋果汁、一個要咖啡、一個要紅茶。點完了以後,
那個侍者馬上昏倒在地上。醒來以後他說:「太複雜了,可不可以一個一
個來?」好,先點椰子汁,然後他去爬……等到所有的果汁都送來,已經
過了一個下午。‵

這樣的人是多麼單純啊!他每次只做一件事情,沒有什麼煩惱,因為他的
煩惱絕不會超過兩個,如果超過兩個,他先昏倒在地上,醒來之後再說。
但是我們現在的人都不是這樣,我們都有很多的煩惱,你回去把你的電話
簿打開來,看看你記了多少個電話,就知道你有多少因緣,就有多少的煩
惱。

於是我們瞭解,可以記住很多東西、可以累積很多東西的人,不一定可以
過得快樂,不一定可以找到生命的本質。所以我們應該減少對慾望和物質
的追逐,使你的心保持在單純的狀態。

最單純的就是小孩子,我們在孩提的時候也很單純,只是在接受大人的價
值觀以後,開始變得不單純。

在我們上學以前,所有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譬如說,我們坐在院子
裡看一隻蝴蝶飛來飛去,看一整個下午,自己覺得很感動;我們可能看到
彩虹在天邊,一直看到彩虹消失;我們可能跑很遠的路去看花……做很多
大人們認為沒有價值的事情。

可是,等到我們背著書包去上學的那一天開始,大人就告訴我們:「這個
是沒有價值的!你因該補數學、國語、社會、自然,你要學習很多的東西
。」然後我們的腦子被脹滿。如果有一天你坐在院子裡面看著蝴蝶飛來飛
去,你爸爸可能會走過來,「啪!」一巴掌打過來。「死孩子,不去寫功
課,在這邊幹什麼?」一巴掌把你的蝴蝶夢打醒了。

▓專注活在每一個當下

在我們生活的記憶裡,累積了太多的東西,我們每天可能要看很多份報紙
,要花很多時間看電視,事實上,這些對生命的開發,都是沒有幫助的。
對生命的開發最有幫助的是──保持內在的空間。而保持內在空間的方法
,就是要你用一種單純的態度面對這個世界。當你有一個單純的態度,你
可以不必為明天的事情煩惱,今天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宗演禪師每天睡覺的時候,都要做這樣的練習:睡覺的時候就觀想自己不
會再起來了,這一睡可能就死了,於是要把生命裡一切的痛苦與憂傷統統
放下。

不要想說這是不可能的事,這是非常可能的事啊!根據統計,全台灣每天
有三百多個人躺下來睡覺,第二天就沒有再起來過。有一天我也會是其中
之一。抱著這樣的心態睡覺的時候,就可以把煩惱統統放下。

那麼醒來的時候做什麼樣的觀想呢!宗演禪師說,醒來的時候,就好像朝
陽躍出山谷,要來照亮這個世界、承擔這個世界。

當你把生命每一刻都集中來做一件事時,那麼你的生命就會得到非常好的
品質,非常好的擴展,其實這也就是在佛法或者禪宗裡面所講的──要專
注地活在每一刻:喝茶的時候喝茶、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
這全賴有顆單純的心,當你處在這樣的狀態時,你就可以體驗到生命裡的
美好。

所以,你要是自己變成一個單純的人,首先就要有一個單純的生命與態度
。我常常講禪宗的這個「禪」──左邊有一個表示的「示」,右邊有一個
單純的「單」,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單純的表示」:單純的心、單純的生
命的態度,叫做禪。如果你可以處在這樣一個單純狀態的時候,你就可以
說:「我已經有禪了」。


◆善光明向上的特質


第二個是「善」。善就是清靜、向上、光明的特質。在這個光明的特質上
面,特別指的是心靈的提升,使我們的心靈有一種光明的特質。

我們要了解,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辦法透過物質,或者透過慾
望來得到安頓、得到滿足與快樂。有很多人有了很好的物質與慾望的條件
以後,還是沒有辦法安頓他的身心。在我們的四周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有一天,我從家裏出來散步,看到有一部非常漂亮的賓士五○○白色轎車
,非常豪華,滾金邊的,招牌也是金色的。我很好奇,想走過去看看,到
底是誰開了這麼豪華的汽車呢?可能是一個頭上禿禿,肚子大大的富商,
才會開這麼好的車吧!

走到車子旁邊時,我大吃一驚,坐在裡面的,是一個非常年輕、美麗的小
姐,正在車裡哭,為什麼哭呢?我想看看她可以哭多久,就跑到旁邊的商
店借了一把椅子,坐在旁邊看她哭,哭得好傷心呀,她哭了將近一個小時

當時我思考了幾個問題。第一:如果我像她這麼年輕,我會不會哭?我想
我不會哭,高興都來不及了──年輕實在太棒了,我願意把我這輩子所得
到的一切,別人所給予我的讚賞或者成就,來跟年輕人換取她的青春。但
是這是不可能的。而眼前這個年輕人,她把她的青春用來坐在這裡哭泣。

第二:如果我像她這麼美麗。我會不會哭?我不會。我會趕快買一面鏡子
回家照,愈看愈喜歡,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然而,眼前這位美麗又
年輕的小姐,為什麼哭泣呢?

如果我像她這麼有錢,我會不會哭呢?也不會,我會把這些錢拿來做我一
直想做而沒有做的事情。但是,她有那麼好的條件,卻坐在那裡哭。

可見,生活或物質的條件對於生命的開發,並沒有什麼幫助。一定要從內
在,從心靈上,才可能得到內在的開發。而這種開發如果要使一個人的生
命安頓,就要住好的、清靜的方向走,使一個人保持在清淨的狀態,他才
可以免除物質與慾望的捆綁,而得到真實生命的美。

■掙脫慾望的襯衫

我曾經寫過一個故事:前有一個非常有錢的的人,他非常不快樂。其實,
只要我們走出忠孝東路,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很有錢可是並不快樂的人
,而大部分有錢跟不快樂的人,他們都是這樣過下去。但是這個有錢而痛
苦的人他就想:像我這麼有錢而這麼不快樂,一定是得了某種病,我一定
要去找一個藥方來治療。

於是他到處去問,誰是最有智慧的人,要去求教。後來他找到一個有智慧
的人,跟那個有智慧的人說:「我得了一種病:我很有錢,可是很痛苦,
你有沒有治療這種病的藥方?」這個有智慧的人就說:「有!很簡單。你
只要去尋找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跟他借他的襯衫穿五分鐘,你的病就
會治好。」

「哇!怎麼這麼簡單,不早說!」他於是把他的財產安頓好,開始出發旅
行去尋找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走出去,只要路上碰到人就問:「你快
樂嗎?」結果大部分的人都說「不快樂」,只有少部分的人覺得快樂。他
問那些回答「快樂」的人第二個問題:「那麼,你們是不是這世界上最快
樂的人?」大部分的人都說「不是,我雖然快樂,但是也有痛苦跟煩惱不
安的時候」「那你不是我要找的人。」

他只有一直找一直找,但是始終找不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就這樣找了二
十年。有一天,他走到一個樹林的旁邊,看到有一群人在那裡唱歌、跳舞
,似乎很快樂。他就跑過去問:「你快樂麼?」「很快樂」「那麼,你是
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不是!」

這個有錢而痛苦的人當場崩潰了!因為已經找太久了。他於是坐在那裡哭

那些人問他;「你為什麼哭呢?」他說:「因為我在找一個世界最快樂的
人來治療我的病,可是找了二十年都沒找到,我的病大概無藥可治了。」
這些人就跟他講:「你找對了!這個樹林裡據說住著一個世界上最快樂的
人,你進去找就沒有錯了。」

他一聽就很開心,衝進樹林,果然看到一個人,坐在樹林裡面帶微笑,看
起來很快樂的樣子,便走過去問:「你就是傳說中那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嗎?」「恩!沒有錯」「哇!太高興了,求求你把你的襯衫脫下來借給我
穿五分鐘,因為我現在雖有錢卻很痛苦。一個有智慧的人告訴我,只要穿
你的襯衫五分鐘,我的病就能治好。」

講完了以後,這個坐在地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就哈哈大笑:「哈……你
難道沒有看到我是不穿襯衫的嗎?」

這個人當場就呆住了──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原來是不穿襯衫的呀!

這給他一個很好的啟示,他當場就把襯衫脫下來,跟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
人住在一起。

你可以發現,當一個人要追尋生命的美好與快樂,要從心靈上來提升;也
就是要放下對於物質的追求跟污染,才可能使一個人的內在得到清淨。這
個世界上,沒有慾望的襯衫可以使我們得到快樂,只有脫掉慾望的襯衫,
才可以使一個人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善的經驗。


◆美廣大深刻的美好與美麗


第三個是「美」。美就是美好、美麗。什麼叫做美好與美麗?當我們講到
美好與美麗,通常都停留在感受的層次:我們感受到這朵花很美,但是這
朵花很快就會凋謝;我們感受到這個人很美,但是這個人很快就會老去。
所以「美」在我們的經驗裡面不是恆常的,是不斷地在變化。也就是說,
這種平常一般人所認識的美,是短暫的、是無常的,是非真實的。

什麼是一般認識的美?我來舉一個例子。


▓感受之美非實

有一天我跟兩個朋友開車,到台灣北海岸去旅行。我們在海邊拍照、寫生
,一直到夕陽西下,我們三個人就說:我們到海邊去看夕陽。於是把手上
的工作放下。

跟我去的兩個朋友。一個是攝影家,一個是畫家,我們三人就坐在海邊一
艘廢棄的船上,用很單純、美好的心,等待夕陽西下。正在欣賞落日的時
候,攝影家忽然大叫:「呀!蝴蝶,海邊有一群白色的蝴蝶!」

真的啊!海邊有一群白色的蝴蝶飛來飛去。當時我非常吃驚,莫不是佛菩
薩示現──海邊沒有澍、也沒有草,怎麼會出現白色的蝴蝶?海邊的蝴蝶
真的很美,在紅色的夕陽前面飛來飛去。

攝影家朋友背起他的相機,用跑百米的速度跑到海邊要拍蝴蝶。我們看著
他跑過去,然後又看著他停住了,站在那裡發呆,然後他伸手去抓蝴蝶。
我們跑上前去,他垂頭喪氣,把手張開──原來他抓到的是一張垃圾的紙
片。發現了這個事實,那種美好的心境和感覺,剎那間蕩然無存,我告訴
攝影家朋友:「你如果不去抓這個蝴蝶,我們今天就可以帶著很美麗的記
憶離開這個海邊,回到家裡就可以跟別人說:今天在海邊夕陽西下的時候
,一群白蝴蝶飛來飛去……」,現在美夢完全破滅了。

這就是感受的美。感受的美在距離一百公尺的地方,白色的蝴蝶跟垃圾的
紙片,是一樣的。

所以,感受是不真實的,感受的美不是生命裡真實的美,它只是生命裏短
暫的小美。

我們要講的美是生命的大美──不會因為感受而改變的美。即使沒有夕陽
、沒有蝴蝶,你都可以用一種很好的心來看待這個海邊,這才是生命的美


■保有一顆廣大與深刻的心

而生命的大美,具備兩種重要的特質。第一個特質就是「廣大」,第二個
特質就是「深刻」。一個人如果比別人更能體驗或著感受到美,那是因為
他對美有更廣大的觀點、更深刻的體驗。

從佛法觀點來看,所謂的廣大,就是你的見諦,也就是你的見解;所謂的
深刻,就是你的體驗。所以一個人要體會人生的美或著佛法的美,一定要
具備這兩種重要的特質──見解與體驗。

見解是佛、菩薩、善知識、師父告訴我們的;完全從自己的內在提升、超
越,而感受到的,則叫做體驗。

一般人所看到的人生,是一世的生命,一個人八十年、五十年、或著一百
年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廣大的見解,你就會看到,人生是一個非常
開闊的過程。

每一個人都經過無始劫的輪迴而投生到這個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裡所經
驗到的一切事物,譬如說吃飯、喝茶、睡覺、娶太太、生小孩、工作、賺
錢,這些在無始劫的前生裡,都已經歷過了,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來這個
世界?是因為我們要來這個世界裡作一個更廣大的學習,使我們的心比上
輩子更開展、更開闊,認識到人生只是一個小的過程而已。

這種廣大,就會使我們在一生裡,不管是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一直
到老年,都有一個好態度來生活;要不然人生就變得非常有限與短暫。譬
如說,你一下子就老了,老了還要不要過日子?老了當然還要過日子,老
了怎麼樣使你有美好的經驗呢?那就是因為你知道:死後還有世界,死後
還有來生,因為你知道時空是一個無限延長的觀點。這個時候,你就會有
一個對未來,甚至對死後的世界,有一種好的承擔,或者一種好的期待。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觀點、一個廣大的觀點,一個人投生到這個世界,投生
的那一天就是開始邁向死亡的道路;這是非常可怕的。


■永遠向前的姿勢

記得我在讀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台視有一部非常有名的電視布袋戲,叫做
「雲州大儒俠」,一直到現在還記得這齣布袋戲。每一次「藏鏡人」要出
現的時候,燈光就會閃呀閃的,舞台就會搖來搖去,然後放鞭炮,黃俊雄
先生就會在後面旁白:「金光閃閃,瑞氣千條,莫非是藏鏡人從很遠的地
方響響前來……」ㄅ一ㄤˋㄅ一ㄤˋ

……燈光全部暗掉,藏鏡人出現,然後燈光再亮。藏鏡人的造型很可怕,
他全身都穿著黑色的衣服,蒙著黑色的面紗,戴著黑色的帽子,出現的時
候就狂笑,笑完以後,他會講一句話:「這個世間的人,都是一步一步踏
入死亡的界線。」

「這個世間的人,都是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從出生的那一天開
始,就是在走入死亡的界線!想起來多麼可悲。如果一個人沒有廣大的態
度來面對人生,那麼他的生命過程,就是一個悲哀的過程,因為不斷地會
走向老、走向病、走向死。

但是一個人內在的心靈若具有廣大的態度,他並不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
的道路,而是一步一步走向智慧的道路。因為他有所開展,所以一直到死
前的最後一刻,都保持向前的姿勢。

佛教為什麼會那麼偉大?為什麼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東方琉璃淨土,有兜
率天,有十方諸佛國土?十方諸佛國土並不是叫你趕快死,來我這裡好了
,不是這樣的;而是說,未來有一個美好的世界,一直到你死前的最後一
刻,都要保持向前的姿勢,不管你是八十歲,一百歲,或者五十歲,你都
要保持向前的姿勢。

有一次我在基隆極樂寺參加一個座談會,座談會開到一半,突然有一個人
走進來,走進來的時候所有的人全部站起來鼓掌、立正。走進來的那個人
是誰?原來是郎靜山先生,今年一百零二歲,大家看了都非常感動。當時
我就想:如果我一百零二歲,我會不會還坐那麼遠的車來參加座談會,萬
一死在半途怎麼辦?但是他很偉大,一直到一百零二歲,對生命都保持向
前的態度。可是我們看到很多二十歲、三十歲,就已經老去的生命,實在
非常可悲。

所以,我們首先要使自己有一個廣大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人生。第二,是
要深刻、要去體驗你在這一世裡所遭遇的一切,而從中升起智慧。


■讓知識發出光芒

「智慧」用最簡單的話講:智慧是上面有一個知識的知,下面有一個日─
─太陽,就是「自己發光的知識」叫做智,如果是聽來的,沒有自己發光
,那就是「知」而不是「智」。什麼叫做智慧呢?慧下面有一個心字邊,
就是自己的感受叫做「慧」。所以,所謂的智慧,就是可以自己發光、自
己感受,能夠判斷和思維的叫做智慧。這個智慧,要透過對生命深刻的體
驗而開展出來。所以我們要來體驗我們的生命。

通常我們講到學佛的時候,一般人都比較偏向於去外面學習,而比較少做
內在的開展與體驗,我想這可能會造成一個缺失;這缺失就是,經過一年
兩年之後,你不知道你的智慧有沒有比一年兩年以前得到更好的開展。所
以,內在的體驗非常重要。

我自己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關於內在的體驗的方法。你怎麼樣去認識生命的
美好?每天把你所經歷的平凡、平淡的人生裡,認為可以啟發你的東西記
錄下來,不管是一句、兩句、三句都沒有關係,記錄下來,這些就是你的
體驗,這和佛菩薩所教導的是不同的;從佛理中領悟,再透過自己的體驗
而得的,這才是屬於我們的真智慧。

有一回,我經過仁愛路誠品書店,看到我的書都擺在眼前最醒目的地方,
就去翻翻我的書,感到很開心。接著,繼續往前走到文具部,文具部擺著
很漂亮的筆記簿,我拿起來一看,大吃一驚,因為在誠品的文具部,最便
宜的筆記本,定價兩百七十五塊,怎麼會這樣?因為我的書定價最貴的一
本才一百七十塊,這個完全是空白的賣到兩百七十五,而且紙張又那麼薄
,看起來沒有什麼份量,為什麼賣那麼貴呢?當場我就問一位相識的服務
小姐:「奇怪!你們這個筆記簿空白,賣兩百七十五。我的書那麼厚,紙
張又那麼好,才賣一百七十五。道理何在?」那位小姐說:「林先生呀!

「你的書都已經寫滿了,要人家寫在那裡?」而這本空白的筆記簿,每一
句寫下來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寫的,多麼有智慧的解釋啊!這是一個很
好的啟發。我們可能讀了很多的佛經,我們可能對佛法有很多的觀點跟看
法,好,把它紀錄下來,來開發我們更深刻的生命。


▓用心紀錄生命的體驗

如果每天晚上你坐下來,買一本二百七十五塊的筆記,打開想要寫一句有
智慧的話,想了半個小時都想不出來,這個時候,藏鏡人似乎就從很遠的
地方前來,告訴你:「一步一步踏入死亡的界線」。真的很可怕,你在一
天裡面智慧沒有得到提升,這一天就等於死亡。「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要用這樣的心去記錄、去記
載你在生命理的體驗。

常常有人問我:「林先生,你每天寫那麼多的文章、寫那麼多的書,難道
你不會枯竭嗎?為什麼你可以一直寫出這些東西呢?」我說:「如果一個
人家裡只種一顆樹,那麼他沒有辦法賣水果,因為他的水果很快就用會賣
光,如果一個人家裡有一片果園,他每天都可以走進這果園,看看那一個
成熟了,就把它摘下來賣。而生命亦然,如果你有一片果園,那麼你的智
慧就會源源不絕。」

所以,要不斷的去體驗生命,使他深刻、廣大,使它有一個美好的狀態,
不會被動搖與改變。

生命裡,當然有很多波動的、好的、壞的、凋謝的、不好的東西。但是只
要內在那個深刻的體驗建立起來,對佛法有一個廣大的態度,那麼在佛法
上就不可能退轉。


◆聖莊嚴而堅強的態度


第四個是「聖」。聖就是莊嚴,要有一個莊嚴的、堅強的態度。

我們從歷史上看,從釋迦牟尼佛開始,所有的佛、菩薩、弟子,他們只要
一站出來,都是非常莊嚴的,不只是他們的形貌莊嚴,他的身、口、意,
都非常莊嚴,講話莊嚴、語言莊嚴、身體是莊嚴的、意念是莊嚴的。

身為佛教徒,就是要學習怎麼樣使身、口、意處在一個莊嚴的狀態;而這
種莊嚴的狀態,不管生命遭遇到什麼樣的痛苦、不安跟動亂,都不會被改
變。

這也就是說,你的內在要非常堅強,要了解學佛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開發
自我,為了了脫生命,為了走向生命最極致、最完美、最圓滿的境地。所
以在這個過程裡所遭遇的一切,都只是一些干擾而已,它並沒有辦法真正
地阻撓或者破壞我們的生命。

當然,我們學佛的人會遭遇到很多的痛苦跟不安,也可能遭遇到比未學佛
的時候更壞的狀況。但是沒有關係,你要了解到,這個世界沒有變好,就
是變壞,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無常的。不要因為無常,而改變內心的態度。


■即使痛苦,也有他的有價值

我家有一個陽台,大概四個月以前,我種了一顆木瓜樹。有一天,我起床
的時候,發現木瓜樹翻倒了,我就把它搬起來。又過了幾天,木瓜樹又倒
了,於是我又把它搬起來;過幾天又倒了,我想,這一定是我兒子幹的好
事,就把他叫了過來:「木瓜樹是不是你弄倒的?」他說:「是。」我說
:「你為什麼要弄倒它呢?」他說,因為他讀到一本書上面寫著:「植物
有向光跟向上的特性。」所以正在試驗使一顆樹轉彎的方法。

果然,這顆木瓜樹真的轉彎、真的變成L形長起來了。長了一兩個月以後
,兒子又把它站起來,因為要讓它轉彎。所以我家現在有一顆木瓜樹是N
字型的。

每次我看到這顆木瓜樹就感觸很深,一棵植物它都有這種不斷向上、向光
的特性,你把它翻倒,它還是向光明的、向上的地方去長。人也是一樣,
人只要有莊嚴的心,被推倒了還是會往光明的地方去。

所以,當我們有這種向上的、向光的態度,那麼人生的痛苦對我們來講,
都只是掛在我們莊嚴的生命裡的花環罷了。

所以,不要害怕學佛遭遇的痛苦、困難、阻攔或不安,一切的事物都是為
了來增長我們,因為即使是痛苦,也有它的價值。

我的孩子有一天讀「世界偉人傳記」,讀完了以後就跑來告訴我,他說:
「爸爸,我讀了世界偉人傳記的第一個心得就是──你快要偉大了。因為
根據我的統計,這個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偉人都是禿頭的,你很有希望。
」它翻給我看,孫中山、蔣中正、甘地、愛迪生、愛因斯坦、史懷哲,每
個都是禿頭。第二個心得呢?他說:「根據我的統計,這個世界上的偉人
,百分之百都遭遇比一般人更大的痛苦。」

「這個世界上的偉人,百分之百都遭遇比一般人更大的痛苦。」──講的
實在真好!比起一般人,我們都覺得很痛苦,但是我們如果看偉人傳記,
就會發現,每一位偉人都因為痛苦而偉大。

所以痛苦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人生裡一切負面的東西,都不是什麼不
好的事情,只要能提升、轉化,那麼這些壞東西,都可以變成好的東西。


◆抓住生命正向的時光


當我們有了真、善、美、聖的態度,生命內在的品質,就會漸漸地得到改
變、得到提升。

在實踐上,如果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看待我們生命裡的真、善、美
、聖──把我們每天所經驗的生活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做正向時
光,第二個部分叫做負向時光。正向時光就是光明的,好像一棵木瓜樹向
上長一樣;負向時光就是墮落的、不安的、煩惱的、悲哀的、無聊的、無
可奈何的、沒有希望的、消極的。每一個人都有這兩部分,然後要面對那
些負向的時光,使它轉化,減少這些負向的時光。使我們生命裡那些消極
的部分減少。然後把你正向的時光抓住,使它延長,使它增加,使它深刻

如此,慢慢的,我們在每一天,不好的時間就會減少,好的時間就會增加
,然後我們就會真正地從內在裡,產生一種快樂、美好的情懷。這在禪宗
裡面叫做「日日是好日」。日日都過著好日子的人,死的時候,當然會去
一個更好的世界。如果日日過著不好的日子的人,即使他在學佛,或者每
天拜多少佛,死了,因為他身心相應,仍會到不好的地方。

所以,我們要常常去改革我們的內心,使我們常常有正向的時光。每天都
過得非常開心、非常的快樂,才不枉為一個佛教徒。我在我的書桌上,寫
了句座右銘:「與其愁眉苦臉的唸佛,還不如抬頭挺胸的做人。

佛法是世間跟出世間都圓滿與完美的法,如果一個人在世間的生活,沒有
走向圓滿跟完美的這種心情或者心境,那麼他出世間的佛法,也不可能圓
滿跟完美。

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過美好的生活,從此刻起,最一個有美麗心境的人;然
後去發展你自己的那個美麗的心情、美麗的情懷,來影響你周圍的人,那
就是最好的度化;而不是拉著別人的脖子說:你一定要唸大悲咒,不然你
會下地獄。如果是這樣的佛教,大家都會逃走,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從改
革我們的內心開始吧!


◆內在徹底的改革與覺悟


最後我們來看三個字。

第一個字是神仙的「仙」。神仙的「仙」左邊是一個人字部,右邊是一個
山。什麼樣的人會變神仙?就是心一直往山上提升的人,走到山頂的人就
叫做「仙」。第二個字是「俗」,俗氣的俗左邊也是一個人字邊,右邊是
山谷的「谷」;什麼樣子的人是俗氣的人?心一直往山谷望墮落的人,一
直往物質跟慾望墮落的人,這樣的人就是俗氣的人。第三個字我們來看「
佛」,佛這個字也是人字邊,右邊是弗,弗就是「不是」的意思,合起來
的意義就是「不是人」;不是人就是佛,因為他革除了內在一切負面的情
緒,革除了貪、瞋、癡、慢、疑,得到徹底的轉化,轉化成悲、智、願、
行、力,變成佛的特質;他的貪心、瞋恨、愚癡、傲慢跟懷疑,都變成慈
悲、智慧、願望,然後實踐還有力量。所以佛是在內心裡徹底得到改革與
覺悟的人。

這三個字都是由人造成的,那麼你要走向仙、或者佛、或者變成俗人,都
是我們生命裡的選擇。如果我們去選擇那些美好的,而不選擇那些黑暗跟
墮落,那麼我們就會一直往山上走,走到一個視野開闊,而且風景優美的
地方。


(講於慈濟台北分會靜思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037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