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玄義講記(18) 淨空法師講述 
2018/09/13 19:43:55瀏覽79|回應0|推薦0

地藏經玄義講記(1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六、道品調適。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

  『道品』是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在經論中說得太多了,尤其在蓮池、蕅益大師《阿彌陀經》的註解中講得非常詳細。『無作道品』,這是分配在藏、通、別、圓四教。無作四諦,無作三十七道品,是屬於圓教。我們通常都以為四諦與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的,天台大師告訴我們:「小乘所修的四諦是生滅四諦,小乘所修的三十七道品是生滅道品」。是故四諦與三十七道品貫穿整個佛法。無作四諦與無作三十七道品,是大菩薩們所修學的。『一一調停,隨宜而入。』就是隨順四教,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若是藏教根性就用藏教的方法來調順,通教的根性則用通教的方法,別教就用別教的方法,圓教就用圓教的方法,「一一調停,隨宜而入』。此段我們雖然不細說,實際上四教根性的眾生以及調停的方法,自始自終都包括在本經之中。

  十乘觀法從第二到第六,是中根人修學的,後四條是對下根人而言。我們雖說是中根,真實講,下根修學的方法,我們都沒有做到,是故不能忽略。

七、對治助開-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謂五停心、六度等。

  『正道』,自己所主修的法門就是「正道。」現代人修淨土,五經裡任何一部,選作主修,為一生修行之所依。我們多半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圓理不開,究竟圓滿的道理我們無法明瞭。為什麼不明瞭?障礙太多了。障礙來自無量的妄想、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所以我們雖然修學,依舊不能開悟。

  天台大師教導我們,一定要在事上去修學,幫助我們開悟。譬如『五停心、六度等』,總綱領就是看破、放下。我早年學佛,章嘉大師傳授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比此處講的還要簡單扼要,對我們初學人來講很有效果。這兩句話的意義非常深廣,隨宜而入,我們能夠理解多少就做多少,逐漸深入。我學佛到今年四十七年,看破、放下,愈體會愈深,愈體會愈廣,真正是其廣無邊,其深無底,要不斷的認真努力精進。看破、放下相輔相成,看破確實幫助放下,放下幫助更看破一層;不肯放下,所看破的層次也就到此為止,不能再提升了。看破一層,就趕快放下一層,如果不放下,看破則止於眼前的境界。我體會到章嘉大師教我的方法,乃是凡夫從初發心到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用的方法。無量無邊的方法,無量無邊的法門,總結起來就是這個綱領。「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五停心」觀,是智者大師教導初學人修習止觀的方法。智者大師往生時,弟子們請教:「您老人家往生極樂世界,品位到底有多高?」大師回答:「因為我領眾,所以只證得五品位。」五品位就是五停心觀,這個品位不高,是凡聖同居土。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警示,大師因為領眾管事操心,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眾。換言之,如果不領眾,絕對不是五品位。

  天台修觀的根本法,是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下手。四念處是智慧,四正勤是戒律;從四念處改變我們錯誤的觀念,從四正勤明確正確努力的方向,從四如意足覺悟到心安理得。此是通途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如果修學不得力,真是「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五停心、六度,我們還是做不到,水平還要往下降。降到最低,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三福,此是最低的水平。三福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比五停心低很多,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則不能往生。

  當今孝道、師道已經不存在了,然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從此基礎上建立的。我們現今要提倡孝親尊師,自己本身就要做出榜樣。現代社會大眾,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損人利己,恩義皆無,只有利害。我們要從孝親尊師和修十善下手,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到。做不到,也要常存此心,念念不忘,若有機緣,就一定要認真去實行。

八、知位次-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何謂增上慢?自己沒有證到而以為證得,不知道自己的『位次』。譬如前面講的「五停心」,停是停止,散亂的心停止了。此位次不高,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如果說事一心、理一心,確實不容易。極樂世界殊勝之處,不在實報莊嚴土,而在凡聖同居土,非常不可思議!一般而言,像這種功夫是無法成就的。這是伏煩惱,沒有斷煩惱。伏煩惱的功夫淺,比小乘初果都不如。小乘初果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在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我們沒有如此能力,盡此一生的修持,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都達不到,如此誠敬心才生得起來,不敢貢高我慢。五品位,是功夫剛剛得力,在六即位中是觀行即位。觀行即位前面是名字即位,名字位是有名無實。到觀行,功夫才算得力。

  五停心第一是「隨喜。」經上說:「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心解相。」聽到大乘經典,生歡喜心隨喜,此人乃過去生中善根深厚,以此善根遇到善緣,就能深入。此種善根善緣,就是「好學」。這是我們一生修學成敗的第一因素。真正好學就會遇到善知識。若不好學,就算善知識在面前,天天在一起,也是當面錯過。永嘉禪師親近六祖只有一天的時間,他得的利益一生受用不盡。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永嘉有十分誠敬,時間雖短,得的利益是圓滿的。若毫無誠意,即使天天跟祖師在一起,等於沒有遇到善知識。此是五停心的第一個。

  第二是「讀誦」。經上說:「何況讀誦受持者。」由此可知,讀誦包括受持,大乘經天天要念。能讀誦,能解其義,常常把佛的教誨記在心中;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會想到經上的教訓,不會違背經訓,依教奉行,方是讀誦。讀誦而不解其義,不能落實在自己生活上,不為讀誦。

  第三是「說法」。經上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隨緣說法,不一定要升座,不一定在講堂,而是隨時隨地,遇到有善根之人,能夠接受就講,深說淺說、長說短說不定,隨機說法。此是屬於機會教育,喜歡對人說法,將佛法推廣給一切大眾。

  第四「兼行六度」。經上說:「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一心、智慧。」這幾句話,其實就是落實。我曾經為同學們制訂的《修行守則》,節錄了《無量壽經》與《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的經文,總共節錄了一百多條;一百多條皆不出六度,是故六度是總綱領。如果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想到,將此經訓逐一落實,變成我們的生活、思想,變成我們處世待人的原則,就是依教修行,兼行六度,此是屬於自利。

  第五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不但是自利,而且是利他。經上說:「若能清淨持戒,利根智慧,能達問難。」能幫助別人解除疑惑。此是五停心觀,亦稱五品位,六即中屬觀行即佛。我們最低要做到五品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這是低到不能再低的水平,智者大師為我們示現,教導我們學習。六度是菩薩行,從觀行到相似位,由相似再往上提升是分證位,分證位就是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六道是觀行位。觀行位沒有出六道,但是觀行位念佛能帶業往生,這很了不起,是任何法門所沒有的。淨宗殊勝就殊勝在此處,只要有這一點小小的功夫,就能決定往生。是故一切諸佛菩薩讚歎淨土法門,不是沒有道理。我們自己要知道自愛自重,不可以好高騖遠,理論說得再高,自己做不到,依舊生死輪迴,所以一定要「知位次」。

  「位次」,天台與賢首講得很詳細,天台講四教,賢首講五教。四教講的是藏、通、別、圓。藏教就是聲聞、緣覺,其位次有「四果四向」。我們現在修學到底在何位次?我們究竟是通教、是別教、還是圓教?從根性上說,每一教都有三賢十聖,三賢十聖彼此解行的功夫並不相同,即使斷證相接近,但智慧不相同。圓教七信位的菩薩見思煩惱斷盡了,相當於小乘阿羅漢果,阿羅漢也是斷盡見思,但是智慧完全不相同,圓教人的智慧高。我們在《楞嚴經》看到,阿難尊者與富樓那尊者智慧就不一樣。阿難是圓教根性,佛說的大乘經、一乘了義經,能聽得懂,能夠理解;雖能聽懂、能理解,然做不到,煩惱重。富樓那尊者聽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話,聽不懂,他見思煩惱斷了,是四果羅漢。阿難尊者只斷八十八品見惑,是初果須陀洹。阿難尊者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富樓那是藏教四果聖人,我們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圓教的人智慧高。

  我們現今努力,能做到五品位就不錯了。五品位乃功夫得力,就念佛人而言是功夫成片,是事一心最淺者。雖然說事一心,然事一心之淺深程度差別很大,不只九品,九品是大分,九品中每一品還有九品,我們要懂其中之意。自己究竟在第幾品位要清楚明白,才不致貢高我慢,而能謙虛、認真努力地修學。此是「知位次」之大意。

九、能安忍。於逆順境安然不動。策進五品而入六根。

  《金剛經》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經上所說一切法的範圍很廣,世出世間一切法能否成就,關鍵在「忍」,不能忍就不可能成就。忍辱波羅蜜是成就精進、禪定、般若的關鍵,若不能忍辱,後面三條決定沒有。因此,要成就精進、禪定、般若,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在逆境中決定不生瞋恚心,順境中決定不生貪愛心,順逆境緣煩惱不生,方是忍辱。我們業障習氣太重,要在事相上努力。世尊為我們制訂的戒律,都是事相。這些事相,原本是沒有障礙的。到圓教法身大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身大士在一切境緣中,自自然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還有什麼障礙!

  念佛人要會用一句佛號。念頭才動,就將它轉成阿彌陀佛,才是真修行、真用功、會用功,絕對不讓妄念相續,妄念相續就造業。古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起,立刻用「阿彌陀佛」將其降伏之,此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將其妄念、分別心、執著心、貪瞋痴慢心,全部以阿彌陀佛名號取而代之,恢復自家本有的真誠、清淨、平等、覺,才是真正念佛。如是念佛,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脫輪迴;若不如是念佛,只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充其量與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而已,這一生往生靠不住。

  『策進五品而入六根。』五品是我們修學的下手方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我們真正修行下手之處。十願,每一願都具足其餘九願,方名普賢行願。《華嚴經》云:「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說得如此清楚,沒有次第,心念圓融,一法就圓滿含攝一切法。我們如何恆順眾生?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都是恆順。如何隨喜?對一切人事物也是禮敬、稱讚、供養、懺悔,方是修普賢行。普賢行也從五品位,觀行修起。利根之人,觀行就有相似、就有分證。我們在《華嚴經》看到,等覺菩薩沒有捨棄五品的修行,五品修行是初信位菩薩修的,等覺菩薩還修初信位的法門,此是圓修圓證。
我們自己絕對不是上根,若以為是上根,就是增上慢。不是上根,大概就是中根;其實以為是中根,還是增上慢。十乘觀法,有上中下三根,從「真正發菩提心」到「道品調適」,是中根。仔細對照一下,我們是否能達到?下根是從「對治助開」,到末後「無法愛」。對治助開,一開端就講「五停心」、「六度」,如果我們連這些都做不到,下下根的位次我們都沒有。不學教理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深入學習之後,方知比起其他修行之人,我們相差甚遠。我們一生能夠做到的,充其量勉強做到五品位而已。追隨智者大師,能達到智者大師示現程度的就非常難得,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而入六根』,身心與五品都相應,還是屬於觀行位。觀行位是學佛菩薩,但還不像。相似位就有一點像,見思煩惱真斷了,也就是說對世法、佛法決定沒有執著,尚有分別,即是相似。分別執著完全放下,即是分證位。分證位是法身大士,相似位是四聖法界,觀行位是六道凡夫。由此可知,分別執著如何能不斷?能夠斷執著,就是觀行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也有三輩九品,視觀行功夫之淺深而定。再能離一切分別,就生方便有餘土,比凡聖同居土要高。如果再破一品無明,就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法身大士。我們到何時五品能入六根?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與五品完全相應。世間人常說的「念茲在茲」,就是相應。念念沒有忘記,念念自行化他。

十、無法愛。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

  何謂『法愛』?對修法的執著。天台依《法華經》、《法華經》,是故此處講的十信、初住都是圓教。十信在六即佛,屬相似即佛,其果報在四聖法界。相似位的人,定功很深,如阿羅漢有九次第定,但是尚未見性,雖神通廣大,仍是識心用事。然其識心用得正,故稱為正覺;我們雖亦用識心,但是用偏了,名為不覺。入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方名正等正覺。
正覺也因淺深高下不同,而有所異。阿羅漢、辟支佛都是正覺,但是辟支佛就比阿羅漢高;藏教的菩薩也是正覺,又比辟支佛高;藏教的佛也是正覺,比菩薩又高。這些位次,我們都要清楚明瞭,才不至於有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是大煩惱,貪瞋痴慢障礙自己的精進,所以一定要斷除。要知道「初住真實之理」,方是真實法,「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入圓教初住。初住所證得的理是自性,即宗門講的「明心見性。」

【天台依諸大乘經。立四種三昧。修十乘觀法。直就陰心,顯三千法,即從行觀義。】

  三觀第一是「從行觀」。從行觀就是要懂得「四種三昧」與「十乘觀法」。「陰心」乃是五陰之心,也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天台大師發明「三止三觀」,此法非常踏實,使我們凡夫有入手之處。此地講「直就陰心,顯三千法」,是用識,不是用根。捨識用根,我們做不到。然而,天台所講的三止三觀,中下根性有分。

  三種觀法,第一是「從行」,第二是「約法相」。下面解釋:

【又依諸經,於言句約事相法,入心成觀。】

  此是就事法相來講,要『入心成觀』。「二約法相,如觀四諦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此是解釋入心成觀。學佛若不懂得觀法,就不能了解佛說法之真正義趣。觀法即是佛說法之表法,真實義乃在言語、事相之外。在事相上,譬如我們供養佛像、香花,都是事相。要懂得事相所具有的表法涵義,方能入觀。

【托事。謂心為能托,依正事為所托。附法,謂心為能附,諸法門為所附。即事法二觀之義。】

  『依』是依報,『正』是正報。依報、正報,是所托。『附法,謂心為能附,諸法門為所附。即事法二觀之義。』其中含義的差別,我們一定要清楚明瞭,然後無論對事相、對法相,都能隨緣作觀。作觀即是從事上得到啟示,在現相上亦有啟示;從啟示中就生智慧,有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此是先將名相說出,然後再教我們如何在事相、法相上修觀;也就是如何去看一切事相、看一切法相;在事相、法相中得到智慧的啟示。

【觀今經性識本如來藏,一念具足十界百界,三千性相。此如止觀簡去界入,唯觀五陰重擔。】

  「性識」,就是如來藏性。『一念具足十界百界』,「十界」是指十法界。「百界」;十界裡每一法界皆具足十法界,十乘十就是一百。『三千性相』;《法華經》云:「每一法界都具足十如是,一百界就是千如」,稱「百界千如」。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稱「三千性相」。三千性相,即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現象。

  『此如止觀簡去界入』,「界」是十八界,「入」是六入,這是世尊將百界千如歸納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此是為了說法之方便。現在將十八界、六入都省略,教我們觀『五陰重擔』,專門就在「五陰」上下功夫。

【就此五陰,先簡色法,次簡受想行三心所法。唯觀六識心王。以前五識,必依第六意識同時而起,方能取境,造善惡業。】

  『簡』,即省略之意。在五陰中,『唯觀六識心王』,受想行識,單單只觀『識』(第六識)。『以前五識,必依第六意識同時而起,方能取境,造善惡業。』這是逐層揀擇,最後選擇的是第六意識,要我們在此處作觀。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提醒我們:「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心就是根本。凡夫從意識心下手,即是最初的方便,用功比較容易得力。

【楞嚴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意根,賊之渠魁也。功力甚大。以第七識為所依根,與前五根相應和合,造諸善惡之業,皆納第八識中。如倉庫盛物,隨時出內。】

  為何在六識中,單舉第六意識?前五識起作用一定依第六識,而第六識與第七識有連帶關係。《楞嚴經》將六識比喻作六賊,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接觸六種境界只有了別,尚無分別。誰分別?第六意識。分別就有好惡、善惡,就開始造業。「了別」是慧,「分別」是造業,所以第六意識乃罪魁禍首,它的力量最大。對內能緣到阿賴耶識,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在《百法明門論》中可以看到,第六意識與五十一心所完全相應,前五識與第七、第八識都無法與眾多心所相應,唯獨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圓滿具足,可見它的功力甚大。第七識末那,是意根,乃染污意,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第六識起來一定連著第七識,麻煩就出在此處。

  『自劫家寶』,「家寶」指自性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因為第六意的分別,第七末那的執著,使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隱而不顯。比喻第六識、第七識猶如盜賊一樣,將自家的智慧德能劫奪了。

  『與前五根相應和合,造諸善惡之業』。分別執著,「與前五根相應和合」,引發阿賴耶識內的業習種子,就開始造業。是故說『隨時出內』。「出」是起現行;「內」是藏進去。遇到緣業習種子就起現行,起現行就有善惡果報。此是我們修行用功的根本下手之處。

  眾生無量劫來輪迴六道,其最重要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第七識的堅固執著。六道、十法界是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而變現的。

  從根本修,就是要斷除三惑。斷見思煩惱,就是放下對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與佔有的行為。若有控制一切人事物、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心行,就是造業。「心」是妄想,「行」是行為;「妄想」是意業,「行為」是身業、語業,身語意三業都具足。若能放下控制與佔有的心行就是佛菩薩,凡聖之差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放下即是佛菩薩,一念迷起了分別執著即是凡夫。

  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否真實存在?《百法明門論》解釋說:「一切法無我」。百法分有為法與無為法,八識是心法、五十一個心所法、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歸在有為法。《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八識心王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根本不存在。然而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有生死輪迴,善惡苦樂的果報。眾生就是被這些有為法所害,迷在其中,不能覺悟。有為法是如何生起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如此就發展成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幻相。十法界是虛幻泡影,離開十法界,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是真實的,一真屬於無為法。天台大師說:「六道是觀行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千萬不要將相似當成真實,若執虛為真,就永遠不能證得因圓果滿。

  要想功夫得力,只有加強經教的薰習。經教之薰習,要天天不斷,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起作用,對於斷惡修善就感覺到不困難了。現前我們對於妄想習氣很難斷除,因為經教薰習的力量太少。世尊當年在世,參加大會的大眾,善根、福德、因緣都比我們深厚,每天還要八小時薰習,他們聽經能開悟、能證果,道理在此。我們薰習的時間太少,所以聽了不開悟;不但不開悟,聽了還胡思亂想,以自己的意思,猜測佛之經教的意思,結果全都猜錯了。這是在修學過程中,沒有善知識教導的緣故。「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聰明智慧的人,無法解釋經教的深義。

  如何才能解如來真實義?古德教人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後,後得智自然隨之現前,才能解如來真實義。何謂根本智?《般若經》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我們今天先學有知,有知就所有皆不知!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72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aid=11567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