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08 09:30:15瀏覽56|回應0|推薦0 | |
地藏經玄義講記(13)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四教菩薩,各有通別二願。】 「通願」就是「四弘誓願」,「別願」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菩薩心悉是平等清淨,然而眾生根性不同,所以說法要契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也要契機,方能收到效果。眾生的根性差別很大,佛法歸納為三類:「上、中、下」三等。下等者眼光短淺,只顧一生的安樂,不想來生。對於這些人,就幫助其現前得安樂,使其歡喜接受。中等者知道有來生來世;有天堂地獄。彼等希望這一生得樂,更希望來生得樂。其眼界比下等人要遠大,所以我們要教其如何得今世樂,如何得後世之安樂,使其歡喜接受。 上根之人眼光遠大,聞佛說法能夠信解,希望得到如來果地上的涅槃之樂。如是根性之人,即是佛講的「根熟眾生」,要幫助其得涅槃樂。菩薩發心,決定是要幫助一切眾生得究竟涅槃之樂,雖然現前不能接受,要很有耐心地去開導,使其逐漸覺悟。換言之,在教學中幫助其不斷提升,此是大慈大悲。如果說眾生的願望是得人天樂,只幫助其得人天樂,就是沒有慈悲心。是故還要以善巧方便幫助其提升境界,方是菩薩之本願。 【行相多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行相』,含義甚深甚廣。「行相」是菩薩所示現的身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種種不同之身分,即是行相。化導眾生的方式也是屬於行相,教化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靈活多樣,才能適應世間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雖然行相多門,但它的總綱領、總原則不外乎三學、六度,要很靈活地運用,方能普度一切眾生。三學,六度。三學展開就是六度,六度歸納就是三學。如何落實在生活上,方是功夫。我們應當要認真努力向地藏菩薩學習。 學習要能真正深解佛說法的義趣。譬如戒律,其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己修學與教化眾生的總原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何謂善惡?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是惡,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是善。我們試想,念念為我的利益,念念增長我執,何以能脫離六道輪迴?我執之根就是惡。是故佛教導我們破我執,破我執才能脫離六道。『自淨其意』,是定。定心起作用就是慧。慧在定中;定在慧中。定慧如何表現在生活事相中就是戒,是故三學是一體。 佛教我們轉變觀念,念念利益眾生,此是大善、真善。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切眾生是法性,我們能為一切眾生就是為自己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為自己,就是「諸惡莫作」,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的利益,即是「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真正的福報、圓滿的福報。一生中從未有過惡念、惡行對待眾生,那福報就大了。「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諸佛菩薩為度一切眾生而示現在世間。我們若能發佛菩薩同樣的心願,在世間為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則立即轉凡成聖,轉煩惱為菩提。凡夫與佛一念之差也。念頭轉過來,就是乘願再來,現前之「身」即是乘願再來身,業報身就轉變成願力身。 人人念念希求消業障、免災難。業障、災難從何而來?業力變現的。若能轉業力為願力,業障就消了,災難就沒有了。轉變就在一念之間。真正轉過來,不僅福得到,慧亦現前。《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自性智慧德相都是圓滿的。只是佛的智慧德相現前,我們的智慧德相為五蓋所覆。只要將蓋覆自性的障礙破除,本有智慧德相自然現前。怎樣破除?轉變觀念。從今而後,再不為自己身家利益著想,自己什麼事都沒有,一切都放下。放下之後,我們要提起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的慈悲心願。 【涅槃明五行。聖行,謂戒定慧,為自行因。】 第一條『聖行』是根本,住於戒定慧,即是覺悟之人;離戒定慧即是痴迷凡夫。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時、一切處決定與戒定慧相應。對一切人事物,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定慧;慈悲是戒學,是大慈大悲。此是『自行因』,亦即超凡入聖之因,我們要從此處做大轉變。 【梵行。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 『梵』乃清淨心。『謂慈悲喜捨,為因中化他。』具足「慈悲喜捨。」捨是徹底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得歡喜心,法喜充滿,真正能夠愛護一切眾生。這種喜愛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眾生在三善道行善、修善,喜歡;眾生做惡墮地獄、餓鬼,還是喜歡,沒有絲毫分別心。為什麼?同一法性。法性清淨無染,圓滿具足,生佛平等。法喜是從此而生。學佛之人,如果明白此道理,並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就是真菩薩,真的把念頭、行為轉變過來了。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見到一切受苦眾生,生憐憫心,念念幫助其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幫助?教學。一切諸佛教化眾生,就是做一切世間義務教學的工作者,只盡義務,不享受權利。眾生對佛菩薩的恭敬,是出於感恩之心,佛菩薩決定沒有一念,希求恭敬供養。佛菩薩永遠保持無念,無念即是正念,無念即是正覺,有念就是痴迷。 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無條件的、寬廣無際之愛心,包虛空法界,真正之大愛。我們要好好地培養這樣的心量,超越一切族群、超越一切宗教,包容無量無邊的族群,集各種不同的文化為一體。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此才是我們真心本來的狀態,一切眾生之心性無不如是。 【天行。初地已上,證第一義天。】 天然之理。 【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天行』,是指天理,自然之法則,「合情、合法、合理」。何謂天理?天然之理,天然的法則,就是現代社會大眾所說的「自然生態」。不能違背自然生態。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能保持與自然生態相應,就合天理。現代人自作聰明,違背了自然生態,地球被污染了,生態失去平衡,給社會大眾帶來許多的自然災害。 儒佛都說「父慈子孝」,此是屬於天行。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五倫十義,是天行,是自然法則。佛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是人之本性。亦是『天行』! 【四、嬰兒行,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 『嬰兒』是比喻菩薩以善巧方便,不拘形式,遊戲人間。『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普門品》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楞嚴經》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沒有一定的形式,此是「嬰兒行」。 【五、病行,謂示同九界三障身相。】 『病行』,乃逆行也。逆行是以反常方法來教導、教化。如《華嚴經‧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表現之愚痴,甘露火王示現之瞋恚,就是示現貪瞋痴之逆行度化眾生。此是高度智慧巧妙的運用。無論正面、負面的示現都是利益眾生。有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順逆皆為菩薩行,皆是菩薩慈心幫助眾生覺悟回頭之勝方便。其手法之高明,非凡夫所能為。「病行」,即示現與眾生相同之毛病,現同類身而教化。 「五行」是菩薩示現在三途六道,種種表現的歸納。其實,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行都具足其餘四行。《華嚴經》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此理貫穿一切法,是故才稱為菩薩行。此五種行,有一行不具足,其餘四行亦不名菩薩行。縱然是小果聖人,阿羅漢、辟支佛,不具足其他四行,佛呵斥他們是「焦芽敗種」。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凡夫中有智慧、有才幹之人,也能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然其不具足聖行與梵行,只能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所以,佛菩薩示現,五種行皆具足。嬰兒行裡有聖行、有梵行。縱然是嬰兒行、病行,順逆境緣中,所表現的與戒定慧相應、與自然的法則相應、與自性性德相應。是故嬰兒行、病行都是菩薩行,不是凡夫行。凡夫看到佛菩薩的示現誤以為是凡夫,我們讀佛經,必須要了解其中深義。 【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滿而智圓。】 『解是行本』。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幫助大眾破迷開悟。佛說,世間大眾的根性,絕大多數的人耳根最利,所謂是「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故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化眾生,都以音聲為佛事,為第一方法。講學、研究討論,明瞭之後,要堅持道理,巧妙的運用道理,多數人不能接受沒有關係,只要有一人能接受,能認真地學習,法脈就不會中斷。 何況現在我們可以利用科技。縱然現前沒有傳人,能將光碟影音留傳下去,後來必定會遇到傳人。如孟子是孔子的傳人,孟子讀孔子的書,學孔子,學成功了。在中國歷史上,後人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尊稱孟子為「亞聖」。此是中國古人作私塾弟子成功之先例。佛門中,著名的蕅益大師,也是蓮池大師的私塾弟子,蕅益大師認真學習蓮池大師的著作,也學成功了。 我時常勸大家,依《無量壽經》學習,做阿彌陀佛的私塾弟子。能解《無量壽經》所說之理,並依《無量壽經》之理論方法過自己的生活,就是阿彌陀佛的弟子。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老實做到,佛不許我們做的,決定不做。然「解是行本」,要解得透徹,才能行得真切。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