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玄義講記(15) 淨空法師講述  
2018/09/10 09:49:32瀏覽106|回應0|推薦0

地藏經玄義講記(1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顯實時臻,權門可入。發菩提心於賴耶識內,點如來藏於無明心中,斯正妙達於方,即是法華真祕。】

  地藏菩薩教化眾生,終極的目標也是幫助眾生成佛。『發菩提心於賴耶識內,點如來藏於無明心中,斯正妙達於方,即是法華真祕。』此是菩薩教我們發菩提心,依然是用識心去發,離開心意識,我們就無著落了。我們無量劫心意識作主,迷而不覺,現今學佛仍須依靠心意識,返迷為覺。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天臺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是用阿賴耶識,登地才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我們凡夫學佛,無法離心意識。心意識用得正就與佛知佛見相應。

  佛法經教就像燈塔一樣,我們循著其方向,邁向真實境地。真在何處?如來藏即是真,真在妄中,真妄不二。覺悟了,妄即是真,迷了,真在妄中。《地藏經》如是,《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乃至於《無量壽經》,所有一切大乘經何嘗不如是!都可以說,皆是「妙達於方」。

【又復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此正是無上菩提心。『毛』,是正報之小者,『渧』,乃依報之小者,微不足道一滴水。一粒沙、一微塵,都是形容、比喻小事。世間人往往疏忽,菩薩念念都要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大利』就是開悟。由此可知,菩薩慈悲到了極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是否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若不能做好榜樣則是世間法,若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就是佛法。不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是迷邪染法,能為世間人做好榜樣是覺正淨法。極微小之事,譬如我們用毛巾擦臉,擦完之後疊得整整齊齊、方方正正,放在應放之處,而不是隨便亂置。這就是在「一毛一渧,一沙一塵」之中,向菩薩學習之所在。

【舉手低頭,聚沙為塔,咸開小善,成佛奚差。】

  『小善』不異大善,小大不二。經上所講的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試想,我們每到一處與人相聚,為何得不到別人尊重、得不到別人的歡喜?一定要認真反省,改過自新,前途才會一片光明。得到廣大群眾的愛戴,然後才能教化眾生。若得不到別人尊敬,即使佛來也無可奈何。所以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學著包容,以真誠慈悲心處事,以方便耐心待人。

  佛法教育的成就是把壞人變成好人,把惡人變成善人,把凡人變成聖人。若說某人不可教,那不是成功的教育;世間教育與佛法教育的差別就在於此。「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夫子就不教了。但是佛法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有真實的智慧、慈悲,善巧方便,一切眾生,智愚老幼,悉以攝化。我們學佛度眾生,不能感動別人,是自己的德行不夠,智慧不足,未達善巧方便。「不能兼善天下,則應獨善其身」,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待往生西方後,再回轉娑婆廣度眾生。

  此段的意思就是說小善不可以不做,極小的善都不能疏忽,莫以小善而不為。小惡要戒除,積小惡便成大惡,勿以惡小而為之。若小惡不做,小善無虧,道業方能成就。

【況乃天宮集眾,及所合分身,數逾恆沙。文殊罔測。已成佛道者,何殊樹下分身。】

  我們從本經忉利天宮集眾中看到,無量無邊的地藏菩薩分身,至佛前合成一身。分身就是化身,任何一尊佛菩薩,化身都是無量無數的。《梵網經》說:「世尊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的應化身沒有一定形相,隨類化身,十方三世,重重無盡,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才能現一切不同的身相。佛菩薩無法可說才能夠應機說法。

【尚住菩薩者,宛似地中湧出。】

  『地中湧出』是《法華經》上的公案,顯示出菩薩大慈大悲。大師在此解釋,我們畢竟是凡夫,還有妄想,是故這些話是對我們說的。

【大士出假利生,以發菩提心為因,無緣大悲為根,無得方便為究竟利生。】

  『出假利生』,以我們現前來講,就是要能捨己為人,不要過分看重自己的利益。

五、判教

【第五判無上醍醐為教相者。凡言教者,是通途之言。但有指撝分判辯說,皆名為教。四教義雲,通言教者,以詮理化物為義。說能詮理,化轉物心,故言教也。】

   判教,『教』是教學,『判』是辨別,辨別一部經應以何種方式來學習。此是祖師大德們為了便利教學而建立。「教」包括『指撝、分判、辯說』,「指撝」就是指導;「分判」就是分析判斷;「辯說」就是辯論解說,都屬於教。

  『說能詮理』。世尊當年以言說教化眾生,沒有文字記載。文字是後來弟子們結集,流傳於後世的。言語文字所表的「理」,即是真理,真實之道理,真實的事相,是故「說能詮理」。說教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在『化轉物心』。此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我們發心出家,做佛弟子,續佛慧命,傳承佛之教化,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此是我們的唯一使命。我們要做根本的慈善救濟事業,救度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就是此處講的『化轉物心』。「化」是變化,「轉」是轉變。「物心」是指九法界,包括的範圍深廣。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幫助其轉變,將迷惑顛倒轉化為覺悟,化邪為正,轉染為淨。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佛菩薩了解並承認此事實真相。凡夫能相信此事實真相者有兩種人:一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二是對經教薰習的時間長,深入經藏,深解義趣,是故也能相信。若非這兩種人,就難了!雖然難,佛絕不捨棄一個眾生,即使不肯接受佛教導的眾生,佛還是不捨棄。因為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都是自己心現識變的,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是故才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真愛、大愛。迷惑的人總是感情用事,覺悟的聖者智慧起作用。智是永恆不變的,情則是千變萬化。

【化轉有三義。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解。三轉凡成聖。】

  此是化轉的三個階段,前二為因。「轉惡為善」,是戒學;「轉迷成解」是定、慧;最後「轉凡成聖」是果,修因證果。「轉惡為善」,然善的標準是戒,戒的根本是五戒十善,必須要遵守並做到。三個階段猶如三層樓,轉惡為善是第一層,轉迷開悟是第二層,沒有第一層,豈有第二層、第三層?這也正是我們選《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作為晚課的目的之所在。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就是詳細闡述五戒十善的要義,我們天天讀誦學習,檢點自己的心行,是否有所違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古人心地善良,風俗淳厚,外境誘惑弱,修行證果的環境比我們現在殊勝。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誘惑力非常強大,若非善根深厚者,如何能經得起誘惑!

  「轉惡為善」,從何處轉起?從斷十惡轉起。殺生是大惡,不殺生是大善。不但不殺生,亦不可惱害一切眾生,眾生因我而生煩惱就是不善,屬於殺業範圍。自私之人並非自己能得利益。譬如嫉妒障礙別人的善行,真正是損人不利己。其實他人受害小,自己受害大。

  尤其是障礙佛法的流通。我們弘法遭遇到的阻力不知道有多少!然只要認真努力,用真誠心護持正法,續佛慧命,利益眾生,無私無欲,久而久之,就能感動大眾。我們不僅樂於幫助自己歡喜的人,更樂於幫助自己的冤家對頭。中國古聖先賢講「仁者無敵」。他與我為敵,我不與他為敵;他恨我,我愛他;他陷害我,我幫助他,方是同體大悲。我們懂得佛是一念自性,魔也是一念自性,佛魔平等。我們以平等心對待、以平等心恭敬、以平等心供養。轉惡為善,天天反省檢點,我還有無惡念、有無惡行,勇於改過,方是真修行。這就是轉變,修行之人要從此處做起。此是第一層轉化。

  再進一步,持戒是轉惡為善。更進一步破迷開悟。我們惡的習氣、惡的念頭、惡的行為,若不能改變,從根源上就已經迷了,怎麼會開悟。能做到轉惡為善,決定不墮三惡道。能轉迷成解,就有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的機會,若有大願,決定超越。超越之後,則能『轉凡成聖』,這是教學。諸佛菩薩以此為佛事,我們亦要學習諸佛菩薩,以此為自他兩利之佛事。

【今地藏大士,現身六道。於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赴緣,隨機說教,化轉物心。大概不越此三。】

  地藏菩薩『現身六道』,不僅在地獄作幽冥教主,六道同時普現。菩薩慈悲,地獄最苦,所以對於地獄罪苦眾生特別關心,其實菩薩之心是清淨平等的。

  地藏菩薩現身六道,六道的情形很複雜。譬如在人道,菩薩無處不現身,有男身、女身,有富貴身、貧賤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

  達拉斯有一位馬老居士,在佛七當中,念佛往生。她是繞佛之後,坐下來就走了。這何嘗不是菩薩示現,為我們作證!真正證明念佛往生是真的,也讓外國人看看,不生病,不到醫院,走得瀟灑自在!三十個小時助念下來,面色栩栩如生,外國人看到感動,其瑞相示現得太好了。
『於四不可說』,此是天臺家根據《涅槃經》的「六不可說」,濃縮成「四不可說」,配以「藏、通、別、圓」。

  一、「生生不可說」,此是藏教。藏教說能生的因緣、所說的諸法,皆為實有,所以是生生,是小乘教義。此是隨順俗諦而說,也就是隨順世間人的知見所說,容易令世人接受。何以說「不可說」?非言語可及,說不出來。雖然一切諸法皆有因緣,因還有因,追根究底,問到最後就無法說了。由此可知,世間人真的是迷惑,僅能肯定眼前的事,往前一推就不知道了,再往後一想也不知道。其實眼前之事,又何嘗了解!

  二、「生不生不可說」,此是通教。通教說能生、所生當體即空,是故說生不生。《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佛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能生的心不可得,所生的一切物如何?物乃緣生無自性,緣起性空,無有自體,是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生、所生俱不可得,方是事實真相。此教義,前通小乘,後通大乘,所以稱作通教。

  三、「不生生不可說」,此是別教。別教說真如不生之理,而生十法界差別之事,所以是不生生。此理比前面更深入一層,真如確實是不生。不生,何以會生出十法界差別之相?譬如作夢,夢確實是心變現的,然心中確實無夢。若心有夢,每晚所做之夢應為一樣。真心確實無相,「本來無一物」。為何會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從無明變現的。無明是怎樣來的?無明因真心而起。無明猶如人在燈光下之身影。人身比作真如、真心,則燈照的影子即是無明,影依身而有。是故離開真如,亦無無明,無明依真如而生起。如何生起?迷失了真如。《大乘起信論》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是極其微細的一念妄動。所以無明之相是動相,一念心性之相是靜相,乃寂靜之相。

  我們凡夫帶有無明,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是動相;佛菩薩一念自性,一切法如如不動。凡夫見到一切現象,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虛空法界、礦物有「成住壞空」,四相遷流。諸佛菩薩眼中所有一切法不生不滅,清淨莊嚴,常住不變。我們要學習菩薩的本事,在生滅中見不生不滅,在一切法相中觀法性,見一念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性在何處?性就在一切眾生、一切萬法之中。金即是器,器即是金,隨拈一器無不是金!所以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真如自性。「一念自性」。一念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念;一念就見到自性,二念就迷了。淨宗念佛,目的在哪裡?在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一念,一心就見到自性,一心就見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何處?眼前即是一真法界,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真見到了。我們看到一切萬法,有異有同、有生有滅、有來有去,這是我們的錯覺。此就是「不生生不可說。」

  四、「不生不生不可說」,此是圓教。圓教講真如之理,與十法界之事是一不是二,是故是不生不生。此四不可說,是藏、通、別、圓四教的教體,只能體會不能言說,所以稱「不可說」。真理本來就無法說,世尊以善巧方便,於不可說中而言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要能「願解如來真實義」。

  不可說之理太深、太難了,所以『用四悉檀赴緣,隨機說教』。佛是以四悉檀、四攝法,隨機施教說法利益眾生。

  四悉檀,是華梵合譯之詞,「檀」是梵文,「悉」是中文;「悉」是普遍,平等而無分別執著;「檀」是檀那,意謂布施。

  一、「世界悉檀」,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世」指時間,「界」指空間,時空就包括了宇宙間一切眾生,不但現前之眾生,令他生歡喜心,過去、未來亦復如是。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皆令生歡喜心。

  二、「為人悉檀」,不令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而令一切眾生因我而生歡喜,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諸佛菩薩想眾生,眾生就是自己,沒有附帶條件,此是真正的覺悟。若想別人,還附帶自己,雖然覺悟,覺悟得不徹底,覺中帶迷,不能成大覺。念念為苦難眾生著想,若不能透徹理解其中之理及事實真相,至少應當想到因緣果報。

  三、「對治悉檀」,幫助眾生要有方法,善巧方便。菩薩猶如醫生,一看病人就知道病在何處,有方法對治。可是病人對於醫生要有信心,如對醫生沒有信心,或是接受了信心不具足,這種服藥以及治療都不能產生效果。如對醫生有十分的信心,吃藥就有很好的效果。菩薩了解眾生的根性,知道眾生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種種業緣,因此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世尊講經說法,聽眾中往往有聽一半就開悟證果的,這就是佛觀機說法,契理契機,觸動其悟門,即是對治。這條不容易,如果自己不是過來人,對治很難做到。自己悟得愈深,悟得愈徹底,對治的效果就愈殊勝。

  四、「第一義悉檀」,幫助眾生念佛往生作佛,方是真正的第一義。如果不能往生,我們決定離不開六道。眾生接受教誨,能轉惡為善,然不能破迷開悟,來生生善道。生善道之後,還能保持斷惡修善否?很難講。前生修善,今生享福,一享福就迷惑顛倒,退轉墮落。我們要向佛菩薩、祖師大德們學習,不享福而修福修慧,求生淨土。

  現前時代修行證果很難,除了念佛往生淨土外,別無他法。所以法一定要契機,才能收到效果。諸佛菩薩用四悉檀赴緣。赴緣就是感應,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

  「四悉檀」與「四攝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方式,我們將四悉、四攝,做為自己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與一切眾生交往,能和睦一切族群,融合一切不同的文化,這是最好的方法。佛之所以能在十法界普度眾生,收到如此圓滿的成就,就是用此方法。

  『化轉物心』。「化轉」的三個目標,就是幫助眾生「轉惡為善、轉迷成解、轉凡成聖」。此是青蓮大師判教之依據。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69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aid=115406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