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第二三九集)
2013/05/01 07:34:38瀏覽94|回應0|推薦0

太上感應篇

淨空法師開示

太上感應篇  (第二三九集)  2000/3/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239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有來自福州的三十多位同學、來自北京有五十位同學,還有來自台灣、其他地區的也有三十多人。我非常感謝大家,我知道同學們當中,特別是從中國來的,用很長的時間把旅費攢積出來,甚至於還有同修把女兒的嫁妝變賣掉做旅費到這邊來參學,這其中感人的事情很多,足見諸位對於求法的熱忱、真誠心,到新加坡時間很短,總希望這一趟真正沒有白來。

佛法的修學,首先要對它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創始的,印度人稱佛陀。佛陀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搞清楚。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稱聖人,印度人稱佛陀,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聖人。這個名詞翻譯為覺者,真正覺悟的人,圓滿覺悟的人,稱他作佛陀。在中國,對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瞭的人稱為聖人,意思完全相同。所以大家曉得,佛菩薩不是神仙,佛菩薩是聖人、是賢人,中國人稱聖賢,印度人稱佛、稱菩薩,一個意思。

中國自古以來接受聖賢人的教誨,古印度的佛教是教育,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看看孔老夫子跟佛陀,實在講沒有兩樣,夫子也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講的是「有教無類」,這一句話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但是夫子跟佛陀哪些地方不相同?夫子教學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到他那裡求學,他很歡喜;你不去找他,他不找你。佛不一樣,佛是你不找他,他也來找你,「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這就不相同了。他們對於一切眾生教化的態度不一樣,教學的內容,可以說原理原則相同,都是從孝道講起,還是到孝道圓滿。儒家講孝,佛家也講孝,「淨業三福」一開端,就告訴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尊師是佛陀教育的宗旨,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佛教的終極目的,這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

佛教在最近兩百多年才變成宗教,以前不是,以前是社會教育。兩百多年、將近三百年,這個時間也不算短,佛教變質了,變成宗教,佛菩薩變成神仙了,大家走進佛的寺院庵堂,只祈求神明保佑,把佛菩薩當作神明,錯了!神明能保佑你嗎?這是迷信,確確實實是迷信。可是佛菩薩能保佑我們,這不是迷信。佛菩薩跟神明保佑差別在哪裡?佛菩薩教你,你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你造作一切不善業的感召,你能夠回頭,斷惡修善,你的災難就遠離了,你的福報就現前。他只是教你,不是他有什麼特異功能來保佑你,沒有這個道理!神仙說保佑你,沒有教導你,那就不是真的。

其實我們接觸許許多多的宗教,我們看他們的經典裡也是教人斷惡修善。你去看《古蘭經》,看基督教、天主教的《新舊約》,神也教你們孝敬父母,教你尊重長輩,愛護你的兄弟,愛護你的鄰居,對於一切人要慈悲、要施捨,這我們在其他經典上都看到的,可見得宗教裡面那些神明也教人斷惡修善。如果不重視教誨,不認真去依教奉行,一味用情執求佛菩薩、神明來保佑,最後是落空。落空之後,又埋怨佛菩薩不靈,神仙不靈,再去毀謗,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我們今天接觸許許多多的宗教,我們也勉勵所有宗教要重視宗教教學,要重視宗教教育。

今天世間災難很多,災難的根源就是我們失去了聖賢的教誨。聖賢的教誨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個好人,還要做好人當中第一好人,教我們明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生活環境、一切萬物的關係。你明白之後,不但你會愛人,你也會愛物。

今天談到愛物,我們比不上外國人。我在澳洲住的時候,澳洲人看到樹上有個鳥窩,上去看看鳥窩裡有蛋,這個地方要開馬路,那個樹要被砍掉,看到那個鳥窩在上面,他要等,等那個鳥長大飛走之後,才砍這個樹,才開這個路。往往一等,要等好幾個月,人家愛物,這一點我們中國人比不上外國人。我們在外國看到野生的動物,像小松鼠這一類的,我們看到很喜歡牠,剝幾顆花生放在手上叫牠來,牠就到你手上來吃,牠不怕人,跟人是好朋友,牠知道人不會傷害牠,會保護牠。在中國見不到,中國的這些鳥獸怕人。外國的鳥獸不怕人,人沒有殺害牠們的念頭,愛護牠,保護牠。動物如是,植物也如是。所以我們到那些地方看看,樹為什麼長得那麼好,草那麼綠,花那麼樣的美!沒有別的,人愛它,它以這個來報答。

愛心充滿了世間,儒這樣教導我們,佛也這樣教導我們,其實每一個宗教的經論裡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沒有認真去學習。我們接觸許許多多的宗教,往往只看到他們重視宗教儀式,而沒有重視宗教教育。教育是實質,儀式是外表,只有外表沒有實質,不能教化眾生,不能夠消災免難。

在世出世法所有一切教學當中,確實佛是第一,佛確實超過了儒,儒家還是有界限,佛法沒有界限。我們常聽到佛家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界限!特別我們在《華嚴經》上,所讀到的,所學到的,要認真的學,要把所學完全落實到我們生活上,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把我們從凡夫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自在、安樂,要曉得從什麼地方轉起。

我們學佛的同修很多,學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妄想雜念還是一大堆。你們有許多問題來問我,我聽了之後,就知道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要沒有妄想,你哪來的問題?你就沒有問題了,你的問題都是胡思亂想來的。換句話說,不老實來的。如果是老實學佛,老實念佛,老實人沒有問題,有問題都不老實,心不清淨。

大家都知道「業障」這個名詞,其實業障這兩個字怎麼講法,很少人能講得出來。連業障是什麼都不知道,你怎麼能夠消業障?「業」是事業,事是造作。我們起心動念是心裡的造作,言語是口的造作,身的行為是身體的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你現在在做什麼事,就是你在造作,造作的結果叫業。你的造作是利益眾生的,是善業;你的造作是自私自利的,是惡業,這叫業。善業跟惡業都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的清淨心,障礙你的平等心,這叫業障。諸位要曉得,清淨心跟平等心是自己的真心。心不清淨,就被污染了,被什麼污染?被「財色名食睡」污染了,被「貪瞋痴慢」污染了,你的真心失掉了。真心失掉之後,你所用的是妄心,妄心哪有不造惡業的道理!造作惡業,一定感召不善的果報,種種災難就現前了。

明瞭業障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所以佛教給我們修什麼?修淨業,這個境界高了。什麼叫淨業?淨業裡沒有污染,換句話說,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你的一切造作就叫做淨業,純粹是利他,決定沒有絲毫自利。

你要不懂,不知道怎麼作法,我們這邊有個錄像帶,諸位看看,新加坡有一個一百零一歲的居士,你看看這個人,這個人造的是淨業,她不是染業。一百零一歲了,你們去看看她,她的身體像三、四十歲的人一樣,一生沒有生過病,我仔細觀察只掉一個牙齒,耳目聰明,反應很快,跟年輕人一樣。為什麼她有這種效果?心清淨。你問她她會告訴你,她一生沒有發過脾氣,沒有怨恨一個人,她所看的世間,個個人都是好人。跟人家相處有不好的地方,她不會怪別人,她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讓別人歡喜」,從來沒有責備過別人,所以人家健康長壽。一百零一歲了,每天還出去奔波,為窮苦人作義工,她沒有休息。你要去找她,要事先跟她約好;否則的話,你找不到她,她去幫助一些窮苦的人。她一天吃一餐,吃長素。穿的衣服是垃圾桶撿來的,從來沒有去買一件衣服,人家問她為什麼?她說窮人很多,我要跟窮人一樣,我要做一件新衣服跟他們就不一樣了。

沒有我,沒有私,所以她修的叫淨業。如果佛家講的淨業不懂,你看看她就明白了,那叫淨業。淨業的果報是清淨自在,身心安樂。她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是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做出來給我們看。她到一百零一歲才學佛,現在才歸依,才學佛。你問她,你有沒有思想?你想什麼?她說我想「阿彌陀佛」,現在學佛了想阿彌陀佛,肯定往生極樂世界。標準的善人,我們要向她學習。她的行持,出家人都做不到。一生隨緣而不攀緣,所以她的心才清淨。什麼叫攀緣?我想去做什麼做什麼,這是攀緣。她從沒有這個想頭,什麼都隨緣,隨緣就自在。你看看這個一百零一歲的人,你們有機會碰到她的時候,你叫她翻幾個跟斗給你們看,你們辦不到!她可以辦得到。

我們對她這個生活有一個簡短的錄像帶,找機會放給你們大家看。如果你們有機會找居士跟她約好,可以去訪問訪問她。好,今天時間到了。

網站首頁>報恩講堂> 太上感應篇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756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