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素雲老師 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第二十七集
2021/04/03 20:39:42瀏覽145|回應0|推薦5

劉素雲老師  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第二十七集

複講于2020124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內心清淨絕塵勞

塵勞就是煩惱。「塵」就是染污,「勞」就是憂惱。蓋覆真性,擾亂身心,所以叫做塵勞。

「智慧廣大」必然「內心清淨」,必然也就沒有塵勞。所以《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般若智慧朗現的時候,自然了達證知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現在科學家都懂得了物質(色)是由於眾生的錯覺,妄就不是真有,妄就是空。五蘊都空了,還有什麼苦厄?當然就沒有塵勞了。

「絕」是斷滅,「絕塵勞」是徹底斷絕一切煩惱。

超過無邊惡趣門

由於智慧如海,內心清淨,根除塵勞,於是「超過無邊惡趣門」。「惡趣門」就是到鬼趣的門,到畜生趣的門,到地獄趣的門。

為什麼說無邊呢?這就告訴你,三惡道隨處都可以進,這個門是無邊無數無量。在你的前後左右都是門,在你舉足下足之處都是門,隨時隨地都可以墮入三惡道。

只有智慧廣大、心淨絕塵,才可以超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惡趣門。所以我們要學菩薩,善護身口意三業,善護己念。

關於惡趣,我在這裡還得多說一點。

二〇一八年,我第一次複講《無量壽經》時講過:不但三惡道是惡趣,三善道也是惡趣;不但三善道是惡趣,二乘聖者也是惡趣;不但二乘聖者是惡趣,權教菩薩還是惡趣。佛在大乘經說,「念佛法門第一殊勝」,古德稱讚為「圓中之圓,專中之專,頓中之頓」,不但超越三途六道,超越二乘權教,再往上去還不止,果報等於七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上」,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菩薩,是三不退位的菩薩。這個超越就太多了。七地菩薩看六地菩薩都是惡趣。

如果再提升一點,可不可以這樣說,妙覺菩薩看等覺菩薩都是惡趣,只有成佛才是善趣。(這是我個人的體悟,說錯了自負因果)

以上這些話,我講了兩次,你能接受嗎?你能相信嗎?如果你現在不接受,不相信,那也是正常現象,難信之法嘛!諸佛菩薩都說這個法門難信,這也是實在的,不是誇張的。從我們凡夫地,一下子就升到七地以上,升到等覺菩薩,誰能相信?沒有人相信!不但一般人不相信,阿羅漢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權教菩薩不相信,明心見性的菩薩很多也不相信。如果他們相信,早就成佛了。

你能相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過去生中曾經行菩薩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一生善根現前,同時又得十方諸佛如來冥冥中加持,這樣才能信,才能解,才能行,所以說你不是凡夫。值得慶幸,值得珍惜!

速到菩提究竟岸

「菩提」是覺,「菩提究竟」即是究竟覺。「岸」是彼岸,「究竟」就是決定、完成、至極的意思。究竟覺就是窮盡了染心的源。始覺全部同於本覺的如來果覺之位,達到涅槃彼岸。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這兩句偈頌是果報。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兩句是條件,必須做到。

「無明」,《大乘義章》曰:「痴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無慧無明,全體痴闇的心,就是無明。加上貪瞋痴就是三毒。無明覆蓋,所以本具的法身不顯。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一品無明就成佛了。

這段話的意思是還有無明,還有貪、瞋,智慧就不廣大,心也不清淨,就沒有辦法超越惡趣,得不到菩提。這是值得我們警覺的。

惑盡過亡三昧力

「惑」是迷惑;「過」是過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全消,無明盡除。怎麼消的?「三昧力」消的。這是指「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怎樣得到念佛三昧?老實念佛。重在「老實」二字。什麼叫老實?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大慧如海,又加三昧定力,定慧等持,功德最為殊勝。三昧之中,念佛三昧稱為三昧中王,稱為寶王三昧。

阿難問話時已提出佛佛相念,故知法藏比丘的三昧應為寶王三昧。

佛法的修學以什麼為主?以三昧為主,三昧是核心,得到三昧之後才會開悟。小乘的三昧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心,大乘的三昧是平等心。

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一段經文是法藏比丘求佛的覺他之德,就是願自己教化眾生的智慧、能力與佛無異。

首四句是利他,表達法藏比丘願意像過去無量諸佛一樣,做一切有情眾生的大導師,教化眾生。「彼群生」是指九法界眾生。「導師」是佛門裡對佛的尊稱。「導師」「大師」都是對佛的稱呼。

念佛法門真實不可思議。在五濁惡世能導歸淨土。淨土已經是難信之法,在濁惡之世更是難信。在這個時代宣揚淨土法門,指導大家同歸極樂,這是導師中的「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

「諸世間」就是十法界,上面他能救菩薩、救聲聞、救緣覺,下面能救六道眾生。

生老病死眾苦惱

這是六道凡夫都有的。剛才所說的諸世間,淺而言之,有欲界、有色界、無色界,這都是世間,這叫三界。

欲是有欲望,有貪欲,這出不了欲界。真把貪瞋痴慢疑放下了,把財色名食睡斷掉了,心裡沒有了這個念頭,他就脫離了欲界。脫離欲界去哪裡?到色界,色界就是四禪天,四禪總共有十八層天,初禪三天,二禪三禪都是三天,第四禪有九重天,總共十八層。

再往上去無色界,最高的,没有色身。無色界是精神世界。它沒有物質形相,這個天大自在,隨心所欲,壽命很長,它有四層,叫無色界天,這是世間。

佛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皆在生死海中。」無色界是不是究竟?不是的,它有壽命,壽命八萬大劫,壽命到了,它不能再向上提升,它往下墮落,這叫生死輪迴。所以佛比喻像火宅,房子已經失火,只是還沒有燒到你身上,但是你決定不能避免,這就是都在生死海中。「故願救度」,菩薩發願要去救這些眾生,要去度這些眾生。

「進言之,則地前諸位亦是世間,無明未盡,亦應度脫。」這更進一步說,別教「地前」就是十法界。六道是指十法界下面的六個法界。要包括上面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四聖法界就在地前。「地」是登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之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菩薩們也叫世間。都是佛發願要度的對象,他們無明未盡,所以也應該要度脫。

只有成佛才能普度眾生,不成佛,即使你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度同程度的菩薩,你只能度十地以前的菩薩。這就是四弘誓願裡,為什麼一定要「佛道無上誓願成」。因為唯有成佛才能普度,度眾生的願才能圓滿。

下面四句經文是度眾生的方法: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使用什麼度眾生?用六度,這六種叫菩薩道。這四句偈頌盡顯法藏比丘無盡大悲之本願。法藏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在行菩薩道,在因地發無盡大悲本願,願常行六度,普度眾生。菩薩在世間幹什麼?就幹這六件事情,這就叫菩薩。

《普賢行願品》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菩薩為什麼要度眾生?菩薩幫助眾生,眾生對菩薩未必有恭敬心,甚至於毀謗菩薩、障礙菩薩、破壞菩薩,這種情形很多。菩薩有沒有退心?沒有退心。為什麼不退心?知道這些人造作罪業是由於愚痴,對菩薩不認識,好人去幫他,他還害好人。但是菩薩依然不放棄,救人救到底。

《普賢行願品》裡有一段比喻非常好:「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這是比喻,沙漠裡頭有一棵大樹,「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這棵大樹根裡頭要是有水分,不缺水分,這棵樹一定會長得非常好。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這就是比喻。生死曠野就是六道輪迴,菩提樹王就是我們每個人,信願持名、修學淨土的這些同修們,這是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菩提樹王根是什麼?根是眾生。

「諸佛菩薩而為華果」,這些眾生能成佛,能成菩薩,這就是開花結果了。「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這就是講的大慈大悲好比是水,我們要用大慈大悲的心來灌溉自己這棵菩提樹。

沒有大慈大悲,雖然我們本來是佛,可是成不了佛,為什麼?這棵樹沒有水養它,它會枯死。大悲是什麼?大悲就是真誠的愛心,這個愛是性德裡頭究竟圓滿的第一德,明心見性,這個愛心就顯示出來了。你看,阿羅漢有愛心,菩薩有愛心,佛是究竟圓滿的愛心,就是大慈大悲,不是從外面來的,是自性裡頭本有的。

修行人沒有慈悲心,就像樹根沒有水澆它,這個樹生不出華果。學佛的人沒有慈悲心,成不了佛菩薩。要愛眾生,眾生做種種的罪惡都要原諒他,還是要用慈悲心對待他,為什麼?他本來是佛。為什麼造作罪業?迷惑顛倒。佛菩薩要救這些人,要幫助他們回歸自性,要幫助他們成佛成菩薩,這就對了。如果有怨恨心就錯了,那你不是來救他,你是來害他的。眾生害菩薩可以,菩薩不怪罪,菩薩決定不會害眾生。眾生殺菩薩,菩薩不會殺他,不會報仇。

所以大悲心是根。法藏比丘以大悲,無條件的慈悲,「廣行六度,普度群生」,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無條件地愛護一切眾生。特別要幫助那些迷惑的眾生,他天天在惹麻煩,我們要學佛菩薩,用真誠心去感動他,幫助他回頭是岸,這叫行菩薩道,這叫普度眾生。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是法藏比丘自己堅定的願心,主要的意義是勸勉我們覺悟。

供養是修福,假使我們有這個緣分,有這個能力,供養恆河沙數的聖人(阿羅漢以上的就是聖人),不如你自己堅定勇猛來求正覺。

《普賢行願品》中說: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用如說修行等等佛法作為供養,是最殊勝的。為什麼?

《普賢行願品》曰: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

為什麼法供養功德最大?因為諸佛所重視的是法,更因為依照佛、經典與善知識的教導老實修行,就可成就正覺。這是諸佛出生的地方,所以實行法供養就是圓滿成就了對如來的供養。

蕅益大師說:

「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

這話非常深刻。你自己還未得度,就像你自己正在河裡頭掙命,若是你還想救岸上的人,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這不是阿羅漢,只求自己覺悟,這是為了要真正去救度旁人,要負責任,認真徹底去貫徹,那就只有先度自己,是為度他。所以先度己,不是只為自己。

「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一定是「獨善其身」在前。我們要堅決求正覺,不求人天福報。正覺就是成佛,不要到來生後世,我們這一生中,決定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成佛。

所有一切供養中,修法供養福報最大。為什麼?法供養裡頭有智慧。下面,經文裡說的幾種法供養,我們簡略地向同修們介紹一下,這裡面一共說了七種法供養,包括: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一)如說修行供養

佛在經上怎麼說,我們聽懂了,就照著去做,遵師教誨不走樣,這就是對釋迦牟尼佛的供養,對一切諸佛如來的供養,對阿彌陀佛的供養。舉幾個例子供同修們參考:

佛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如說修行了嗎?

佛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如說修行了嗎?

佛教我們「世界宗教是一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如說修行了嗎?

佛教我們「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你如說修行了嗎?

佛教我們「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如說修行了嗎?

佛教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如說修行了嗎?

……

佛怎麼教,我們怎麼做,這叫「如說修行供養」。

(二)利益眾生供養

起心動念不為利益自己,一切言語造作都是為了眾生。

  心繫眾生苦與難 時時激勵我向前

   師之教誨記在心 率眾無量回家園

這就是供養佛。

我們怎樣利益眾生?

沒有轟轟烈烈 都在平平常常

不在口號多響 看你做得怎樣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他用他的實際行動,讓眾生對淨土念佛法門生起信心,生起願心,像他一樣求生極樂世界。他一生言行舉止都是勸人念佛修淨土。這就是對釋迦牟尼佛、對十方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的真實供養,也是最真實的利益眾生供養。

(三)攝受眾生供養

怎樣攝受眾生?真正做出好樣子,讓眾生看到了受感動,他心服口服,樂意跟你學。攝受眾生要靠威德,不能光靠威嚴,光靠威嚴往往是壓而不服,就是口服了,心裡未必真服,威嚴不能感動人,不能感化人。

怎樣才能有威德?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說到做到,率先垂範。你說出來的,一定是你已經做到了的,你沒做到的,你不要說。說了人家也不服氣,甚至會鄙視你。

攝受眾生,德行很重要。度化眾生,先要感化眾生,只有你的德行感化了眾生,眾生才能欣然接受你的教化,你才有機會幫助眾生成佛,這叫攝受眾生供養。

教化眾生靠威德 光有威嚴行不通

眾生心口都不服 你說的話有啥用

要給眾生做榜樣 說話說到點子上

點到為止莫多說 攝受眾生靠感化

(四)代眾生苦供養

菩薩慈悲,不忍眾生苦,願代一切眾生苦。我姐姐劉素青老菩薩得骨癌之後,疼痛難忍。她對我說,小雲哪,這個病實在太疼了,我發心願天下所有得這個病的人,把他們的疼都集於我一身,我一個人代他們承受。

什麼叫菩薩?菩薩就在我們眼前,我們不認識啊!往生之後,還有人毀謗、謾罵,造無邊罪業,真是太不應該。

海賢老和尚一生修苦行,愛惜每一粒米,一個飯粒掉到地上,都要撿起來吃掉;洗臉只用一瓢水,不敢浪費,衣服破了補了又補;他種的糧食能賣很多錢,但他不賣,拿去救濟貧苦之人。

這些種種示現,都是教我們怎樣修福,怎樣積德,不可以有絲毫浪費。這都是代眾生苦,你知道嗎?

菩薩慈悲無限度 願代一切眾生苦

眾生迷惑不知恩 造作罪業自受苦

菩薩示現在世間 和光同塵很一般

可惜眾生不認識 毀謗謾罵跳得歡

不知這是造罪業 總有受報那一天

地獄之相一現前 哭爹喊娘後悔晚

(五)勤修善根供養

什麼是善根?佛在經上講,不貪、不瞋、不痴是三善根,這是世間法。世間所有一切善,是從這個根生的,要好好地去養這個根。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我們的根是什麼?是孝、敬。老法師常常講,孝是傳統文化的根,敬是傳統文化的本。孝以父母做代表,敬以老師做代表,中國幾千年來孝親尊師。這個民族太偉大了,了不起,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投胎到中國做中國人,那是多大的善根福德,你才有這個緣分!

最近一百年,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丟掉了,學習西方文化,這是嚴重的文化丟失。如果再繼續丟失下去,中國傳統文化就徹底消失了,再也找不回來了。幸運的是,嘗到了丟失傳統文化的苦果之後,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了,他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搶救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賀的事情。

自古以來,只有中國文化是隨順性德的,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真正的好東西!中國文化有利沒有弊,在中國文化裡找不到衝突。所以,英國的大哲學家湯恩比、羅素,他們對於中國文化非常讚歎,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救世界。

中國人的善根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為了對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要繼續勤修善根供養。

傳統文化是瑰寶 感恩先人留福報

子孫後世受庇佑 這種好事哪裡找

善根深厚無可比 外國學者都讚歎

承擔世界領航者 因為你是中國人

(六)不捨菩薩業供養

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是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三十歲在菩提樹下開悟了,開悟之後就在鹿野苑教學。最初的學生五個人,憍陳如尊者第一個證阿羅漢,以後幾個也都證得阿羅漢。

三寶具足,世尊是佛寶,他所說的一切法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三寶具足,佛、法、僧出現在世間。

菩薩的事業是無條件地教化眾生。佛陀教學認真負責,不收學費,生活方式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接受在家居士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除這個之外一概不收,身心清淨,萬緣放下,修戒定慧。

佛在自覺之後,完全在覺他。全心全意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目標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服務的手段是教學。世尊三十歲開悟,開悟就教學,七十九歲圓寂,教學四十九年,經典上說「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不捨菩薩業。上淨下空老法師是不捨菩薩業的最令人信服的榜樣,老人家講經說法已經六十一年,可欽可敬。

菩薩事業是度生 離開眾生幹什麼

度生不能靠空喊 關鍵要有真行動

你愛眾生有多深 眾生離你有多近

你是真愛是假愛 眾生自然會知曉

(七)不離菩提心供養

老法師對不離菩提心供養說得最為簡單易懂,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二十個字: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真誠,是菩提心體;自受用是清淨、平等、正覺;他受用是慈悲。

菩薩道就是菩薩業,就是菩薩行。老法師用二十個字來解釋,最後歸淨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作為總結。老法師用這二十個字叫不捨菩薩業,不離菩提心。妙極!

上面簡要介紹了七種法供養,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品味出「法供養最」的深刻含義?為什麼說「法供養最」?聽聽經典和祖師大德是怎麼說的。

「法供養之功德,如地球所有微塵之總數,至於財物供養之功德尚不及一微塵,更何能比於地球微塵之總和?」

「此乃盛讚法供養功德不可思議。此較量彌顯法藏菩薩堅勇求正覺,其功德遠超供養恆沙諸聖。」

這是極讚,讚到極處了。含義很深,實際上是教我們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認識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換句話說,只要你抓住這個名號,所有恆沙諸佛菩薩名號都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之中,你受持這句名號就等於你受持恆河沙數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的聖號,哪一個都沒有漏掉。為什麼?阿彌陀佛是大圓滿、是大總持,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所以受持這一句佛號,世尊一生所說的經論全在其中。諸菩薩法,十方世界普度眾生,這些無量功德,也在這句佛號當中,佛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

菩薩要行菩薩道 菩薩發心很重要

菩薩要發菩提心 菩薩才行菩薩道

七種供養要記清 供養之德無窮盡

你若學會法供養 超過供養恆沙聖

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恭敬節錄於澳洲淨宗學院網

網址:http://www.pllc.cn/web/video/player/cid/939/cnum/PC-011/num/PC-011-0010/pid/17.html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5730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