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念佛成佛、學佛
2014/05/30 21:25:04瀏覽130|回應0|推薦1


念佛成佛

 

—— 淨空法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中重要開示 選粹 

 

 

 

乙、       學佛

 

一、學佛一定要從《觀經》三福修起;不從此修行,就沒有法子成就。.....佛講得很清楚,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成佛都一定走這條路。我們要是不走這條路,想成佛,那是不可能。......佛法裏講孝順父母,是要令父母離苦得樂,才是真正孝順。..... 所以真正孝順,要勸父母念佛。「奉事師長」也不容易。奉事師長是不是把老師生活照顧好?不只如此。你看《普賢菩薩行願品》講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中,又以「依教修行」為第一。普賢菩薩的標準是把老師教我們的,我們都能領會,都能接受,都能實行,這才是奉事師長。 

 

三福之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基礎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次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基礎的第二層。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基礎堅實,然後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才能往生。從這個基礎上,建立「信、願、行」三資糧,才能穩穩當當往生。 

 

學佛是從那裡學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起。這是根本的根本,是學佛的基礎。這個要是做不到,戒律就不要談了,沒分!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戒律是第一層樓,禪定是第二層樓,般若是第三層樓。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地基,你連這個都沒有,還談什麼戒定慧! 

 

孝養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僅是物質的生活。如果只限於物質生活,畜生也辦得到。人與畜生不同之處,最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志,光大父母之德,此大孝也。當前使父母在社會上,久遠的使父母在歷史上,都能受到大眾的尊敬,方是真正盡孝。如何能做到?必須自己成聖成賢。聖賢的父母,哪個人不恭敬?不但人恭敬,鬼神都恭敬;不但鬼神恭敬,諸佛、菩薩都恭敬。這才是真正孝養父母。修行就要從這裏起修。 

 

「孝順父母」,不只是對父母一切供養周到就叫孝順,那個意義太淺了。佛法裏講孝順父母,是要令父母離苦得樂,才是真正孝順。這一世善,來世不善,不是真善;來世善,後世不善,也不是真善;今世不善,來世、後世善,這是真善。所以真正孝順,要勸父母念佛。有人說:「我勸父母念佛,他們不相信。」你要把他們不相信的原因找出來,把不信的原因消除,他們就相信了。 

 

家人一定要和睦,這就是佛法。學佛學到一家不太平,是錯的。家人為什麼反對你學佛?這裏一定有道理,是你自己學錯了,你並沒有依照佛法去做。淨宗修學要從「三福」修起,第一是孝養父母。你能孝養父母,父母怎麼會反對你學佛?如果你學了佛就不孝順父母,不聽父母的話,看到學佛的同修,比什麼人都親切,疏遠了沒有學佛的家人,認為父母家人作惡;其實是自己在造罪業,這是自己錯了。將來你能不能往生?說老實話,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學佛的同修,第一要家庭和睦。 

 

十善業後面的三條。意善就是無貪、無嗔、無癡。就是三善根。所以,三善根也在三福之中,你就知道很重要。沒有三善根,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沒分。可見這個重要,一定要認真的修學。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於一切逆境決定沒有瞋恚心;對於一切事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不愚癡,不會被人矇騙。清楚明白而不貪不癡,順境裏沒有貪愛,逆境裏沒有瞋恚。順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一心念佛,就對了。 

 

今天我們展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老師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有沒有把這些教訓記住?有沒有把這些教訓做到?果然把這些教訓體會明白了,記住了,依教奉行,這才是奉事師長。  

 

今天這個世界是亂世,有史以來沒有現在局勢這樣的混亂。如果要找這個混亂的根源,就是大家把諸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捨棄了。......我們要是指望佛、菩薩來救,是沒有用處的。必須把自己變成佛、菩薩,來拯救這個社會。從哪里救起?從「孝親尊師」做起。興起一個帶頭作用,模範的作用,做給別人看,這是身教。這就是弘法利生,就是勸導一切有情,給他最豐饒的的利益。 

 

我們今天開發性德,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孝敬」。所以,把孝親之心擴大到能孝順一切眾生,敬仰師長的心擴大到敬仰一切眾生,就能明心見性。從分別,一直修到無分別。我「孝親尊師」是有分別的,擴大之後就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性德透露,就是明心見性。這是要下功夫去做,要認真去做。所以學 阿彌陀佛決定不會錯。 

 

『當孝于佛,常念師恩。』如果把這兩句做到,護持正法,弘揚久遠,自自然然就做到,這是弘傳的根本法。一個孝親的人常常會念親恩,決不會讓自己的親人蒙羞。《孝經》上講我要是做一樁對不起人家的事,我的父母面子上沒有光彩。這不是以自身利害作標準,而是以父母的榮辱作標準。今天我們孝順於佛,一切以佛的光榮為標準。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對得起佛,對不起佛,要以此為標準。佛不在世,距我們遠了。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是祖師代代相傳,一代傳一代。對這些老師,應當要「常念師恩」。我們能不能對得起老師?做一樁不可告人的事,我們就對不起佛,對不起老師。常常有這標準存心,你在世間決定是好人,在佛法裏決定是善人;你自修決定成就,利生決定真實。 

 

 

 二、阿彌陀佛一心一意莊嚴淨土,所為何來?不是他自己享受,是給大家受用。他願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生到他那裏,享受他的成果。實在了不起!有福願意給一切眾生共用,不是個人獨享。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這個。 

 

有福不要自己享受。福報現前,讓大家來享受,福報就愈積愈大。享福的人數愈增加,福報愈擴大,這是菩薩行。不著相的福報大的不得了,沒有法子能計算,沒有法子能形容。你真正不著相,積功累德,大福報就現前。切記將福報擴大,讓法界一切眾生共用。  

 

把我們所修積的一切功德,自己不要享受,貢獻給一切眾生,這叫迴向。我們今天修福、造福,福給大家享受,這叫迴向。佛教菩薩不受福德,自己不享福,所造的福德是無有窮盡。自己若享受,福德會享完,富貴會享盡。不享福是真正的享福,是真正的受用。 

 

從現在起,努力『作諸功德,至心回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斷惡修善,把功德都迴向求生淨土;也就是自己修積的功德福報都不要享受,作為往生的資糧。臨命終時才能心不顛倒,沒有病苦。為什麼沒有病苦?這是福報大,平常修福、惜福,而不享福,留到最後那一刹那享受一生修積的福報在臨終時享受,所以能不生病,大福報現前,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走的時候自在瀟灑,決定往生。 

 

為什麼天天要迴向,念念要迴向?還債解怨,菩提道上才能一帆風順。「迴向偈」要從心裏發出來,口念沒有用,心口要相應。迴向偈上明明教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話把冤親都包括了。正因為我們要解決這個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才認真努力的修行。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精進努力修行?為了報恩,為了還債,為了解怨釋結,希望無始劫來的冤親債主,能在這一生中都能了結,不要等到來生。 

 

 

三、『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這是彌陀無盡大願的結歸,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就在此。所以佛弟子,尤其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必須建立相應的弘願,參贊彌陀化育眾生的大業。這是彌陀了不起的事業,我們非常榮幸能參與。 

 

「布施波羅密」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一切放下,應無所住。一切要捨,捨得乾乾淨淨。身心清淨才是法器,才有資格學佛。 

 

學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第二、要能笑臉迎人,冤親平等,萬法一如,能與一切眾生和合相處。這樣的人才要資格學佛,才有資格入佛門。 

 

 

四、我們今天學佛,首先要發成佛的願,要發幫助一切眾生的願,這是菩提心。從哪裡做起?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斷煩惱,就是我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方向。學法門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開始。我們在這一生不學法門,因為法門太多,壽命太短,學不了。所以在今生今世完成第一個目標——斷煩惱,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真正學佛的人,目標是成佛,不求世間的名利,不求人天的福報。盡我們自己的努力,為眾生造福。最大的造福,是幫助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是第一等大福報。所以,提倡印經、講經,都是幫助眾生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五、學佛要把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利益太小,太短暫,一口氣不來,你的利益在哪裡?自己的利益能享受幾時?愚癡到了極處!若能把佛法弘遍世界,流傳久遠,自然福德生生世世享不盡。 

 

四弘誓願是成佛之道。首先教你發願,拓開心量,不能起心動念就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樣心量太小了。佛教我們發願,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自然包括你的家族、你的家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每一個人,他們的心願都是要普度一切眾生的。你的心量太小,只度你一家人,只度自己,你自然跟他們談不來。思想、見解不相同,你怎麼能去度了?所以,一定要發大心,你的心量大了,諸佛護念,龍天護持。 

 

佛法講的善惡,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利益別人的才是善。......因此佛教我們的方法是起心動念想別人,不想自己。......我們修淨土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他發四十八願,哪一願是為自己?他的心量大,念念為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彌陀的心願是圓滿的。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 

 

大乘比小乘高明,用的方法巧妙,就是念念不想自己,念念都想眾生,「我」自然就淡忘了。大乘法裏,念佛法門尤其殊勝,尤其巧妙。他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的心願,想阿彌陀佛的行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法界一切眾生,心量之廣大無量無邊,確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相比的。 

 

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中,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心裏想。想彌陀本願功德。彌陀本願功德就是第六品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要念得很熟,心裏有念頭,就想彌陀本願。想久了,彌陀本願就變成自己的本願,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常常憶念彌陀本願功德,常常思想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這是最健康的思想。 

 

學佛的人首先要有健康的思想,才有健康的身體。胡思亂想是一切疾病的根源。如果覺得身體不好,自己就要覺悟,身體為什麼不好?一定是胡思亂想。是非人我、五欲六塵都不要想,那是不健康的。學佛的人應該把這些念頭全部放下,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對了。 

 

 

六、我們要想像佛一樣成就,單單希望果報沒有用處,要學他的因行,學他盡心盡力幫助法界一切眾生齊成佛道。.....彌陀在因地怎麼做,我也學著怎麼做,這是「學佛」。所以,學佛不是天天念經、拜佛,那是形式,修一點人天福報而已。修行要從心地、從言行裏,學得跟菩薩、跟佛一樣。他們是怎麼存心,我也怎麼存心;他們怎麼對人,我也學著怎麼對人。這是真正學佛,真正修行。 

 

    既然學佛,心要像佛心,行持要像佛的行持,這樣才有把握在這一生中往生。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三惡道決定有分,很難避免。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七、我老實讀誦這部經典,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要把彌陀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我的願跟佛就相同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見解,都能依照這部經典做標準,把它修正過來,使我們的見解、思想、看法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是解同佛。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也要依照這部經典的教訓,都把它做到,我們的行也同佛。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恭喜你,你一定是上品上生。只要你的心、願、解、行與佛相同,老實說,你現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不是凡人。 

 

我們學佛,阿彌陀佛是最好的典型,最佳的模範。我們今天依阿彌陀佛來塑造自己,看看他是怎樣存心,我要學他;他是怎樣發願,我也要學他;他是怎樣修行,我也要學他。這樣的人跟阿彌陀佛是真正同志,那有不在一起的的道理。這就保證決定往生。 

 

一切時,一切處,念念反省,永遠不離開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訓。這樣我們才真正能與彌陀、釋迦,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也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發的是什麼願,我們的願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如何處世、待人、接物,我們樣樣都要學他。阿彌陀佛不在此,我們怎麼學法?《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要將此經的理事教誨都做到。「如說修行」,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弟子。 

 

務必要使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依照經中所講的來修正自己,把經典的教訓圓圓滿滿的、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你要是做到了,我恭喜你,你不但往生,你成了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這才是真正學佛。 

 

把《無量壽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自己的思想、行為就是《無量壽經》;你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決定往生。本經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也是我們一生成佛的保證書。但不是念念就能成佛,要做到。 

 

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又不在我眼前,我怎麼跟他學?須知這部《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改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使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與經典所說的完全相應,就是學阿彌陀佛。完全相應,絲毫違背都沒有,你就成了阿彌陀佛,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為什麼勸大家念這部經?因為彌陀的心、願、解、行都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念得熟透了,不要學,自然就相應。每天不斷的熏習,起心動念,自然就跟阿彌陀佛相應。這是決定得生的保障。 

 

 

八、看佛的像,會起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對佛生起敬愛之心,這是滅罪得福。看到佛像,想到他也是凡夫修成的,我們今天也是凡夫。他能成佛、成菩薩,我們為什麼不成佛,不成菩薩?見賢思齊,看到他,我發願要跟他一樣。這樣滅罪消業的功德就更大了。 

                                                                                                                                                    

    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的形象,一定要明經義,要明道理。見聞阿彌陀佛,就想起阿彌陀佛在經典裏,教我們這麼多寶貴的教訓,這樣瞻禮阿彌陀佛就有無量功德。......供養佛像的作用,就是讓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經典裏字字句句的教訓,見到佛像,聽到佛號,立刻就記起來。這才是學佛。 

 

 

九、佛是幹教育這一行的,佛是老師,教化眾生的。我們也學佛,所以「行同佛」,實即「教化同佛」。佛示現世間,生在帝王之家,他命中註定要做國王的,但是他捨棄國王,去當老師,當一個純粹義務的教師,只盡教學的義務,不講報酬。這樣的老師,我們應當學習。 

 

    自己的德行沒有成就,是無法教別人的。要自己先作個榜樣,才能教人。......學佛就是立志作個好老師,佛是天人師。既然是老師,自己一定要做到『莊嚴眾行,軌範具足。』為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化導社會,使每一個眾生自身健康、快樂,每一個家庭幸福、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 

 

 

十、一定要把得失利害忘掉,把它丟得乾乾淨淨;然後無喜亦無憂,天下太平。我的天下太平,我跟你們雖然同住在一起,你住的世界不太平,我這個世界天天太平。你是世界多事,我的世界沒事。我們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這叫真正學佛。 

 

     在這個世間沒有得失心,得到的並不歡喜,失掉也沒有煩惱。為什麼?得到是空的,失掉還是空的。根本就沒事,得失不關心。......很多人會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還爭什麼?不要爭。這兩句話真正想通了,這個人就會開悟,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假如我們把得失的念頭打掉,實在講,這個人就很自在、很幸福。人的煩惱多從患得患失而來;沒有得到時,天天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其實根本沒有得失,這全是妄想。妄想帶來許多痛苦與災難,真是冤枉! 

 

 

十一、諸位想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處世、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別人惡意對待我,欺騙我,我還要以誠心待他。那我不是吃虧上當?不錯。你不肯吃虧上當,你就永遠當凡夫。如果你要想作佛,作菩薩,就得甘心情願吃虧上當。你要曉得,吃虧上當的時間很短,充其量不過這一生幾十年而已。這幾十年過去之後,你真的成佛了,才知道沒有吃虧,並沒有上當。如果現前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你生生世世真的吃虧上當。這個帳要好好去算算。 

 

諸位一定要記住:處世、待人、接物就用一個心,不用兩個心。我念佛是用什麼心,拜佛是用什麼心,我處世、對人都用這個心。也許有人說:我用這個心,今天在這個社會上,處處要吃虧上當。沒錯!也許是吃一點虧,是要上當。試問:你能吃多少年虧?你能上多少年當?算你活一百歲,你這幾十年的吃虧上當,將來作佛、作菩薩。要是這幾十年不肯吃虧,不肯上當,將來生生世世在三惡道。為什麼不肯多想想,到底那個吃虧?那個上當?......眼光往深遠處看,吃再大的虧,上再大的當,也心甘情願。保持心地的清淨潔白,決定不受污染,這個重要。 

 

學佛的人,人家罵我,我絕對不回一句,不起瞋恨心,因為他在替我消業障。業障消了,我感激都來不及,怎麼會想報復?......所以,對人為的加害,不要計較,不要認為自己吃虧上當。你真正沒有虧吃,沒有當上。......你明白你的福報愈積愈厚,不但絲毫都不吃虧,實是占了大便宜。所以,眼前看似吃虧上當,財富、名譽都受損失;殊不知一轉眼,你的財富、榮譽不知又提升多少。依教修行之人,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哪裡會吃虧上當。 

 

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不與任何人結冤仇。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對於冤家債主要極力忍讓,忍一輩子就還清了。所以,要學著忍讓,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吃虧是福,不是禍害,往往消災滅罪。忍讓決定是正確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尚遭六群比丘、六師外道當面侮辱;背後詈罵的,更是多得很。佛沒有跟他們計較,也沒有跟他們辯論。罵,隨他罵,罵久了,罵累了,他自然就不罵了。何必跟他一般見識?要忍,這是諸佛菩薩所修的,我們應當學。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376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