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力拚救失業之際,人事行政局打算綁鬆人事法規,將技工、工友遇缺不補,以及約聘雇人員總量管制額度放寬。行政部門可能要考慮到,千萬不要讓這樣的作法步入「教育券」的後塵,屆時不但無法讓失業數字好看,反而製造更多困擾。
為了降低失業率,劉內閣及各部會近來使出渾身解數祭出各項方案,但似乎缺乏長期性、整體性規畫;如今人事行政局也來「聞聲救苦」,令人擔心若無縝密思考就遽以實施,能有多少拚經濟、救失業的效果?抑或最後又成為壓低失業人數、降低失業率的「救面子」運動?
其實去年底中央各部會已由上而下,先釋出一波公部門職缺,各公家單位已普遍出現「冗員現象」,政院最近又端出15萬個職缺大菜,若再遇缺就補、放寬總量管制,這樣子三管齊下,能想像今後各公家機關公務員「人滿為患」、人頭鑽動,卻無所是事的景象嗎?納稅人的錢可以這樣子浪費嗎?
尤其年底又有三合一選舉,以國內政治生態,這類較短期工待遇更好的技工、臨時人員,極可能淪為綁樁而予大量進用現象,甚至重演過去與有力人士關係夠,就可獲得進用的惡劣現象。
以目前經濟景氣惡化、失業率遽升來看,陳清秀形容為「經濟上的動員戡亂時期」,倒頗貼切,但要端出哪一種「臨時條款」?具有多少實際效果?絕對必須謀定而後動,以免越戡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