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岸政策變遷與港口表現之互動與影響-以高雄港為例
2006/03/16 20:04:11瀏覽1006|回應1|推薦7

上個月學聖剛拿到人生中的第二個碩士學位,研究的是高雄港與兩岸關係,我深知這兩者,將是我未來路途上的兩項重要責任。寫完論文,心得很多,感觸很深,我更能體會高雄的困境所在,但也更加發現高雄的契機所在,希望我們不要沮喪,勇敢改變,我們高雄的未來一定會很燦爛!


~學聖心情寫真

論文題目:兩岸政策變遷與港口表現之互動與影響-以高雄港為例
指導教授:張五岳博士
學位名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法學碩士

以下是我的碩士論文謝辭:

        在陸研所的三年,是我的人生最為起伏的三年,意外讓我來到高雄,但也讓我驚喜地發現新高雄…

從台北到高雄,雖然距離不到四百公里,我的心態轉變卻有一百八十度,就像薩伊德(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所言,在西方視野裏的所謂東方,是西方人自己精心建構起來的,是一種出於想像而非真實的形象,是西方出於殖民主義目的所推出的產物。台北觀點下的「高雄論述」何嘗不是如此?儘管台北觀點並非出於殖民意圖,然而重北輕南的論述基礎,卻是奠基於「台北中心」的發展構想,不容諱言,台北人心目中的高雄印象,某種程度是為台北發展需求所創造的。不過,這不是真實的高雄,做了高雄人的我,竟發覺,真實的高雄,自有主體…

而台北,絕不會是高雄效範的對象,台北終究只是高雄的束縛,不僅是身體上的束縛,更是心理上的束縛。這種束縛,就像傳統日本深受中國的身心牽制一般,始終弱一口氣,然而當日本決心脫亞入歐、超英趕美之後,心結一解,日本從此便海闊天空、騰然飛起。高雄與台北的關係,其實可以是上海與北京的關係,可以是紐約與華盛頓的關係,可以是雪梨和坎培拉的關係,可以是巴塞隆納和馬德里的關係。畢竟,高雄的舞台不在台灣,高雄的舞台是東亞、是世界,高雄大可以一轉身,背向台北,迎向世界,自顧自的,大步前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ollochen&aid=206320

 回應文章

晴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憶中的高雄
2006/04/04 21:04

1988年走出校園,高雄是我落腳的第一個城市,當時和我同時畢業的同學也相繼在這裡尋找人生的舞台;年少的輕狂和夢想,伴隨著我和另一名死黨,終日騎著青春樂50cc來回在旗津、西子灣、蓮池潭...和地下街。

當時我們還是初踏入社會的大孩子,好奇而又不知死活,是從象牙塔裡頭出來的傻瓜;有次死黨失戀,我陪她酩酊大醉、在西子灣看海上的船舶,那時候我還滿腦袋夢想。

正當死黨失戀,我卻有個美麗城市的夢;我感嘆為什麼政府放著這麼樣一個美麗的都市成為文化沙漠,卻沒有人想過我每日必經過的愛河也可以變成塞納河?

後來我離開了高雄,在台北流浪了好些年,印象中還是喜歡高雄;後來這幾年回到南部定居,再度重遊西子灣,發現我夢裡那個高雄實現了。我們可以在涼風輕拂的港邊啜飲咖啡香,很優閒地看著遠方的漁火點點;在旗後,我們可以深入以前無法進入的軍事基地,看看明清時期建立的碉堡,去感受歷史滑過的痕跡.....

但是,我又不免感嘆,為了建立這樣的一個美麗都市,這背後藏匿了多少醜陋、貪婪的交易?我記憶中常經過的西子灣碼頭(是十七號?還十三號碼頭忘了...),當年是圍起來的禁地,是屬公家所有的地;開放與美化了之後,卻發現財團在此蓋渡假中心,讓人搞不清楚為什麼只有財團才能夠恣情運用這屬於全民所有的美景?

於是我自此醒悟,我們不能只看美麗的外表,而感到驕傲。


你和我各站在不同的定點, 假設愛一直是不變的狀態。 但是 ,我們所看到的愛, 卻因為彼此角度的不同, 與移動的速度,認知而有所差距-----愛的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