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0 15:58:54瀏覽503|回應1|推薦1 | |
「轉載」大人以身作則 教孩子同理心
∴∴∴∴ 大人以身作則 教孩子同理心(98年4月10日)∵∴∵∴ from http://www.mdnkids.com/speak/detail.asp?sn=3488 吳怜蓁/教育工作者(臺南市) 曾經看過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臺灣的小孩像晉惠帝〉,幾個不同的小故事,說明了相同的問題:目前的教育正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是沒有同情心。 我想起實習時發生的事。某天放學時間,班上有個學生突然驚訝的跟同學說:「你看!那個人在流口水。」他講的是一個肢體障礙的孩子,因為無法自我控制而流口水。當時我有點生氣,因為學生沒有顧慮到身障同學的感受。我告訴他:「那個同學行動不便才會這樣,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引導孩子發揮同理心,進而關懷別人,是教育的價值所在。除了從課程中教導概念,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身教」。當教師能夠多為學生著想,經常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就是最好的示範。讓學生了解「用別人的眼睛去看,用別人的耳朵去聽」,學習將心比心,尊重與接納他人。 如同《人格特質最重要》這本書提到的,大人想要贏得小孩的信任,務必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千萬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與感情。多費點心力,從本身做起,人和人之間就能互相體諒和尊重。 --------------------------------------------------------------------------------- 這位作者理念很好,只是很可惜,技術處理上是不是能夠精進一些呢? 很明顯,作者應該是個新手教師,年輕、有理想、有勇氣、有義氣、有正義感。可是,這些特質還不足夠啊。她大概沒有想到她的挺身而出,也是一種傷害啊,所以,事後才會如此振振有詞、伸張正義一般地投書啊! 話說回來,能夠「沒有不聞不問」,這已經讓我感到一些希望啦。 -------------------------------------------------------------------------------- 以下是一位網友的看法: 『當時我有點生氣,因為學生沒有顧慮到身障同學的感受。我告訴他:「那個同學行動不便才會這樣,我們不必大驚小怪。」 』 如果那老師當時是這麼處理的,又和「帶著孩子嘲笑」、「帶著孩子快步走開如避瘟神」,有什麼兩樣呢。 同理心,不是口號,也不是自己在報紙投書呼籲就能自以為好人的。 智能障礙、精神分裂,就算不同於常人,總是個「人」。 如果這老師的「同理心」只是如此,那麼她還需要更多學習與感受才行。 ---------------------------------------------------------------------------------- 我想,太多人將『同理心』想得太輕易而廉價了,並且以為有「正義」與「勇往直前」便可拯救世界,這實在很令我害怕。我最害怕的是---問題在於她「還」「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呢。(事實上,這才是個大問題呢。) 想想,將半年多前的討論,拿過來貼。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