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打與不打間,夫子千萬難!
2009/01/09 17:48:14瀏覽1189|回應4|推薦8

  之前在國中教了三年書,我不喜歡打學生,所以也儘量朝這個方向在努力。

  於是,我跟大學同學說,我對學生很人本的,同學說:小心被學生人本回去,這是頗令人玩味的。

  不打學生,換來的是更辛苦的引導,眼見同事們,打的打,罵的罵,難道天下學生都欠揍?

  我其實不相信,卻好像不由得我不信,我還在試,還在想,要如何能讓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知道,他們該自立,做好份內的事,如此一來,沒有人會喜歡處罰他們,上課的氣氛也會很融洽,結果呢?未知?

  常常在想的是,到底什麼樣的家長,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不同性格的孩子,該負責任的到底是誰呢?

  教養一個孩子,責任多大啊!有人說,生一個孩子也不容易,辛辛苦苦,懷胎十月,但是,君不見,每每聽聞有人路邊、厠所產子,直到懷孕八個月,同學老師不知他是懷孕,以為是胖了,懷孕是否真如想像中辛苦,恐怕是因人而異,但是教養是一輩子的事。能生,是否能教?能養?是未知數;但是,社會病了,病得讓人無法明確說出問題點在那裡?這樣的情況下,教養出來的孩子,有偏差的行為,錯,是否全在他們身上;教,是否有權利打罵他們。如果環境無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就連家長的榜樣也還是錯的,那麼,孩子錯在那裡呢?

  狂人日記裡的狂人,因為吃人的禮教,希望大家救救孩子,可如今呢?吃人的禮教或許淡化了,但是多了一些連說都說不清楚的怪異現象,不斷的侵擾孩子,誰覺察到了,該覺察的教育者,毫無自覺,反搖身一變,成了幫兇與劊子手!

  然後,更怪異的是有一群自以為是捍衛正義的滋事份子,打著?人本?的旗號,企圖打擊那一小部份的幫兇和劊子手,卻變成?寧可錯殺,不可放過?,將大多數認真有熱忱的教育者也一起打入無間地獄。

  算了算了,怎樣都是自家的事吧!不要多管!當絕大多數的教育者抱持這種心態時,打不打,其實已經不是問題了,擴大的,將是接踵而來、無法想像的未來社會問題。

  今年到高中教書,不知道是這裡的孩子單純,還是我的心態已經改變,總覺得年紀較大的孩子,比較貼心,比較聽話了,也就沒有所謂的打罵問題出現,因此,今年真是教書以來最快樂的一年了。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itaych&aid=2550829

 回應文章

逍遙山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打與不打
2011/01/07 13:49
一任自然!..............只是 好難!
三狂(anitaych) 於 2011-01-07 19:41 回覆:
是自由心證嗎?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是國中生
2009/07/24 17:55

其實有時老師打人是必要。

但聆聽更重要XD了解學生為什麼會犯錯,再引導他,或許學生也比較能夠接受。

不過,我還是比較希望老師們能尊重一下學生的隱私權。有些事情,也許真的說不出口,也不想讓人知道(尤其像紙條和交換日記)。有時,其實學生真的明白自己錯了,也願意接受處分,但動機真的不想讓人知道,這個時候就會希望老師能尊重學生。

(好像有點矛盾吼。。)


三狂(anitaych) 於 2009-07-25 12:31 回覆:
本來任何人就都有權利受到尊重,人的相處也是建立於此的。

牛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09/01/23 03:25

打或不打很難有個準則

教育這件事~我是不懂的

校園也離我非常遙遠

但還是有一些老師是值得懷念的

至今我還是感謝曾經認真指導我的老師們

不論是嚴厲指正或是和藹可親都影響著我

但看看現今一些報導

我想~老師也難為啦~

三狂(anitaych) 於 2009-05-05 21:45 回覆:
梗係啦!

後學
國中老師加油
2009/01/12 11:35

因機緣巧合,從小學四年級到研究所的學生,我都教過。

教大學生及研究生是最輕鬆的。高中生次之,小學生又次之。

國中生最難教--應該說最難管教。

僅管從前修過教育概論、教育心理學及中等教育等教育科目,知道國中階段的孩子最麻煩,已做好充份的心理準備,但實際上場時,還是時常會為學生的表現而抓狂。最後受不了,只好選擇繼續進修,離開那個無力改變的環境。

現在因人本的介入,想必學生更難管教了(我脫離教中學生的苦海二十年了,不知現況如何,不敢驟下論斷。但我懷疑人本有多少人真正站在第一線親身教過國中生)。我只能向國中老師致敬,並給他們打氣、加油。

三狂(anitaych) 於 2009-01-12 14:57 回覆:
謝謝您的加油,還是衷心希望,所有的做法與考量,都是真的以培育國家未來棟樑為前提,為台灣的孩子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