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34片_視訊影音+MP3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7/23
2019/10/20 23:56:50瀏覽675|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34片_視訊影音MP3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100/07/23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youtube.com/user/TsungJie影音網站連結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MP3引用網址:連結

內容:https://app.box.com/s/7sw2bhtgsp35bd8n6p6y7o4k0qvhi0ah

◎先向各位報告,我們已經找到一套台語的六祖壇經,是十年前後學在斗南所講的,全部都是台語,有18卷,因為是卡帶(十年前還沒有CD),我們用錄音筆把卡帶錄起起來轉成CDMP3,大概一、兩個禮拜就可以完成,各位前賢要不要?要的話我們就燒錄多一點寄過來,給一些聽不懂國語的長輩聽,讓他們也可以修道。


我們今天就講56章道貴章。我們這個道很尊貴,求道的時候我們已經都有聽說道很殊勝,可是我們都沒有深入去研究,不知道道殊勝在哪裡。那我們了解,能夠求道是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所以能夠很容易就得道。像後學在後天廟服務有十七年的時間,那個時候比較傳統的方式就是「要得道,要經過出生七世當大法師,才可以得道」,很困難。所以當後學妹妹渡後學求道時候,後學說哪有那麼容易!可是我們要了解,這個天時就是走到上天大開普渡,真的就是讓我們先得而後修,可是我們在得道了之後,可以說對一些基本的禮儀、還有守玄我們都很努力的去做,尤其那個時期,一些年歲都比較大的前賢都非常虔誠,投入的時候都是全心全意投入,一段時間以後,大概這一些都學會了,會了以後就缺少再前進,就是缺少從性理心法、從明心見性去接引我們道親,所以時間一天過一天,很快這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下來,進步就很少,那我們可以說同義宮得天獨厚,這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心境提升很多,各位有沒有把心境都提升了?(),自己都有感覺對不對?(),所以已經進入真正修道的軌道,了解道的殊勝、了解我們要努力的方向。今天這一篇道貴(道很尊貴),所以後學就準備把道的尊貴,就是「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讓我們修道能夠真正的進入佛的領域,各位想不想聽?(),所以要專注。

      因為我們活佛老師講過:「道本無言」,道本來就沒有語言;「非言不顯」沒有講的話,這個道顯不出來;「言有不達,道無以明」,就是我們講出來沒有很透徹,道就沒辦法了解,這個是我們活佛老師說的。

釋迦牟尼佛也有講,祂說「無言之法」,最上乘佛的領域叫無言之法(沒有語言的方法);「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講出來;「因言而入」,因為這些語言我們進入了;「非即是言」,不是在語言上,而是真正語言所指的方向。

第五十六章道貴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因為我們道貴章開始第一句就是「知者不言,言之不知」,就是知道道的,他不言(就是不講),不是說不講,而是說講不出來,因為講出來都有缺點,那個講不出來的才是圓滿。這樣了解意思嗎?所講的都是在現相,現相不是我們要追求的,所以我們先對這兩句了解。 

    後學就要把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上就是形相的上面,沒有形沒有相,沒有形沒有相那個就是道;有形有相叫做器,就是現相,器具。器具知不知道?東西,所有的萬物叫做器,形而下謂之器,形而上謂之道。形相的上面就是道,形相的下面就是萬物。那我們所知道的都是萬物,我們對形相上面的道不了解,後學就把形而上的道跟各位互相來探討。

   各位前賢,虛空是不是只有一個?(),虛空只有一個。我們要了解虛空無為、虛空無相(虛空沒有形相),那我們在虛空之中,把虛空分成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把一個虛空分成各個不同的名、不同的相。像我們這邊台南,是在南,後學住在基隆,是北;那我們在這邊南,沒錯,後學在基隆北,也沒錯,同樣我們住在凡塵,為什麼不同名相?誰錯了,我們有沒有錯?後學有沒有錯?(沒有),那為什麼一個南一個北?像有前賢從屏東來,屏東我們說南,現在台南叫北,台南是北沒錯,屏東是南也沒錯,誰錯了?又沒有人錯。

   所以我們在凡塵所用的名、所用的相,都虛幻不實在,暫時定的,它會變化。像我們這邊台南,然後我們講花蓮是東,花蓮講我們這邊是西。你看花蓮的東跟這邊的西是不是也是固定,有沒有固定?(),我們都沒講錯,那誰錯了?沒有人錯。所以我們從這個現相了解到『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沒有形相,所有形相都在虛空之中呈現。了解嗎?虛空之中呈現萬相。那我們要知道,只要呈現一個相就有一個名稱。空心菜生出來了,我們叫空心菜;白菜出生來了我們叫白菜,可不可以對調?我們煮著空心菜說著白菜白菜,不可以哦!空心菜就是空心菜,白菜就是白菜,我們把它固定化,這個名相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是假的。然後講到我們名字,我們有一個名字,假如別人叫錯我們,我們都不應,是不是這樣?()。我們前生、我們後生,名字有沒有一樣?(不一樣),都不一樣,都是假的。那我們在生活之中,要不要住在名?要不要住在相?(不要)。所以我們歸入到形而上謂之道的整個虛空,一進入到整個虛空,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所有萬相一出生以後就有名就有相,那我們都在名、都在相計較,計不計較?(計較)。我們聰不聰明?()

     所以我們先了解,原來我們的真心佛性就是虛空,整個虛空就是真心佛性,叫做「如來藏」,如來含藏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從如來性分之中生發,我們如來性分都不拒絕,讓它生發,因為它生發跟消滅不會超過一百年,所以都很短暫,我們在這個很短暫的裡面,我們都在計較、用心,我們全部投入這些現象,有沒有?()。所以我們都住在形而下的器,就是萬事萬物的名相裡面,所以我們自己找麻煩。我們現在把心境提升,提升到整個無形無相的佛性本體(我們如來藏,佛性本體),在佛性本體裡面,沒有名也沒有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這樣有了解嗎?會比較深一點,可是這個是最原始狀態,我們心境的提升要依賴『真理』,這個就是真理所在。所以之前我們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當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已經進入整個虛空,整個虛空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已經進入,所以進入了以後,我們可以把心境提升到形而上的道,就可以做到,非常殊勝。


連結:

內容:https://app.box.com/s/cb53dqjavm6jbku5eh9nhfzhcmvoeg3n

    所以我們一修道,一提昇到整個心性都進入道的本體,請問我們在凡塵生活快不快樂?(快樂),所有的對待都沒有了、所有的分別都沒有了,在虛空之中要不要分別?(不要)在虛空之中有沒有名?(沒有),有沒有相?(沒有),多逍遙!所以我們修道已經追到這個狀態,還要不要計較凡塵事?(不用)不用了對不對,凡塵事轉眼空,一下子就不見了,不需要計較,我們要計較自己有沒有進入形而上的道,這個才重要,已經進入了形而上(我們跟道已經合在一起),所以尊稱合上,就是跟形而上合在一起。那我們凡塵都是合下,跟器具形象合在一起。各位前賢合上還是合下?不願意承認,我還沒出家和尚,不是喔,我們是跟道合在一起,合上,形相之上,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器具就是萬事萬物。

   我們生活之中全部都投入形而下的萬事萬物,心思都是在萬事萬物、都在計較。一告狀告一兩個小時,在投訴什麼事情?形而下的萬事萬物。有人在投訴形而上的道嗎,有沒有?(沒有),從來都沒有人投訴形而上的道,那個也不用投訴,為什麼?沒有是非、沒有名相,超越一切,就是一個很真實的理想世界。所以我們就是要把整個心能夠提升到這種程度,所以才「知者不言」,知道了這麼殊勝狀態,講出來了都不對,所以不講了,我們在凡塵一講出來總有瑕疵,有那個缺點。

     一下子聽到以後,正進入思索狀態,沒聽過耶,有沒有聽過?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要拿定主張,追求的方向就是形而上謂之道,一定要立定志向,不要追求形而下的萬事萬物,萬事萬物沒有一種全部都合理的狀態,一定都會有不合理,不合理的時候我們一定起心動念,心念一起,原來造業,誰要受苦?(自己)自己起心動念自己要受苦,受苦的時候又迷惑了,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沒完沒了。我們又迷迷糊糊都不知道有形而上的道還可以修,在生活之中,有沒有想到追形而上的道?(沒有)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容不容易?變得很困難了嗎?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修道是最簡單,越簡單越好修!那假如我們心思太多,反而障礙,心意識太強都是害自己受苦,各位心意識強不強?哇~分辨不出來,回家再想想看心意識到底強不強。所以我們的念頭心意識太強,一定害苦自己。

     所以我們上個禮拜有講從真起妄、返妄歸真,有沒有?()。然後從體起用,攝用歸體,也是第一次說,那個是從老子的「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延伸出來的道理。我們要知道六祖也說「不斷百思想」,不斷,不要斷它,因為百思想是我們的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我們不要斷止它,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起心動念,我們都是要用,有沒有啊?(),你看炒菜,要不要用心?(),這有鹹、沒鹹是不是要試看看?有沒有用心?(),如果鹽加了一大堆,等下看誰要吃,所以都要用,怎麼會不用呢!所以就百思想,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在用,可是要不要住?(不要),不用住,起心動念以後,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應對完了以後是不是要拋開了?各位前賢我們吃飯,吃飯有沒有落入能所?人如果問你說你會吃飯嗎?你怎麼回答?你回答說我會,那沒人問你會吃飯沒?你會吃嗎?(),吃飯有能所嗎?會,我會吃飯,我所吃的飯能夠讓我有辦法生長,有沒有這樣?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倒是有很多都「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所以連有沒有能所也不知道。「會,我會拿碗,我們現在去掀飯鍋裝飯,坐在桌上筷子拿起來夾菜」,會嗎?(),這個會有能所嗎?(沒有),不用啦!自然而然對不對?那個叫本然,我們本然的動作。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所有本然的動作,都沒有能所。可是我們在做事情,凡塵事落入能所倒是很多,有的為了要炫耀,掃起地來就特別不同,那要掃給別人看,那個有沒有能所?(),那個就有能所了,我會掃地。各位前賢會掃地嗎?()不要彩繪指甲連掃地都不捨得掃,怕指甲斷掉,指甲都有裝珠子,如果斷掉了就浪費,錢都浪費了。

     我們生活之中,很多就是要求簡單,愈簡單我們的生活就愈好過,然後愈沒有能所。各位前賢,沒有能所就走入真如,真如知道嗎?一真法界知道嗎?(知道),形而上的道知道嗎?連在一起的喔,所以我們沒有能所,已經進入形而上的道,形相上面的道我們已經進入了,都在那個一真法界,沒有對待的狀態之下生活,我們都不知道哩,不知道,做得很自然,有沒有這樣?那個就要靜靜的來想看看,想看我們有幾項沒有能所?一個一個把它列出來,有能所的,看看能所在哪裡,把它除掉,走入全部都是一真法界、都是真如、都是佛性,這樣生活一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了喔!所以這個修道全部都是靠我們自己,然後迴光返照,把那個外放的心收回來,只要我們心外放一定當眾生,心收回來就可以成仙作佛。我們在生活之中,心外放時間多呢?心收回來時間多?(心放的多)我們大部分都會把心放在外面去,尤其現在科技發達被科技引誘,心都是外放的,所以心一放我們的神就散(我們精神分散),要了解精神分散我們修道就不容易,神要全,要能夠全部收回來迴光返照,能夠全神,全神來修道就容易!神全就能夠圓滿,圓滿菩提就能夠達到,這個要自己追求,別人沒辦法幫忙,這樣聽嗎?()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追求形而上,形相的上面沒有形沒有相,沒有形沒有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叫做真空無為(無所作為),我們的佛性有沒有作為?有沒有?有沒有?有沒有?我們都不敢肯定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我回去再想看看。我們的佛性祂是無為,可是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做,祂不會選擇)。各位前賢,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會不會選擇事情來做?(),我們都會選擇,那個叫做有為,有為就是我們的生活;無為就是我們佛性本來發揮的,本來發揮祂不會計較,佛性不會計較。所以之前我們有講『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還記不記得?什麼意思啊(有東西掉下去),哦!就是這個意思(哈哈~)。如來就是每個人的本性,那我們的本性修養很好,所以這個世間,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東西南北。東西南北、過去現在未來全部都要跟佛性爭,佛性會贏還是會輸?(),絕對輸!所以如來都不爭,可是世間都要爭,祂都讓它,所以我們佛性都輸掉,所以才當眾生,佛性如果贏就作佛了。所以啟發我們形而上(沒有形相的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有沒有形相?(沒有),沒有形相但確實存在,切切實實存在。所以沒有形相確實存在,在整個虛空之間叫做『真空妙有』,空中不空,有沒有形相,真空妙有,那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所有萬相都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佛性都不拒絕,可是不到一百年全部都歸到佛性回來,又回來了,我們佛性不生不滅,要了解這個殊勝。

連結

內容:https://app.box.com/s/ett4qveohxc0uwkbuofwzhmx1iiu2dry

     所以延伸我們上個禮拜講的,我們「從真起妄」,本來想要各位把眼睛能夠稍微閉下來,體會一下我們周遭,諸天仙佛在護持我們這個性理心法班,再外圍有天龍八部護法,再外圍有我們在座聽講經說法前賢的祖先站著在聽性理心法,再外圍有幽冥鬼魂跪著在聽,然後我們了解,喔~原來,我們從真起妄以後,能夠了解到周遭的狀態,然後我們再返妄歸真,又回到我們身體佛性本體回來,然後稍微眼睛睜開看看前後左右,有沒有變化?如如不動,一點變化也沒有,對不對?()

     所以體會一下,因為此兩者(從真起妄跟返妄歸真)都是佛性的本體跟作用,佛性隨緣之用,我們平常不知道,以為隨緣之用就是本體,所以這樣我們才一直六道輪迴。假如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妄是從我們的真裡面生發,它又可以返妄歸真(又回來),回來了以後我們定神,然後看一看,原來如如不動,這樣了解嗎?

    各位前賢從真起妄以後,了解到周遭的情形,全部都沒有形相。有沒有形相?都是在我們的佛性那一種範圍感受之下,所以我們可以了了分明,只有聽到電風扇的聲音,有沒有?有聽到?(),電扇在轉有沒有?有,就是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聽到。所以你看佛性這麼寬廣,就在我們整個空間整個呈現,然後我們走入有形有相的,從佛性不生不滅本體從體起用,起用了以後,我們就到後學上次講的台鐵台南火車站,台鐵的周遭住家很多,商店也很多人員也很多,都是有形有相,有人物有房子,然後我們轉到高鐵,高鐵沒有住家也沒有商店,人員也很少,是不是變化了,這個中間是不是不到一秒,很快,然後我們從高鐵又轉到我們家裡,轉到家裡面人是不是又更少了,那我們回想一下,跟家人有沒有和睦相處、有沒有埋怨家人,有沒有?當我們辛苦病痛時候,照顧我們的是誰?(家人),就是家人,所以要和睦相處,大家要相親相愛,不能有兩心,要一家不管多少人就只有一心,這樣家和就萬事興,過得就很和樂,然後把門窗關一關又回到同義宮回來,然後我們又看一看我們前後左右有沒有變化?又是如如不動。從體起用以後,我們攝用又歸體,又回到佛性本體回來,全部都是如如不動,沒有動。所以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凡塵萬事萬物都是虛幻不實在,我們在應對的時候「恰到好處就好」――剛好合理恰到好處,這樣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我們當下都在真理世界,當下都是佛了,這樣了解嗎?沒有一個人回應,有通合,講得有通合(台語)。不夠倒是正在想,有沒有在想啊?(),各位在想那個心是什麼心?(妄心),正確,妄心。

     我們正在思索的心叫做思慮(思想考慮),思想考慮的心叫做識心(認識的心),它是生滅的,我們用生滅心在思慮真理,這樣會不會進入法性?(不會),不會喔!所以要了解到這個關鍵點,要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那個心才叫「真心」。我們思慮、我們在想那個叫『心意識』,心意識都是無常變化,微不微妙。可是我們要了解,我們凡塵所用都是這一種識心(思慮的心),要知道它是生滅變化無常,不是我們的真心,一定要認識,不能把它當真心,因為我們凡人都把這種心意識當成真心,所以我們造業,這樣了解嗎?不容易,對不對?越來越不回應!(哈哈~)。這種比較微細的真理,差別點都不大,可是它的功效,要了解我們用真心的話沒有業(沒種業);我們用思慮,那個心一進入到內心的話就有業,有業就要接受果報,就要受苦,所以差別點很小,可是果報是很大。那我們不研究不了解,不了解緣慮的心――就是那種妄心,會很熾盛(就是會很時常用,用到很習慣),就變成真心都不用,形成我們造的業累積下來就蠻大,那業很大的話,會把累世所種下來的遠因又拉來,拉來一起的時候,果報就呈現,我們說業力現前。

     各位有沒有遇到業力現前?(),當事情來了你感覺逃脫不了,那個就叫業力現前。我們應對業力現前,各位前賢要怎麼應對?(歡喜心甘願受),哇~正確,就是歡喜心甘願受。不管它合不合理,不合理的話就是我們累世以往也是一樣不合理待人,所以現在反過來人家不合理待我,那我們要歡喜心甘願受,把那個業障了掉,只要我們歡喜心甘願受,那個業障就消失,就沒有了,還他了,已經還清了。

     假如我們不甘願,要不要處理啊?(),也要處理,處理都是多的多餘,因為你心裡不甘願,不甘願的話,它過了一段時間換一個形式,然後事情又來,要不要應對?又要,甘不甘願?又不甘願,過一段時間又換一個形式又來了,那沒完沒了,一生坎坷的過,不知道我這輩子都這麼歹運,不知道是自己的心態出了問題,沒有了掉;那你歡喜心甘願受,就沒有了,以後他走他的路,你過你的橋,不相關。是不是很逍遙了,沒事情了!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要培養,當然那個不合理一來生氣是免不了,可是你要回想可能就是以往累世之間我一樣不合理待人,我們在生活之中不合理待人,是時常呈現,自己都不知不覺,知道嗎?都不知道,都不知道不合理對待人,都不了解,所以我們要知道事情的來(業力現前),一定有遠因有近因,然後會合,因緣會合呈現,果報來了,歡喜心去接受,這樣就好了。簡不簡單?很簡單的,就是我們不肯做,為什麼?放不下身段,我們說一口氣吞不下去,對不對?就是因為這一口氣把我害死,有沒有?以後就可以去體會。

     所以我們開始講「知者不言」,因為形而上的道非常高超,所以知道的人就沒辦法講,所以他就不講了,不是說不講就全部都不知道,而是說講出來不會很圓滿,所以就不講。第二句「言者不知」,那就是已經落入我們現象之中,落入現象裡面,所說的是不是都是兩邊對待,我們在凡塵事不是都是兩邊?(),一定都是兩邊,那我們都在兩邊的話,對形而上的道可以說完全都不知道,不知道有那個中道。所以六祖跟神慧講『見不見是兩邊,痛不痛是生滅』,記不記得?要記得喔。因為見不見都在我們佛性之中,所以沒有見也沒有不見,已經在中道,所以中道就流入我們性海,沒有兩邊了。見不見,我們假如落入見、落入不見,我們會不會很執著?明明我就有看到啊,會不會這樣?我們在凡塵很容易落入兩邊,所以這個兩邊,是非就來了,就有是非。所以在佛性之中沒有見、沒有不見。各位前賢,「沒有見、沒有不見」,到底是見不見?見不見?之前我們有講「你著有、也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到底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就進入不可思議,就是不能用頭腦去想也不能用嘴巴來講,所以那一種狀態叫做形而上謂之道,這樣有更了解嗎?今天有夠通合,都不回應。我們整個都融入痛、不痛是不是生滅?(),痛生了,現在不痛又生出來,痛就沒有,生滅,是不是生滅?()。然後六祖跟神慧講要去掉兩邊,你假如見不見、痛不痛都在,那你是凡夫。那你見不見、痛不痛都放下,叫去生滅,去生滅以後叫守真常。有沒有印象?我們已經講過了,守真常。

     所以在凡塵這個守真常很重要。各位前賢,我們身體是不是生滅?(),會生會滅,我們要知道佛性是不生不滅。我們已經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把佛性啟發,是不是出來了,有沒有?又不敢肯定啦,不知道有出來沒有,現在回家後再做看看。一定要有信心啦!了解我們佛性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整個都呈現,那呈現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了解那個真呈現,萬緣就是妄,萬緣放下妄盡;然後一念不生,真顯。真已經顯了,我們守真常,守那個真,常住不遷,那都是真常,然後我們把祂用在聞性,我們耳朵的聞性,聞我們周遭所有的聲響。各位前賢,我們現在耳朵有沒有聽見聲音?(),所以聲有亦非聲,聲無亦無滅,聲音有的時候不是我們佛性生出來,聲音沒有的時候不是佛性不見。我們聽到靜悄悄的時候,一樣是佛性在聽,不然怎麼知道靜悄悄。所以不管是聲音有、不管是聲音沒有,聲音有生它有滅,叫做聲塵,塵就是會汙染我們的佛性,所以不要;我們只要那個――聽到有聲音、沒有聲音就好,有了跟沒有了,我們的佛性都在,常住不遷,所以守真常就是守住這個不變、如如不動的我們的佛性。

     要了解,我們整個周遭所有靜悄悄的一切,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了解,所了解祂沒有變化也沒有搬遷,祂沒有搬來搬去,祂都如如不動,所以我們守住真常,這個真常,祂常住不遷、不會變化、沒有生滅也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永遠在,那我們守真常去生滅,我們身體的念頭生、身體的念頭滅,這都是生滅都去掉;身體的覺生、身體的覺消失,生滅,都去掉。

     真正的教大家功夫,這個一做下來,我們往後做熟悉了,熟悉了以後,身體的水火風土,身體是眾緣水火風土眾緣聚會,然後借我們用,我們要還給天地,那我們沒有把佛性的真常啟發,我們會被業力推,把我們推到哪個現象去現相,把我們推到三惡道,做壞就往三惡道,做好就把我們推到天道出生去享受,都被業力推來推去。可是我們一啟發守真常以後,我們的真常當家,這個身體的水火風土還給天地,生死與你無關,可是我們沒有做,生死就與你很有關係,這樣知道嗎?所以要知道,肯做的話,我們功夫一定都會有,在日常生活我們就可以做,三、五分鐘就可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時候真常都呈現,守真常然後去生滅,那個時候會了解到,身體的生滅越來越強烈,念頭有,生;念頭沒有,滅,生滅生滅很強烈,然後我們了解以後去生滅,念頭就越來越少。這樣了解嗎?會做嗎?沒關係我們會做DVDCDMP3,讓各位一直聽一直聽,你聽久了不會做也會做,聽到熟,熟悉了就會做,那你做久了這功夫就是你的了,所以往後你沒有再聽性理心法也沒關係,形而上的道你都已經得到了。假如你都不做,你隔了半年,你所研究的都空空,腦袋瓜都沒有了,忘記了喔,你聽到什麼都忘記,上天把你收回去,你不要啊,這麼寶貴的東西你不要,各位要不要?(),要的話就要做,一定在日常生活之中很容易的,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體會那個真,真常都體會了,然後守真常去生滅。

這個後學寫那本(楞嚴經)裡面有詳細說,我們去生滅守真常,常光就現前,常光,我們佛性本來都很光明,祂會現前,顯現在我們眼前,當那個常光現前的時候,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六根六塵六識全部三六一十八,應時銷落,不見了,那個妄心都不見,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如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想:我們的念頭。相:所有形相。想相為塵:塵汙垢,會染著汙染我們的佛性。然後識情:認識跟凡情為垢(塵垢),塵垢就是黑,髒的東西。二俱遠離:這兩個都離開。然後我們的法眼:見法之眼,就是見到形而上那個道,那個智慧。應時清明,都清清楚楚。云何不成無上知覺:無上知覺是什麼?啊~大家講通合麥應(台語),就是佛,無上知覺就是成佛。這樣會了嗎?怎麼今天一句都不回答。

塞其兌

    塞就是阻塞,兌就是我們嘴巴,就是把我們嘴巴堵起來,不講話。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每天講的話合不合真理?我們現在日常生活在講的話,有用還是沒有用?有用的比較多還是沒有用的比較多?(沒有用的)。後學因為時常坐車,在車上聽到很多乘客都會對談講話,那聽他們講話的內容真的有感受,十句有十一句都沒有用,一句在喉嚨還沒有講出來,那句也沒有用!所以都是不用說的,講出來的那些話可以都不用講的。本來我們人的福都很多,都被我們嘴巴黑白講、黑白講用光光了,所以要沉默,你把那些福都留著,留著慢慢享受,不要胡亂講話,講到福都沒有了。各位在生活之中有沒有話很多?連這個也不回應。所以老子跟我們講塞其兌,我們把那個嘴巴堵塞起來,不要隨便講話,不合真理的就不要講,沒有用的就不要講,這樣可以讓我們留住自己本身所累積下來的那個福報,不然隨便講就用光光了!

連結

內容https://app.box.com/s/12ls4n57ut1tyzgbwvrjfprfx6byt2mt

閉其門

    閉其門就是我們的心門,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一個門,我們把這個門閉起來(關閉),因為我們都用六根面對六塵,面對六塵就很容易產生欲望,然後我們把心門一關了以後,我們欲望就不容易產生。古時候老子祂就教我們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教我們把心門整個能關起來,所以閉其門很重要。我們都是從自己的內心招惹,招惹外面很多的物慾(物質的慾望),我們如果沒有看到、沒有在想,就不會想要。如果有看到、有想,就想要,那想要的時候就會想達到,想達到就要用金錢,用錢就要去賺錢,是不是很勞苦?很勞勞碌碌。所以這邊老子教我們閉其門,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那個門關起來。

挫其銳

    這個倒是很重要。挫就是挫敗,銳就是銳氣,在我們生活來講就是很強勢。各位前賢強不強勢?就是自己的欲望很強,都要別人達到,「就叫你怎麼做,你就照這樣做就好」,有沒有這樣?那個叫銳。那我們挫其銳,就是要在自己的內心裡面,自己要把那個銳氣消失掉,我們了解我們太強勢了,別人雖然是接受,可是心裡面會很難過,會不會?就是會很難過,那我們強勢可能自己都還不知道,所以挫其銳,就是降伏我們那個銳氣,不要很強勢的表現在外,這個很重要,尤其我們跟人家相處,假如是柔和,人家是不是很容易接受;那你很強勢的時候會怎麼樣?引起問題。所以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很強勢,『看他的應對以及大家都不要跟他在一起』,就知道了。


    如果他很強勢的,大家都不要跟他在一起,他做他的,他要做什麼就做他的,都不要跟他合作,我們有沒有這樣,是默認嗎?「都有阿~如果我在做什麼,大家都跑光光」;「如果你在做什麼大家都來幫忙,你就做人成功;如果你在做什麼大家跑光光,你做人失敗,你這個人沒價值」。這樣知道嗎?你如果做到讓人討厭,你的人生有什麼意思。

     所以要做一個人人歡迎的人,就是要隨和,不能強勢「你一定要怎樣做才可以」,我們時常聽到這個話,那個給他頤指氣使,不做又不可以,想做又不甘願。所以我們就要挫其銳,在內心裡面把自己的銳氣挫敗,讓它消失,柔和呈現,做人就成功了。我們在凡塵要不要做人?(),要不要成功?(),要不要柔和?(),要記得哦,都是你們自己回應的,不要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大家跑光光。所以這個倒是講得容易,做得困難,身段都放不下來,因為有名又有形相,所以我們被名跟相害死了。假如把名跟相都去掉,沒有名也沒有相,是不是天地寬廣?天地是不是很寬廣?很寬廣。所以我們要生活在很寬廣的天地之中,所以要挫其銳,一定要記得,自己的銳氣要消失。

     如果你在家裡很銳氣的時候,你的家人會怎麼樣?無可奈何接受,心裡面會不會怨?會不會累積?等到你死掉的時候,去買鞭炮來放,這個做人成功,還是失敗?絕對失敗。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個人一生很短,一轉眼就過去,我們沒有時間去做那些不合真理的事,做好就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做那個負面的,所以一定要降伏自己,降伏自己的那一種銳氣,很不容易,也不驕傲。各位前賢,我們驕不驕傲?內心之中都有那種驕傲,所以要降伏它,所以挫其銳。

解其紛

    挫其銳是向內,把我們銳氣消失掉;解其紛,就是向外,外面紛紛擾擾,紛紛擾擾我們就是要去把它解釋、解開,都把所有的紛擾都解決,解決外面的紛擾要不要用一點心?(,就是要用心,然後把外面所有紛紛擾擾都能夠解決掉,那解決掉的時候,就要記得上面那一句「挫其銳」,不能用強勢的方法來解開外面的紛紛擾擾,一定要用柔和,寧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是不是都不容易做?這個都不容易做,倒是容易講,講得很容易,做起來就比較困難,可是我們就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只要我們努力,一定可以達到,所以解其紛。

內容:https://app.box.com/s/ok8njq2qwyg1nejxgcoim6ihf6aqzzsh

和其光

    我們要了解,別人的那種成就發出光芒,然後我們要欣賞他的光芒、他的成就,不要忌妒。所以和其光,就是我們在凡塵生活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很多都是忌妒人家的才能,人家有才能我們看了就不順眼,內心就討厭。各位前賢會不會?是有、還是沒有?人家有才能我們要欣賞,所以我們的佛性有那個慈悲喜捨,這個和其光是屬於隨喜部分,人家有才能了、發出光芒了,我們要隨喜、歡喜心!這個最不容易做到,大部分都是會忌妒,說你就這麼厲害但我就很愚昧,你這麼有錢我這麼窮,你這麼漂亮我就這麼醜,會不會?是要下課了嗎?你們都不反應阿!不相應的話講不下去哦!我要講你們就不要聽,我要講你們又不回應,所以要了解,這個要契機,要有契機,後學想講各位想聽這樣才會成事,我們不要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那就不好了。

     這一篇很殊勝,因為老子講的道非常的超然,那我們研究就是要把他的精神,整個都發出來挖出來,看老子在講的好在哪裡,原來都是要我們進入那個常無、常有,合在一起,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真如,一真法界,然後追求形而上的道,是不是很高?(),很超然,所以我們就是要朝這個方向,一努力的話對我們很有幫助,在生活之中解決問題都綽綽有餘,我們用那一種無形無相的那個真理來解決凡塵的那個糾紛,是不是很容易?(),因為凡塵事都是變化無常,很快就過了。所以我們一進入真理世界再來看凡塵,凡塵事都不值得我們去追求,不值得我們去計較,那這樣的生活就已經超越、超越現象、超越我們所有的一切束縛。我們都被時間、空間綁緊緊的,然後我們形而上的道,祂對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時間的束縛、也沒有空間的束縛,全部都沒有,所以我們要了解,追求一定可以達到的。後學講都是從真理的角度來闡示,所以我們依賴就是依賴真理,才有力道才能夠持久,不會變化。假如用一些的方法,那個法都有它的瑕疵所在,最後我們都會法執!那有我執、有法執就不會成就,所以那一種我們看一看聽一聽可以,就不要投入。要投入就是真理世界,全部都是走真理,這個才不會後悔,所以我們追求形而上的道,是正確的。正不正確?(正確)(回答很大聲),像這樣也才可以!要了解真理的領域非常寬廣,我們所知道都有限,太少了,所以要加強認識,加強我們實際的知道了以後去做,做了以後會有功效,功效有了以後信心又更增加,這樣一直信心增加、智慧增加,成不成佛?(),當然成,成佛成道,一定要自己努力。 

同其塵

    這個上面和其光,就是對比較有成就來說。「同其塵」,就是對一些比較普通,那一些販夫走卒(就是一些平常的一些眾生),我們要同其塵(就是群居社會要跟大家一樣),不標新立異、不奇裝異服。

    現在有的要表現自己那個穿著都很暴露,我們南部還好,很樸素很單純,你到都會區的時候,你看的習不習慣?(不習慣),為什麼不習慣?奇裝異服,穿了好幾層,屁股腰肚臍都跑出來,他認為那是很新潮先進,老一輩子看起來會說不端莊。所以我們要自愛,你穿著的端莊人家看了自然心就正,你穿的很暴露人家想得是什麼心?就是非非之想。你看你的價值都不在了,沒價值,所以我們要自己的人格健全,品性端正,自己要看重自己,自己不看重自己,別人是沒辦法來尊重我們。所以我們修持就是要看重自己。

    所以「同其塵」,跟凡塵都相同,沒有什麼兩樣,一樣的,沒有不一樣的,都是同樣的。所以在群居社會我們要了解,如果沒有人去耕田,卻有飯可以吃;我們沒有去做衣服,卻有衣服可以穿;我們如果沒去製造車,卻有車可以用,這個叫群居社會,互補(互相補足了)。所以我們都是要感恩,感謝生活都很方便,然後在這麼方便生活之下,就是要努力修道,把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都能夠整個呈現,守真常,常光現前,記得嗎?幾句就好了!如果記幾句比較容易記,如果記一大堆,很快就忘光光,是不是這樣?()。所以今天就記:『去生滅、守真常』,跟我們開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都有重點所在,那個時候是讓我們真心呈現;這個時候讓我們守真常,能夠進入狀況,走入真理世界,都有層次的,一層一層的。還有我們中間不是有講「尸居而龍現,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你看大家都可以背起來。

     「尸居而龍現」,就是說我們在家裡面靜居沒有出門,可是我們神通萬物,為什麼可以?就是因為守真常,守真常以後,你看我們神通萬物(跟外面所有萬物都相通),因為萬物就是佛性生發,我們都跟它相通,所以尸居而龍現,龍現就是神通萬物。然後我們培養德性,淵默而雷聲,淵就是深淵,默就是靜默,都不用講話。不用講話我們都是在去生滅守真常,把佛性的本體都呈現,那一種德讓人感受好像是打雷那麼震撼,淵默而雷聲。然後「神動而天隨」,神動就是我們意念一動,天理都跟隨著。所以我們會背了意思要知道,以後就是要做,要做!尸居龍現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來的。然後我們到達去生滅守真常,又是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來的,都有關聯。我們一追求到形而上的道(無形無相),虛空無相(沒有名相),是不是也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來,都是相通喔!到達那個叫真如、叫一真法界,叫做我們佛性本體,所以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們研究,都是一脈相通,都是真理世界。

是謂玄同

     這個我們從上面一直下來,能夠玄同,從「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個玄連接下來,就是很玄,同樣很玄,為什麼玄?因為我們進入真理世界是謂玄同,所以老子的道德經他是一脈一直延傳下來,都有相通。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這個就講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形而上、無形無相的佛性本體),各位前賢,可不可得?這個就是真的要進入八正道的正思惟,正思惟不是妄,它是真正在思索真理。因為這麼殊勝的形而上的道就是虛空無為、佛性本體,那這個佛性本體,可不可得?可不可得?很玄哦!各位前賢很玄,為什麼?因為第一句就講「知者不言」,沒辦法說。所以這邊後學勉強的用語言來說,講可以得,就是講我們實際真正的進入,可是你講可以得的話,祂就可以失(失掉),會得就會失,這樣這個道就不對了,所以這麼殊勝祂是不可得。可是假如我們說不可得,那不可得就不用追求了,是不是這樣?就變成這樣。所以祂既不落入可得、也不落入不可得。

    所以知者不言,沒辦法講。那沒辦法講,勉強用語言來講,叫做不可得而得。這樣了解嗎?還不了解啊?最奧妙就是這個啦,沒辦法去得到這個無形無相的虛空無為――佛性本體,沒辦法得到,但是我們已經到了,就算已經得到了。但已經得到了,不可以住,如果我們住在:「我得到了」,有一天你會失掉。所以不能落入得失心,不可以得失,沒得得失。好像金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到底有沒有得?跟這個一樣哦!你說祂沒有,沒有怎麼成佛;你說祂有,有就是住相,那怎麼成佛,奧不奧妙!說得不行,說不得也不行,所以不可得中這麼得!聽懂嘛?聽不懂啊~要慢慢體會。

    所以形而上的道,我們可以整個融入我們的知覺性裡面,融入那個叫做得,可是不要有住相的心,有住相的心我們又會失掉,所以那一種已經知覺、已經到達虛空無為,到達了以後,我們要整個全部融入如來藏(含藏萬事萬物),就是不拒絕諸相發揮,諸相發揮不是我生發,是祂自然而然本然,然後祂又還滅,還滅又歸佛性回來,不是我要祂回來,是祂本然自然而然又回來,這樣知道嗎?有沒有了解一點點?()。因為這個殊勝的法門就是不好闡釋,所以才有第一句「知者不言」,都不說,不說是最正確,所以叫「無言之法」,這都沒有語言的方法,真的是無言之法;然後「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來說;「因言而入」,因為這一些語言我們進入了;「非即是言」,不是這一些文字語言。這樣聽懂意思嗎?(),有了喔!

連結

內容:https://app.box.com/s/nr1oscqya9v8v2wuvfb59fxxekz7ih0i

剩下約30分,提問問題

    【問】:後學想請問,有時候我們經過路邊會有喪家,那我們經過的時候有些人會害怕,有些人會說我們可不可以念些佛號,或是說心理要怎麼的感覺。

劉講師:好請坐,假如說我們事先知道,事先知道的話我們摘樹葉,在活的樹葉摘一頁放在口袋,事先知道的話。那假如說事先不知道的話你不要在意,不要想說那個是死人,不要在意。經過那個地方我們就念五字真言,我們念那個就好了就過了,這個小事啦!凡塵事。

    【問】:有前賢請問,我們青陽期的口訣是阿彌陀佛,但是書裡面是寫無量壽佛。

劉講師:那個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它的意思中文就是無量壽。是一樣的意思啦!各位前賢無量壽是誰無量壽是誰?阿無采我們在研究性理心法(台語),我們的佛性會不會生滅啊?是不是無量壽?()知道嗎?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無量壽。

    【問】:後學想請問的是剛剛劉講師說從真起妄,這個妄去觀我們四面護法神來守這個壇,可是我們在萬緣放下的時候也會有妄心,那個妄盡就是生滅的妄心,那是不對的,那怎麼去分別這中間的差別,是私心來分呢還是…(聽不清楚),後學覺得這很難分。

劉講師:好請坐,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後學在講的從真起妄跟返妄歸真都是佛性的體跟用啦!,從佛性本體的真,然後起妄就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叫隨緣之用,所以要知道說看看我們的出發點,出發點沒有企圖、沒有自私自利,它是屬於我們佛性本身的功能作用。

    假如說我們有企圖有私心自私自利那麼屬於心意識,那屬於心意識不要用,那個佛性功能作用我們隨時可以用,後學時常說你在炒菜,有炒熟嗎?那個都是隨緣之用,那個叫做從真起妄。各位又會很驚訝怎麼這個是從真起妄,對不對?是隨緣之用。那個都是從佛性生發隨緣之用,是我們用詞比較不同,因為從老子的玄之又玄,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同出異名。一同出來沒有一樣的名,真跟妄同時出來沒有一樣的名,是這樣來解釋,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這樣了解嗎?

    一落入我們心意識雖然也是我們佛性功能作用,可是我們私心太濃容易引起我們造業,這樣了解嗎?不了解沒關係啦!慢慢想,用心意識慢慢想。

    【問】:劉講師有講過我們啟發佛性,然後進入聞性。後學是有講到觀世音菩薩,那還沒成為觀世音菩薩之前,她是位公主,她以前有當過比丘尼。後學覺得第一個,可能她有啟發她的佛性,佛性可能引導戰勝人性,所以她才有辦法在當時的那個環境,能夠放下名利,後學覺得這也是一個啟發佛性的作用功能?是嗎?因為她可能有去聆聽這個世界的聲音,但是那個聆聽世界的聲音,觀世音應該不是…是耳朵聽到的,而是由聞性或是心裡面所聽到的,知道世間的苦,這是後學第一個問題,不知道這樣對不對,就是去聆聽所謂的觀世音,所以我們也應該是要去觀這個世界的聲音、眾生的聲音。

第二個,劉講師有講到有我執跟法執就不會成就,但是我們現在可能都沒辦法執著哪一邊,當然是兩邊都不對,但是我說擇善固執,這樣子對不對?至少沒辦法分辨我們能夠擇善固執,得真道,就像顏回能夠拳拳服膺,至少他在心裡面,他雖然很早就歸空了,但是他的成就就是因為他能夠擇善固執,然後拳拳服膺。

劉講師:我們現在要瞭解說現在觀世音菩薩祂是圓通古佛,圓通古佛轉世啦!以前沒有坤道修成佛,所以坤道就愈來愈作惡,心地愈來愈不好,圓通古佛就轉世觀世音菩薩以坤道的身來修道,修成道以後帶我們凡塵的眾生,坤道一樣來修道可以成佛,就是一個帶頭作用啦!我們要先了解背景,了解背景以後在來看他的過程。

    那觀世音就用我們佛性的本體,就是聞性,用聞性來修持,在普陀山聽那個海浪海潮的聲音,海潮一漲潮的時候聲音很大,一退潮的時候靜悄悄,漲潮的聲音聽得很清晰,可是退潮靜悄悄我們一般人都說:沒聽到、沒聽到,所以觀世音菩薩就在這個時候,ㄟ這個沒聽到一樣聽到靜悄悄,所以祂發現聞性之中並沒有生滅,從我們要瞭解說佛性落入六根祂都有佛性在,就看我們怎麼應用啦!

    眼根的話就是見性啦!耳根就是聞性,鼻子就是嗅性,嘴巴饞,身體覺,意念有思索思想都是有佛性在,用耳朵聞性來修的話比較容易,因為它可以充滿四周,像我們的眼睛只有面對前面,而我們生活之中容易住相,容易被形象引誘。

   所以在禪宗裡面它就講說:滿眼本灰色,我們眼睛所看得本來沒有這個色,沒有形相,滿眼本非色。

     然後滿耳本非聲,聽到耳朵的也不是聲,然後就講我們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有沒有?那個文殊就是智慧第一啦!就是告訴我們的眼睛看形象不要被形象引誘,不要住在形象,而是要用文殊菩薩的智慧來辨別這個形象,對我有什麼影響?這樣的話我們佛性的智慧就已經在應用,就出來了,所以文殊常觸目,文殊被我們眼睛都應用了。這樣會不會?

     然後觀音塞耳根,我們聽一般都是聲塵為什麼用塵?因為塵會染污佛性,所以我們這個聞性能夠聞到虛空的有

,有聲的以及無聲的,動跟靜,動就是有聲,靜就是無聲,有聲無聲我們聞性都在,都能夠聽到,所以從這個地方聽海浪海潮聲音喔領會聲塵有生滅,聞性沒有生滅,所以就『棄生滅,守真常』。一樣也是這個功夫啦!

    ※所以我們從耳根來修的話會比較容易,因為我們在凡塵生活耳朵都會用,可是我們用耳朵都用分別聲音的內容,那聽聲音的內容就失去我們去體會不生不滅佛性的宗旨了,因為生塵裡面假如說聽到車聲,你去分辨說啊這台車是老爺車,這銅鐵車(台語),喔這台車很新,那你看心思是不是進入很狹隘的範圍?


     ※那你全部就聽到聲音就好,聽到車的聲音就好,聽到那個人是誰?就是我們佛性啦!佛性聽到的。所以不分辨聲音的內容,我們修持耳根圓通不分別聲音的內容,而只在有聲到聲音有沒有。有聽到動,沒有聽到靜,動靜是聲塵不要管它,我們那個聞性『如如不動』,這樣知道了嗎?聽有無(台語)?(),所以那個過程有一些過程是我們一些把它加入有聲有色,引起讀者喜歡看啦!那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探討,探討的時候就會了解說它的重點所在,就是要修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守真常』。這個重要啦!那你問第二個什麼我忘了?(哈哈)


連結

內容:https://app.box.com/s/9rysahxm49y8rx6n9njzp7kp0dzp5uzs


   【問】:就問擇善固執,我執跟法執它就不會有成就?

劉講師:!這個倒是蠻重要啦!各位前賢這個我執就是我們把身體四大假合聚會,借我們用的當成是我啦!所以執著這個身體的我叫我執。

    那我們第一個要把執著身體的我去掉,不要,不要用啦!這樣了解嗎?身體是不是我身體是不是我身體是不是我?哈哈~所以這個答案蠻有意思啦!說不是不對啦!說是也不對啦!說對,說不對都不是啦!說對這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說不對我現在在用啊!很有意思喔!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個是『眾緣聚會』暫時借我們用,暫時的啦!不能久啦!假如說身體是我可以主宰,我們在最年輕、最有力氣、最美麗的時候我們就跟它命令停止,不要動,我要這樣就好,可不可能?(不可能),啊一年一年一直過(沒吃湯圓),哈哈哈~沒吃湯圓一樣一年一年地過,所以我們了解說歲月不饒人啦!所以這個時間過得很快,那我們有一天一口氣不來身體是不都還在?一口氣不來身體都還在對嗎?那有作用嗎?(沒有),沒作用喔!那時候的我去哪裡啊?我們在講的我我我去哪裡?【所以我們就是要研究這個啦!】,『祂去無所處,來無所從』,來沒有來的所在,去沒有去的所在(台語),那既然沒來也沒去叫做『常住』。常住不遷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不是身體啦!身體它會爛掉要去埋葬,還有去燒掉對嗎?還給天地啦!

    ※所以我們要瞭解說我們執著的這個我啊那是假的,我們就要早一點把它看開,說這個身體不是我,那個是借我用的,那我就要好好的利用『藉假來修真』,藉這個假來修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這個形而上的道,虛空無相,虛空無為,那個,那個就是我要追求的,那個在我們身上現在就是那個真的跟我們身體的假的合在一起,那我們藉這個假的身體來修這個真的佛性,那佛性沒有形象,可是藉著我們的身體去修以後祂能夠茁壯長大,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在生的時候就要了解身體不是我,佛性才是我。那個佛性是我,我們已經就把那個權柄交給佛性。注重的重心都跑到佛性身體就不注重啦!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注重身體還是注重佛性?(佛性),是真的嗎?(真的),那吃都要吃好吃的,穿要穿漂亮一點,那個是注重什麼?那都佛性喔!我們都是注重身體啦!注重享受,所以那個叫本末倒置,養的不抓,不養的抓到血流(台語)有沒有?聽懂意思嗎?()

    該注重的我們注重,不該注重的我們很看重,所以這個叫「我執」。我執去掉沒有我執都從佛性進去,從佛性進去就是形而上的道,就是真如,一真法界,沒有對待,沒有計較都是利益眾生,我們有這樣做嗎?哈哈!有想要做啦!可是還沒啦!還沒付出行動。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在凡塵先把這個我去掉,你一直執著這個我,為它受苦啦!有沒有?身體的欲望很多有沒有?它都無底深淵得到一項又想要一項,現在得到一項又在想別樣都不會滿足,有沒有滿足的時候?(沒有),ㄟ我們的身體沒有滿足的時候啦!所以要先看開,身體是假的天地的物質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暫時借我用啦!馬上就要還給天地。

    像後學這幾天這幾個禮拜,是不是有一點走到生命盡頭?有沒有?差一點火花去(台語)有沒有?(沒有啊)哈哈~所以一口不來火就花去了對嗎?(台語),是不是這樣?(),所以要愛惜啦!可以講的時候趕快,我把最殊勝的法趕快把大家教會來(台語),如果要死再來,哈哈哈~否則怕剩喔(台語可惜),研究這麼久,這麼多都沒有教出來ㄟ我倒在地上也不甘願(台語)哈哈哈~所以會努力講解啦!把這個最殊勝法門,我們今天聽課有沒有感覺啊!法門很高?()很殊勝(),很值得我們去修對不對?()這個就是最究竟的都不藏私啦!沒蓋步全部都教(台語),只是大家都沒反應,有一點心灰意冷,(知者不言啊!)哈哈哈~這樣就不通講啊惦惦(台語)(哈哈哈)

    老師說:道本無言,非言不顯』,你沒講道就顯現不出來,『言有不達』,話如果沒有講得很透徹,『道無以明』道沒辦法明,道沒辦法明朗。所以老師也一直鼓勵ㄟ我們知道的就要說,那我們知道了,聽到的去做,然後也說給人家聽這樣的話就很圓滿。可以利益自己可以利益眾生,然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成佛了。很容易啦!

   然後第二個「法執」,法執就是我們凡塵他稍微有一點成就,就是利用方法,那利用方法一定會有那個功效會成就,那有成就他有所得心啦!所得心的時候他就利用那個成就來賺錢,來教人,那去學的人也有功效,也很高興,繳錢也繳得很高興的那個叫做「法執」,執著一個法。所以我們了解到那個只是過程啦!你那個法沒辦法成佛,你要把他去掉,所以要到達無學,沒有法可以學。沒有法可以學那個叫「無生法忍」,已經到達沒有生,那沒有生就沒有死,那個法已經安住,一心在不生不滅真理上安住不動,叫做「無生法忍」。我們就是要到這個狀態,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真正的進入真理世界,叫做形而上謂之道」,這樣了解嗎?有比較了解了喔!

     所以有我執,有法執,只要有一個就不成佛,不成就啦!都不行的不能執啦!那我們現在是在「有學」,在有形有相還在學習,那我們就要學到「無學」,已經沒有法可以學了,了解嗎?(很難不容易),了解到沒有法可以學就要到達「形而上謂之道」,形象上面的道是不是無形無相?(),已經無有法可以學了成不成佛?(成佛),成佛了。這樣了解嗎?喔大家都不回應,下課。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涅槃經課程摘錄:

◎我們知道凡塵事很多都不可思議,我們佛性有不可思議,凡塵的怪事也很多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就是要以不變來應萬變,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不會變,來應付凡塵的萬事萬物會變的,那這一些它只要危害到我們佛性,一定要先篤定,對自己的佛性要有信心,這樣的話你才有辦法救你自己,別人沒有辦法,一定要自己,那唯一的就是要『專一』,你『專一』了不管對方再怎麼強,他都攻打不進來。

    各位前賢,我們可不可以攻打虛空?我們跟虛空打架好不好?沒人可以打贏它(虛空),它安靜的在那裡看你怎麼打,它都沒有影響,這樣了解嘛?我們的佛性本體就是整個虛空,那你要跟虛空來對待,他都沒辦法啦,虛空一定勝利的,我們佛性本體一定勝利的,可是佛性祂不會跟人家搏鬥,它就惦惦而已(台語),它惦惦你就沒辦法了,這樣了解嘛?你愈有作為,你就受傷害愈大,你都不要有所作為,只要你專一,你專一了就好你億萬年的功力來對付,絕對勝。所以我們如來微密寶藏,我們有很寶貴的東西,微密寶藏,我們知道。

    所以我們修學「無我」,我們就是了解到,有形有相的我都短暫,那個都很短,很快就不見了,所以後學都講,再一百年以後我們都沒有人在了,一百年以後誰還在?活到一百多歲也都不見了,現在若四十歲,再一百年,140歲,我們還在嗎?(不在),不在了,那去哪裡了?有準備要去哪裡嗎?要去哪不知道,所以寧可生前防死路,莫待死時後悔遲』,我們在生的時候就要預防我們死的時候要走的路,不要等到一口氣喘不過來時候,我沒路可走了怎麼辦?來不及了喔!所以要很篤定當我們了解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已經在形而上的道,那個時候你就篤定了,你就不怕往後一口氣不來,沒路可走,不會,所以你現在一定要看『形而上謂之道』,你才知道往後你要去哪裡,就會很篤定了,在生的時候你就很篤定,死了時候當然沒問題,我知道我要去哪裡。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連結網址:

http://blog.udn.com/angel95168620/36512840

附記:劉芳村講師一生以身示道無怨無悔犧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精神,劉講師飲水思源,報恩、感恩、大捨佈施留給後學們 ,無限感恩與尊敬其德化人間。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


(6)(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雲端硬碟下載連結網址):

如有需要的前賢大德請自行下載網址如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_Ga9Haro9xnwKEhCAnWgkCuEDGx4JzfW?usp=sharing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3018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