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視訊影音讀書會_第8片_台南同義宮_99/12/04
2018/10/07 08:34:35瀏覽377|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8片_台南同義宮_99/12/04

各位前賢大德道德經_視訊影音讀書會開始上課了

◎課前先唱善歌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按佛規禮節跟著視訊上課,請起立跟劉講師問好,再坐下。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各位前賢有拿金剛經回去聽嘛?聽到哪一段了?第幾片?因為在北部講非常久的金剛經,各位手上這一套就是沒有按照講義,是用後學一路走過來的心路歷程講出來,所以有台北前賢說很適合我們這邊聽、修持,尤其我們有聽一年的六祖壇經紮穩根基,再來聽金剛經就容易聽得懂。各位聽了以後覺得懂不懂?哇,不相應,有聽到腳底按摩那一段了嘛?還沒啊!因為是後學整個過程,後學剛開始看金剛經的時候,從字面上,會覺得怎麼這麼殊勝的經典,竟然講的是生活化,會覺得很疑惑,經過約五十年時間的研究,才知道金剛經是非常好的一部經典。所以就用整個過程,從開始接觸,然後怎麼樣進入、怎麼樣修持,用生活化的方式講出來。各位也可以聽到,是不是北部前賢很容易發問?(對),問題很多,不像我們這邊有沒有問題?大家都很安靜。北部那邊很積極,感覺到有一點點不了解,馬上發問,很踴躍發問。我們要培養有疑必問,因為疑就是結,要把結打開,所以有疑必問。講到腳底按摩那一段就是後學體會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所以在上課時候講出來,對我們可能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知道我們身上有一個不痛的、不餓的、不熱的佛性本體,那是後學體會,就是第一次體會:「真的有不痛的」,各位再繼續聽,大概在第一片或第二片就講腳底按摩。

   因為那時候吳若石腳底按摩剛開始在台灣發展,那時候後學去腳底按摩,因為後學從小身體就不好,先天不足後天又缺少調養,所以渾身都是病,腳底按摩師父一摸到後學腳底都是顆粒(顆粒就是砂,腳底都是砂),所以知道這個身體很差。假如我們身體很差去腳底按摩一定是唉唉叫,很痛的,那時候就在那種狀態之下去體會我們有一個不痛的,是真的還是假的,自己本身試驗,所以就把全部的精神集中,轉移到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欸,真的喔」,剛開始一按摩的時候,那個痛覺是很強烈喔,可是一轉到佛性本體不痛了,後學在講的時候是只有講一個按摩師父,可是各位要了解,有兩個按摩師父,一個已經渾身都是汗,滿身大汗,就換另外一個比較魁梧的師父來,說「我來,不相信這個人修理不了」,然後他就開始做,因為有第一個的經驗,第二個的力道就比較強,可是後學已經知道有不痛的,不管你再怎麼按摩都不痛,所以魁梧那個師父不相信,做到後來拿一隻小棍子,用棍子來按摩,真的是很痛,可是因為已經全部都轉移到佛性了,不痛!他們整間的人都不相信:「怎麼有這種人(就是不相信)」,第二個師父做完就說:「沒辦法了,大概沒辦法讓他疼痛,沒辦法讓他哀,這個人不會哀叫」,然後師父就說做好了,做好以後,後學要起來,那時候整個身體,腳已經痛到不行,痛到腳的知覺已經都沒有,所以無法站起來,站不起來,可是那麼多人在看啊,怎麼辦?大家都在看,那時候後學說不能洩氣:「佛性站起來」,欸,真的又站起來,因為站起來以後下面都沒有知覺,可是那種感覺好像踩在棉花上面,因為腳底都沒知覺,好像去踩到棉花,但又能站起來,然後付了錢以後就出來,不然那麼多人在看,總是要走出來,這下子走出來馬路,人更多,要怎辦?要走,就說「佛性走路、走路」,還真的會一步一步走,差不多經過十分鐘左右,走了約十分鐘,腳的知覺慢慢回來了,有知覺了,有知覺以後就把任務交給身體,腳走路,就不是用佛性,是用腳。那一段後學是體會到不生不滅的關鍵,所以特別講出來。

   那我們在修的時候,我們真的要用一點心來認識,我們的佛性很超然。尤其你聽過金剛經,因為是經過五十年的經歷,後學都喜歡實驗,整個真理一句一句的經文,都解說的很淺白,從佛的日常生活之中,第一分開始都沒有講話,那個最殊勝的第一分,佛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整個呈現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整個都呈現,佛已經沒有我相,佛成佛了不住在佛的境界裡面,佛沒有我;然後一千兩百五十個人坐著等待講經說法,是家牟尼佛一句話也沒說,所以也沒有法相;然後很努力的帶所有弟子修道,沒有非法相。所以我空了、法空了、非法也空了,這樣一空到底,呈現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整個在第一分的時候就呈現,所以當後學去領悟這個狀態以後,才有那本「如是我聞」,我們有聽嘛?「如是我聞」就是因為用心在那上面,所以才體會釋迦牟尼佛在第一分的時候表現出來的狀態,「喔,原來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是了」,很平常、很平凡、很平淡、很平實,沒有奇奇怪怪,就是這個樣子。我們在生活之中假如能夠做到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跟佛都一樣了。所以修不是很困難,在我們有沒有心,假如我們有心修的話,第一個一定要先去掉我相,這個很重要,我相不去掉的話,修不成道。

   我們的我相都是身體的,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身體不是我們的,身體不是我,真正的我就是我們那個覺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是我),我們一定要認識這個我。後學都教各位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不生不滅的我就出來了,不是都找到了嘛,有沒有?(有),就是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種靈敏度、知覺性,那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就是這一個在成佛的,成仙作佛的就是祂,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心在這上面,只要我們肯用心的話,一定可以深入,先摸到了為重要,摸到以後自己有信心,有信心你再接著一直做就愈熟悉,愈熟悉做到後來會習慣性,變成習慣性,在睡覺連作夢都會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都會這樣,到那個時候我們妄就不容易起,沒有妄就是真,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在妄之中,那個不真,都是生滅的、變化的,我們都已經習慣性,習慣在生滅變化,現在我們追求到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就可以成仙作佛,因為成仙作佛就是這個,這樣知道嘛!我們很多老道親,修了很久修了幾十年了,怎麼不見了,我們去追究他的原因就是:「我之前沒有求道修道,跟現在有求道修道,經過這麼久了,結果沒有什麼兩樣,跟凡塵社會人士比起來,我現在跟他又沒什麼不同」,這樣損失大不大?枉費有求道、修道,只有沾了一個名而已,所以沒有摸到根。老前人常講「摸到根成仙作佛,摸不到根瞎修行」,變成瞎修行,都很認真在做,在做都是「事相(事情形相)」,我們修道在「事情形相」成不了的,一定要在心性,我們心性一定要透徹了解明心見性。

   了解日常生活的心都是生滅的心,認識的心(識心)。用識心來修道修不成道,一定要用真心,真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都不生的時候,祂就呈現,就是那個在成佛的,一定要找到,這個叫摸到根,這個很重要,一定要摸到根,摸到根才可以成仙作佛。我們現在沾到上天大開普渡,接受我們活佛老師已經把我們打開靈性的大門,使我們可以跟整個宇宙虛空融成一體,絕對可以成就,要對自己有信心,鼓勵各位自己聽也介紹給親朋好友聽,就是金剛經。很生活化,好像在聊天一樣,就是那種很自然的狀態之下,把最上乘的佛理講出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去做去達到,達到最上乘的狀態,可以進入真理世界,就生活在真理世界之中,可以把很深的佛理用很淺近的方法講述出來,難怪北部前賢一直說很好,因為後學深入其中,再講也沒有感覺什麼好,已經都深入在其中,並沒有覺得講的特別好,是北部前賢一直在鼓勵可以拿到同義宮來。

   因為我們現在講道德經,等到講完可能要一段很長的時間,經過很長時間以後再來講金剛經的話,接續六祖壇經的修持方法就比較沒那麼密集,沒有很密集力道就不夠強,接著來聽金剛經的話,力道會很強。所以鼓勵各位聽,已經有四十五片CD,解說所有金剛經裡面經文,一句一句解說的很詳細,都是用我們最容易了解明白的角度來講,因為很踴躍發問,只要講的不了解,他馬上問;裡面的意思有點類似,他也馬上問「有什麼差別」,馬上就會說。後學因為要請他們燒錄的時候,後學有先聽看看適不適合我們這邊,結果聽了差不多將近十次,後學很少自己聽自己講的,因為講過,每次要聽自己講課,都雞皮疙瘩起來,所以不敢聽,那個叫盡鄉情却。可是在聽這個金剛經的時候,竟然都不一樣,好像在聽別人講,所以才連續反覆聽將近十次,看裡面有沒有瑕疵、符不符合我們這邊來聽,覺得很適合,然後才燒錄三百套,鼓勵各位聽,自己聽也請我們親朋好友聽,這樣大家就可以一起修道,可以進入很理想的狀態。才聽一片啊?後學一個人坐著,可能也比較專注,坐著一聽就聽到第五片了,一天就可以聽到第五片,因為一片才一個小時,五片才五個小時而已,能夠這樣延續下來,又講得很詳細,又是生活化,所以我們會容易接受,很容易進入狀況,對我們幫助都很大。我們回來講道德經,講第十三章寵辱章。

   寵辱章,受寵跟受到污辱。在凡塵生活都免不了,有時候會受寵、有時候會受辱,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應對在凡塵進退要順著自然之理,得失要守著當然之道,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我們在乎道德之行於天下,不在於功名富貴之榮辱得失。那些榮辱得失我們要處之泰然,就是不要把自己投入在那種得失現象之中,因為我們對得失的心太濃厚的話,我們就已經被凡塵的造化束縛了。要了解,凡塵不管是得寵了或是受辱了,我們都不在意,一定要自己對自己本身的人格以及品行要有把握,自己要有主觀的立場,這樣的話對外面的褒揚、外面的漫罵修辱,我們都不在意,是不是不一樣?(是),因為我們都很在意別人的批評。假如我們太過於在意別人的批評,表示我們得失的心很濃厚,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就沒有辦法去堅守我們應該有的品格,守不住自己清高的人格,這樣子我們生在凡塵就是變多餘的,便沒有價值,所以一定要自己有自己的立場。寵辱章,老子跟我們講在凡塵得寵跟受辱應該要怎麼樣。

◎第十三章寵辱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寵辱若驚

   老子講我們凡人受寵的時候跟受辱的時候,都驚慌失措,都是沒有自己的主張、自己沒有立場。

貴大患若身

   我們在凡塵有最大的患難就是因為我們有身體。貴就是頂、最的意思。最大的患難就是因為我們有身體。

何謂寵辱若驚

老子講什麼叫做寵辱若驚。

寵為上,辱為下

   寵為上,就是人家看得起我們,得到知遇、得到恩惠。辱為下,受到污辱,就是人家瞧不起,不屑一顧。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不管是寵、不管是辱,我們得到、失去都很驚慌失措,所以老子的意思是講我們在凡塵太著重現象(外面的現象太著重了),所以得跟失就非常的在意,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老子又講什麼叫做最大的患難就是因為有身體。有身體就是最大的患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我們為什麼有大的患難?就是因為我們有身體,有身體以後都為這個身體在打算,為身體籌算,我們要給身體吃、給身體穿、給身體享受,全部都是在身上做功夫,這個就是最大的患難。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假如我們沒有身體的話,就沒有患難。要了解,要沒有身體就是一定要修道。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會有身體?對,各位都了解,就是我們造業,造業被業推到凡塵來,被業力推到凡塵然後我們才呈現有身體。可是也要了解,我們有人的身體是很難得的,無德不轉人(沒有德的話不會有人的身體,不會在人道),所以我們轉世成人都有德;可是無業不轉人(沒有業也不會出現在凡塵),所以我們人是有德又有業。假如我們只有德沒有業,就仙佛菩薩了;只有業沒有德,就是畜生,三惡道。我們人是剛好一半,也有德也有業,我們有人的身體就是要借假來修真,藉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身體,來修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借假來修真,一定要在短短的百年之中,好好來利用。因為我們在可以主宰我們的言行動作,就一定要努力的來修證,修證以後才會到達「及無身,吾有何患」,已經沒有身了,就沒有患難。各位了解意思嘛?(了解)。

   假如我們在凡塵,都一直造業的話,那要沒有身是不可能的,一定會再呈現,只要不失人身就很萬幸了,可是我們都會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都會把人的身體失掉,像社會人士在三餐之中吃魚吃肉,所以一失人身就萬劫難復,要去還債,還債的時候就沒有人的身體,就會變成畜生道來還債,要還多久?不是一命還一命嘛?我們一天之中吃多少命?我們看看社會人士一天裡面吃多少命?多不多?很多喔,一命還一命,吃人一命要還人一命,要還多久才還得完?要幾世?是不是萬劫?萬劫都很難去恢復,所以佛講話不騙人的,我們沒有人很甘願說「我讓你吃,我讓你殺讓你吃」,有沒有這樣?絕對沒有。所以你要殺牠要吃牠,牠是咬牙切齒:「你給我記住,我絕對要討回來」。要了解,在凡塵不要跟這些下等動物結惡緣,我們跟牠們結惡緣,我們就要還牠。

   後學都講「肉」字怎麼寫,就是一個陰陽門,上面一個人字,那個人字一半在上面、一半在下面;下面又是一個人字,這人就是全陰;上面這個人字是半陰半陽,我們吃很多,就掉下去了,很重;換成下面那個人,還債還清了,浮上來。是不是人吃人?(是),所以肉就是人吃人。中國造字很有意思,一直告訴我們,你若吃肉,就要一斤還十六兩,還不完的,吃一頓就吃了很多條生命,吃一頓就要還好幾世,還吃了那麼多歲數。我們之前有一本密勒日巴傳記,裡面有說,「多活一天,多造一天的罪惡」,「入地獄唯恐不深,受罪的時間唯恐不長」,那都是一針見血,然後講的最好的就是:「此心若為身所使,法性實相永難證」

   密勒日巴是在西元一千一百年左右修證的,密勒日巴自己講從三惡道出來,因為很多罪業,被師父馬爾巴一直磨煉,磨到讓密勒日巴受不了,可是密勒日巴硬熬熬過來,後來一世修一世成,密勒日巴傳記是用小說題材寫的,裡面有些講出來都很好,後學之前有把裡面講很好的都抄錄出來,抄成一張講義,在北部也有講解,這邊前賢也有拿到的,就是把密勒日巴講的很好那些,全部都抄錄,對我們幫助也都很大,裡面也是有教我們怎麼樣修,密勒日巴本身自己修,也教人怎麼修。要看啊,那是幫助我們視野更寬廣,看開闊一點,看人家怎麼修,知道他修的很苦行,沒得吃就吃一些野菜,吃野菜變怎樣?全身都發綠,全身變成野菜的顏色,人們見到他就問「你是人還是鬼」,密勒日巴說我是人,可是因為沒得吃才變成那個樣子。現在的人來講,沒辦法去過那種生活,一定會放棄,可是密勒日巴沒有,很堅持一直修到成,所以看密勒日巴也是幫助我們對道更堅定的信心。

   所以外緣(外面的因緣)是幫助我們,我們自己一定要很堅定的發心來修道,我們能夠堅定的發心來修道,才能夠真正的到達「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身體就有患難,是一定的道理。沒有身體就沒有了,那要沒有身體就是全部要進入真理世界,一進進入以後,所有業障都還清了,都沒有業障。整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發揮祂的大用,可以遊戲神通、可以千百億化身,可以把天地的水火風土集成什麼形相,看我們要什麼形相就可以變什麼形相,那是修證以後可以做到。我們在很難得的機會之下,一定要追到我們源頭,追到我們佛性本來的根源,一定可以做到,只問我們想不想?(想),想的話要付出行動,就是一定不要看重現象,不要看重我們身體,要知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然後佛性不生不滅,一定要看重佛性。因為現在真假合在一起,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現在變有了;佛性沒有形相,現在變有了;我認真還是認假?認身體的話是認假,認佛性才是認真。我們在生活之中一定要認佛性,認佛性的話率性而為,我們現在研究道德經,道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按照這個佛性本體已經就是道了,然後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叫德,經就是常而不變,我們維持這樣,一直從率性來做,維持不變就叫經。所以我們把道德經都帶在身上,我們就是要這樣行持,自然就到達「及吾無身」,沒有身了,已經全部進入真理世界,在真理世界之中生活是最理想的,一定要自己勉勵自己,只要「感到心不安的」,不說做,想都不要想。讓我們「感到心不安」就是跟真理不合,跟不生不滅的佛性不符合,那個想都不要想,把它去掉。我們所有行為都是率性而為,所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不去講利害關係,我們假如探討到利害關係,我們自私自利的心就起來了;那沒有講到利害關係,我們會順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原來、本來的良心來做,這樣沒有業,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是一定的道理,我們造了業就一定要受苦。所以在凡塵一定要努力,所有一切都符合我們良心,符合良心就是道了,率著我們良心就是德,維持不變就是經,我們就這樣子一直生活,在道德經之中,所以到後來就會真的是「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沒有患難了。

   假如我們是跟著凡塵,凡塵的誘惑力量太大,我們都跟著凡塵生活的話,保證我們一定還會被業力推到現象來現相,那推到現相來是不是又有大患?(是),要給它吃、要給它穿、要給它享受,要不要?(要),嗯!要了解,在凡塵有現相以後,不是說有得穿有得吃就好,我們那個心無底深淵,都有很大的欲望。尤其進入現象以後,身體機能對情感追求都會很強烈,各位有沒有?不敢講。要了解這是很自然發生的現象,都會很自然產生這些現象,這些也都是一樣無常變化,都一直在變化,都不真實,我們投入不真實的現象裡面在生活,我們都不知不覺不知道,在那種不知道的現象之下一定是造業,業都已經種下來了,那等到什麼時候才會知道我有種業?受苦的時候,可是受苦的時候我們又會怨天尤人,所以知覺的時候倒是很少(自己發覺很少),所以一定要研究道理,我們研究道理以後可以事先防範,事情還沒到我們已經就想到了,已經知道它會怎麼變化,也知道它變化以後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全部都知道了,我們會選擇痛苦的果報嘛?一定不會,所以研究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幫助我們擬定這一生要怎麼走、這一生要怎麼樣來追求、要怎麼過才有價值,要知道過的最有價值就是修道,渡化自己也渡化別人,這是最有價值。

   後學就講我們要渡化自己就是從念頭著手(從自己的念頭著手),因為我們的念頭就是眾緣聚會而起心動念,我們的念頭怎麼來的?很多因緣喔,很多因緣聚會我們才生發念頭,是不是眾緣聚會?眾緣聚會才生發念頭,是不是眾生?(是),眾緣積聚而生,對不對?要不要渡?(要),所以要把我們的念頭都渡化,所有念頭你都渡化了,不起心動念了,成佛了,最高的修持方法「渡化自己的念頭」。所以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可以研究這個道理:「我們念頭到底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念頭」,因為我們平常用的太習慣,沒有去研究。現在我們就研究念頭怎麼產生:「很多的因緣聚會了以後,我們起心動念(就是眾生)」,所以我們渡眾生就是先把自己的眾生渡光光,所有自己的眾生都渡它成佛了,自己成不成?一定成的,所以很重要的就是渡化自己的念頭。所以我們只要都不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雖然沒有做萬緣放下,可是已經放下了,因為沒有起心動念,一念都不生,那個時候跟佛都一樣了。這樣了解嘛?(了解)。是不是覺得很難做嘛?

   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起心動念太容易了,很容易,所以我們造業也很容易。假如我們從起心動念著手來修持,讓我們起心動念會很慎重,那很慎重的起心動念不起,不起心動念,我們的所有行為是不是從念頭來?(是),都從念頭來才有行為,那你起心動念都沒有,你會有行為嘛?(沒有),沒有行為,所以那個時候就保持在清淨的狀態,我們已經是在很清淨的狀態之下,很清淨的狀態之下我們又努力的使整個清淨,恢復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光明,整個都回來了,所以這個就是真正的很努力在修持在修道,自己心裡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的程度已經很接近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以跟歷代的所有修證者已經是一樣了,這個就是很理想的狀態。假如我們是投入現象,在現象裡面來修持的話,那離這個又有一大截的距離,現象是一直千變萬化,一直生滅無常,都是一直在變的,我們從現象去修的話,久了就會很疲倦疲累。假如我們是從根源,從「起心動念」開始修,就不一樣,完全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掌握到源頭,誰在起心動念啊?(佛性),對,就是我們佛性才有能力起心動念,我們從起心動念著手就已經在修持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當下就是已經在了,所以這個蠻關鍵,而且是很上乘的佛法,很殊勝的,我們是從根源著手。所以老子跟我們講有大患就是因為有身體,有身體才有患難,沒有身體的話,所有患難都沒有了、都消失了。

   我們要到達沒有身體,就是自己要努力,絕對不能造業,業不造要從念頭著手,因為我們的念頭促成我們的行為所以之前後學在北部都有養成教育,一直講:「小心你的思想,它就不久變成你的行為;小心的行為,它就不久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就不久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就不久造就你的命運,所以由思想到命運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這樣整個就圓滿」你所有思想都是真理,子貢所講的「神動而天隨」,神動,我們念頭一動,天理都跟著,念頭一動天理都跟著會造業嘛?(不會),不會造業,所以就很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就是要知道我們的思想很關重要,我們怎麼想就怎麼做,所以想一定要把它透徹的研究了解,研究了解以後我們從思想著手、從念頭著手,這個渡化我們自己的眾生,心都清淨了。這樣容易做嘛?這個不是很粗重的,是很輕鬆的。因為後學有講過,政府很慈悲要替後學找工作,叫後學去應徵的時候去抬米,一包六十公斤剛好一百斤,後學個子小,叫後學抬一百斤,不要說抬一天,抬一包後學就倒了,所以那是很粗重的,做不到;那這個叫自己不要起心動念,後學做得到。很強烈的對比,抬一百斤後學抬不起來,若是不生念頭,可以,可以做。

   要了解,可以做而我們不想做,就是說可以成佛,但都不想成佛,而在想:「凡塵世間我都還沒玩過,慢一點,要成佛先慢一點,我先玩夠再來」,對不對?不敢回應。不是凡塵還很好玩嘛?要了解,隨著年歲的增加就會知道在凡塵真的很不好玩,苦湯都是要我們本身去嘗,要自己去吃苦,吃到已經苦過頭了,才會想說「好,我要離開苦海」;若是苦都還沒嘗到,哪有,還很好玩的。尤其接受福報的這些(以前有布施、有行善,都接受福報),接受福報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迷失,要修道就不容易。我們修道大部分都是要踢到鐵板,各位有過鐵板嘛?痛不痛?踢的愈厲害愈想修,所以你看我們在受苦,很苦的當下一定會講「唉呦~娘唯」,那個「娘」就是根源,把我們生下來,想到根源。要了解,凡塵不好玩,所以觀受是苦,都是苦,福報也是苦,享受福報的人要不要跟隨天地運作?(要),天氣熱或冷他有辦法避開嘛?沒辦法,不能說天氣很熱我躲到冷氣房關起來,這樣好還是不好?還是不好。要了解我們佛性不會冷、不會熱、不會餓,很殊勝的,各位一定要體會我們很殊勝的佛性本體,我們身體所有的苦祂都沒有,佛性的快樂是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快樂的,所以一定要努力修持,到達「及吾無身」,我沒有身了。

   在凡塵很多人都活的不耐煩而自殺了,以為沒身了,他沒身他去哪裡?去枉死城。要了解,到凡塵是來還債,你還沒還完就逃避,先去枉死城關,關到你的壽命到了,才從枉死城放出來,放出來不是到凡間而是去地獄受苦,所以那些都是多餘的、多承受的。所以在凡塵不能逃避不能想要自殺,不能逃債,還是要面對,在這一生自殺的人,他的性分裡面有暴力傾向,然後再來轉世,一樣還是想要自殺,所以就惡性循環。我們要有勇氣面對所有凡塵的這些責難、磨難、苦難,全部都要有勇氣去面對,當你有勇氣正面向著它,那些難都不苦了,很容易就過了。只要我們全部都經過了,都抵掉了、抵銷了,罪業也消除了,所以不能逃避。想自殺想逃避債務,那個都叫非法。不是有講非法空,我空、法空、非法也空,那種負面的全部都清除,沒有那些負面的,都很正面,很努力的來修持,讓我們恢復本性的光明,整個都呈現。

各位聽後學這樣講容不容易做到?(不容易),不是很容易嘛!又不是要去抬一百斤,若是要去抬一百斤,我就知道不容易,那這個是很容易。後學都會講,我們假如沒有喝酒也沒有抽煙,叫我們戒酒戒菸我們都會說很容易的。假如喝酒上癮、抽煙也上癮,要他戒酒戒菸容不容易?真的就是不容易。後學看過很多戒菸者,本來是兩天抽一包,戒菸一段時間以後,有戒掉一段時間,然後再接著下來,就一天一包,然後再戒,一定在戒菸,再來又抽煙一天兩包,愈來煙癮就愈大。

   要了解,我們那個習慣性(習性),你雖然已經有意願要戒,可是那個思想裡面,習慣性的動作都在重複,你若看到人家在抽煙的時候,很好,其實不是你在抽煙而是別人在抽,可是你那個感覺,好像你抽很多了,所以往後再抽煙的時候,就沒想到他要戒菸,而是把他平常在念頭裡面所想的,那個動作都把它呈現出來,很享受,就這樣子。我們沒有抽煙的人來看抽煙的,他享不享受?他是很好還是很壞?我們沒有抽煙的人來看抽煙的人,那種動作,你是很欣賞還是很厭惡?落入兩邊。要了解,有些年輕的女孩子,在北部就是為了要時髦,年紀輕輕約莫二十歲左右,她就叼著一根煙就很跩,是很跩呢?是害自己還是害別人?(害自己),人家才不看你那個,你自己欣賞,別人也不欣賞的,不要有那些盲目,那個叫盲目的追著人家流行。以往在後學那個年代,假如是女孩子在抽煙,一定是歡場,就是紅綠燈戶,那個都是不正常的社會畸形現象產生的,不是很正確,我們在凡塵就是要自己本身能夠認識,能夠去做到、能夠勸別人,這樣整個社會才會比較光明。所以老子講到我們要到達沒有身,沒有身就沒有患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就是把我們愛身,貴身…,因為各位這本的文字,好像印的不是很正確,經文不是這樣,「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是印錯的,經文不是這樣。而是「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才正確。

   就是愛身、貴身,用愛自己的身、貴自己的身那個心,去愛整個天下;就是不重視自己的身、不貴自己的身,而貴天下所有人的身,是這個意思。要了解,老子的意思已經把那個心推廣,已經把他本身的身撇開了,自己都沒有著重在自己的得失利害,他把整個心推廣到整個社會、整個人間、整個眾生,這樣的話整個天地就可以請他來管理。跟我們現在的競選,我們現在的競選是為誰?(自己),我們看出來都是為自己,他是要為眾生打拼嘛?我們也都不相信他講的話,所以那個都不很理想,很理想的話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他愛整個眾生、愛整個社會、愛整個大眾,都走入光明面,那個才是真正的一個想帶領上天來宣化。很理想就是能夠帶眾生脫離苦海,那個才是我們真正想圈選的對象,蓋選票就是要蓋給那種人,要選一個能夠帶眾生脫離苦海的,選賢與能。所以國父的情操也是一樣,推翻專制建立民國,要我們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那個心是值得我們效法,我們也來做那種工作,就是把整個都推廣開來。

   道紀,就是道的綱要,道的紀律。像我們蓋房子要有棟樑,我們製造衣服一定要有領子,就是先把綱要確立。道紀,道的綱要也是要先確立,確立以後底下才能夠統四端兼萬善,才能夠有仁義理智,然後信居中,是屬於道紀。

第十四章道紀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

   視之,能夠看的就是形相;視之不見名曰夷,夷就是易,易經不易的易,各位有研究易經嘛?易經本來有三個大的綱要,一個就是不易,一個就是變易,一個就是交易。我們現在研究大部分都是從第二個變易研究,就是六十四卦、陰陽,我們講八卦屬於變易。那個不易很多人都講,不易就是不會變,不用研究,要了解我們倒是要投入研究不易,就是不變的,不變的才重要,變的我們不要研究,為什麼?你不用研究,它也都在變,你的研究跟不上它的變化,你還沒研究清楚又變化了,等到你又跟著,它又變化了,所以你永遠都追不上,所以不易的我們要研究。所以視之不見名曰夷,夷就是易,易就是不易,易經不變的那個易。大易就是我們不變的易裡面的罔相(這兒聽不清楚,沒有形相的相)。凡塵可以看見的就是形相,不可以看見就是道、不可以看見就是佛性本體。可以看見的相我們倒是也不用太研究,它都一直在無常變化之中,沒有形相的那個倒是我們要投入精神時間來研究,所以只要我們肯用心的話,都可以見到這個道。

    老子也有講一段,就是我們要怎麼樣來見道,「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行,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這是老子清淨經裡面所說的一段,從「內觀其心」了解到,我們來觀自己的心;「心無其心」,就是看不到我們的心,各位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嘛?看不到,可是我們可以感覺可以領悟。所以老子在講這一段的時候,還不是要我們直接就見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倒是都去看我們生活之中這些所用的心,那我們去觀「內觀其心」,就是沒有這個心(心無其心)

   然後「外觀其形」,看外面的形相;「形無其行」,就是因緣聚會才有萬物,萬物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外面的形相也都是假的。「遠觀其物」,我們來看山河大地,整個山河大地一樣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所呈現的。三者都沒有,不管是心、不管是形、不管是物,三個都沒有,那要了解三個都沒有,我們要觀什麼?倒是後學之前有講過,就是我們的心跟所有景象,「心境一如,不犯思維,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

心跟境一如,整個境就是我們的心,是走入真心,不是老子講的識心,這地方已經是真心,心跟境一如,整個境也是我們的心,境跟心不要分別。「不犯思維」,我們不去犯到思維,就是不用我們頭腦去想,已經都不想了。「但不馳散」,心跟境一如這種狀態,不要讓它散開。然後要「積之歲月」,歲月要累積。「而不心開」,心開,就是我們整個心真空妙有,跟整個虛空宇宙合成一體。「未之有也」,就絕對心開。是有點比較深,是我們要去做,因為我們的分別心太強烈,分別心太強烈我們在凡塵就會有得失,就會有取捨,這樣的話都是在對待裡面。我們一走入到心境一如,已經都沒有對待,沒有對待就沒有分別,那就很容易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了。

    所以心境一如,不犯思維,就是不能去思索去想,去想就落入分別心,那不要想就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心跟境就一如,就把相對待的已經都合成一起,就是已經沒有能所,能所雙泯。各位還記得「能所雙泯」?能所是什麼?四相。我們講四相的時候講能所,因為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名詞不容易了解,後學就用能所來說。我能看,能看就是我相;有能看就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所看差別叢生,不是只有看一個東西,是看很多,那個叫眾生相;我連續不斷的看叫壽者相。所以落入能所就是生滅,就是四相。我能聽,能聽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所聽又是很多不同的聲音,所以不同的聲音叫眾生相,所聽是人相,能聽是我相,連續不斷的聽叫壽者相。只要落入能所都是這個樣子,我能夠做,能做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做,你所做不是只有一個事情,是很多事情,那個叫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的做叫壽者相。以後我們在講四相的時候,你就會了解原來是中間的差別,我們在生活裡面,生活之中的差別。這樣了解嘛?有點迷惑。真理要聽熟要薰習,不會一下子就很透徹了解。

   尤其各位聽金剛經第五片的後面,在講東方虛空可思量否那段,各位可以了解,虛空無相,虛空之間是一個,沒有形相,可是我們把這個虛空瓜分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變成十個,十個名詞;本來它一個,一個裡面沒有這十個名詞,現在我們已經把它固定了,東就是東,你不能說西,你若說西的話就說你頭腦有問題,我們把它固定化。所以了解,虛空沒有形相,可是現在已經被我們名跟相都固定,要了解,那一個是原始狀態,現在有名有相是落入形相以後才呈現,落入形相呈現這個都短暫,它還會歸到整個都空,是不是只有又一個,了解嘛!百年前沒有我們,百年後也沒有我們,再一百年後我們還有在這裡嘛?(沒有),沒有,都歸空了,是不是整個都是空?(是),嗯,所以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是了解:「喔,原來我們的原始狀態就是一個空,然後我們現在有了,有了以後,我們都執著名跟執著相,都把它固定化,固定化後又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又不見了,它也又歸空」,那你固定的那些去哪兒?是不是多餘的?多餘的。所以我們現在在生活之中要不要固執?(不要),我們愈研究愈知道:「不用固執,這都是假的,都一直在變化」,所以這個都是假的,在一個真空之中,我們把它分很多名很多相,已經都把它固定化,可是它不受你固定的,它一直在無常變化。我們了解:「喔,原來這個也都是無常變化,我們都不用固執」,要靈活,把佛性的光明整個呈現,很靈活的。所以我們在凡塵研究真理以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作為,固不固執?有一點喔,往後要不要固執?可以開放了,生活就愈寬廣了。所以不管是在思想領域、是在我們行為(所有作為之中),我們整個都不一樣,甚至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不一樣了,都不會固執,看到人家不對了,我們也會原諒他,因為他的角度跟我們看的角度不同而已,所以就容易相處。我們研究對我們幫助都很大,了解原來凡塵一切虛幻不實在,都是假的,不真,真的就只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要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我們佛性本體,這樣我們就會了解到,應該怎麼樣來處事、怎麼樣來應對凡塵的事。我們從老子講清淨經裡面的內容,了解老子要我們知道全部都是空,都是不真。「視之不見名曰夷」,就是不易,不變的真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

聽之不聞名曰希

   希就是沒有聲音的意思。我們在凡塵聽,都聽道有聲音,然後辨別聲音的內容,要了解,不生不滅佛性並沒有聲音讓我們聽,所以我們聽不到的就是道的本體,聽不到的就是佛性本體,可是只要我們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你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聽到什麼?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那個時候不是很靈敏嘛?聽到什麼?聽到希,就是這個字。大家所聽到的就是這個字,可是不要住喔,不能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是希」,那又一個緣了,沒有萬緣放下。只要我們去體會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就是大聲希音(很大的聲,就是沒有聲音),很大的形相就是沒有相,你看我們這個天地之間大不大?(大),是不是無相?(是),這個無相之相有夠大,這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很大的聲音,沒有聲音,有聽到嘛?自己的聲音有聽到嘛?這個回答說聽到、說沒有聽到,都對!為什麼?因為自己,我們自己不生不滅佛性,自己佛性的本體,所以大聲希音(沒有聲),大相無相,這樣體會沒?這個叫不相應。

搏之不得名曰微

   第一句就是看不到,第二句聽不見,第三句摸不著,就是這樣,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搏之不得名曰微,搏就是我們要摸,但是都摸不到摸不著,摸不著就是搏之不得名曰微,微就是太虛無相,沒有形相,很微細,微到你沒辦法摸到,摸不到。各位前賢我們佛性摸得到嘛?(摸不到),真的喔?真的摸不到嘛?在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摸到了,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種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摸到了沒?這個就是要促成大家去領悟,我們那種狀態就是老子所講的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就是那個。摸到沒?真的讓我們去摸到的話,那個都生滅。讓我們去領悟、能夠了解進入的那個,祂不會生滅,為什麼?沒有形相。沒有形相不會生滅,不會變化,所以祂是常住不遷,沒有遷變,是常住的,我們要深入其中。

   所以後學一講了以後,回去不做會內心難過,「我怎麼都沒做,你會感覺這樣不行,這樣對不起我的佛性,我們一定要去做,要去體會,然後要真的去看到祂、聽到祂、摸到祂」,這樣才很踏實,修起道來就元氣百倍。各位有沒有力氣?要從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生發,力氣百倍,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此三者不可致詰

   此三者,這三個夷、希、微。此三者不可致詰,就是這三個我們都沒有辦法到達祂的頂點,然後去問,問祂到底是什麼樣子(致詰,致就是到達祂的頂點;詰就是問)。就像我們也是一樣,再怎麼問、再怎麼問也問不出一個答案出來,可是我們從這些語言、從這些講的裡面可以去體會,體會了以後我們就知道,原來道是這麼奧妙,這樣子的雖然都沒有形相,可是這麼實實在在可以讓我們感受。假如都看不見也聽不到也摸不著,我們會容易進入頑空,進入頑空就不對了。所以就講有,看不見可是有,聽不到可是有,摸不著可是有,這個有很篤定的讓我們體會,各位有沒有體會?還可以啦喔!

故混而為一

   所以這三個就是一個,三而一,一而三,不是真正很明顯的把祂分成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不是全部都是那個樣子。所以混起來就是一,重點就是在那個一。我們有講知得一萬事畢,我們知道這個一,萬事萬物都畢業了,都已經到達目標了,所以這個一是非常重要,一就是我們道的代表字,也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代表字。把一圈起來變成一個圓圈,圓圈是什麼?(無極),圓圈就是代表無極。然後把一切斷拉直,變一,就形成太極;太極具備兩儀,兩儀四相然後相綜相錯八卦,相綜相錯以後八八六十四,就是易經整個呈現在凡塵的變化都出來了。我們從無極太極兩儀一直下來,一個圓的時候是原始狀態,到一的時候已經在蠕動,然後一本就散於萬殊,萬殊就歸一本。要了解,原來一貫串所有萬事萬物,全部貫串,都有,各各都有道,不管物、不管事、不管人,全部都有道,所以一本散於萬殊。我們現在修持的時候就是要萬殊然後歸一本,歸到獨一無二的佛性本體,能夠歸回來到我們一本。這邊就講混而為一,所以一就很重要。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就是光明。昧就是黑暗。這個不明不暗就是我們道的中道的狀態,不間斷,沒有分別,整個狀態都在中道之中,所以講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因為我們在凡塵有白天黑夜、有光明有黑暗,很明顯的對比。我們在佛性本體之中是沒有這個很強烈的對比,所以之前我們有講過千年暗室一燈能破。千年暗室就講「我已經在這邊居住千年了,我不願意到別的地方去」,可不可以?這是釋迦牟尼佛跟舍利佛對答,後學覺得很有意思,舍利佛還知道說不行,只要你燈一點,千年暗室的暗不能不走,要走。然後佛又問舍利佛「暗走到哪裡去?」各位前賢,千年暗室一燈能破,燈一點的時候,千年暗室的暗跑去哪裡?(去無所去),對,就是去無所住。要了解,燈一點,光明從哪裡來?(來無來處),來無來處。要了解,來無來處去無去處,既然沒有來也沒有去,就叫做常住不遷。這邊講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就是常住不遷,永遠都常住,沒有變化,沒有說光明、沒有說黑暗,來的時候祂沒有來的地方,去的時候祂也沒有去的地方。

   我們把它引用到我們這個身體來,各位前賢,我們來從哪裡來?(來無來處),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去到哪裡去?(去無去處),都是這樣,來無來處去無去處,來沒有來的地方,去沒有去的地方,變成常住,常住不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若在凡塵生死,都有來有去。所以廣欽老和尚(水果師)說「沒來沒去沒代誌(台語)」,那個就是他修證以後「沒來沒去沒代誌(台語)」

   有一位南華老法師說:「要淨念相繼」,清淨的念頭一個要接一個,看他講出來的話就了解,他還沒證悟,他還在淨念相繼,還在修持,沒有像廣欽老和尚說「沒來沒去沒代誌」。要了解,我們在凡塵也都是這樣,可是我們沒有求道修道,有來有去,有沒有來去?(有),有喔,識神都六道輪迴,都有來有去,不是無來無去。是因為我們修道以後才知道,原來我們佛性已經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虛空都是我們佛性,所以我們了解很寬廣,後學都講從基隆下來時候,後學沒有把佛性帶下來,要不要帶下來?(不要),這邊就有了,等一下後學回去也不要帶回去,基隆又有我的佛性。所以整個虛空之間我們佛性都充塞,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可是我們不研究的時候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佛性這麼寬廣,而且最重要就是要領悟如如不動。最不容易就是領悟如如不動,我們都以為佛性是在身上在我們玄關。要了解,假如是在身上在玄關,我們整個頭都動的這麼厲害,我們看的景相會這麼清晰嘛?就不會。

   後學用照相機原理來說這個,我們玩過照相機的人就知道,按快門的時候鏡頭不能晃動,一晃動洗出來的相片模糊不清,一定要不動按快門,才會很清晰。我們佛性也是一樣如如不動,動的是頭,佛性不動,因為不動所以看的景相很清晰,眼睛是藉著佛性用,我們的身體給佛性用,在使用時候可以讓我們看萬象都很清晰,就是因為本體如如不動,所以這個如如不動就是要體會。我們體會到如如不動以後,很多事情都解決了,可以身心大定,從佛性本體發出定力,就有定。身心大定以後我們再來看凡塵事,都虛幻不實,都是假的,不真。這邊告訴我們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都是常住不遷。

繩繩兮不可名

   繩繩兮就是綿延不絕,綿延不絕又沒有名稱可以來稱呼,所以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凡塵所有的萬相都復歸於無物,歸到沒有,全部都沒有,無。要了解,有都是短暫,有形有相都是短暫,很短暫的時間有形有相,都是歸於空,都是無。

是謂無狀之狀

    這一個狀態無狀,已經都沒有景相呈現,沒有景相呈現這一種狀態就是大道的本體。大家在看什麼啊?那邊有什麼可以看,怎麼很多人頭都注意過去。我們很容易受影響,有一點動靜我們都不知不覺被拐走了,拐走了不知道在看什麼。所以復歸於無物,這樣就是是謂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狀,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無相之相、無聲之聲,就是整個都是進入道體、我們性體裡面。

無物之象

那個應該無相之象,沒有形相的形相。

是謂惚恍

    之前我們講打瞌睡,後學說打瞌睡就是進入惚恍的狀態,因為打瞌睡不會作夢,打瞌睡也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後學說盡量享受,盡量去享受打瞌睡的狀態,這個叫恍惚。各位前賢恍惚的時候最容易見到仙佛,仙佛在我們恍惚的時候才會現象給我們看,當我們很精明全神貫注,佛不會顯現,佛不會在那種狀態顯現給我們看,一定在你的恍惚狀態之下。各位有沒有經過恍惚狀態?(有),奧不奧妙?沒有去體會它是什麼樣的情形,沒有去體會它是很舒服還是很不舒服?要了解,那種恍惚狀態讓我們知道不是頑空,也不是形相呈現的有,不是有不是沒有。之前我們講怎樣體會不可思議,「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是什麼狀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佛性本體不可思議,就是非常超然,超越所有的語言所有的形相。

迎之不見其首

   看到這個道在我們眼前要去歡迎祂,可是不見其首(沒看到祂的頭腳)。

隨之不見其後

   然後要感覺這個道過去了,我要跟著祂走,「疑,要跟著祂走,怎麼連尾巴也看不到」。了解嘛?(不了解),應該不了解比較正確。這一種狀態就是無處不有(什麼地方都有),充塞我們整個空間,所以你說看祂在前面我要去迎接,「疑,怎麼連頭怎樣都看不到」,然後想「我跟著祂後面走,疑,怎麼連尾巴也沒有」,祂就是無所不在。我們道的體(佛性本體)無所不在。所以就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來講。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道就是前面講的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這三個,就是混而為一的一,那個道。執古之道,就是還沒有天地就有的(還沒有天地的時候,這個道就已經有了),這個叫做古道。我們要執著還沒有天地之前就有的那個道,以御今之有(御,治理的意思),來治理現在的有形有相這些有。我們就用還沒有天地之前就有的道,來治理來處理來做,這樣就已經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們用古道,用先天先地,就是比天地還早就有的道,來處理現在的所有事情。所有有形有相的事情,我們都用這一種還沒有天地就有的道來處理,這樣就很理想,全部都不會偏差。知道意思嘛?已經進入一個比較深的狀態,所以比較不容易一下子就了解,可是只要我們用心都可以進入。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能夠知道古時候的開始(古始),一直綿延到現在,這樣整個下來有一個脈絡、有一個綱要、有一個總要,我們都能夠抓得住的話,這樣就不會偏離不會偏差。我們修就可以回到本來,我們原來的本位。所以道紀章就是在講,道有道的綱要,我們能夠抓得住,這樣對我們修道來講就不會偏差不會偏離,很重要,修道就是不能偏。

◎剩下約12分,提問問題

【問】: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相綜相錯,什麼是相綜相錯?如何相綜相錯而生萬物?

劉講師:我們假如說有研究易經乾跟坤合起來是什麼?我們看爻一畫一畫三橫線中間有斷掉就是坤的卦, 那個乾的卦是在前面,它剛好站起來乾坤剛好合起來,乾坤合起來這樣叫相綜,那現在我們把它翻過來坤在上面,乾在下面相錯,相綜相錯合在一起就八八六十四卦,就是爻的變化。

   爻就是一畫就是乾,中間有斷的算是坤卦,坤就要三個合在一起坤六斷,前也要合在一起乾三連(),三個爻合在一起,這個是屬於八卦裡面, 相綜相錯就是在講裡面的變化,就相我們天地之間春夏秋冬然後白天黑夜那一種變化,那個相綜相錯。那一個排列不一樣喔!結果裡面的含意就不一樣, 乾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艮覆碗()震仰盂(兌上缺(),就是這樣。

    那個只是一個代表符號,我們就是要了解這個從無極、太極、兩儀,兩儀就是陰陽,我們了解有陰陽以後,有陰陽就可以生萬物,我們講的話就從一生二,二生三,那這個三生萬物,陰陽就可以生化萬物,我們用比較詳細用八卦把它標明出來,是這個樣子。標明它裡面的生生不息啦!那個變化的情形。

  【問】:什麼是日月精華?是日曬、月光照嘛?人也是在吸收日月精華不是嘛?為何吸取日月精華會變山妖水怪魑魅魍魎?

劉講師: 那個不同啦!那個吸收日月精華要在比較有靈氣的地方,所以我們了解天地之間,我們假如看到那一些茂盛的樹木長得看得很舒服的地方,那個有靈氣啦!那假如說光禿禿的沒有樹,那一種山地那個就是沒有靈氣啦!有靈氣的地方大部分都會有比較多的毒蛇在那一邊守護,那我們修道藉著有靈氣的地方來修是有幫助啦!可是重點還是在我們心性要明,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才是重。

   那我們講魑魅魍魎是山川鬼怪,它是接受日月精華,因為它居住的地方就是非常有靈,有靈它接收天地的這一些靈然後集合了時間又久,大部分都是千年跟萬年然後形成的,形成的就有那一種知覺性,所以那個魑魅魍魎我們就可以看那個字,全部都是用鬼字邊來寫的,所以那個我們了解那一個出發點不是很正確的,都是山川鬼怪接受日月精華然後才形成。形成魑魅魍魎,那魑魅魍魎我們老一輩的人就比較會了解,我們都講魔神啊!還是魔何啊!(台語)那因為我們現在人煙稠密那一種東西不容易活動,那像後學小時候那魑魅魍魎就很活耀,時常都可以遇到魔神啊,所以那一個就很普遍啦!很普遍的話大部分的人就會知道,那現在年輕人都不知道這一些東西,因為都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居住,就沒有那種東西在活動,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會出來作弄人,它沒有形象,也沒有跟我們結仇啦!它只是好玩,好玩而已啦!它會看我們有沒有德?假如說沒有德又佛性不光它就會跟你作弄,假如我們有修持佛性又有光、又有德它會保護啦!所以它沒有固定的形式狀態。

   那我們要了解到德重鬼神欽,德很重要,只要我們一直培養那個內德,有那個德鬼神都要保護你,它不敢欺負會保護你,就連那個幽冥鬼魂它也會保護它不能欺負啦!除非說跟它有直接的冤欠關係,它才會去找他麻煩,不然都不可以啦!因為「德」是天地之間最重視的。所以我們就要了解說就是要培養,培養浩然正氣、培養自己的德性,這樣就不怕出去會有無形的會跟我們作對。

   那假如說我們被無形的魑魅魍魎作弄,各位要瞭解到渾身都不舒服啦!人好像會生病一樣,可是去醫院檢查那個都沒有病啦!可是就是不舒服,假如說有這一種情形就要瞭解到已經被無形的作弄,被作弄了,所以我們在凡塵要有這一方面的常識。那要怎麼樣解決就是我們心裡面要「篤定」,要知道為什麼那一些會作弄我,就是我本身沒有行善、沒有做好,它才會找我麻煩,我們只要能夠改過那個就會好了。所以這個都很重要,只要你知道改過了,就好了。不用吃藥啦!那個吃藥沒效。

   【問】:釋迦牟尼佛講「正法眼藏(ㄘㄤˊ),涅槃妙心」,還有很多版本講「正法眼藏(ㄘㄤˊ)」,沒有人講「「正法眼藏(ㄘㄤˋ)」,不曉得劉講師覺得?

劉講師: 應該都可以啦!都是同樣那四個字看我們解讀,解說啦!正法然後眼藏, 正法眼藏(ㄘㄤˋ),應該是眼藏(ㄘㄤˊ)比較符合它的原意啦!原來的意思就是正法,我們要瞭解說一定要點開我們的玄關很重要的。我們要瞭解說我們求道那個點玄那個很重要,一定要接受那個叫授記,點玄就是授記。我們如果沒有授記就沒有成佛的資格。

    所以要瞭解說威音王以前沒有授記能夠回到本位,那是那個時間天地之間正在整理,那威音王以後三佛收圓一定要有祖師授記,這個授記就很重要。那個點道就是授記,說你有成佛的資格已經有資格了啦!看看我們要不要成佛?自己假說要,要努力修證,把那個脾氣毛病佛性所沒有的全部去掉,佛性所有的全部回來都很光明,慈悲喜捨這樣我們就可以成就。所以了解正法眼藏(ㄘㄤˊ)藏在我們玄關很重要的,一定求道啦!不能說我研究已經透徹了,已經明心見性了那沒有點開玄關那也沒用,那個上天都不承認,你修得再好也不承認,沒有用,你下個元會再來。這樣了解嗎?(了解)下課!


參考北部金剛經只有第一片文字資料:

連結網址:

http://blog.udn.com/angel95168620/22325687 


※北部金剛經只有MP3錄音資料,想研究北部解說金剛經的前賢大德,請到此網站免費下載MP3以及劉芳村講師第一本金剛經手稿講義:

MP3錄音下載網址:

https://onedrive.live.com/?authkey=%21AHC-XrvRAHME0-o&id=93F6CB7E149D1059%214347&cid=93F6CB7E149D1059

劉講師手寫金剛經講義找第一本講義下載網址:

https://onedrive.live.com/?authkey=%21AHC-XrvRAHME0-o&id=93F6CB7E149D1059%215756&cid=93F6CB7E149D1059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芳村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1735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