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2片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99/10/09
2018/07/14 23:10:08瀏覽715|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2片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99/10/09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現在研究什麼啊?(道德經),離我們遠不遠?(不遠),我們要知道,道德經就在我們身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良心,良心就是道,我們率著良心去做就是德,我們能夠維持不變叫做經,所以道德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有沒有良心?(有),社會人士都會說「良心一個已經去世了,一個還沒出生,這個中間剛好是空檔」,這是藉口,不願…(現場有動作),我們真的是性理心法班,全部的注意力都跑到那邊,各位有沒有發現?真的性理心法喔。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心真的非常不容易去認識,我們要把研究的真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整個把它呈現,這樣的話對我們的幫助就很大;假如我們把上課所學的跟我們實際的行為,分成兩節的話,這樣我們得到的好處就不多。那我們能夠真正的進入性理心法,明心見性,了解到我們的心,然後見到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非常重要。

   因為我們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才能夠成佛,心明因果不昧,心明以後因果就不會迷昧,我們就會了解惡因都不能種,種惡因一定會得到受苦的果報。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所做的事情都符合真理,都是從我們良心出來,從良心出來就是德,所以那個德非常的多,所有的行為都是德,所以才叫做恆沙妙德。有聽過嘛?我們比較少接近經典的話,就沒有聽過恆沙妙德。若時常看經典的話,都會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行為都是從我們佛性本體所發,發出來就是德,因為我們是秉著道,然後維持不變,不會三、兩天以後就改變了,所以道德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上個禮拜所講的第一章觀妙章,觀妙章就是講常有跟常無,常有(常住的有)跟常無(常住的無)兩個合起來,因為都是常住,「常住的有」就是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常住的無」就是沒有形相,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的本體,所以觀妙就是觀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第二章講觀徼,觀徼章就是我們在凡塵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們朝著剛好的角度去觀照、去實行,我們都可以把整個「體跟用」都呈現。所以觀妙就是觀體,觀徼就是觀用,體用都在我們身上,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去體祂。觀妙章最後就是眾妙之門,所有奧妙都從我們佛性本體出來。然後接著下來就要觀徼,上個禮拜我們有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因為開頭就講,天下皆知,既然天下都皆知;然後美之為美,老子說這已經不是剛好的竅妙,已經是皆知美然後才為,就是落入有為,已經是下策,不是上策。上策應該是從佛性本體所發、從自性所發。不會天下皆知美,然後我們才去做;皆知善我們才去為,都不是那樣。而是從真理從佛性本體發揮出來,該如何我們就如何,那樣子就是最上策。我們在凡塵應對有上策、中策、下策,那美之為美在現今社會來講已經是很好了,不要為非作歹。「美之為美、善之為善」這樣整個社會都已經很和諧,雖然是下策,我們還是可以接受。可是在老子的眼中,它已經不是本來了,因為我們落入名跟相,有名有相就不是上善,最上等的善是不沾名、不落入相,那個是最上乘。我們就來研究了解,在老子的眼中,我們人生之中是應該怎麼樣來來追求真理。所以觀徼第二章就講,第一個講有跟無相生,第二個講難跟易相成。

   有無相生我們上個禮拜有講,各位有印象嘛?全部又都還給我了,才七天而已。要了解,有跟無互相之中產生。在凡塵我們造了業,造了業以後就會有果報,我們最開頭起心動念才落入凡塵,起心動念才有山河大地,有山河大地以後才有眾生,有眾生以後,我們眾生才有業果(業呈現)。所以要了解,世界→眾生→業果,三個綿延不絕,沒有停止的時候。聖賢是要我們能夠脫離這一種綿延不絕的輪迴,要脫離綿延不絕的輪迴就是要了解真理要透徹,然後我們自己了解以後,又要去實現去實行,這樣我們就可以回歸到我們本位,我們每一位都是佛。

   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後學都講,被我們自己的知覺障礙,我們的知覺性不符合真理,我們都是從六根對六塵,然後產生六識,這樣已經是屬於生滅,我們把生滅當成本體(當成不生不滅),這樣知見已經錯誤,我們不承認錯誤,都認為很正確,就是眼看耳聞,確實這樣啊,不能離開這個範圍,不知道我們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存在,祂沒有形相的,要靠我們體悟的,所以才有這個性理心法。我們能夠從性理心法進入,就脫離現象,也不離開現象,可是已經超越現相,所以要我們歸到本來的那種最理想狀態,就是不能有業(不能造了業),有業就要接受果報,沒有業了,我們就不會有受生(就是在凡塵現相的因)。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盡量能夠放下我們的念頭,把我們起心動念都能夠放下,各位有辦法掌控自己的念頭嘛?我們都沒有去試驗過,然後也認為頭腦會生出念頭是天經地義,是正常的現象,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當眾生,就是因為起心動念,我們有心念才落入現相。假如我們心念都已經沒有(沒有起心動念,也就是沒有無明),我們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就是不覺,不覺才起心動念,那我們保持在覺,縱然有念頭也都在我們的管制、知道、在我們的了解之下、在我們能夠去左右它的狀態之下。現在我們起心動念,可以說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根據我們的念頭來,所以我們有念頭就會有行為。

   之前後學在北部都會先養成教育:「小心你的思想,它不久就會變成你的行為;小心的行為,它不久就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不久就形成你的品格;小心你的品格,它不久就造就你的命運,所以由思想到命運,它有直接的關係,我們要研究真理,把真理融入思想,這樣整個就圓滿,所有的思想都是真理」。所以儒家有講「神動而天隨,神動就是精神,我們念頭一動了,天理就跟隨著,這樣的念頭可以,因為都天理,都跟真理相合,所以那個起心動念跟真理相合都沒有關係。可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大部分都不是這個內容,都是我們自己產生的,自己的遭遇產生才起心動念,所以不容易去管制,那行為下來就會業因形成,這個是在我們研究「心明」的部份,心明因果不昧,我們心還沒有透徹的明瞭。各位透徹明瞭心了沒?

    要了解,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樣所產生的六識我們都把它當成心,所以這些心都是生滅不停、變化無常,我們不要被它左右。要知道,一研究以後我們可以把這些生滅的識心放下(萬緣放下),萬緣放下的時候,我們就會認識到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就能夠呈現,呈現的時候所有生滅的識心都沒有,那個時候叫做無心(沒有心,沒有心的心就是真心),不會變化,不生不滅,就是從佛性本體出來,所以即心即佛。我們之前已經研究一年的六祖壇經,我們也都是在闡釋這方面,修道一定要摸到根,摸到根可以成仙作佛;假如我們對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體會,叫做摸不到根,摸不到根就瞎修行,很努力修都是在事、都是在相,在事相上修都不會成,再怎麼久都不會成,一定要在心性。

   心性沒有形相,靠自己領悟,這個很重要。要了解凡塵有跟無相生,一些知識份子會說研究因果太落伍了,太跟不上潮流。要知道因果是鐵定,我們研不研究因果,因果都一定在運轉。假如不相信因果的話,連呼吸也不要,我們為什麼要呼吸?呼吸才能夠活下來,所以呼吸是因,活下來是果。不相信因果也不要吃飯,我們為什麼要吃飯?吃飯才能夠活下來,吃飯是因,活下來是果。很明顯的我們都在因果之中,絕對會有。後學都講現在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在外面走路的時候都不能亂看,有時候我們眼睛的黑眼珠藏起來,用白眼來看人會怎樣?會很慘,有沒有因果?(有),真的就是很明顯的因果,尤其我們修道一定要相信因果,我們努力修了,進入真理世界了就可以成就、可以成佛、可以成道、可以脫離六道輪迴,是不是有因果!假如我們在凡塵為非作歹會怎樣?會落入三惡道,很明顯的就是有因果。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去體會這些因果真理都在,我們千萬不要起歹念,因為起歹念以後我們會去做,尤其我們最不容易發現的就是我們有貪瞋癡,貪瞋癡都不知不覺冒出來,我們不加以修持的話都不知道。那經過我們我們努力,自己能夠觀照,把外放的注意力收回來,來觀照我們的心性,這樣修道會進步很快,很快進入真正的修道軌道。

   各位前賢進入修道軌道沒有?(有),很理想喔,要真正的進入,就是已經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之中,在我們良知良能的主宰之下生活。所以剛開始我們就講,我們的良心就是道,按照良心去做就是德,維持不變就叫經,所以道德經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很容易對不對?哇,不相應,都不想把良心拿出來用,怕會吃虧,那個不要用,是不是這樣?還在猶豫啊!

   要了解,老子的最理想就是我們恢復到純樸的狀態,就是不要有彎彎曲曲的心,就是直心,很純樸的。我們每一個的本來都很純樸,就是一個原木(原來的木頭),沒有經過雕刻,沒有做成器具,都是原來的木頭,那是老子的理想。要了解,我們出生的時候一樣也是很純樸,可是落入凡塵一直感染五顏六色,感染五顏六色以後我們就喪失本來的純樸,就會用心機,這樣就造了業,就要受苦,我們以為洋洋得意,結果受苦沒有間斷,這樣是得還是失?(失),所以凡塵能夠按照我們本性來做的話,道德經我們都守住了。所以有跟無互相產生,有了不好的念頭,你就沒有辦法進入聖賢的行列。我們有了聖賢的心念(就是要渡化眾生成佛),我們就可以成就。所以在凡塵都沒有固定,不固定化,看我們對真理的認識,對我們行為的實踐做到什麼程度,上禮拜講到有跟無相生。

   然後難跟易相成,困難跟容易互相形成讓我們看,因為有些人做起事情非常容易成就,有些人做同樣的事全部都失敗,成就不了,所以難跟易就差的很大很多。上禮拜後學就講,南部這邊天氣炎熱乾燥,不管你怎麼晾衣服都很容易乾,後學在基隆很潮濕,像今天也在下雨,搭車到台北的時候,台北就好天氣,不過很冷,但南部就熱,後學還是穿長袖的下來,然後到這邊才換短袖,你看這樣喔!假如後學穿短袖,在北部就感冒,身體不舒服了。可是假如後學在這邊穿長袖,就會很熱。所以要了解,難跟易不同地區就有不同程度顯現。修道也是一樣,假如我們都沒有養成不好的習慣,習慣性都跟真理相合,我們修起道來就很容易。假如我們已經養成很多的嗜好,都是吃喝嫖賭樣樣來,樣樣都沾惹很深,那我們修起道來就很困難。了解嘛?那我們是在哪個方向?是很困難的還是很容易的?假如我們有吃喝嫖賭就很困難,那有沒有啊?(沒有),沒有修起道來就很容易了!

   所以難跟易,只要我們跟真理很相近,修起來很容易;假如跟真理離的很遠,修起來就很困難。可是只要我們有心,絕對可以改變,習性都可以改變的。所以一定要把不合真理的習性去掉。去掉,一樣也有難跟易,你很決定的心,它就變的很容易,什麼事情做起來都很容易成功。我們模稜兩可,那就很困難,做起事來都成就不了。所以只要你決定要做,事情就變的很容易。所以難跟易相成,看我們的決定心,決定心一出來了,就很容易,專注了。要知道,在凡塵最好就是修道,可以把佛性修復到恢復光明,很純樸的狀態,那個是最有價值的,絕對不會後悔。假如我們投入凡塵去賺錢,去要名利,各位前賢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一定會後悔,「啊!我選擇錯誤了」,要知道,一口氣不來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我們要在一口氣還在的時候,就把本性修的很光明,跟真理都相合相通,這樣都沒有遺憾,絕對不會後悔。假如我們投入別的行業去追求,到達那一刻一定後悔,沒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帶得走,只有善惡的那些功德跟罪過,我們可以帶走。各位要帶走什麼啊?(功德),恩,不要帶罪過。帶得走的就是我們在凡塵的所有行為,對眾生是有利益還是有危害,有利益我們有功德,危害了我們有罪過。所以在凡塵的生活之中,我們自己利益也利益別人,這樣的生活當下就已經是天堂。做,只要我們有心去做,就會很容易,這個是難跟易相成。

◎第二章觀徼章或言體用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長短相形

   要了解長跟短,沒有長就無法形成短,沒有短就無法形成長。我們了解真理就叫長。不知道道是什麼就叫短。各位都了解真理了沒?不太敢自己肯定,我們在努力之中,慢慢的再加長,加長那個長度,一直增加,能夠了解真理叫長。不知道「道」叫什麼叫短。我們看到一些人,他不知道「道」是什麼,做出來的行為我們看了會怎樣?大概是搖頭。在不知道「道」是什麼的人,他做出來的行為業因已經形成(造業的因已經形成),以後再接到緣,因緣會合就要接受果報。假如我們對了解真理的人,我們會有怎樣的觀感?是不是想學,是不是讚嘆!所以我們要培養對真理的了解,真理了解以後,要知道,受到利益的就是自己,因為不造業,不受苦,最起碼心裡面非常快樂。各位前賢心裡面快樂嘛?(快樂),是真的快樂嘛?我們要體會儒家顏回的遭遇,在凡塵的來講很困苦,住的是違章建築,吃的是竹筒飯,人不堪其憂(就是我們人都沒辦法去忍受他那種生活),可是回不改其樂(顏回很快樂),請問顏回的快樂是裝給我們看的嘛?是真的從心裡面發出來的快樂,那顏回為什麼快樂呢?儒家書籍有記載喔,「得一善(就是得道)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就這樣,就得到這個「道」,就是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他已經得到了,他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上面,已經不動,所以外界的苦,他都不看成是苦,外界的一切影響都不會影響到他的內心。顏回的認知,已經知道寶貴所在,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都是要死。彭祖八百二十歲,有沒有死?一樣死掉了。顏回三十二歲就死掉,可是顏回可以給我們一個榜樣,讓我們知道在凡塵應該努力的方向:「就是全部追求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把心安住在佛性本體」。這樣各位會嘛?各位可能會想:「我把心安住在佛性本體,肚子又不會飽」,這時候正在思索:「到底這結果是怎樣」,正在用心,這個是正確方向。要知道,我們人在凡塵最怕就是茫茫然,我們有沒有經過茫茫然?(有),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所以那種狀態就是心無主,我們的心沒有主人,我們現在心有主人了沒有?(有),很篤定了喔?(是),對,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啟發,祂就是我們心的主人,之所以能夠成佛就是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要啟發,要培養,讓祂茁壯長大,然後由祂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我們現在大部份都不是我們佛性在主宰,都是我們感官在主宰。各位看這幾天,北部百貨公司開了很多家,嚇死人,那麼多人都去搶購,錢好像都不用自己去賺,錢好像都是自己去影印一樣。

   要了解,那個已經是感官在當家,就是被虛幻不實在榮華假景相迷惑,那個可以得到什麼?虛榮心的滿足。我們要求虛榮心的滿足嘛?當一口氣不來時候,這些虛榮心變什麼?就是推我們到地獄的推手。要了解這些都虛幻不實在,我們不追求這個。我們所追求就是非常的篤實,非常實在的在每一秒每一分鐘,都生活的很實在很踏實,全部整個不生不滅佛性光明都呈現,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整個都在我們當下,這個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不去追求那些假景,景象都是假的,不真。我們要立定志向,就是要讓自己脫離六道輪迴,惟求作佛不求餘物,跟六祖一樣。我們有沒有這個心啊?考慮考慮,還是要賺錢吃飯。我們要知道,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並不違背我們賺錢吃飯。日常生活我們都需要,那個都是正常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都是正確的生活,我們都可以接受,我們都要去實行,而且修道不要撇開凡塵事,凡塵事之中也都是道,我們就在道之中,只要我們秉著良心,良心就是道,秉著良心來做事,做出來就是德,維持不變就是經,道德經。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把它實現,我們會落入六道輪迴嘛?不會喔。要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按照我們良心來做,這樣就不會落入六道輪迴,就已經不造業、不受苦,已經解脫了。所以「長」就是了解真理,變成我們專長,短就沒有了。長短相形,短就是不知道「道」是什麼。短已經去掉了。

   我們現在在講的,跟後學寫的講義完全都不同了,各位回去有沒有看啊?這很老實都沒看。因為沒空,因為很忙,各位忙不忙?身體是沒有很忙,可是心都很忙。「忙」字怎麼寫?頂天立地的心已經死掉。所以我們要維持身體很忙沒有關係,心要很清閒、很清淨,那就沒有忙。沒有忙,心還在,不會死掉。後學說中國文字很有意思,像昨天有人講,我們有三魂七魄,植物也有生魂,我們吃植物跟吃動物有什麼不同?後學就講,我們中國的造字很有意思,「肉」字怎麼寫?一個陰陽門,肉上面的一個人字,一半在上面(上面是陽),一半在下面(下面是陰);然後下面陰,底下還有一個人,那個就是全部陰,全部陰就是畜生道。我們上面這個人半陰半陽,就是我們人道。我們人吃肉吃久了以後,會沉下去。下面那個,債還完了以後,牠會生上來。我們跟牠相對掉,我們沉下去,牠爬上來。所以「肉」字很有意思,我們不要跟牠結惡緣,吃牠的肉就要還牠。像我們養畜生雞鴨,養大了要抓來殺的時候,有沒有拿去秤一秤牠有多重?(有),我們自己養的,為什麼要秤呢?又不是要拿去賣。各位要了解,那是要了解,我吃你幾斤幾兩,以後你要討的時候,不要討過頭。所以叫做「借吃」,借來吃,要還喔!我們將心比心,牠做的不好為非作歹,才會轉成畜生道,我們把牠殺來吃,殺牠的時候,牠就一直「你給我記住,是你殺我的」,就是這樣,冤冤相報。我們不吃以後,就不跟牠結惡緣,就不會討債,我們就容易本性修的清淨,就是因為我們在凡塵有吃這些動物的肉,所以我們凡塵才有戰爭,才有這些刀兵災難。假如我們全部都沒有殺生的話,這些戰爭都會消失。所以我們要培養了解真理,就「長」了。

高下相傾

    高就是人格健全,人格健全就是高。下就是低,就是自私自利。相傾,就是互相推擠。人格清高的人不會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人,人格不會健全。是不是高下相傾?傾就是傾敗,我要贏你,我們在凡塵都是這個樣子。要了解,人格健全、人格清高,是我們自己要培養,我們可以騙得了別人,絕對騙不了自己,自己個人格健不健全、清不清高,自己知道。各位前賢我們人格健不健全?你看看,都不敢承認自己人格健全,那就有虧欠了喔!有沒有?也不承認,沒那麼厲害,大概介於兩者之間。要知道,我們人頂天立地配為三才,跟天地齊肩,天地人,人為三才之一,跟天地一樣大。我們現在敢不敢這樣說:「我們跟天地一樣大?」老一輩一定會講:「死小孩,不要講,沒大沒小」,老一輩會告誡我們不能那麼自大。可是我們不表現自大,最起碼在我們內心一定要了解到,我們人真的跟天地是一樣,人跟天地沒有兩樣,一定要提高自己,跟天地一樣,天生地養,那我們人做什麼?我們人當調節啊!你看我們改良的一些東西,不是都改良得很好吃,都能夠賣錢。要知道我們人居中調節,天生地養,天地不會講話,我們要代替天來講話。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所講的話是不是天地之中,天地希望我們講的?一定不適才回答不出來。因為我們在講都是自私自利的話,都是沒有營養、不需要說的。假如各位在外搭車,聽別人在閒聊,你聽一聽他的內容,十句有十一句都是廢話,有一句在喉嚨那句也廢話,沒有用。

   要了解,現在我們的福本來都蠻多,因為講話太容易輕易出口,所以把福從嘴巴講話用掉了。各位有沒有這樣?沒有講話是默認囉!本來都沒事,因為我們很喜歡講話,事情就很多。所以那個話是天地講的嘛?天地是希望我們很多事嘛?(不是),絕對不是這樣!假如因為我們講話引起很多事,我們要檢討,不對了,造業了,誰要受苦啊?(自己),恩,造業的人受苦喔。所以話就不要亂講,講出來要對大家有幫助,人家正挫折的時候、正失意的時候,你去鼓勵他,那些話就很有價值,讓他能夠繼續求生,能夠有旺盛的生命力,那個話就很有價值。可是我們大概都相反,都是錦上添花,都不雪中送炭。在凡塵我們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很清高的人品,品格高超,很重要「要對自己、看待自己就是要跟看待天地一樣,不要把自己看的一文不值」所以我們觀念有待加強,要自己努力,能夠真正活的很有意思。活在凡塵不會說白來了。

音聲相和

   音是細音,聲是大聲。我們講話之前,還沒有聽得懂的、還沒有辦法分辨的叫音。已經可以分辨的叫聲。「聲因實而虛鳴」,聲音因為實在有,然後在空氣之間聲音大鳴大放。「音因虛而空應」,音因為虛而空應,聲因為實而虛鳴。聲因為時時在在有(有聲),是不是在空氣之間鳴放。音因為虛,我們講話之前「嗯…」,那個「嗯…,啊這樣…」,這樣就已經成「聲」,那「嗯…」就是「音」,音都還沒有成。所以音因為虛而空應,這個空間相應。要了解,就是告訴我們它會相合,「怎麼樣的起頭,它會怎麼樣的結果」,開始來了以後,慢慢就會形成。

   所以「音」就是我們的醞釀,「聲」就是已經顯相。音是醞釀,聲是顯相。我們有些不管是我們做事情或寫文章,都有醞釀的時候,醞釀完成以後我們就寫下來了,就成事了。所以這個它會相合。既然音跟聲相合,我們就是要保持全部都是從我們不生不滅本性發揮,從本性發揮出來以後,它整個相合就不離道。

前後相隨

   我們還沒落入凡塵稱為「前」,我們還沒出生稱為「前」;出生以後就稱為「後」,落入凡塵以後就稱為「後」。我們現在努力研究真理修道就稱為「前」;以後能夠修證,能夠成道成佛了,就叫「後」。所以前跟後相隨,一定會隨從。我們要掌握到重要的因所在,前面的因我們都是行善,後面的果報一定是理想。假如前面的因,我們都搖頭,那後面的果報一定是很坎坷。所以前跟後都是相隨(互相隨從)。我們在生活之中也都是一樣,我們所有的念頭、所有的行為,也都是前後相隨,都互相會隨從。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就是因為凡塵都是互相對待,聖人就處無為(無所作為,沒有企圖,沒有名相),無為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無所作為那個事情,就是沒有企圖、沒有目的,該如何就如何。像天地之間,天地一直生生不息,天地就處無為(天地無所作為,天地沒有作為),自然而然春夏秋冬自然運行,萬物自然生長,那個都無為,無所作為,不是它有心去做,是自然呈現。所以聖人就體會天地之間,那個自然的事情呈現,所以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聖人做出來都是不用語言,教化不落入語言,行不言之教。最重要,我們在凡塵能夠進入修道的狀態要體會那種無言教化。像我們教導晚輩孩子不要抽煙喝酒,我們自己本身是不是要先做?自己本身先不抽煙也不喝酒,然後自然我們要教人的話,不用說出來他也會學。假如我們一直在抽煙喝酒,然後教導人家不抽煙不喝酒,那就言行不符合。所以不言之教很重要,父母親怎麼做,兒女會怎麼學,就是會學習。這個在家裡面的所有行為就很重要,所以行不言之教就是要以身教代替言教,不用說話,你只要本身做了,晚輩都會學,自然會學,這個很理想的狀態。

萬物作焉而不辭

   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會推辭說很疲勞、不做了不生了,不會。只要我們經營的得法,你有種子、有土壤、有陽光、有水分,然後照顧,它一定會生長。所以萬物作焉而不辭,天地之間就是這個樣子,很努力在生長萬物。假如天地之間沒有這些萬物,我們也就沒有辦法生存下來,就是因為有萬物作焉而不辭,然後我們才可以一直繁衍一代接一代。所以老子跟我們講,天地之間就是這樣自然而然。

生而不有

   要了解,天地之間生而不有,天地生長萬物不會去仗恃說「這是我生的」。我們應用在我們人事方面來講也一樣,我們生而不有。我們生了兒女,然後不擁有。各位前賢,我們生了兒女以後,擁不擁有?我們整個大環境社會,都把生下來的兒女當成自己的財產、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都生而擁有,不是生而不有(生了以後不擁有)。這個要從真理著手,因為我們可以生出他的身,但生不出他的佛性,所以佛性跟我們是平等,我們生下來以後,要把他當朋友看待,容不容易?很不容易喔!

   我們都會講「你是我生的,你就是要聽我的話」,都會這樣。所以老子跟我們講「生而不有」,我們生了他,但不擁有他,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樣的話,就會在很小的時候建立一個平等的思想,沒有說我們是長輩父母親就是非常權威;因為不擁有,不擁有的話,我們教導孩子的時候就很正確,因為把孩子當成是平輩(就是佛性平等),雖然身體是父母親生的,可是佛性是平等。身體是父母親生的,所以要教導孩子怎麼樣在凡塵立足,這是需要,所以教育需要,沒有教,孩子不會,一定要教育,可是在我們內心深處,不要把孩子當成財產。所以「生而不有」非常不容易,老子告訴我們,像天地也是一樣,生了萬物,天地不會說萬物是我生的,沒有擁有萬物的心;假如天地擁有萬物的心,我們在用的時候,會不會用的很自然而然?要了解,「這是我的,你不能使用」,我們時常會有這種情形出現,這就是生而擁有。那你生而不有,就不會有那種侷限。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著天地。

為而不恃

   「為」就是去做;「恃」就是仗恃,仗恃就是靠勢(台語),「你是我養大的」,我們都有那種仗恃。我們努力去做,然後不仗恃(為而不恃),像天地之間一直生長萬物,可是天地不仗恃這個是我生的,我們要跟天地一樣,這樣的話我們就融入真理。

功成而不居

   功成,我們處理完成了,使萬物生生不息,我們調節了,功成了,但是不居功。我們教育孩子,讓他能夠立足在社會,對人類非常有用,可是我們也不居功,這樣容不容易?不容易喔。可是我們要從真理的角度來看,畢竟我們在凡塵的所作所為都是非常的渺小、非常的小,不要說我們能夠有多麼大的貢獻,所以我們最大的弊病就是會居功,而會誇耀自己的功能。要了解,老子告訴我們「功成而不居」,已經都做完成了,可是不居功。老前人也時常告訴我們要「推功攬過」,把功推給別人,把過錯攬到身上來,這樣可以韜光養晦(就是可以利益別人,能夠自己涵養很深,就是非常有內涵),能夠這樣做的話,大家都會喜歡跟他相處。假如我們自私自利,別人就不喜歡跟我們相處。假如我們能夠做到推功攬過,功勞都是別人的,過錯都是我,我們喜不喜歡跟他在一起?(喜歡),就會很喜歡,所以將心比心,我們也實際去做。凡塵的東西都是虛幻都是假的,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就能夠得到內心的寧靜安穩。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為我們不居功,所以「功」我們也都會記得是誰完成的,雖然不居功,可是我們也不會把功抹煞。雖然你一直誇耀自己的功能,可是人家嘴巴也都不說。要知道,凡塵有時候都是相反的事會呈現,我們就是盡量合乎真理,所做所為都跟真理相合,跟真理相合最起碼我們內心寧靜,把心都安住在不生不滅真理上面,把心都安住在佛性本體上面,這樣不用等到以後,我們當下就已經回到無極理天。剛才我們唱歌不是要回理天嘛?不是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才回去,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回去,只要我們都跟真理相合就在理天。

   各位前賢,理天在哪裡?就在我們心中,理天就在心中。理氣象,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氣就是我們呼吸之氣,象就是我們身體,理氣象就在身上,理天、氣天、象天都在我們身上、都在當下。要了解,我們當下了了分明,當下都是知覺性很強,那個就是理天,我們都住在理天,不用另外再找。各位前賢,假如另外找的話要到哪裡去?到太空去,在太陽系的外面。要了解,我們佛性是非常的奧妙,盡虛空徧法界,不只有太陽系,整個虛空全部都是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只要我們努力地去研究,我們就可以進入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之前後學都常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各位有沒有體會?要知道,我們都有玩過照相機,照相機要按快門的一刹那,絕對不能晃動,一晃動以後照出來相片模糊不清,因為很篤定的不動了,照出來相片就很清晰。

   告訴我們,我們佛性也一樣如如不動,不動,然後我們看到景相也非常清晰,縱然我們頭轉動很快,我們看到的景相也是了了分明很清晰,所以佛性本體如如不動,如就是真如,我們已經到如的本體,就能夠感應而來,就「如來」。所以「如來」是我們本身,不是在講釋迦牟尼佛,而是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如來」。我們進入「如」了沒有?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稱為「如」、「真如」,我們修就要進入我們不會生不會滅的佛性本體,就「如」了,然後我們能夠久的時間來培養祂,就可以感應而來,感應而來的時候是大用無限,我們的佛性功能大用無限,可是我們現在本體還沒培養茁壯,大用呈現不出來,能夠有六通就不錯,可是六通我們不用去追求,祂自然具備在我們佛性之中,我們修證以後可以遊戲神通,那個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所以第二章觀徼,各位會觀徼了沒有?就是剛好的角度,我們在凡塵應對進退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這個不管事情、不管形相,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很微細的就要靠自己體會。「我們什麼時候該去拜訪朋友,什麼時候不該去」,是不是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是),「我們什麼時候該唱歌,什麼時候該哭泣」,有沒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有),嗯,「該笑的時候我們在哭,該哭的時候我們在笑」,可不可以?(不可以),那個角度不合。所以我們要能夠觀徼,剛好恰到好處叫「徼」。然後能夠觀妙,妙就是我們不變之體,觀徼就是我們隨緣之用。會了嘛?不相應,你講老半天都在幫我催眠,比較好睡,後學不阻擋。為什麼?因為後學有講過,當你在打瞌睡時候(朦朧時候),不會作夢也不會起心動念,那個是中道,最理想的狀態,所以你就好好享受你那個朦朧,體會那個朦朧,都不落入兩邊,也不起心動念也不作夢,那個狀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呈現的功能作用,很殊勝。各位有沒有體會?有沒有打瞌睡過?很理想的喔,打瞌睡很理想,那種朦朧就是不執著兩邊,也沒有善也沒有惡,都沒有,那種狀態不會起心動念也不會作夢。可是假如我們在研究真理的時候,看經典一翻開經書就想睡,經書一蓋起來精神就來了,這個就不好了,為什麼?很明顯業力現前,業障要來討債,業障不給你看,你明明欠我們錢,怎麼可以不還,因為你修證你都不用還了,所以業障不讓你修,那我們要怎麼辦?

   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要怎麼辦?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在現象身體方面,就是要做一些善事(利益眾生的事),在身體方面去做些善事。在精神方面,我們就要強打精神,在那種狀態之下,我們可以有很多的方法把這些克服,只要你肯用心,那些業障債主會考驗你的耐心,看看你是真的還是假的,你真的已經非常有決定心的時候,那個債主就沒辦法了,債主沒辦法的時候,債主就會離開,債主離開的時候你精神就有了,精神有了,你看經就看得懂。要知道,當我們朦朧的時候,那是完全是在中道之中,是看不懂的,已經在本體之中,那個道理看不清楚,不知道。但當你已經非常清醒的時候,那就可以進入,進入到真理,我們又可以深入到法性,一深入到法性,要知道,我們所有的冤欠債主我們都可以還輕債務,了解這個意思嘛?

    因為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非常富有,祂有非常大的含藏,叫如來藏,含藏整個山河大地,那所有財寶都在山河大地之中,所以含藏在我們性分之中。而我們欠眾生的債一定也都脫離不了這些有形有相的財產,我們性分裡面全部具備,都不缺,只是我們沒有修證不知道怎樣去把它呈現。我們努力修證以後,一進入性分以後,會了解到祂無量無邊,非常廣泛,所以所有的債務都還得一乾二淨,都不缺。有沒有仙佛坐在供桌上打瞌睡的?(沒有)。為什麼成仙作佛以後,他可已經神飽滿?就是因為他已經恢復到本來,已經回到正位。我們在凡塵就是懷疑的心太濃厚了,各位有沒有懷疑的心?大概還不知道什麼叫懷疑的心,就是「模稜兩可」,模稜兩可的心都很濃厚,就是因為這樣才害我們不成就;用文字來講大概就是「因循」,我們在凡塵就是被這兩個字害的,沒有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假如我們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追求真理就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答案會不會出來?一定會出來。所以後學以前沒人可以問,問不到答案,各位要怎麼辦?後學那時候體會就是問天,思之思之,天告知,你只要用心去思想,你的答案上天一定借人、戒事告訴你,答案出來。要了解,當我們用這麼虔誠的心來追求的時候,那個出來的答案就是真的很理想。

   像後學以前看仙佛來批訓的訓文,有時候還會調寄一些歌來讓我們唱,像「春夢」就有「驟雨初歇,寒蟬淒切」八個字,後學一直在想到底要跟我講什麼?為什麼會這樣。驟雨就是突然間來了很大的雨,已經停了,這告訴我們真理,很大的雨不會下很久,很大的風也一樣,不會吹很久,很快就會停了。寒蟬,蟬是夏天時候在叫,蟬的生命才七天,一出生以後就一直叫,叫到牠死亡為止,但變寒蟬,蟬不叫了,為什麼蟬不叫了?本來是夏天的蟬,為什麼變寒蟬(寒冷的冬天)?要了解到,佛菩薩一直告訴我們要修道,我們都不把它聽進我們的心裡面,然後我們會遇到遭難,遇到災難的時候會怎麼樣?我們又要求仙佛,那仙佛事先跟我們講了,我們聽不聽?之前講都不聽,那災難來的時候聽不聽?就變成淒切,非常淒涼,很哀切,寒蟬淒切,我們要不要變成這樣?

   所以我們不要以後遇到遭難,才來說「早知道我就早點修,就很簡單,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好」,簡不簡單?不簡單啊?要做的透徹喔,萬緣,所有的都全部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所呈現的就是我們「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的那個,圓滿的、光明的佛性本體。簡不簡單?要知道,最普通的社會現象,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最簡單的就是最高深的佛理,最高深的佛理就在最簡單的現象之中,所以不要看輕它,絕對一定要銘記在心,只要你有空,三、五分鐘都可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培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讓祂能夠茁壯長大,就有般若妙智慧;我們有般若妙智慧,對真理的認識很容易進入,我們很容易認識真理;真理一認識以後,佛性的定就呈現,認識般若是慧,慧跟定會互相幫助,定愈多慧也就愈強,這樣兩邊就很理想,會造業嘛?絕對不會,就已經解脫了,自己解脫又可以引導眾生解脫,就可以到很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一定要融入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要在凡塵的塵垢之中,我們去追求凡塵,後學都講,到最後一定會後悔,沒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帶得走。你看社會現象都呈現讓我們看,當很有錢的時候,他可以利益眾生;當轉給下一代的時候,一直在出事了,為什麼?因為德性不夠,要爭財產,就會出事了,德性不夠了。

   要了解,遺產要給子孫的時候,讓子孫去爭這樣不好,我們把這些可以幫助眾生,然後子孫自己去打拼,子孫夠聰明他能夠去生活,子孫夠愚笨也不要讓他把上一代辛辛苦苦累積下來的揮霍掉。所以我們留給後代就是要留給他功德,德要留給他,錢財就不用,錢財我們在世的時候好好去發揮,怎麼用就怎麼用,利益眾生。留給子孫絕對不會是好事。要了解,社會就是這麼現實,你太有錢了,後代就不爭氣,能夠延續德性才是我們要去研討的。像孔老夫子的後代已經七十九代了,到現在都受人尊敬,孔老夫子誕辰到現在兩千五百六十年,所以孔老夫子留給後代的就是德,教導眾生怎樣來行持不造業,就是留給眾生這些德,我們就是要學,我們在凡塵之中怎樣自己能夠行持有德,也能夠教導晚輩一樣也去行持,朝這個德的方向去努力,這個才是很重要。

接著講第三章安民章。

◎第三章安民章或言窮源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就是不崇尚虛名,不是叫我們不崇尚聖賢,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假名,我們凡塵因為有這些名跟相,我們為了要追求名跟相,才會產生很多問題。假如我們不崇尚很好的名稱,這樣名就不會爭。所以我們先引用到我們身上來,「民」,人民,各位前賢,人民是誰?(自己),自己喔?人民是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就是我們的人民。我們要先使我們的六識不追求假的名稱,所以不尚賢,使民不爭。我們都會崇尚一個很好的名稱而去追求,那是不是我們的六識在發揮作用?就是六識在強力的追求,我們就是先安民(先安我們的六識),讓我們的六識都能夠知道真理:「這個假名我們不要,我們要的是真名」,各位前賢真名是什麼?真名沒有名稱,真名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真的名。凡塵所有都是假名,包括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也都是假名,因為我們前一世不是這個名,我們下一世也不是這個名,這一世才用的,都是假的名稱,那我們不崇尚這些假名,那我們的六識就不會有想爭的念頭,那不想去爭就沒事了。

   我們看看現在社會爭不爭?(爭),然後在爭的時候手段都是很齷齪很下流,就是把別人踩在底下,自己高高在上。都是別人過錯,自己全部都沒有錯,這樣好不好?風氣不好。要了解,那個已經都違反我們本性,縱然你能夠有當上假名位的時候,你風不風光?一點也不風光。要了解,管理眾生的事,就是要像古代三官大帝那樣,無為而治,要人民自己管自己,不能用霸權霸道來管,人民自己管自己是最理想。要知道,我們現在一落入有這些官員,真正當了位的官員就是要照顧百姓,假如沒有,那就欠百姓,就有缺欠,那有缺欠他再轉世再現相就不會很圓滿,就會有缺欠。要知道,當一個領導者,你都一直在斂財,那些是不是都是眾生的血汗錢?眾生想不想要回去?會變怎麼樣?你斂財一生,你千萬生還不完,你出生千萬世都還不完,一直都欠人,何苦哀哉!要知道因果是定理,絕對的道理,沒有憑白無緣無故呈現出來,不會的,有因就有果,因果是一定的。

   所以了解這個真理很重要,釋迦牟尼佛曾經做一個比喻,一塊鐵已經燒紅了,知道的人去拿會燙的厲害,還是不知道的人去拿會燙的厲害?(不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人去拿會燙的厲害啊?可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答案跟各位不一樣,佛說兩個都一樣,不管你知道、不管你不知道,都一樣燙的厲害。跟我們的想像竟然不同,要了解,真理的東西就是好像那快燒紅的鐵,你不要有藉口說「我不知道才會做錯」,你跟知道的罪過一樣。

   我們不要給自己找藉口,所以後學才會講「有良心的一個死去,一個還出生」,我們都會這樣找藉口來安慰自己,所以我沒良心沒有關係,那個叫找藉口,是我們不願意去實現。我們願意實現的時候就不會找藉口,不會找藉口的時候我們就會面對,然後所有的一切就會承擔,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容易造業,不容易造業就不容易受苦,才可以解脫,沒有僥倖的心。各位僥倖台灣怎麼說?好話還是壞話?所以「不尚賢,使民不爭」,不崇尚假名,使我們的六識都不會起心動念,都不會去爭這個不必要的假名相。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貴,我們不貴重那個難得之貨,難得之貨就像一些金銀財寶很難得,那些東西因為很難得,所以價值很高,然後我們都想擁有。要知道,我們假如貴這些難得之貨,我們以現在社會現象來講,我們小命都不保,因為你擁有太多的話,人家會起盜心,就是想要把你滅掉,然後侵佔你所有一切。我們要真的到達什麼狀態?不貴難得之貨。後學看到有一篇報導,一個人在家裡坐著,一個小偷近來翻箱倒櫃,主人跟小偷講:「我白天都找不到了,你現在天這麼黑你怎麼找得到呢」,各位知道意思嘛?我家裡的東西都沒有價值的,我白天都找不到了,你現在這麼黑暗怎麼找得到!這樣的生活怎麼樣?我們說會很困苦嘛?很瀟灑的!我們假如是這樣,當小偷進來,就說「你要什麼東西,你自己拿」,會不會發生生命危險?(不會),不會喔,這樣生活好不好?好啊?我們真的不貴難得之貨,不去看重它,因為畢竟我們一口氣不來也帶不走,我們生也沒有帶來,所以不看重它,我們在凡塵有得用,可以用了、夠用了,就好了,不用去追求那個難得之貨,不看重,所以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就是在凡塵超越一般人而太富有了,人家看了都會嫉妒,嫉妒會出事情的,我們不用做那個樣子。有,與民共享,可以捐獻給人,你看台東賣菜的陳樹菊賺了一點點錢,她竟然還可以蓋一個圖書館送給學校,捐款算千萬的。為什麼她可以那個樣子?她就是把那個看得很開,不貴難得之貨,有錢就是要給有用的人去用。假如我們都有那種心的話,整個社會很光明,有困苦的話有人幫助,就會過得很理想。

   要了解,這幾天的報紙刊登一個新聞,一個老人家看人家BMW的車很刺眼,老人家去把BMW的車頭引擎蓋刮傷,因為監視器有拍攝到,車子要老人家賠償三十萬,因為還要烤漆,結果老人家賠不起三十萬,結果上吊自殺。家屬跟車主談判,能不能賠少一點,他們沒有那麼多錢,但車主不答應,結果老人家被三十萬害死,三十萬害死人,你看這個糾葛清不清?老人家死去會不會去找車主?車主睡覺會不會安心?風吹草動,可能來找我了喔!所以凡塵事,得饒人處且饒人,那個畢竟都是身外物,不要苛刻,你太苛刻就是對你自己刑罰。後學說這一輩子他一定在腦海之中都會牢牢記住「三十萬害死一個人」,而且中間過程老人家沒有馬上自殺,家屬一直跟車主談判,「拜託啦,我們真的很窮,賠償少一點,不是不賠償而是少一點」,車主不要就是不要,然後老人家又不是一次自殺就死掉,第二次自殺才死,是不是可以有緩衝的餘地?車主就是堅持不願意,賠償金額不願意往下掉,三十萬就三十萬,後學說這樣的堅持,真的堅持一生的受難,時時刻刻都有黑影。假如黑影來,後學就不願意拿咒語讓他念(哈哈),因為我們要了解,我們主神(主人翁)沒有很強盛的時候,有些幽冥鬼魂會進我們的身(就是來利用我們的身),那時候我們會心神不寧,心神不寧時,這時候假如我們用正確的方法(就是沒有跟幽冥鬼魂結怨),我們可以用佛講的咒語來跟他…看是要幫助他、還是要趕掉他,可以有這方面的佛講出來的咒語。

   假如我知道他是因為害死人,才有黑影跟著他,那我就不做那個事。你去受你自己造的果報,是你自己造的業,你自己去接受,一生之中到你一口氣不來為止,厲害的話,還延續到下一生。我們有時候不甘願時,是不是會一直跟著?沒完沒了的,所以我們要培養認識真理,我們認識真理我們就容易走入真理世界,也容易原諒別人,也容易去解決所有一些人的疑難。我們一進入到道德經的時候,真的就是要實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率著自己的良心,良心就是道,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道,那個就是我們呈現能夠很親切的就是良心(良心就是道),然後我們率著良心來做就是德,所做出來全部都是德;常而不變,你能夠維持都不改變就是經,道德經。這樣會了嘛?會不會做?要不要把道德經帶回去啊!我們兩邊都有講義可以帶回去看,多接觸不同角度的說法,因為後學寫的跟現在講的不同角度,角度不同,那我們要接觸廣泛一點,不能只有接觸一個角度,你拿會去看的跟後學現在講的角度不同,我們可以活用,我們學了以後就是要活用,真正的可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呈現,我們要努力。

◎剩下約11分,提問問題

   【】:後學世俗習染比較深重,佛性啟發的很慢,雜念妄念很多,又不能深植德本,在啟發佛性之前,僅守身口意,努力持戒,如此是否對啟發佛性有幫助?

劉講師答:喔!有,這個就是要了解到,我們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狀態,那假如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有非常多的遭遇都不理想,那表示我們累世之間所造的業不少,那會呈現的表示那個因緣果報成熟,我們只要肯努力用心,用心決定可以改變,一切都可以改變,我們習性也可以改變,那我們要了解到所有的雜念妄念,我們都可以去了解他的狀態,妄念是我們用力去想,那個很容易就可以清除,那雜念自己跑來,是我們六道輪迴的習慣性,那習慣性就是要觀照的功夫,只要我們用觀照的功夫那個習慣性會改變,就好像我們是主人然後看家,那個雜念就像小偷,小偷來了雜念起來我們主人只要看就好,不要有動作,就看,看那個念,那個念被我們看就消失,可是接著又來,接著又來我們在看,又消失,然後接著又來,我們又看就這樣做啦!容不容易?

   做是很容易啦!就怕我們沒有恆心,一定要作,做了以後你很誠實的把它寫日記,寫下來,說遇到了怎麼樣?做了以後成效呈現又怎麼樣?然後兩天、三天、一個禮拜、一個月,你從第一天開始到一個月那個時候,日記把它拿來對照,看看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是沒有進步啦!有變化就是已經有進步,所以剛開始雜念很多,你一觀照以後雜念會變少,一開始雜念很強,你做了以後那個力道已經很弱了,那個都功效呈現,只要我們觀照觀照那個雜念就消失,整個都沒有了,沒有雜念,那妄念是我們用力去想,你不要想就沒有了,妄念沒有心清淨,心一清淨回到佛性本體回來就容易了。

   【】:聽劉講師講定慧一如這句話,講由定生慧,由慧生定,不能把這兩者單獨分開來說,但後來又說定太多會太沉悶,慧太多會輕佻,若兩者相輔相成,應該是有多少定就產生多少慧,有多少慧就產生多大的定力嘛,怎麼會有一邊多一邊少的情況。

劉講師答:因為我們要知道說我們修持的過程,它不是『一步到位』,不是說一下子就完成我們的理想,所以這個定慧均等是六祖修到很高程度的時候講出來的話。那後學想我們應該先由戒入手,守戒律那個戒很重要,我們在內心你能守得住的那個叫「戒」,戒可以守住了,可以摒除外染,外面的感染,就是凡塵的塵垢你都可以摒除,那個是要從戒著守啦!

    因為我們還達不到那個定慧的程度,所以從戒著手以後一段時間我們才會『身心大定』,那個時候由戒然後產生定力,那個定力就不會像凡人很快就發脾氣,很快就性情就改變,那個都是我們沒有從戒著手,然後從戒著手產生那個定,定了以後慧才有。

   所以那個戒定慧它有一定的程序啦!那我們全部不修的話就要講入定慧那不可能產生,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假如說我們的嗜好太多,你一定要先戒掉那一些嗜好,嗜好沒有了以後才會回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看我們對佛性本體的了解,假如說可以了解輪廓都出來,那這個時候就可以從佛性本體產生定力,那定力意產生以後,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一直加強朝定力用功,那這樣的話時間久了我們會昏沉,昏沉就是定太多,定太多我們就要加強對真理的研究, 對真理的研究就要加強慧,那慧跟定到後來才是均等,不是開始就可以到達那個狀態啦!因為六祖所講的是到達佛性本體是很久的時間那個狀態,才講定慧均等,沒有說定先,沒有說慧先,可是我們在修持的過程跟社會跟凡塵感染得很厲害,所以要把我們外面紛亂的先戒掉,以戒為入手。

   所以戒很重要,戒了以後我們才能產生定,有定以後才會有慧。定慧到後來要使它平等,假如說我們太輕狂了很容易話就講出來,不穩重那個就是慧有一點太多,那你就要把注意力加強在定,就是要培養定力,那定得太夠我們就會感覺昏昏沉沉,就是不清醒,那個時候我們自己調整,看看我們是在哪一種狀況?不能在感染凡塵沒有清楚之前來講那個定慧,那沒有用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我們程度上會有差別,那假如說你的腦筋都很清醒,表示你的慧有,看看我們做事方法合不合輕重緩急,你應對的都非常好表示你的定慧都均等,平等,那假如說我們講得很快就講出口不符合那個理路,表示說你慧有一點太強了, 慧有一點太強了會自以為是啦!然後我們要趕快培養定,定夠了以後ㄟ那個慧就不會那麼輕挑,這樣就理想狀態,到那個時候才講定慧均等是可以的。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1330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