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1片(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99/10/02
2018/07/09 18:13:22瀏覽921|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1片(讀書會)_台南同義宮_99/10/02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今天開始講道德經。六祖壇經上個禮拜已經講完了,且又寄了很多DVD、CD,還有MP3也已經做好了。我們有寄兩百套是給崔老點傳師送給外國道親,我們再晚一個禮拜(下禮拜)再拿。假如有MP3機器的話,就可以拿MP3,總共濃縮成有四片MP3,一片等於22片CD,所以拿四片MP3等於約拿88片CD。所以有MP3機器就很理想。我們鼓勵當傳家寶,要想修道、想成佛、想了解真理,等於是整套六祖壇經從頭到尾以及那時期禪宗修持方法,我們都有講,所以鼓勵各位拿,自己收藏或送給親朋好友都很好,後面還蠻多,假如我們這邊意願高的話,我們一直做下來。假如都沒拿的話,我們就不做了。各位前賢,手上有一本後學寫的老子道德經講義,那是在五年前時候,剛開始講並沒有講義,後學就想把所有各家註解都拿來翻翻看看,假如是按照講義來講的話是最理想,因為講義是慢慢想、慢慢集思廣益,會比較圓滿。可是我們一般都不喜歡講課者按照講義講,按照講義講的話,大家會想「我帶回去看就好了,不用大老遠跑到這邊來聽」,所以我們就不用按照講義講,可是各位要了解更透徹的話,就是把講義當作參考,帶回去放在家裡,不用再帶來了,我們這邊比較節儉,家裡已經有了,就不用再拿。可是後學都是鼓勵多拿,為什麼?親朋好友來了,我們可以送給他,假如只有一本,各位前賢要不要送?很為難,送出去就不見了,自己就沒得看,沒送出去情義上又說不過去,所以是兩難,有多的話,多多益善。推廣真理,要了解,當我們想看的時候,沒有資料會很遺憾;想看又有資料可以看,就會很愉悅很快樂。所以後學鼓勵大家都拿回去,我們旁邊還有,準備還要再印兩百本,所以講義資料都不會缺少。

  各位之前有看過道德經嘛?(有),那還不錯,我們都有事先研究過。要了解,老子是出生在西元前571年,然後再加2010,這樣就是老子到現在的年歲(2581歲)。孔老夫子出生在西元前551年,到今年剛好2560歲。釋迦牟尼佛生在西元前544年,比孔老夫子晚七年,孔老夫子比老子又晚二十年,背景我們稍微了解一下。老子差六祖有一千兩百年,所以一千兩百年以後,六祖才出生。所以那個時間差的蠻長,有一千兩百年。可以說我們中華文化得天獨厚,歷代這些聖賢都把重要的留存下來,尤其老子是最早。我們看感應篇,老子講「禍福無門,惟人自招」,要了解,禍福都沒有門,我們自己招來的,自己自作然後自受。善惡的因果都是定理,講很重要的就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兩句話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符合真理的、跟真理相合的,「是道則進」,我們就努力去行持;「非道則退」,假如跟真理不相合,不管是什麼人說,我們都不要聽,跟真理不相應的話,我們就不要去做。

  老子在周靈王的時候,曾經當守藏史,等於現在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在管理圖書館。所以老子所看著作,等於所有的著作都會送到圖書館去,所以老子會看到很多各個不一樣的思想,那些老子都能看到、都能夠研究,然後老子看到整個社會很不理想的時候,老子就想退隱,退隱西出涵谷關的時候,被關令尹喜留下來作書,就是道德五千言。我們才有道德五千言可以研究,來源是這樣來的。現在考古學家也把道德五千言挖出來了,就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確實有道德五千言。

  我們一般都是從道德五千言來探討老子的思想,老子非常崇尚無為,就是發揮我們純樸的本性,老子不崇尚有為;不像孔老夫子要把整個大道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呈現。那老子是超俗(超過凡俗),超過凡塵的一切,眾生能不能夠做到,老子倒是比較不考慮在內,只把原理講出來。那孔老夫子則是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夠把大道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現在是儒家應運,我們念的書都是儒家的觀點,可是我們現在念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稍微了解一下,現在儒家應運,我們應該從儒家的那些觀點裡面,我們怎麼樣來融入生活,就是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各位知道嘛?(知道),會不會?三綱領:「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要了解,明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新民,就是整個把祂呈現,就是整個佛性的功能作用都呈現出來;止於至善,就到達最完美的境界。八條目,真正的我們要怎麼做就在八條目裡面。從後面第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就是我們實際在生活之中要做的,在生活之中就是能革除物欲,我們心中就是清清靜靜,「心中不要有事、心中不要有物」就是格物。所以這個格物是最重要,只要我們格物,把物全部都格了,心就清淨,然後心清淨就回到佛性回來。所以格物然後就致知,就使我們的良知良能整個呈現,所以致知不是我們落入後天有身體去學來的,而是從我們佛性去發揮,在格物以後祂就會呈現致知,讓我們知道真理,都會感到心安。然後知道已經是真理了,我們就會誠意,意就非常的誠,跟天地一樣。然後誠意以後,心就正;心正以後,身就修;身修以後,家就齊;家齊以後,國就治;國治以後,天下太平。很理想的,按照儒家的過程來講,只要我們能夠格物,就致知,那個「知」就絕對是正知正見;致知以後,我們意就很誠,就天地之間整個誠都呈現出來;誠意了以後,心就正,沒有偏也沒有邪;心一正了以後,身就修,修身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修身就是要從格物著手;身修了以後,家就齊,家人都看到我們在行持非常的正確;家齊整個國治,就平天下。這個儒家思想也是蠻重要,讓我們能夠很快的進入狀況,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把整個很理想的狀態都表現出來。我們今天是要開始研究道德經。要了解,老子所講的道,因為是非常的超然、非常的高,所以在講解之前,稍微有一點了解。

  各位以前研究道德經的時候,是怎麼樣入手的?是看註解、還是看原文?看原文比較理想,因為有註解以後,很容易會被註解牽引。然後看原文,我們自己會先去思索老子講出來原來的意思,先思索以後然後我們再來看註解。因為後學前不久到書店買老子的書,竟然會看不下去,因為他寫下來的時候,已經跟老子原來的意思不一樣,所以後學看不下去,各位有這種情形嘛?沒有倒好,為什麼?沒有成見,自己都沒有成見就不會看不下去,因為後學有成見,所以就看不下去。後學在想我們真的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真的不容易,都會有一些自己的見解擱著。不過要了解,我們都有一種擇善固執,然後相對下來就會嫉惡如仇,對不對?不同意啊!後學是發現自己有那種傾向,會擇善固執又會嫉惡如仇,所以這也是要改。因為這樣的話,會有很大的分別心,眾生都是很可憐,他為什麼會為惡?就是因為他不了解不知道真理,才會呈現不好的一面,我們是應該要去救他,不應該落井下石。可是在我們真正遇到現象的時候,各位前賢容不容易去做?(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要先降伏自己的內心,內心先降伏以後,然後才思索用什麼方法來救渡幫助他。

  要了解,眾生一定要自助,才會人助,才會天助,我們要自強不息,我們不可以懈怠,只要我們一懈怠以後,什麼人都救不了。所以自己要精進努力,我們就直接契入本文。

第一章觀妙章或言定義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就是道的本體。道的本體就是不能用我們的頭腦來思索,不能用嘴巴來議論,所以很超越,超越所有的現象、超越所有凡塵的事情,所以這個很不容易解說。第二個道,可道,就是可以講,可以說出來的,那可以說的話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就是會變化,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了解嘛?這個大概十分之一吧,十分之九都不相應。可以講的、可以說的,都一定會變化,怎麼說都隨我們人在說,所以可以說的就不是道的本來,不是道的本體了。所以要了也,道的本體是很難去釋說,很難講的。老子也不能說不能講就不講,老子是點出來,點出來以後讓我們去領悟體會,領悟體會那個才是重要,所以老子把另外一面,就是「可道,非常道」講出來。那常道的話,就不可道(就是不能講),真正的道體就是不能講,一落入可以講了,就已經不是道的本體了,已經是道的作用。所以我們活佛老師也講「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道本無言,非言不顯」,假如沒有用語言的話,這個道沒有辦法顯現出來;「言有不達,道無以明」,講的不明的話,道沒有辦法呈現。我們活佛老師有這樣講過,所以講的時候要把整個輪廓呈現,讓我們都能夠體會都能夠知道,能夠確實進入,那個才是我們追求正確的方向。

   釋迦牟尼佛也講「無言以法,以言顯說,因言而入,非即是言」,道也是沒有語言,就是不可道、不可說;可是也是一樣道也要借著語言來說。因言而入,因為我們講了,然後可以進入;非即是言,不是這些說的語言,說的語言是文字相、語言相,都是形相,然後我們都不住相,就可以進入到我們那個不可以講的道的本體。要了解,道的本體也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有研究過六祖壇經再來研究道德經,有互相融通的地方,就很容易領悟,容易領悟的話,我們容易進入狀況,一進入狀況以後對我們幫助就很大。所以道可道,就非常道。了解嘛?這麼不回應,是不了解呢?還是不苟同?接下來,「名可名、非常名」

名可名,非常名

   名,要了解道本無名(道沒有名稱),道是勉強而說的。所以老子也講勉強來講叫做道,用道來比喻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我們知道「道」字的寫法,中國文字涵意很深,道開始有兩點,那個就是一陰一陽。然後「一」橫,一就是道的代表字,「知得一萬事畢」,知道這個一,萬事萬物都畢業了,一就是道。一陰一陽,然後一,然後再「自己的身上」,加起來「一陰一陽、再一橫、再一個自己」,就是一個「首」,首就是頭,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的頭是最重要,然後再加一個走馬邊(辶),最重要的事要去實行實踐,這是「道」字的寫法,已經把整個都呈現出來,就是「一陰一陽、知得一萬事畢、在自己身上」,就是像我們的頭一樣,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後一定要實現、要去做、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去實行,這個就是道

   要了解「名可名」,名,無名之名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祂沒有名稱,有名稱可以名了,那個就非常名(就不是永遠都在的名稱)。所以我們知道,凡塵的萬象萬事都有一個名稱,都有名,可是都是變化。在我們本身來講,我們現在的名字,各位前賢,我們前一生是這個名字嘛?(不是),下一生是這個名字嘛?(不是),所以這一生的名字是暫時給我們這一生用,可名就非常名(不是永遠都這個名)。要了解,道的本身並不能用文字來講,又把反面(很殊勝的那一面)表現出來,所以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無,就是無極。無就是沒有,沒有到極點就會生有,無極然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生八卦,相綜相錯八八六十四,整個天地形成。要了解,無,天地的開始是無(沒有),所以無叫做天地之始,天地的開始什麼都沒有。在六祖壇經的時候有講過,天地之所以會有,就是因為我們一念妄動,我們一念妄動就是起心動念,然後才形成天地,才有天地。假如我們不一念妄動的話,就沒有天地,整個天地在我們如來藏,在性分之中。有沒有印象?比較朦朧了喔,好像很久以前的事了。要了解,我們在正位(就是在佛位的時候)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已經業因(業力)形成,然後就轉念就現相了,現相以後還是一念無明生三細,還是在原始狀態,在無的當中,全部都沒有。然後因為有一念妄動的因素在,所以才形成我們天地開始。天地一開始以後,有天地了,然後就有萬物,有萬物以後就有眾生,有眾生以後就有業果(就是我們造了業,要接受果報),就是這樣「世界→眾生→業果」三個綿延不絕,一直連續。

   因為我們落入凡塵,雖然是只有一念妄動,可是我們到凡塵來,各位前賢,是不是只有一念妄動?是不是已經萬念了?喔,還不止一萬個念!本來是只有欠凡塵一毛錢,我們是想來還,還清了以後,沒有業障,就又恢復本位。可是我們到凡塵來,是有還一毛錢,可是後來為了生活我們就愈欠愈多,每一生每一世還一點點又欠了很多,就這樣欠到後來都不知道已經欠了多少。各位前賢,我們現在在我們性分之中,我們到底有多少業力,已經沒辦法去了解了!我們可以在生活之中體會,假如我們業力不多或是沒有,那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快樂如在天堂一樣,非常快樂,都沒有苦的果報會找上我們身體來。假如我們遇到的遭遇是很坎坷、是要勞勞碌碌、是很多事情,那就是我們造了蠻多的業,已經呈現在我們眼前。各位前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業多不多?這個真的是要考慮考慮,「它到底是多少,因為都還不很了解,它到底是多少」,「我到底是做了多少業」,都還不很清醒的時候。

   要知道,我們在凡塵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我們在接受果報的當下,我們又是再造業,這樣就沒完沒了。要了解,遭遇一定有因,我們的遭遇是果報,果報一定有因,我們要去推測那個原因:「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果報,為什麼會有」,一定有原因在,我們把原因找出來,找出原因以後我們把它消除(就是讓原因消失掉)。各位前賢,我們造業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一直在講的「起心動念」,就是念頭。我們的念頭就是業,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要訓練,訓練自己就是不起心動念,會不會?很不容易喔!因為起心動念太容易了而且很快,不管是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心念馬上、很快就起念,所以念就是業。各位要牢牢記得「念就是業」,「念頭就是業」,「念頭愈多業愈多」,沒有念了就沒有業,就不用受苦。

   所以本來我們都閒閒的,但是我們都閒不住,上天要給我們很空閒的過生活,可是我們好像都不願意,各位願不願意?(願意),很空閒的生活就是不要起心動念,我們都在覺,在我們覺性之中。無,是天地的開始,全部都沒有,我們要回到原來「全部都沒有」,也是一樣,要從沒有念頭著手,全部念頭都沒有才可以回到本位。我們都是佛,一回到佛的本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整個就很不一樣了。

   因為我們現在只有南贍部洲可以住,北瞿蘆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我們都沒辦法去。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方世界,我們也都沒有去。不知道那邊的情形,當我們回歸本位以後,都可以,只要我們想到哪理就可以到哪裡。到無量的佛世界,那個身是非常的高。以現在娑婆世界的身體來看東方琉璃世界的身體,我們會嚇死,因為太高了。我們會講「比竹竿還高」,各位有沒有看過竹竿?就是我們晒衣服的竹竿。因為整個環境都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們不可想像。我們住的地球在宇宙之間是一個非常小的行星,小小一顆地球,我們就已經覺得很寬廣很大了。當進入佛世界、進入宇宙的虛空裡面,我們會了解,喔,原來竟然佛世界是無量無邊。我們要使我們心胸開闊寬廣,這樣我們就不會斤斤計較,一般我們都會心胸太狹隘。所以天地的開始是從「無(沒有)」,沒有的時候,我們起心動念,然後才形成有天地。這個天地一直是在循環往復,一直在輪轉之中,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就是一個元會。這個元會一過去,又有下一個元會,我們前面也有很多元會,後面也有很多元會,所以沒有止盡,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無量無邊。

   那我們現在來推測彌勒祖師什麼時候下生?有前賢說五十六億年嘛!那個時候我們人類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阿含經有記載,說彌勒祖師下生的時候,我們眾生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各位前賢八萬四千歲是什麼情形?我們現在才一百歲,所以在八萬四千歲裡面,一撇都沒有。假如我們現在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什麼樣?都不可想像了。所以阿含經記載,那個時候因為人類最善良,都已經把整個佛性呈現,所以有八萬四千歲的壽命;現在我們因為人心有的很壞,所以愈來就愈少,甚至往後我們人類的壽命只有十歲,可以想像嘛?才準備出生來凡塵生活,就死掉了。因為眾生的心太惡,太惡地生長的東西都有毒,雖然也可以養生,可是吃進去也會害生,所以壽命都不長;女孩子竟然出生五個月就嫁人。當我們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女孩子五百歲才出嫁。我們現在想五百歲才出嫁,不是老姑婆了嘛,又是不可想像!所以,我們不知的那些天地是很多,我們因為落入凡塵的時間太短,我們又追求不一樣的目標,沒有朝著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來追求,所以就愈偏離,偏離正道,我們也認為生生死死就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都會認為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不追求根源本來,愈不追求本來根源,我們就愈偏離正道,所作所為就愈不符合真理。

   所以老子講「無」叫做天地的開始,天地的開始是什麼都沒有,要了解,我們的佛性也是這樣,我們佛性就是像虛空一樣,「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沒有形相,可是什麼形相要在虛空呈現,虛空都不會拒絕。要了解,我們佛性也是沒有形相,可是所有的萬相萬事都從佛性呈現,佛性也不會拒絕,都不會拒絕都讓它呈現。可是我們現在變成認為萬象萬事的呈現跟我佛性沒有關係,都會這樣認為。要了解,在真理裡面不是這樣,都是我們如來藏,都是我們的佛性。所以整個無,天地都還沒有,天地都在我們性分之中。所以無叫做天地的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有」叫做萬物的母親,有了。要知道,就像我們起心動念,有了。各位前賢,起心動念看得到嘛?(看得到),自己知道嘛?(知道),嗯,自己知道。所以自己知道「有」,就是已經有了,有念。「有」,就是萬物的母親,萬物就是從「有」來;「沒有」是天地的開始;「有」就會延伸一切問題,一切事都從「有」產生出來。所以「有」叫做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故,就是所以。常無(常住的無),我們要來觀其妙。無,就是觀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要觀照佛性本體的妙,祂是常住的無來觀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有(常住的有),常住的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是常有的、是常在的(永遠都在);然後欲以觀其徼,徼就是竅,就是剛好那個竅妙。常有的時候,我們要來觀其剛好的地方。這個比較生澀。老子在第一章觀妙章開始,就告訴我們佛性本體非常的奧妙,奧妙到我們不知不覺,都不知道祂的整個輪廓跟整個功能作用,全部都沒有去探討去了解。所以老子跟我們講,常無來觀妙,常有來觀竅。

此兩者

   兩者,就是有跟無(常有跟常無)。

同出而異名

   同出,祂是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根源出來。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我們就是能夠了了分明,沒有形相就是無,了了分明就是有,這個「無」跟「有」是同時出來(同出)。同出而異名,就是名不一樣,沒有形相不能說有,已經有體悟不能說沒有,所以一定名稱不同,可是這個「常無」跟「常有」是同時出來的,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就是無也很玄,有也很玄,都是很玄妙,要了解,第一章是很高的一個程度,老子把佛性本體(就是常住的無跟常住的有)全部都描繪,不是一邊的,我們落入一邊的就不是,祂是有跟無合在一起,有切實的佛性本體在(有),可是沒有形相(無),所以有跟無同時存在,同時出來,可是出來以後,名稱不同。了解意思嘛?會感到很深嘛?是要我們來知道佛性整個輪廓以及整個天地宇宙萬象的來源,它本源根源我們都是要了解,就是常無跟常有合在一起。這個常有跟常無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因為我們講佛性本體對我們來講比較親切,我們講說是天地的萬相、天地萬事,好像會覺得跟我沒關係,感覺上會覺得好像離我遠一點。其實要了解,祂是同時存在(同一個體),講不同的角度而已。要了解,同出異名,同謂之玄,一樣有也玄,無也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有的奧妙,都是從常有跟常無這樣出來的,眾妙之門。我們要進入眾妙之門,祂出來,我們進去眾妙之門。各位有一點印象了嘛?眾妙之門有沒有一點印象?有跟無在凡塵是很明顯,有形有相跟沒有形相,在我們身上就可以體會,佛性本體沒有形相,我們身體有形相,祂現在無跟有合在一起讓我們在凡塵生活。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是誰在當家主張?誰在發號施令?很有意思喔!

   要了解,常無跟常有既然就是我們整個的本體,我們現在呈現在凡塵已經從眾妙之門出來,出來以後我們有沒有讓呈現眾妙的主宰者來當家?我們都會被凡塵的景相吸引,然後我們的感官(有)跟凡塵的景相會合,會合以後,各位前賢,我們是不是產生很多處理的方式?因為我們在闡釋的時候,並沒有固定說它會變成怎麼樣,只是說那個原理狀態,「原來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怎麼樣去應對、怎麼樣來處理、怎麼樣來應用會比較理想」。所以講根源,從根源出來以後,我們有萬相萬事在我們周遭圍繞。那我們在處理萬相萬事的時候是不是要有主宰者?一定要有一個主宰者,要了解,我們現在的主宰者已經不是從「常有」「常無」同出,不是這樣,不是祂來主宰,而是變成我們「有」,常無就不管它,已經就進入「常有」,常有以後,在身上呈現的又是我們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然後我們又加強眼耳鼻舌身意的權柄。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都已經沒有按照真理的方是來處理生活,所以我們就會在這種不符合真理的狀態之下,已經偏離正道,偏離正道以後自然所有一切都形成我們的業因(造業的原因已經呈現),造業的原因呈現我們就要接受果報,當我們去接受果報的當下,我們又迷惑,各位前賢我們迷惑的時候,再接下來的行為會不會理想?一定就不理想了,就會愈來愈偏。所以要了解,我們從同出(常有、常無),由祂來主宰當家。後學就講,我們鼓勵我們的佛性主人出來當家,不要讓我們的六根當家,因為六根當家都會不知不覺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受了苦就迷惑,迷惑又造業,就這樣沒完沒了,我們愈受苦就會愈嚴重。

  假如我們了解,從根源著手,是從常有、常無的本體來主宰,這個時候跟真理跟道相符合,整個都相符合的時候絕對不會造業,所以不會造業就跟我們在本位時候的狀態是一樣。雖然我們是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可是我們在落入凡塵的當下,我們又馬上回到本體,回到本體的時候守住本體(常有跟常無在一起),沒有另外被造化引誘,沒有造化引誘我們就沒有起心動念,又回到本體回來了。雖然我們已經有山河大地、已經有我們身體,可是畢竟還是真理之中,就整個全部呈現都是我們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住在佛的本位)。這樣聽得懂嘛?是比較偏向講原理,原始的狀態就是我們怎麼樣落入凡塵,在凡塵我們怎麼樣生活,怎麼樣可以回到我們原來來的地方,整個已經都回到原來來的地方,已經就是證悟成就。證悟成就以後我們又可以渡化所有眾生,我們看一看社會現象,離我們現在在講的有多遠?差的很多,因為我們社會現象所追求的可以說都是物質的生活,即追求物質的快樂、感官的享受,大部分都是這樣追求。以這樣的追求目標,我們可以講,就是一直在造業。我們看是一直再造業,可是他們本身會怎麼看?他會認為是很正常的,在凡塵就是這樣生活會很正常,所以延伸出來的問題就是會遭遇很多的不如意,那不如意在他看來,變成也是一種家常便飯,也沒有覺得什麼不對。但以我們探討性理心法來說,會說這樣不行,這樣會每況愈下,愈來愈不理想,愈來會離道愈遠,離道愈遠我們受苦就會愈來愈厲害。

   所以各位前賢,我們生活在台灣是不是很富裕?(是),雖然有些人還過的辛苦一點,可是比起非洲怎麼樣?好太多了。假如我們是生長在非洲,一出生以後,要掙扎三餐就已經夠我們費心費力了,吃不飽,沒辦法,吃都吃不飽了,還有辦法修道嘛?就會把祂拋開了,全部都不去思索,所以我們在這種這麼好、這麼殊勝的環境之下,一定要盡量的朝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努力前進,而且又不是很困難。各位前賢修道很困難嘛?(不會),很容易對不對?(對),後學都曾經做比喻,假如已經有喝酒有抽煙,然後要他戒菸戒酒,對他來講真的是不容易,困難。有的戒菸愈戒,他就抽的愈大;戒酒也是一樣,想要喝少一點,結果愈喝愈多。假如他本身不抽煙也不喝酒,你叫他戒菸戒酒,容不容易?(容易),非常容易,修道也就是這樣,假如我們都沒有感染凡塵的污垢,塵垢都沒有,我們修起來非常簡單,很容易的。假如我們已經感染得很厲害,修起來簡不簡單?(不簡單),就很困難。要了解,南部天氣這麼熱,晒衣服不用什麼腦筋,你只要披好衣服,自然衣服就乾了。可是後學再基隆時常都潮濕,所以就要想辦法去找一個浴室小房間,裡面放除濕機,上面用竹竿,把衣服掉在竹竿上,門關起來,除濕機一開,吹乾除濕。你看我們這邊都不須費心,衣服自然乾,後學在那邊就要費很多功夫,還要浪費電,還要好幾個小時才會乾。所以後學在想「難跟易」,南部這邊就很容易,基隆那邊就很困難。所以困難跟容易都是我們主觀意識,你認為他容易就很容易,後學除濕五、六個小時,衣服就乾了,跟我們這邊就一樣,一樣的。要了解,不要怕難,只要我們有心去做,就可以達到。

   修道也是一樣,假如我們有一些比較不好的生活習慣,那些習慣要除掉好像要我們命似的。要了解,當我們的習性,我們平常都讓感官去當家,就養成習性(習慣性),習慣性養成以後我們要改變真的很困難,所以各位假如有不好的習慣性要改掉,要事先跟它妥協。台北的道親就講「早上起床、晚上要睡覺」,然後跟六根講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你不是主人,你當家太久了,你應該要退位了,你讓主人出來當家」,這樣早晚跟它講、早晚跟它講,講到後來,他的習性(習慣性)就不這麼剛強,有用咧,真的有用!後學就講,你看今天報紙刊登百貨公司週年慶,嚇死人一天營業額三億,大家的錢好像都不用賺就有了,好像自己影印就有了就拿去用,嚇死人。要了解,為什麼會那個樣子?誰在當家?你去逛百貨公司的時候誰在當家?(眼根),就是眼睛,「喔,那個好!那個好!」搶著要,就是眼睛當家。像我們一修道了以後,你要告訴自己:「家裡已經夠用了」,穿的方面,你看誰有在補衣服?都是好好的就丟了,都是沒有補衣服的。所以就不用那麼努力去買,我們都穿不完的,一生之中都可以穿得夠,有得穿有得吃有得住,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另外的都不用追求,尤其生意最好的就是化妝品,化妝品是後學最反對的,為什麼?你晚上睡覺要洗掉的,那個又那麼貴,你塗抹之後又要洗掉,好可惜喔!

   所以各位聽課以後,你要化妝的時候,你在塗抹就開始想:「恩,這要洗掉的,這是多餘的」,你就不會想要了。素臉,洗乾淨就是最漂亮,不用化妝,所以一化妝以後,我們看一看變成什麼?不好說喔,假如她化的太濃,我們會說山妖水怪,像不像?那個都很貴的,竟然畫在臉上然後再洗掉。後學都講,我們年歲一大了,大家臉都一樣,你看歐吉桑、歐巴桑年歲大了,臉都一樣,所以不用化妝,都是多餘的,我們把化妝的時間拿來研究性理心法,拿來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來跟自己的佛性打交道,是最理想的。化妝的時間,時間真的是很久,後學是看人在化妝,花個一、兩個小時是小事;我們來研究性理心法,一、兩個小時是大事。我們了解整個人生、整個過程、整個怎麼樣狀態,不是更理想嘛!像我們這樣一年一路走過來,理不理想?(理想),從朦朧全部不知道的狀態之下,然後走到稍微有一點了解了,然後再更深入到我們原始狀態,真的摸到我們根源,可以回到我們佛的本位,你看多麼好!就是要培養我們正確的相信:「自己就是佛」,這樣外來的幽冥鬼魂、魑魅魍魎就不會作弄我們,就不容易進到我們身來。

   你若心神都不定,那個最喜歡,幽冥鬼魂、魑魅魍魎看你心神不定,趕快鑽入你的身體,這下子你就糟糕了!都被它作主了,你自己卻被打到旁邊,你就沒辦法主宰你自己的身體。所以你的心頭要抓穩,「自己就是佛」,一定要確實告訴自己:「本身就是佛,外面沒有」,很親切的很實在的,把整個我們不生不滅佛性很篤定的把祂啟發,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以後這個身體還給天地(水火風土就還給天地),已經沒關係了。不像我們社會人士,沒有啟發佛性的時候,一口氣不來,我們兩眼一閉,各位知道什麼狀況嘛?兩眼一閉,沒有路可以走。我們睜開眼睛可以走路,兩眼一閉以後,糟糕了,我要走去哪,沒有路可以走,很緊張的,所以家屬就趕快請誦經團來誦經,那就是他沒有路可以走。

   我們現在修道以後,知道原來我們的性分、我們的真心佛性是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是這麼寬廣而且又如如不動,這麼殊勝,我們都不認識、都不知道,我們日用而不知。現在研究知道了:「喔!原來只要我啟發佛性以後,我的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虛空就不是頑空而是真空,然後妙有,有,沒有形相,整個都是我的真心佛性,這個時候身體就可以還給天地,沒關係」。「沒有啟發佛性的時候,這個空就是頑空,頑空是空中什麼都沒有我們社會人士就是把這空當成頑空,空中什麼都沒有,沒有啟發佛性,空中什麼都沒有,就是頑空」,所以社會人士就很重視他的身體,生死就很在意。所台灣俚語死了以後叫做「過身」,這個身沒有了,轉換一個身假如我們還有行善,那還有人的身,還不錯。假如做惡,那就變成畜生道,你變成畜生了。我們可以去想像,變成畜生了以後,牠知不知道真理?縱然是最靈敏的狗、貓,牠知不知道牠的佛性?都已經不知不覺了。所以要知道,做的不好,一轉到畜生道,就要很久、很苦的時間去煎熬。

   所以要知道,凡塵的因果定理,絕對不可以去貪人家的錢財。後學都講一隻雞幾百元?(兩百),有這麼便宜嘛?不是三百了,漲價一百。所以我們倒人家十萬元,要出生幾世的雞來還?不要說幾生幾世,我們光轉世當一世的雞,腦袋瓜全部已經就空空了,一恢復人身的時候,什麼理都不懂了。要了解,在凡塵我們現在可以主宰,有身體、自己有能力、可以努力修、可以使自己的佛性盡量的向外延伸,很寬廣到整個宇宙虛空,全部都是真心佛性,跟老子講的「無,天地的開始」,天地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然後我們進入,真正的到什麼都沒有的狀態(就可以進入到無),然後要顯相山河大地,我們又可以有(常有)。所以常無跟常有就在我們自己性分裡面,祂同時出來,很奧妙。

   可是我們不研究的話就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佛性是常無跟無有合在一起,所以經典裡面講「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虛空是講佛性,佛性沒有形相,可是祂不拒絕諸相發揮,所以山河大地、所有萬象,都從我們佛性發揮出來,佛性都不會拒絕。要了解,佛性修養真好。像我們現在六根當家,佛性也沒抗議,是不是修養很好?(是),只要你六根要當家,佛性就退位,就退到你見不到的地方,因為祂出來你會討厭,你正在用六根的時候,佛性出來干涉:「那個不好,那個違背良心」,六根會說「你不要管,你不要理會」,不是這樣嘛!沒有遇到這現象嘛?都會遇到、經過,為什麼?因為現實生活就是這個樣子,有形有相畢竟比較引誘,誘惑力大,無形無相的佛性出來見意時候,真的力道很弱。所以要了解,當我們感到心不安的時候,那個事情絕對不要做,那個不合真理。那你感到心安,你就放心去做,因為那個符合真理。所以我們的良知良能時時刻刻都會呈現。

   各位有沒有啊?良心在不在?不是一個已經過世了,一個還沒出生?我們都會找藉口:「良心一個已經過世了,一個還沒出生,剛好中間空檔」,都可以為非作歹,所以我們很會找藉口。要了解,因果定理,自作還是要自受。我們在行持的時候,要了解,不能違背真理,我們都跟真理相符合,幫助眾生又不記在心上,記在心上我們會接受福報,不記在心上就會進入我們性分,深植德本(種植我們的德本),德本一夠了以後,你的領悟、你的修持就會很通順。假如我們障礙很多,我們經典一拿起來看,眼睛就很生澀就一直想睡覺,那就是我們的業障債主在阻礙我們,「叫你不要看」,因為你看了以後,你去研究,它這個債就不好討了;你全部都是在凡塵的話,他總會遇到你,這個債一定會討得到的,所以業障債主就會阻擋。很多人都這樣,一翻開經典就很想睡覺,把經典合起來,精神來了,所以就很明顯的業力在拉扯。

   我們在凡塵很重要的就是不要造業,造了業一定要去接受果報,所以在造的時候,千千萬萬不要造業。修持就在「起心動念」,念就是業,起心動念,「啊,這個又造業了,又不要」,只要我們保持那個覺,念頭一定很快的減少,不然我們會很多念頭。念頭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也不用去跟念頭敵對,因為念頭是功能作用,我們知道念頭是功能作用就好了,念頭要起來的時候,我們要了了分明。各位前賢,知道自己念頭的內容嘛?(知道),知道啊?那很理想耶!因為都知道,就可以去阻擋它,可以把它消除掉。我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會一念接一念,一直延續不斷。假如在生活之中,我們全部都保持覺性(覺性都在),都是覺,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就是沒有無明,起心動念就是無明,就是不覺,不覺就是無明),我們無明的時間是比較常,明(覺)的時間是比較短。我們有修道有研究,會慢慢改變,本來不覺的時間很長,現在不覺的時間縮短了,然後覺的時間延長了。

各位有沒有努力啊?有空閒的時候,記得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萬緣放下(不管你想什麼都是緣,都把它放下),不管什麼好壞全部放下,全部都放下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是最覺最靈敏的時候,只要我們培養乳哺三年,絕對有功效呈現,那個時候般若妙智慧就會有,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在應對事情的時候,輕重緩急就會分的很清楚,會應付的很圓滿。

   人家問你,「你怎麼會知道、怎麼產生這個想法」,你找不到原因,那個就是般若妙智慧。般若妙智慧是從佛性本體發揮,不是我們落入後天有身體以後去學的,學來的不會有般若,是佛性本體才會有,我們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做萬緣放下很舒服,尤其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你躺在床上,一做了就睡著。各位有沒有做萬緣放下,馬上就睡著?(有),明天早上醒過來很舒服,頭腦很清醒。假如我們晚上睡覺胡思亂想,明天起來頭很痛,各位有沒有試驗看看?有啊!真的是這樣。

   要了解,自己本身有試驗過,知道它的結果是怎麼樣,所以在造因的時候,你就會說「這個不行,這個一做了會怎麼樣」,已經知道它的結果。我們修道就是這個樣子,造因的時候,就知道它的結果,那我們哪敢造惡因,就絕對不敢,因果是定理是絕對的。我們要勉勵自己,自己努力,所以觀妙章,老子講最殊勝的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是常無跟常有合在一起,同時出來,不同的名稱,很玄,玄之又玄,非常的奧妙,很深遠很奧妙,我們要去追求要去了解,我們追求了解以後,可以進入自己不生不滅佛性,一進入以後就等於進入整個天地。要了解,我們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只要我們進入我們佛性,就進入整個宇宙虛空,非常寬廣,所以後學跟各位勉勵。接著講第二章觀徼章。

第二章觀徼章或言體用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大家都知道那個好(美),然後為(去做)美,就是已經著重在名相,美之才為美,已經喪失本來,不是本來本性去做的,而是美之為美。老子就講斯惡已,這樣已經就不善了,就是惡。因為美你才去做,就是要那個名稱、要人家稱讚。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全部都知道那個善,然後去為善,這樣已經就不是從佛性本體發揮,所以老子說這樣就已經不善,都已經不是很理想。可是我們以社會現象來說,社會現象假如是「美之為美跟善之為善」,那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我們已經每況愈下,要到達老子的理想「從本性發揮」,已經是很難。所以以我們社會現象來說,你「美之為美跟善之為善」,已經很好了!確實我們在凡塵已經落入到著重在名、著重在相,注重名相我們就已經喪失本來,沒有從自己佛性本體發揮。要了解,老子本來的意思是要我們各各都回到很純樸的本性,然後你從本性發揮出來的才叫做真的是善、真的是美,所以真善美全部都在我們內心。要了解,這個內心保持真善美很重要。我們不管外面的批評、不管外面的稱讚諷刺,都不要管,我們只要保持自己的真善美,這樣我們就是對得起自己,就是看得起自己,知道自己本身就是佛,這樣已經就很理想了。凡塵的那些變化都不要在意,已經不落入凡塵的名相。所以老子就講我們都是「美之為美,善之為善」這樣已經不好了,因為美,你要隱藏,善也是一樣,不讓人知。所以老子的觀念就是「建德如偷」,要建立道德,好像小偷一樣,都不給人知道,比較屬於是從本性發揮。

故有無相生

   從上面延伸下來,所以才用一個「故」,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有跟無互相生發,我們一著重名相以後,所做所為已經離開佛性本體,離開佛性本體以後,所做的就不很理想了。所以老子講有跟無互相產生,我們在凡塵之中,也都是這樣有跟無相生(互相會產生),像我們現在在凡塵,百年前我們沒有,百年後我們也沒有,是不是有跟無相生?現在有,百年後就沒有了,有跟無互相產生。要知道,我們現在在凡塵產生的這個現相,是我們要了我們的業才來呈現,所以我們有一條看不見的黑繩子拉著我們的手、腳,一拉了,我們就手動、腳動,那個就是業力,業力整個呈現。所以我們到凡塵來,是從無到有了,從有又歸於無,所以有跟無互相產生。我們從有無相生的道理裡面了解,不要造業,你造了業,雖然會歸入百年後沒有我了,因為有業,會不會再來?(會),會被業再推來,又是無跟有又相生了。所以從這個真理裡面了解,我不造業,沒有業可以把我推到現相來,既然沒有業把我推到現相,就自由自在,我們佛性就可以自由自在,那個時候倒是可以發心發愿來渡化眾生,所以那個來是愿力而來,跟我們現在被業力推來是不一樣的。被業力推來,我們是不得不來。我們立愿乘愿而來,不管我們遭遇什麼現相,都是非常快樂,縱然進去地獄教化眾生也是很快樂。假如我們是被業推到地獄去,就很受苦,完全都不一樣。

   所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們解讀,你只要做些不合道理的事,就一定進入地獄,所以你一定進入地獄,一定進去的。所以解讀文字很有意思,你要進入地獄,你就去為非作歹,你就去做壞事,你就進入地獄了。可是文字意思是這樣嘛?不是這個意思,他是發愿,看地獄的眾生很苦,他要到地獄就渡地獄的眾生,意思這樣的。所以我們解讀的時候,要全部了解它的內容,一定要了解,不然我們會講「煩惱即是菩提」。各位有聽過嘛?知道意思嘛!「煩惱即是菩提」,是講我們起心動念的根源,能夠起心動念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才能夠起心動念。假如我們是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會不會是菩提?絕對不會,煩惱變成惡,會促成我們造業。我們進入煩惱的內容,我們去應對以後會有行為出來,從煩惱出來的行為就不善,一定是造業,所以那個不是菩提。所以我們看文字了解一定要知道,像永嘉大師「觀惡言是功德」,我們會觀了嘛?人家在對罵,是不是都講惡言?那我們要不要去觀?(不要),要了解觀惡言是功德,永嘉大師是針對著「指著我們鼻子講,在罵我們,我們來觀照他罵我們的惡言,你去觀,這個就是功德」,是這樣的。我們有沒有被別人指著鼻子罵?(有),我們有沒有觀?還是罵回去?

   要了解,文字一出來以後要知道意思、要完全了解。所以有很多會背佛經,佛的經典會背了,有時候我們背的太熟了又會倒背如流,各位前賢會產生什麼現象?驕傲,會產生驕傲。要了解,大家都不會,我會,我會背佛經又會倒背又會如流,就會驕傲,驕傲會做什麼?我們倒是蠻肯定的,驕傲就要轉世當候鳥。所以我們就不會驕傲,就是很理想。在凡塵很多都是不知不覺呈現,我們很努力去修持,然後有些成效的時候,我們一樣也會不知不覺驕傲,所以當各位一了解性理心法,明心見性,對不熟悉不了解的人,會有什麼心態?確實就是驕傲我們要事先打預防針,要想:「我們在凡塵,既然都落入現相,沒有驕傲的本錢,被業推來是很苦的,沒有驕傲」假如我們能夠修證,都已經明心見性,我們要想:「這麼要多眾生都還沒有明心見性,都還沒得救,我也沒有驕傲的本錢,要把他們全部都渡化,讓他們都成佛,才可以驕傲;他們都還是眾生,還不可以驕傲」

   以我們在凡塵對所有一些事情要深入的了解觀察,這樣我們的作為、思想、理念就會完全都不一樣,真的整個都會改變。尤其當我們確實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身體也會改變。假如身體毛病很多,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些毛病也會不見,也會影響到我們情緒,情緒都會很高昂,情緒很高昂時候表現出來的,家人看到很高興,就會影響到家人,整個就和樂融融,慢慢的都會變化。我們到凡塵來時間都很短,不夠百年而已,一定要好好運用、好好利用,利用這短短百年,把自己不生不滅佛性的光明整個呈現,所有的脾氣毛病、壞的習慣,全部改掉,這樣我們做了以後,我們有目標,實際效果呈現的時候我們很高興,所以生活就非常有意義,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做。

難易相成

   難易互相形成,困難的事情跟很容易的事情擺在一起,就會了解,沒有難就沒有顯現出容易,沒有容易也不會顯出困難,所以難跟易是互相顯現讓我們知道,讓我們去成就。我們了解,在修道的過程裡面,我們覺得「那個很困難」,尤其要改掉我們習性真的是很不容易。假如我們畏難就不做了,那永遠都沒有成就的時候。我們就立定目標,難的那些事,我們從容易的地方入手。每天的生活我們都要過,我們整天二十四個小時愁眉苦臉,一樣也是過;我們整天歡歡喜喜一樣也過二十四個小時,我們一定要選擇快快樂樂來過這二十四個小時。

   然後要改掉很不容易改的習慣性,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一有空閒我們就可以入手,很容易的去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不容易改變的習慣性,會在我們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些不好的習慣性就默默的被我們改過了,默默的不見了。因為我們一有空閒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時候所有的壞習慣也是萬緣之中的一緣,我們也一樣把它放下,放下,放下了,整個放下,它就慢慢的不見了要了解很多是我們自己畫地為牢,都會想「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很多都會把自己定在一個定位,那就不願意去改變。假如我們了解,凡塵事都沒有固定的都在變化,就是因為凡塵事都沒有固定,都會變化,我們修道才有用。假如凡事都是固定不變化,我們修道就沒有用了,因為都是固定了,佛都是佛,眾生就是眾生,那修有什麼用。就是因為不固定,我們眾生可以成佛,所以努力修。要了解,在凡塵只要我們肯做,再困難的事,也都會在很容易的情形之下,去完成。

   後學為什麼會講這個?就是北部前賢講心得分享的時候講出來的,他說只要三、五分鐘,你只要有空閒三、五分鐘就好好利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改變我們整個身體的狀態,就可以改變整個家人相處的情形,就可以改變我們很頑固的習慣性,就是這樣咧!所以不要怕難,只要有心,都一定有成就的時候,只要我們肯做,也不會真的做不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容不容易?欸,各位都還沒做出心得,所以沒有力道,一定要做,不管三、五分鐘,只要有空閒的時間你就可以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身體會變化,你的家人相處會變化,你整個命運會變化,你會很高興,真正的在修道的軌道之中。

   還剩下11分鐘給各位提問問題,有疑必問,所以我們要了解說有疑就是心中打結啦!我們把那個結打開了就可以很寬廣,都沒有束縛。那個上次不是有寫那個稀泥嗎?(六祖壇經課後問答),那後學一直在說這個名詞,我們不是有一個和稀泥嗎?和稀泥各位知道意思嗎?就是自己沒有主張,然後人家講什麼都跟人家附和。

劉講師好這裡有美國前賢提問,哈哈~美國還比我們這邊還要勤勞,馬上傳過來。

◎剩下約11分鐘,提問問題

  【問】:這次法會和合二仙對後學說「你不要吃那麼多東西」,後學百思不解,直到劉講師說吃少點東西,身體才會好,才稍微了解,可是還是不太明白要少到什麼程度。後學平常早上吃一根紅蘿菠,一根芹菜和生菜,自製果菜汁,和一杯燕麥,中午吃便當,晚上約吃一到二碗麵或飯菜,菜很多飯很少,應該如何怎樣才恰當,非常感謝!

劉講師答:哈~這個以前我們有講過多吃有五罪,還記得嗎?講講看哪五罪?我們多吃了以後就想睡啦!「多睡」。然後多吃了以後會「多病」, 多吃了以後會「多淫」,就是男女之間作愛, 然後多吃了以後「不能歌誦經典」,因為有多睡、多病、多淫。所以就對經典部分不能深入了解,然後所有吃的東西都從地上生長出來,所以我們深著,「著以世間」,被世間把我們拉得緊緊的,綁得很緊,所以我們瞭解說凡塵地生長的東西都不吃我們就會飛了,那我們要了解到釋迦牟尼佛有講:說我們不要吃那個生物,生的東西我們要熟食,經過煮了以後才吃啦!不要吃那個生的東西,那要吃多少才算恰當?因為每一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那看我們的需求,假如說力道都不夠當然稍微要加多一點點,那假如說可以了那就減少一點點。

   像後學跟 老前人一起生活的時候, 老前人那個吃得少,真的我們一般,後學都說如果這樣喔!我一定沒力氣,因為我們那個飯碗不是很小嗎? 老前人大概吃六分七分飯而已啦!那個小小的碗差不多六七分,然後那個菜都是夾一點點,不會吃很多,然後喝那個湯差不多半碗而已,一餐就吃這樣,然後三餐也一樣啦!早上吃那個饅頭還有豆漿也是吃很少,後學曾經問 老前人說:您老怎麼吃的這麼少?老人家說器官都已經老化了,不像你們年輕人消化那麼好,就是吃進去以後不容易消化,會累積在身上啦!只要累積在身上就會有負面的,你想睡啦!然後血液不通暢,會有那一種精神不濟狀態出現,所以 老前人說吃得少以後就可以排除這一些障礙,然後連喝水,各位前賢您老要不要喝水? 老前人會問說現在幾點?早上十點,下午四點,那個時間祂才喝一點水,平常不隨時喝水啦!生活這麼嚴謹。那後學也問:不是鼓勵大家多水嗎? 老前人說不行,那個消化,喝進去會積在體內要排掉不容易,所以不喝多的水,所以個人就依自己的身體狀態。

  那各位要了解我們吃進來的食物它都會有營養,那我們時時刻刻精神都外放,那我們會把養分用掉,就是我們吃進去的養分我們都用掉,我們就會感到很餓,那我們都把精神收回來都能夠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的時候精神不外放那個養分就積在我們體內,那假如說我們體內累積養分多,後學就講那個下丹田它會熱熱的。累積一段時間了以後它會把我們全身脈絡打通,那打通脈絡的時候它從下丹田開始,然後就往我們身上那個大部分會往背部先,然後它打通的地方我們外觀就會產生晃動。

   所以假如各位有那個經驗就不要害怕,有時候是左右晃動,有時候是前後晃動,有時候是圓的晃動,圓的也有由左向右,由右向左轉,都不一樣的,都自然而然,你在這個狀態之下『勿忘勿助』不要忘記不要幫助讓它自然,主要脈絡通了它就停了,通了以後就會上面往我們頭部進來,身體通了身體不動,然後頭部頸部不通,頭部頸部在動,再動也一樣有左右,有前後,然後也有圓的, 由左向右,由右向左轉都這樣。

   然後那個搖動你也不要幫助它,也不要忘記,你就讓它自然,通了它自然就停止,所以我們把那個養分精神收回來以後,身體所產生的作用,所以我們精神一直外放會消耗我們的能量,就是把吃進來的養分消耗掉,你假如說迴光返照了那養分都累積在體內,累積在體內一段時間以後一直累積,它就會打通我們脈絡的一個機會,那脈絡通了毛病就減少,我們身體的狀況就會很理想,所以我們平時的時候就做這個功夫(迴光返照)讓我們外放的精神全部回來,累積那個能量讓我們身體很健康,當然平常時候我們也要運動,有運動的話我們那個血液循環就比較正常,毛病就會減少,這個是在養生方面。那我們要了解靠自己努力不要懈怠,一方面精神好,一方面實際的身體也好,能夠運動把那個外放精神收回來,同時進行。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http://www.happybuddhatemple.org/xinglixinfa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1316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