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25 00:26:53瀏覽865|回應0|推薦10 | |
設計大師維諾.潘頓回顧展第一天,傍晚時分離開台中TADA中心的展場,腦中仍充滿炫麗的顏色、驚世駭俗的曲線。在車上讀到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劉舜仁在文章中引述潘頓的話:「一個不太成功的實驗,比一個美麗卻陳腐的設計更令人喜愛」,竟感動莫名。 潘頓1926年生於丹麥,1963年定居瑞士巴塞爾直到1998年去世。他活躍在上世紀60、70年代,許多作品如今看來依舊前衛,但在當時,潘頓本人或設計界同行、生產這些設計的廠商,都很難想像他會在設計史中名垂千古。 潘頓回顧展的策展人瑞梅爾(Mathis Remmele)說,潘頓的創作力,來自讓生活更輕鬆有趣的動機。潘頓曾說:「我無法忍受進入一個客廳,裡頭擺著沙發、咖啡桌和兩張扶手椅,然後我整晚就要困在這地方。」所以他致力各種實驗,為空間創造意想不到的家具、裝潢,甚至布料。 敏銳的感官是創意的源頭,而開放的感官則是品味的起點。如果對日常生活缺乏幻想,不會誕生改變生活的便利創意或趣味設計;如果對城市沒有冒險的期待,不會有建築師創造別具風格的環境。品味讓人不滿足於庸俗,但品味絕不等於奢華,反而缺乏品味認知、讓生命虛耗在平庸裡,才是對時間分配的過度奢華。 桌上擺著朋友李俊明的新書《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設計上》,多精準動人的開場白!他筆下的瑞士,不以小國寡民為卑,用盡心思創造最獨特的環境空間和生活器物,這樣的環境滋美了潘頓,如今潘頓也成為瑞士或巴塞爾的重要資產。 在像瑞士這樣的國度,即使沒有目標的閒逛,感官依舊豐富愉悅。很難想在台灣的城市裡閒逛一天,除了吸飽汙煙瘴氣,能有多少愉悅經驗。台灣人對生活環境醜陋的視而不見、對生活細節講究的毫不在乎,讓生命失去了應有的精彩。 我開始懷疑,習慣生活在代工基地的台灣人,普遍懷有勤儉打拚的美德,但這並不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本錢。在考究生活水準的地區,品味不必刻意強求,生活中充滿享受;而在台灣,品味卻成為表彰身分地位的奢侈品。 台灣人如果不理解品味生活的重要,就不會調整步調、享受生活的細節;對環境惡質的繼續容忍,只會讓政府更疏於學習如何建設高水準的城市。如果我們不在乎品味、不學習品味,最後的結果是台灣再也不可能有品味。 這樣的環境,永遠不會誕生潘頓。在這樣的城市生活,對生命而言是一種浪費,但我們竟毫不自覺。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