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預見未來:生活中的自然與文化重新接軌
2008/02/03 01:08:46瀏覽1088|回應0|推薦6

美國紐約市長彭博(Micheal  Bloomberg)2007年5月決定,全市一萬三千台計程車,五年內全數換成一加侖汽油能跑三十哩的油電混合車,取代目前一加侖只跑十哩的燃油車,除了每年節約大量汽油,也將大幅改善紐約的空氣汙染。

《世界是平的》作者湯瑪斯.佛理曼(Thomas L. Friedman)在《數位時代雜誌》的專欄指出,彭博的決定,讓紐約「大蘋果」,有機會成為「綠蘋果」。而且,全世界到紐約旅行的遊客,未來看到滿街奔馳的油電計程車,一定會在回家後問自己的市長:「為什麼紐約可以、我們不可以?」

石油價格與地球溫度一樣無法抑制的上揚,人類不會毫無反應,也不能無所反應。石油枯竭陰影帶來節能潮流,替代性能源成為前途無限的新興產業,瑞典甚至下定決心,2020年之後全國不再使用石油。同時,環境保護意識更加抬頭,甚至成為國際政治主角,2005年的《京都議定書》,將全世界一起綑綁在綠色未來的責任之內。

汽車大廠豐田,以高效率的生產方式和零庫存,建立橫跨世界的汽車霸業。廿一世紀伊始,社長渡邊捷昭即表明,豐田不但要繼續生產好用的汽車,同時要以汽車製造業者的角色,為地球生態盡心力。

豐田的油電混合引擎技術獨步全球,Prius上市,快速成為時尚名流或多金知識分子,展現愛地球主張的配備。如今豐田更進一步,重新評估生產流程,從進料到廢棄物都要求環保。這種嚴格自律的做法,看起來並不符合汽車製造廠的生財邏輯,因為這些行動背後,都意味著要付出更高成本;但這種態度,卻讓人聯想起「人心之華」的日本傳統工藝精神。

民國八十年代初期,為振興台灣鄉村經濟,手工業研究所請來日本學者宮崎清,帶來日本社區發展文化產業的概念。與目前台灣流行的文化產業認知不同,宮崎清不談本土元素符號或設計創意加值,一再強調「人心之華」。他苦口婆心教導台灣民眾,從心出發,將人和風土環境、生活文化共榮共存的智慧,透過有形的物質凝聚,才是真正工藝精神的展現。

許多日本工匠家族延續數代,做著同樣行業,甚至重覆同樣的技法和流程,不論糖、醋、酒、醬油、?子或竹刻、草編、紙摺、布染、和紙、陶瓷,對工藝家來說,心思首要專注於製作過程,而不是成品和價格。工藝取材用料都來自當地,這是風土的贈禮;生產技法擷取自生活智慧,這是生命經驗的結晶;工藝家將自己對環境與文化的禮讚融入作品,將這份心思與人分享。消費者花錢所購買的,除了工藝品可用、可食或可賞的實際功能,還有蘊涵在內的「人心之華」。

人與自然、文化和諧共生的態度,原本即存在於日本工匠精神中,TOYOTA「回歸原點再思考」,以藝匠傳統注入汽車生產,是對工業時代加害於環境和文化的行為反省之後,致上最虔誠的救贖。

TOYOTA不是唯一懂得反省和救贖的企業,全球知名品牌競相投入「綠色潮流」,發展相關產品或改良製程與用料成分,這些愛地球行動,將帶來人類生活的全面改觀。可以想見,未來更多從小處切入的個人行動,都可能乘著潮流,引發驚人的蝴蝶效應,一如最初為了環保、要求紐約市政府同意讓油電混合車成為合法計程車的建議,經過不斷擴大到最後,可能為許多國家創造計程車革命。

文化與環境和自然,原本即密切相關;「CULTURE」字意的本身,即包含著原生自然狀態的教養或馴化。但在漢人傳統思維中,有天、地、君、親、師,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有自然共生。或說,屈原投江之後,獨尊儒術的中國人文社會脈絡中,自然生態極少落筆於典籍,環境永續更不曾是顯學。如今,環境變遷成為全球議題,除了人類必須面對自然被破壞之後的反省,更深層次是個人與社會群體、國家與國際世界之間的公共利益探討,這又是另一個中國傳統經驗中,遙遠而難以切身的題目。

所以,推動禁用塑膠袋、電池回收的政府,卻在環境評估中讓高耗能、高汙染的工業建設過關;規畫國家公園的機關,也能坐視公路斬斷青山、橋樑凌跨綠水。著名風景區的潭濱高級飯店,向以充分利用天然美景為號召,卻將廢水直接排入湖中造成汙染。這些矛盾充斥台灣,顯然,環境和保育只是道德口號,尚未成為生活的態度或教養,從政府到民間,只在不痛不癢的小地方實踐環保,遇到利害衝突的大是大非,只有少數人堅持理想,挺身成為戰士。

「環境」、「永續」、「共生」成為當下全球共同話語,在藝術創作領域,早已見到一波波回應。2007年底高雄舉辦「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以「永續之城──生態貨櫃創作計畫」為主題,應和當下綠色生態熱潮;但這次展覽缺乏深刻反省,只在生態和環保的符號上打轉;但這正代表著生態永續與藝術創作的結合,還是個生澀領域,藝術家有很大的探索空間,甚至未來應該積極透過藝術提供社會反思,引起廣泛民眾參與生態保護行動。

如同民主、自由、人權這些普世價值,環保、永續、共生等綠色概念,不再是生活中的選項,而是生活的本身。人類文化將因此而改變,我們正看著新趨勢的發生。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dyfish&aid=159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