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別告訴我漲價是合理的…
2008/05/28 08:36:19瀏覽283|回應2|推薦2

昨天突然性的漲油價,雖然沒加到油很不爽,但是更不爽的是政府一再地說油價是合理的。

合理?去年中油賺了多少營餘?與「台塑化」比又如何呢?自己營運績效不好,設了多少冗員,福利高得離譜,要是民營公司,早在股東大會上罵到翻,那麼還可以振振有詞的講,不漲價公司會倒…
(那獎金預算還不是照編?)

什麼?還是附近國家油價較低的?基準一致嗎?並沒有,人家是附加燃料稅,我們是燃料稅另外徵收。以我的車而言,一年才跑5000公里上下,要繳4800的稅,換句話,每公升就繳了快1元了…

再來跟新加坡比?人家國民所得是多少?咱們是多少?

別再說漲價是合理的…

國營機構自肥沒拿掉、軍人的電費補助沒取消前,沒有什麼是合理…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deswu2&aid=1908040

 回應文章

陌生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多?競爭力自然就差。
2008/06/02 08:49

員工多1000人上下,那麼一個月的直接人事成本大約差6000萬,含間接成本至少就差了9000萬,一年用16個月估算就差了14.4億了…競爭力自然就差。

如果以中油的福利來看,則就差了16.5億元…

砍些不必要的官員吧﹗不是基層員工哦﹗


陌生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樣賣油 中油為何賺不過台塑
2008/06/02 08:48

【經濟日報╱記者邱展光/專題報導】 2008.06.02 03:46 am
 
 
國內兩家油品公司雖隨油價解凍而趨於一致,但中油承受沈重政策包袱,人員過剩,且煉製單位成本高,相較台塑石化人員精簡,煉製單位成本低。油價解凍,中油與台塑石化的營運績效高下立判。專業人士出,中油唯有改善煉製結構,淘汰多餘人力,否則,很難與台塑石化一較高下。

政府雖開放油品民營化,但因石油管理理法規定跨足國內油品市場廠商,必須具備相當大數量的油品安全存量,因此庫存油品金額龐大,導致油品自由化多年,國內只剩中油與台塑石化公司二家油品公司,國內油品市場其實淪為寡占。

包袱沈重肩負供油穩定任務對照中油與台塑石化兩家石油公司的經營結構,因歷史演進,有著相當大的不同。中油為國營事業,為穩定供應國內油品,長期以來,負有政策任務;台塑石化在政策開放民營設置煉製廠後,跨足與中油競爭,但該企業完全是以追求利潤為目標,且挾工廠集中及全力集中生產附加價值較高的輕質油料為主,煉製結構中生產重油比重遠比中油少很多,加上自建汽電共生廠及享有優渥的獎勵投資條件等優勢,生產效率及獲利能力,遠比中油高。

以今年第一季為例,中油稅前虧損為229億元,台塑石化稅前盈餘卻高達130億元,兩者營運績效相差達359億元。一樣是賣油,中油公司績效為何不如台塑石化?

新政府上台後,油價在今年5月28日解凍,中油、台塑石化汽柴油販售價格趨於一致,但中油獲利是否能與台塑石化一較長短?答案是,幾乎不可能。原因是,中油與台塑石化因煉製結構、煉製操作成本、內外銷結構及人力組織差異太大,造成中油獲利,幾乎不可能高過台塑石化。

中油早期煉製結構,要充供應國內低硫燃料油需求,必須進口成本較高的低硫原油來煉製,台塑石化因設備新穎,以成本較低的高硫原油為進料。若中油用高硫原油當進料,今年第一季可減少購油支出約15億元,但中油的製程,現階段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設備老舊

煉製單位成本過高

此外,中油設備較老舊,耗費能源高,每桶煉油成本比台塑石化高出0.74美元。今年1至3月,中油原油煉量約4,270萬桶,煉製成本比台塑石化多出10.3億元。

也因煉製結構不同,中油重油轉化率比台塑石化低。據統計,台塑石化生產高價值汽、柴、輕油比率約77%,低價值燃料油約15%、航空燃油約8%;中油生產高價值汽、柴、輕油比率僅62%,生產低價值燃料油比率約30%、航空燃油比率8%。中油產值每桶比台塑石化低約7.31元,以今年1至3月煉量,中油產值較台塑石化低104.2億元。

1至3月凍漲期間,中油全力供應內銷市場,汽、柴油外銷比率分別只有15%、27%。但台塑石化全力衝刺外銷,汽、柴油外銷比率遽增到81%與78%。以汽、柴油外銷價格每公秉比內銷價各高出1,381元和5,080元,若加上燃料油,中油外銷利益比台塑石化少了65.9億元。

其實,中油公司擁有石油探勘、原油煉製、油品銷售、石化基本原料生產銷售、天然氣進口銷售、工程服務、研究發展等業務,是一家全方位的石油公司。

台塑石化業務範圍僅原油煉製及石化原料生產銷售,大部分管理人員,仍由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管轄,工程人力則另屬台朔重工公司,油品行銷人員部分,除加盟站由民營業者自行任用外,其餘也歸為台亞石油、福懋興業人員。

中油經營石油探勘、天然氣進口銷售、研究發展等業務,台塑石化完全沒有涉獵。因此,若直接以中油與台塑石化的用人數做比較,並不符實際情況,對中油公司也極不公平。

如果以兩家公司煉油廠、石化廠、工程維修等共同業務比較,中油與台塑石化員工人數,中油三煉油基他分散於高雄、大林及桃園,一座林園石化廠人力約6,000人,工程部門約300人;台塑石化則集中在麥寮六輕,人力約4,000人,台朔重工約1,300人。估計,兩家公司煉製、石化員及工程部門工人數差距僅約1,000人左右。

【2008/06/02 經濟日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