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會閱讀】任修女的親子學堂
2011/04/01 16:57:42瀏覽1416|回應0|推薦8



作者:任兆璋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你知道稱讚孩子「你好乖」、「你好捧」是不正確的嗎?
你知道孩子吵著要東西時,不應該立刻給他嗎?
你知道如何用「我」訊息來化解親子溝通障礙嗎?

對於親職教育,任修女的親子學堂有不同的觀點和方法,立場是高度接納與尊重孩子,重視親子雙方坦誠交流,讓親子間能夠相互了解並和好。

本學堂全部課程共有四部分,二十六堂課。
第一部是〈培養健康、愉快的孩子〉,指出父母教導子女應有的正確觀念,教育出身心皆健康的孩子優於一切;
第二部是〈成功父母的關鍵〉,強調父母的管教方式應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新的作法;
第三部是〈親子如何相互了解與和好〉,提醒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以正確的溝通模式做示範;
第四部是〈問答集〉,關於親子間的問題實例,皆有明確的解答和做法。

本書沒有一般親子溝通書籍的學術分析,作者以一貫的平易近人作風和諮商實務基礎,娓娓說明日常生活中親子所遭遇的各種問題,以及為人父母應如何看待孩子的反應,最重要的是又有正確的做法才能將親子關係導入正軌。

 (以上摘自張老師文化讀書心聞網)


時下許多談親職教育的書,用聳動的標語提醒父母如何教出既聰明又有能力的孩子,讓為人父母不惜成本,購買整套昂貴的繪本童書、百科全書,以為讓孩子喜歡讀書將來就會有競爭力,或是以為買書就能讓孩子安靜下來。

《任修女的親子學堂》一書主張,最重要的是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懷仁全人發展中心主任鄭玉英推薦本書:「既充滿智慧與耐心,又有清晰的概念澄清,區分孩子的幻想與真實、鼓勵與讚美、尊重與放任的不同。」
 
父母必須接納、尊重孩子,重視親子雙方坦誠的交流,容許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犯錯的權利,培養孩子忍受挫折的能力,為孩子打下處理情緒、建立社交能力的根基;任修女還教你如何表達「」訊息,讓孩子感受到你滿滿的愛,同時也對錯誤的「」訊息加以探討。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父母不再可以時時關照孩子的身心安全,唯有良好的親子動力,建立孩子內在的正面人格,才是他們終身發展的護照。
 
 
【目錄】
 
〈推薦序〉亙古常新的敘說與提醒
 
第一部 培養健康愉快的孩子
1.   聰明的孩子不一定會成功 015
2.   打下處理情緒、社交能力不一定會成功 017
3.   學習等待、不自我為中心 023
4.   犯錯是學習的過程 031
5.   培養孩子容忍挫折的能力 037
6.   培養孩子的極端反應 039
7.   教導孩子區別幻想和現實的不同 043
8.   慣於察言觀色的孩子會受傷 049
9.   看到童年的自己 053
10. 父母之間要互相真誠地關懷 063
 
第二部 成功父母的關鍵
 
11.  從傳統管教進入新世紀的肯定 071
12.  孩子的四種需要 083
13.  和孩子分享生命的經驗 091
14.  夫妻彼此瞭解對方的感受 095
15.  傾聽孩子的感受 107
16.  了解孩子的感受 117
17.  正確的讚美和鼓勵 127
18.  鼓勵和讚美是不同的 131
19.  容許孩子有痛苦 137
20.  父母該注意的事項 141
 
第三部 親子相互了解與和好
 
21.  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示範 149
22.  親子間應該如何互動? 157
23.  用「我」訊息溝通 165
24.  何時不用「我」訊息? 175
25.  錯誤的「我」訊息 183
26.  控制自己和孩子的情緒 191
 
第四部 問題集 193
 
 
(以上摘自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


這本書分別12/1、12/8、12/15、12/22心得討論,2011/1/5觀看「心中的小星星」影片。


《書摘》 

01.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康、愉快的孩子,必須培養他的自制力、熱忱、毅力、自我驅策力和適應能力。

02.也許我們過去的父母可能讓我們度過鬱悶的一天,可是現在我們可以開始想辦法,讓自己的小家庭選擇高高興興地過一天。

03.要是父母年紀非常大了,很難改變,我們應該盡量放下過去他們對我們不好的影響。
父母有自己的困擾,或帶給我們很多麻煩,從現在起,我們不應該讓同樣的困擾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家庭和下一代。

04.譬如他人要強迫你做一件事情,你可以說:「好,我會盡量去做,但是讓我考慮一下。」
這個「讓我」的意思一方面是讓自己能夠冷靜,也讓他人知道你願意接納他的心情。

05.孩子的感受非常靈敏,並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周邊發生不好的事情,容易認為是自己的錯而受傷。

06.生活中夫妻難免會爭執,當事情過去了,我們一定還要向孩子表達,否則他們會很不安,特別是年紀愈小的孩子越不容易理解,所受的傷也越重。

07.孩子認為「自己是全能者」的想法和感覺,在他們的年齡是很正常的,沒有所謂好壞、對錯,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裡不斷給予他們一些正確的觀念。

08.我們要容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讓他們知道犯錯只是邁向對的一個過程,這樣將來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才能夠做積極性的思考。

09.孩子不小心了犯錯,如果這時身邊的大人責備的說:「都是你不聽話,才會這樣。」那麼一旦將來孩子做錯事,心裡自然會感到恐慌,不知所措。

10.孩子只有在小時後才會跟我們學習怎樣去知恩、感恩,我們不要錯過教導他們的黃金期。
如果少給他們這樣的教導,他們會覺得別人對自己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特別是那些長子、長孫、長孫女等被特別寵愛的孩子,一旦他們在小時候就認定「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就像英文所說的take it for granted(你就是應該這樣對我)那麼這些孩子將沒有知恩的心。

11.孩子對事情的理解往往是極端的,所以無法了解事情的正、反兩面。所以我們面對孩子時,必須要把話講得很清楚。

12.孩子在成長階段裡分不清楚幻想和現實的差別是很正常的,我們要能夠容許他們慢慢的學習。

13.如果我們講話的語氣能夠慢一點,那麼孩子在潛移默化當中也學習到如何處理自己的衝動。

14.父母必須留意孩子的「察言觀色」,了解他的外在行為,以及內在的情緒,並且能夠深入他的內心。

15.如果我們能夠清楚自己同年曾有過的經驗,並整理過去的情緒,那麼才有可能了解並進一步幫忙自己的孩子,不讓他重複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

16.如果父母的成熟度都還停留在情緒或衝動取向,那麼將無法正確地引導孩子。

17.我們往往不喜歡父母教導我們的方式,但是不知不覺中我們卻依照過去父母教養的規條管教我們的孩子,例如過於嚴厲、保護或是追求完美。

18.應該給予孩子的全部的注意力,不可以偏廢任何一個孩子。

19.父母之間要相互真誠地關懷對方,讓孩子可以潛移默化,逐漸地培養關心別人感受的習慣。

20.孩子不斷地在生活中學習,並要從「自我中心」進到「我要照顧別人」。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會照顧別人,以自我為中心很正常,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孩子要到十六歲以後才會有能力去體會別人的感受。
如果父母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相互關照,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那麼孩子也會點點滴滴地學會「照顧別人」。

21.關照別人的情緒,其實是指真正地去關懷他人,不是孩子怕傷害到自己,為能夠生存下去,必須去平衡父母的那種。

22.不要一直去滿足孩子的欲望,應該容許他有「別人有、自己沒有」的痛苦,這是孩子需要學習的。

23.當孩子情緒不穩定,特別是感覺不到父母的愛與接納的時候,孩子心裡會十分惶恐,並把注意力放在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關心、得到一些愛,希望被父母接納,害怕被拋棄。
孩子無法了解父母的生活壓力,所以當父母情緒暴躁或是心情不穩定時的講話態度,都會讓孩子感到害怕。

24.孩子需要健康、成熟的父母。所謂「健康、成熟的父母」就是指父母要情緒穩定,也就是在情緒上能夠獨立自主。
健康的父母應該有成熟的理智和情緒,也就是在理智上很清楚應該怎麼做,當內心有情緒的時候,也能夠打理好。

25.我們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是媽媽」,應該教導孩子正確的學習,而不是由孩子的情緒去主導。

26.我們應該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個別性」,所謂個別性,就是每個人處理事情的方法都不相同。

27.孩子需要學習摔跤,他在方框框裏面摔跤,也不過有些小擦傷,但是他可以自己學會應變,知道下次摔跤時手要先撐在地上,以防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

28.孩子的理智和視野還不發達,沒有辦法充分地表達自己,需要大人的了解和同理,這樣才能夠健康地成長。

29.孩子的四種需要: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被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30.父母要能夠和孩子分享自己生命的經驗。有時候可以表現出自己的脆弱或是無為能力;當自己有錯誤的時候也要向孩子道歉。

31.用故事敘述自己的人生經驗。
可以用說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的人生經歷,但是不要只有類似王子跟公主在一起美好部份,應該告訴他自己人生的挫折,或是一些心路歷程。
也許第一次講的時候孩子根本不懂,可是講久了以後,有一天他會體會到這些人生經驗。

32.有時候父母的人生經驗也能帶給孩子信心。
當孩子遇到人生挫折的時候,也會想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能夠更快地走出人生低潮。

33.父母也要給孩子時間,也就是能夠傾聽孩子的心情,陪他一起體會、成長。
當孩子心情被了解、接納以後,內在的智慧就會自然顯現出來,產生信心。

34.每個人成長背景不一樣,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感受,夫妻之間應該彼此了解對方的背景和習慣,才會有良好的溝通,對孩子才會有好的影響。

35.夫妻必須了解對方的感受,並且知道感受是沒有對錯的。
感受是強而有力的東西,是無聲的語言,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安不安全。孩子是否發展都是依賴安全感,安全感必須來自夫妻關係的穩定。

36.當了解別人有情緒時,我們的重心要擺在別人身上,去看看別人怎麼啦?是否碰到了什麼事情?讓對方有機會說出來,然後我們要仔細地積極傾聽。

37.父母不要急著否認:「我沒有偏心啊!我不是故意的!」這樣的解釋都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孩子,而應從這件事進一步地去了解孩子所感到的委屈。

38.如果父母彼此能夠了解對方的感受,才能夠學習傾聽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行為的意義,進入孩子的內心。

39.父母要站在孩子立場去了解他們內心,並給予適當的回應,不要立刻下判斷、指責。

40.孩子很多事情的心情跟我們完全不同,他們不喜歡聽到大人大聲講話,好像覺得自己受到威脅,感到害怕。這時父母可以給予關懷,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紓解。

41.父母應該要有做父母的意識,隨時注意孩子的心情,反思自己是否給予每個孩子同等的關愛,這樣才可以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地成長。

42.夫妻間因為有愛,所以會互相要求,但是要小心,有愛也容易有恨。
所以在日常活中,夫妻應該練習把彼此不舒服的事情弄清楚,也就是要進入配偶的內心,相互了解,當發生衝突時,就可以馬上清楚對方的感受。
夫妻間的關係順暢,孩子才可能把精力全部關注己的成長,而不用擔心父母。

43.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不只存在「理性」,還有「感性」的部分,親子間的交流也是如此。

44.我們必須經常反省自己的心情,是不是只注重「」,而沒注意到孩子的感受。
注意孩子感受之後,才能夠進入他的心情而有融洽的溝通。

45.如果有正面地了解,並且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以後就不需要做反面的事情引起父母的注意。

46.害怕是一種感覺,有時需要向對方表達「」害怕。

47.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理心,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不要全和他說大道理,而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同理心。
當孩子被同理接受以後,情緒得到釋放,自己會產生力量去看到事情的真相。

48.小心讚美成為壓力,正確的讚美能夠讓孩子輕鬆愉快地重複實踐現在的一些行為,而不是給他壓力。

49.讚美和鼓勵是不同的,讚美是針對人,例如:你好乖、你好可愛......;而鼓勵比較針對行為和事情,是把焦點放在對方的努力、付出、進步和貢獻。

50.鼓勵是對事不對人,父母應該要針對孩子的行為或所做的事情給與具體的鼓勵,亦即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努力、付出、進步和貢獻上,不論孩子做得好或不好,只要孩子努力就給予鼓勵。

51.有時候我們看不到孩子難過,是因為他故意掩飾,表現得嘻皮笑臉,一直說:「這沒有什麼?」其實沒什麼的裡面有很多心情。
這時候父母可以適時地告訴孩子:「媽媽知道其實你心裡很難過,媽媽能夠了解。」
有些時候這也是孩子延續父母的習慣,孩子是大人的鏡子,假定父母常常不認輸,總是掩飾自己的弱點,那麼孩子也會這樣。

52.當孩子表現出成熟、規範的行為,就要給他肯定,也就是我們肯定是針對孩子的行為,肯定他的努力、認真或進步。

53.孩子本來不會注意日常生活細小的事情,忽然間注意到或做到了,就是要給他鼓勵和肯定,而不是只有在考第一名時。

54.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不可以把他跟別的孩子比較。
一旦父母做這樣的比較,孩子就會感到自卑、受傷。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弱點,與生俱來的能力都不同,所以是不能比較的。

55.陪伴孩子比給物質獎勵更重要。

56.當夫妻產生爭執,首先要了解、尊重對方的背景和感受,要有不必全照「我」的方式的心態。
如果彼此互相體諒,雖然沒有照對方的想法去做,但尊重對方,也會讓對方比較容易接納自己的想法。

57.要能照顧自己的內在,並保持彼此的友善關係。人往往自己內心平衡時,會產生衝動的情緒。

58.人與人的關係比任何事都重要,也就是說人際關係的和諧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應該和睦為最高標準。

59.用「我」訊息溝通,可以增加個人德責任心、澄清摩擦和衝突,相互深入了解,避免傷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所謂「我」訊息是指與人溝通時,用「」或「我們」來代替「」,使我面對事實,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我表達我的情緒、感受、想法、觀念,這樣的表達會讓對方感到威脅較小。

60.每個人的內心就像是一個容器,自己要清楚裡面有些什麼感受,能夠容納多少消極的情緒,也就是清楚的「知己」。

61.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過去的經驗,認識、知道自己的內在,那麼就可以表達出來,心平氣和地告訴配偶自己的心情,希望配偶能夠體諒。
如果父母能夠用這樣的態度溝通,那麼孩子也會從小學習「自己的情緒要自己負責」。

62.當別人表達感受時,我們不能用「」訊息來溝通,應該容許別人有感受。

63.孩子總會犯錯,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容許他「可以有錯」,而不是用「我」訊息來壓倒他。

64.當父母覺得自己情緒就要爆發時,也不可以用「我」訊息,而應該冷靜下來,反省自己心裡的狀態,找出解決方式。發怒是一種行為,不是感受。

65.當我們碰觸到對方的弱點時,也不可以用「我」訊息,而是要懂得「接納」,耐心地等待對方自己發現問題,真正去做改變,而不是去批判、要求他。

66.「我覺得你錯了」,那是形容別人錯了;「我覺得很挫折」,就是說明自己心裡的感受;也就是前者是掛羊頭賣狗肉,後面才是真實的心底話。

67.控制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有時情緒失控是難免的,情緒失控之後應該要道歉、認錯。

68.我們溝通不是為了要改變別人,而是為了化解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可以接那對方。

69.孩子是講情,不是講理的,我們要以真情和他們溝通,需要慢慢來,沒辦法一下子就完全改變他。

70.我們要允許自己可以有不足的時候,對孩子也是一樣要鼓勵孩子多多參與,得失心不要太重。


《活動筆記》
‧打理自己的內心。

‧必須先整理自己童年的情緒。

‧找方法化解自己過去所受的傷害,不要停留在過去的經驗裏。

‧常常擁抱孩子(配偶),並告訴他們「我愛你」。


試問:
1)一般認為怎樣才是成功的孩子?
2)怎樣陪孩子通過「適應力」、「自我為中心」、「挫折」的學習?
3)什麼是良好的親子關係?
4)如何陪伴孩子成長與學習?


試著寫出:
(一).可以和配偶試著用「我」訊息來表達:
(1)對方的行為:當我看到......時(描寫他干擾我的行為)。
(2)我的感受:我感到......(對他的行為所感到情緒)。
(3)我的理由:因為我的......(敘述行為的後果或自己的需要限度)。

(二).可以試著讓孩子寫或說出「對媽媽(爸爸)的期待」。



※與無名喜樂寶盒同步發表※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yhouse&aid=504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