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會閱讀】孩子的心,我懂。
2011/03/31 08:40:06瀏覽2279|回應0|推薦5



作者:任兆璋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打算存多少錢給他,計劃培養他學習多少才藝,其實都不重要,為人父母者要反思的是我們給孩子多少時間?多少關懷?我們對他所做的一切品質如何?
如果我們給孩子「我同在」的質量只是身體在而心不在,那麼這種「在」是不具任何分量的。(任修女一番TALK)

任修女在本書中直指台灣父母在親職教育認識上的不足與疏忽,豐富的親職輔導實例,對孩子心理掌握了解之深,取代了一般職教養書冗長難懂的孝育理論。

她擁有美國婚姻輔導碩士學位,四十餘年前即在台灣開辦主持家庭婚姻輔導機構,挽救了無數瀕臨毀滅的家庭及迷失的孩子,是台灣親職商輔界的開拓者。
也許現在你我都不是一百分父母,但在她平實且深刻的殷切叮嚀和帶下,相信每個父母離孩子的心定然不遠了。
 

(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當社會大眾把教育問題聚焦於考試成績或簡化成輸與贏的人生時,有的父母汲汲營營於學校與補習班之間的接送,有的父母設法把孩子送進高升學率的學校,好像這樣就算盡到父母的責任了。等到孩子漸漸長大,發現叫不動、有反叛行為時,才開始懷疑當初的用心到底為什麼?更多父母以所謂的「平常心」撫育孩子,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開始陷入不安的憂慮中。

青少年階段的狂飆與自閉,讓你不知所措,你最想知道的是:「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容格的原型理論認為孩童的的正面是脆弱、天真、自然又有創意。
負面的孩子則是自私、幼稚、抗拒情感與智力的成長。孩子將發展成什麼樣的成人,端看父母、家人在與他們互動中,有沒有用正面的原型與他們來往,誘導出他們內在美善的正面人格特質。
 
任修女在這本書裡教你如何用「心」陪伴孩子面對每個成長階段,並順利通過每個成長階段的任務。
對於即將為人父母者或新手父母,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教你如何在一開始就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多少的愛才適當,而不會變成溺愛?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更不能不讀這本書,本書幫助你審視過去與孩子的互動,讓你重新認識自己,只要開始了解,永遠都不嫌晚。當你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時,與他人的關係也會有所改善。

(以上摘自財團法人台北市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

這本書分別10/27、11/3、11/10、11/17心得討論,11/24欣賞『孩子不笨1』影片。


《書摘》 

小孩子的人格組成還不穩,也許聰明才智上可以做很多事情,可是情緒起伏卻很不穩定。
情緒的穩定就要看每個成長階段是否通過,包括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每個階段都需要父母在旁邊給予恰當的注意,讓他能夠通過每一個危機。
倘若父母無意中曾經在某個階段疏忽了,還是可以在小孩青春期以前補救,幫助他調整,使孩子得以發展得更健康。

媽媽不需要是大學畢業生。
孩子需要一個經常性的平衡,所以要同一個媽媽來照顧,如果上班的媽媽們不能自己帶孩子,也要找一個性情穩定的人做保母來代替妳。

三歲決定一生,在幼兒時期我們容許孩子可以探索,但是也要給他一個規範;人必須要有規範,而這個規範就是「自制」的開始。

聽話的孩子對父母來說都是好孩子,可惜聽話的孩子也都是沒主見的孩子。當他進入社會,孩子會感到很慌、很亂。

如果不是有生命危險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做,讓他自己去嘗試錯誤。

與孩子分享人生的苦樂。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很苦,但每個人的生活也都有喜樂的一面,而這喜樂正好可以平衡我們很多的痛苦。

在學前期我們一定要自己陪孩子,讓孩子分享我們人生的高低起伏。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是否常常是身體在而心靈不在?這種「在」不具任何分量。
我們給孩子「我同在」的質量,我們做父母的就是孩子精神情緒上最大的支柱。

小孩子有失敗、有挫折是不能避免的,所以愈早有挫折,愈早有失敗的經驗就愈好,這個時候的問題都比較小。

你可以好好的痛苦到底,你也可以放聲大叫:「我什麼都不做了!」然後才能有力量在擔起來!

在小學的階段裡最重要的是學習人跟人的關係,有沒有考一百分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小孩有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青春期的小孩,服從的新標準:傾聽→分辨→做決定。
讓他學會傾聽、分辨,然後做決定,這樣他才覺得有做決定的尊嚴,自己有做決定的能力。

小孩子如果很貪心,那時候父母要清楚的得知一個訊息,就是我跟他的關係需要調整。

青少年時期是重生與創新的時期,假定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他就可以由家庭中獨立出來,可以開始做大人走重生和創新的路。

我們要及早給他們奠下良好的根基,讓他學習到「要做一個平衡的人,就是要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

母要做孩子的支柱。
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小小的受傷的我,我們今天對孩子所做的,可能都是我們的父母當年對我們所做的,也有可能我們所做的和他們所做的剛好相反。
其實我們心裡面都有一個受傷的我,這個受傷的我需要現在大大的我去陪伴。

做父母的心情不是很好的時候,必須要自己先去陪伴自己,同時也必須注意到小孩子的發展,因為他一直在感受你的心態。

人可以有優點、有缺點、有正面、有反面,兩面都要有,這是我們必須要給孩子的觀念。

我們常不經思考地對孩子講話,不管你丟過去的是什麼話,他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吞下去,孩子就這樣受傷了。

人與人之間的來往,特別是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來往,不單是需要理性的教訓,更需要感情交流。

化解內心的舊檔案。
我們心裡有種種的聲音,我們都沒有察覺到,這些聲音讓我們有了喜歡孩子或討厭孩子的感受。
我們要反省一下,我們對孩子的感覺是什麼?這個喜歡和討厭是無聲的語言,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他們來往當中,很多無聲的與研究自然流露出來了。

很多溺愛孩子的父母,從來就不瞭解孩子需要在痛苦中學習,不容許孩子犯錯就是過份保護。

別拿孩子出氣。
當無意中比較討厭某一個孩子的時候,必須要意識到,然後才能通過自己的討厭的心情,去平等地關愛每一個孩子。

父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也很容易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為人父母者,比較容易被觸動的情緒,就是自己沒有「通過」的心情。

很多時候,小孩子在空氣中就感覺到「媽媽覺得我很差勁」,無聲的語言比有聲的語言還要厲害。

我們不能接受配偶的部分,就必須自己去化解,免得這心情都加諸在孩子身上。

小孩子不是用來補償自己沒有的,做父母的對小孩要因材施教。
我曾經在某方面很挫折,我必須自己去超越這個心情,不是要他來補償我,容許孩子可以做他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掌握自己的情緒。
要讓孩子體會到我們大人「很急的情緒」,可是我們不可以有「急的行為」。

解自己的情緒要注意方法,要用一些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的方法。

讓孩子有犯錯的空間。
做錯事情沒有好沒有壞,小孩子必須從錯做到對,重點是錯了以後,我們要如何陪伴這個孩子,要如何去跟他說話。

我們必須容許自己的孩子可以受苦,可以很難過,也可以讓他接受挫折好好地哭一哭。
當孩子碰到挫折的時候,不是一股勁兒的幫他把挫折挪開,而事要幫忙他如何去體會這個挫折,經驗這個挫折,才能夠幫他通過自己不好的情緒,走出一條新的路來。
陪伴孩子通過失敗的低潮,這對孩子雸崖是非常珍貴的。

幫孩子疏導情緒。
哭和笑事話解情緒最好的方法,我們不去化解情緒,情緒就會存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影響壽命長短。
疏導情緒十分重要,特別是做父母的人,除了要認是自己的感受,處理自己的情緒之外,還要幫助孩子,在整個人生旅途裡引導他走上正路。

每個人在青少年的時候都有可能會誤入歧途,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父母親都是循規蹈矩的人,孩子不一定循規蹈矩,因為周遭環境很容易把他們帶壞,他們也很會去附和別人。
因此,我們要去幫忙孩子從附和別人當中走出來,就需要幫他們學習化解情緒和疏導情緒。

不要讓孩子為難,讓孩子為難就是消耗他的精力,讓他沒辦法把整個自己發展出來,發展成真正的他。

做孩子的依靠,而不是讓孩子做我們的依靠。

我們除了要去體會孩子的心情之外,還要聽到孩子心裡的言外之意。

很多媽媽爸爸沒時間跟孩子理論,一開始就罵,急著把他控制住。其實最需要清楚的,是從事件上去了解他的心情,真正聽到孩子裡面的心情。

感受孩子的不舒服,感受他的難過,做父母的必須學會,經常跟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溝通與交往。

常常大人情緒很壞的時候,小孩子反而會以為自己做錯了事情,所以我們必須清楚的告訴他,跟他沒有關係。

有時候我們自己曾是被虐待的,我們也會虐帶某一個孩子。

別無意中傷害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假定是我們的錯,我們必須像孩子表達,因為要青出於藍勝於藍的話,就要讓他感覺到被尊重。

真正的尊重,是要面對自己的弱點,面對自己的缺陷。

以溫和的態度和孩子交往。
人一出生就有他的尊嚴,這個尊嚴就是感覺到生而為人是值得驕傲,是很了不起的經驗;
不過這些經驗,因為小孩子從出生開始,無法得到照顧自己的能力,完全要靠父母,當他生理上的需要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會很不安,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
所以孩子需要我們在態度上、感覺上十分重視他;我們必須用溫和的帶度跟他來往,讓他在被關愛、被尊重的環境下建立自我價值。

孩子需要很平靜的、很坦然的、很安心的發展他自己,而不是常常父母帶出去獻寶。

一個受人肯定的人,他可以有弱點,不被肯定的人才要八面玲瓏。
讓孩子覺得人可以有弱點,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很坦然地面對自己不行的地方。

為所欲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的孩子常常是最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能夠把握住自己的生活,這對孩子來說是很自然的,這感覺足以讓孩子產生一種尊嚴。

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朋友來往的經驗,和老師來往的經驗,都需要被父母肯定。
需要被肯定了以後,才能夠踏踏實實的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我們獎勵或懲罰孩子要針對他的行為,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

自制是對自己的一種管制,是一種自我約制,也就是對自己「說不」的能力。

我們必須及早教導自己的孩子,某些時候有些話需要忍一忍,不能立刻就講,這就是「自制」。
父母親也需要經常跟孩子在一起生活,要去注意日常生活裡的各個層面,及時糾正他不當的言行舉止,千萬不要「愛之適足以害之」。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內在天平,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比較弱,哪些地方比較強。
我們心裡面要有個天平自我衡量,不是別人說我們沒種,我們就沒種。
能認識自己的弱點,面對自己的弱點,接納自己的有限,就接受自己的不好。
我還是有自己的內在價值,自己能肯定自己,不需要別人給我的評價來肯定。

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
要以一種合夥人的態度去跟我們自己的孩子相處,並非我就是權威,你要全照我的規定去做。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我們先接那孩子對事情的「無所謂」的態度,然後不斷的走進他心裡面去。要不斷的走進他的心裡,就必須跟他做朋友。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受過一些傷害,可是當我們長大成人,並且為人父母之後,我們必須在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去調整自己過去的生活習慣,然後小孩子才會跟我們一起成長,長城有尊嚴的人。


《活動筆記》

‧要先安頓自己的心。

‧適時讓孩子學習「等待」。

‧媽媽的情緒,說出自己的弱 → 讓孩子感覺媽媽其實也需要適度跟他(孩子)撒嬌。

‧孩子也有情緒 給孩子空間 探索 解決問題。

‧慢養。

‧放下執著。

‧理直氣和。

‧需要給孩子時間來穩定度。

‧「你覺得媽媽該怎麼做(說)?」→試著跟孩子溝通,讓孩子表達。

‧尊重 ←→ 自信
     ↓
   信任

 


試著寫出:
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期待?
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與喜樂寶盒同步※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yhouse&aid=503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