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化
2016/12/19 09:12:40瀏覽273|回應30|推薦0
成都汉服爱好者展示汉家传统才艺..                      
12月18日,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专业委员会与四川传统文化促进协会等组织在冬至前夕联合举办“冬至传统养生太极汉服携行”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由太极、汉家传统才艺、茶、道、养生等构成,活动的举办旨在宣扬太极、茶、汉家才艺的特色韵味和与时代结合的生活情操培养.
--I can see 射礼 太极拳 舞剑 but lack of 驾马.
indeed 驾马-related cost a lot today, in here(near by Elgin,IL, you have to be rich) we still have reverved roads for  驾马, usually Amish residents area can frequently see 驾马 on roads.
文化, history, antiquest are my favourists topics.
Indeed I am deeply 思念 my country-中国/taiwan. Still remember 1983(?) as student in USC, not even a year I was so missing taiwan mountains and bought a bus ticket just tried to see nearby garbage built 高的土地. never knew 思念家乡 so much.  
外媒称中国人遭遇西方职场古怪世界:能跟老板开玩笑...华裔普遍思念家乡
出生在北京的莎伦·金20年前来到美国,现在已经是美国公民。如今在芝加哥附近担任软件开发者的她表示,新一代中国移民的思想与前几代人大不相同,47岁的莎伦·金还在侨民网络InterNations担任负责人,他们经常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侨民组织各种活动,其中也包括刚来美国的中国年轻人,他们的年龄多为二三十岁。
“他们有时会告诉我,他们很怀念中国的奢华和舒适,”她说,“一个女孩对我说,她很怀念上海,因为那里有很多美食,城市也比芝加哥干净得多。他们会从物质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而且未必认为美国有什么优势,但20年前却截然相反。”
“我们那一代人来到美国后百分之百都想获得绿卡,然后留在这里,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她说,“但现在,中国年轻人只想在美国工作10年,然后回国买套房子,或者照顾父母。”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虽然2015年的中国留学生多达52.37万人,但近80%的留学生最近几年受到祖国就业市场的强劲吸引而选择回国,这个比例在日益增多。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85653182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6/17 11:49
成都都江堰举行千人汉服活动 传播汉服文化    记者何浠成都报道
  【解说】端午小长假第一天,成都都江堰景区举行了大规模的汉服行活动。近千人身着汉服游古堰,渡安澜,共祈福,整个都江堰仿若一座汉服之城,恍惚回到了汉唐盛世。
  6月16日上午,都江堰景区前的南桥广场上就已人山人海。近千名汉服爱好者在这里用优雅飘逸的舞步齐跳“厉害了我的国”,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的啧啧称奇,场面十分壮观。
  【同期】(活动主办方梁倩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的汉服宣传出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它,同时我想我们的汉服同袍能宣传一些比较正能量的东西。
  【解说】记者在现场看到,微风习习,裙裾飞扬,身着汉服的女生们举手投足间尽显温婉;洞箫声声,折扇翻飞,换装后的男生们潇洒与儒雅并存。
  【同期】(成都市民卓九思)感受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就是把我们的汉服让更多的人知道,参与进来。
  【解说】自2017年邂逅了汉服的绾念告诉记者,当她拥有第一套汉服后,她的汉服收集就一发不可收拾。
  【同期】(成都市民绾念)去年买了第一套汉服,后面就一直特别喜欢汉服,(现在)大概有几十套了吧,反正一个衣柜里面全部都是汉服。
  【解说】据了解,此次端午期间,游客可以在景区内的汉服体验馆体验汉服,体验传统文化。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10 14:11
【背景】栩栩如生的“驴拉磨”、饱满有力的奔驰骏马……10月8日,记者在河南剪纸艺人陈子豪家里看到,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就是他的全部。从剪刀剪裁到手撕字画,从摆地摊的农民到走进大学课堂的老师,陈子豪用了14年的时间完成蜕变。
  陈子豪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奶奶。在他很小的时候,奶奶经常会在家里给乡亲剪裁一些传统的窗纸,陈子豪便在旁边看。从7岁第一次拿起剪刀开始,陈子豪就再也放不下了,每天不剪个东西出来就睡不着觉。
  【同期】(河南剪纸艺人 陈子豪)谁家结婚了去了,你得给人家剪,剪了之后是个人情,这功夫都耽误在剪纸上了,地里草也长多深,后来好多人都说我,不要剪了,剪那干啥呢,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剪这你也是饿肚子,后来我就(是因为)喜欢这。
  因家庭变故,陈子豪在云南等多个省市漂泊了十年。从未放弃过理想的陈子豪,受人启发于2003年回到了河南。初到郑州陈子豪生活压力很大,以剪纸为生的他,每天晚上都会在街头摆地摊卖剪纸。
  【同期】(河南剪纸艺人 陈子豪)以前我就是,到云南一段时间,到那了之后,我开始剪的时候,就是给他们剪那个鞋上的花,衣服上的花,就剪了之后,贴到衣服上,在那呢有三四年,回到郑州,来到郑州了之后就是,在这租的房,也没有工作室,那时候我还没有工作室呢,就是经常摆地摊。
  经过几年的磨砺和积累,陈子豪参加了郑州市举办的剪纸大赛并获奖。随后,郑州的一些大学争相向陈子豪发出邀请,要给他举办剪纸作品展览。目前,陈子豪已是郑州大学文学院的特聘老师,定期为大学生传授剪纸技艺,他靠剪纸登上了大学讲台。
  【同期】(河南剪纸艺人 陈子豪)走进大学讲堂了之后,我一直想着就是,不管人家怎样说,自己要坚持下去,因为既然是喜欢这了,要坚持到底,我看这一辈子也改不了行了,这一生就是以剪纸为生了。
  不久前,陈子豪还代表河南剪纸出访斐济进行文化交流。目前,陈子豪的学生已经有200多个,全部都免费跟着他学习剪纸艺术,陈子豪对他们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剪纸艺术在他们的手中代代传承下去。
  记者 阚力 河南郑州报道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8 15:54 回覆:
武汉上演水下汉服秀 灵动飘逸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 邹浩 郑子颜 编辑 郭世浩) 责任编辑:【唐伟杰】
云鬓轻挽,裙裾飘飞,6月16日,在蔚蓝大海中,身着汉服的饲养工作人员首度下水与海底鱼群曼妙共舞……端午节期间,武汉海昌极地海洋公园为游客准备了汉文化演出、汉服饰体验、龙女送福、万鱼同贺端午等丰富多彩、极具海洋风情的端午活动。
-- i would be more interested in 水浒传(成书时间是在元末明初,生活细节却是 base on 明朝)写的北宋末年善水好汉 的水下宋服. i wonder any other dynasties described 水下服.
from baidu 一百单八将的结局如何?
...18.短命二郎阮小五:小二弟、小七兄,善水,最拿手的流行歌曲是“老子生在黄河边,不怕皇帝不怕天”。因为家贫与小二、小七参加了穷人的队伍,思想单纯、政治可靠。勇敢无畏、战斗力强。是一个有酒喝、有肉吃就可驱策的人物,为八位水军头领之一。
19. 活阎罗阮小七:阮氏三雄中最小的一个,但争强斗狠却不输于两个哥哥。曾在半夜与张横分拨偷袭过大刀关胜,为其所获。是征方腊后未死的少数几个头领之一。对招安后的革命形势认识不清,颇多微词;后因戏穿方腊的龙袍受到了政府十分严厉的批评与处分,被褫夺封号,回石碣村打鱼过活。后又上梁山怀旧,引出水浒后传上的一班人物。
20. 混江龙李俊:与穆弘兄弟、张顺兄弟、同为揭阳三霸,水上功夫十分了得,在梁山诸水军头领中坐头把交椅。曾两度救过宋江,一次后者险为李立做了人肉包子,一次差点着张横吃了板刀面。征方腊后,假称中风与童家兄弟隐去行踪,在水浒后传上有不凡表现。水军八头领之一。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8 15:59 回覆:

21. 船火儿张横:张顺之兄,水军八头领之一,初时在浔阳江中作杀人越货的买卖,凡是上了他的贼船的,要么吃混吞饭留一个充水的全尸,要么吃板刀面落得身首异处;是个只认钱不认人的主儿,若不是李俊热心,宋江几乎着了他的道儿,后携弟张顺一同上了梁山,但名声却不及其弟张顺来的响亮。
22. 浪里白条张顺:困在水中可停三五日,又长的一身白条肉,得此绰号。为救宋江的背痈几乎被同行宰杀,差点应了“打了一辈子的雁反被雀儿啄了眼”的老话。若非有幸被做了混吞饭留得性命,那里就请得了安道全救了宋江的命,那里还有他轰轰烈烈的故事。后在征方腊时死于杭州涌金门外护城河中,十分惨烈,却又应了“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句俗语。 ...

--quite missing when i was young reading many stories ...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07 16:40
泉州“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示馆:守护千年古刺桐印记

  【解说】经过半年的提升改造,设于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示馆,于国庆长假期间正式开馆,重现古刺桐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胜景,讲述历代泉州人守护古泉州印记的动人故事。当地时间10月5日,记者来到泉州海交馆实地探访。

  【解说】当天在展示馆内,不少市民及游客慕名而来参观。步入展馆序厅,“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古泉州(刺桐)史迹沙盘及对应图片联动播放,将参观者们带进一个穿越时空的特别旅程。

  【同期】杭州游客 楼聪慧

  因为小朋友比较喜欢交通工具,那我了解到这边有很多关于海上交通、有船只,小朋友可能会比较喜欢。

  【解说】专程与父母到泉州参观博物馆的南京大学文物鉴定专业研二学生胡咏婧认为,泉州海交馆的文物陈列、场景布置与文字介绍相得益彰,让她受益匪浅。

  【同期】南京大学文物鉴定专业 研二学生 胡咏婧

  泉州的话虽然之前是世界第一大港,但是后来我们对它的了解还是不是特别的精细。然后像这样到实地来看了博物馆然后再到城里的那些古代的那些遗迹去看一下的话,就可以让我们对整个它的这个海外贸易的规模内容,然后一些具体的文化交流的那种情况会有一些更好的了解。

  【解说】据了解,展示馆分为“向海而生”、“东方大港”、“多元荟萃”、“守护遗产”四个部分,通过文物、图板、电子图、电子触摸屏、视频、景箱、场景再现等形式进行展陈,勾勒出16个古泉州(刺桐)史迹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同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工作人员 吴秋雯

  现在我们除了说延续了以前以文物来说话的这种基础的展陈方式之外,还会多增加一些比如说像微缩景观,一些互动设备、触摸屏这样子。因为我们现在希望说大众来到博物馆,他们能第一时间就能看得懂博物馆,而不是说是仅限于学术人员。我们希望说博物馆能做得更通俗易懂一些。

  【同期】泉州市民 郑艺颖

  变化挺大的因为之前的、大部分就跟传统的一样就是文物都是直接陈列的,然后没有那么多的互动。就现在多了很多的视频展示还有游戏互动或者是一些电子交互的那种屏幕。之前看完之后、就是可只能看看,有一些可能停在文字表面理解,然后现在有一些电子交互的话,就会比较能知道这个东西到底在干嘛的。

  【解说】记者了解到,作为泉州海交馆重要组成的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与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也将逐步进行改造升级,最早将于明年元旦重新向公众开放,将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宗教更好地展现在公众眼前。

  记者 柯宁 福建泉州报道

--very good. And hope 泉州 still become top making the boats in the world.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0/04 11:21

观潮、祭月、拜兔爷……中秋节习俗知多少? 【编辑:孙静波】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上官云)今天是中秋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彩灯、月饼……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欢乐祥和氛围。其实,早在魏晋时期,民间就出现了中秋赏月的活动,到了宋朝,夜市还会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场、新酒上市……饮食可谓非常丰富。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月饼的身影。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传到民间,只是当时还不叫“月饼”,而是俗称“小饼”和“月团”。 发展至明朝,月饼成为中秋节节令食品,这一习俗也在民间彻底流传开来。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做成图案印在月饼上,更加惹人喜爱。
  到了清朝,月饼的制作技巧越来越高。《随园食单》记载“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读来令人垂涎欲滴。
  而且,如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卜状元”的习俗。简单说来,就是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放,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按照点数大小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取相应的月饼吃掉,其乐融融。
除了吃月饼以外,中秋节的习俗还有祭月、拜月、赏月、燃灯等。民俗专家萧放解释,拜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
  “那个时候,男女拜月的愿望不一样。男子一般希望科举考试能取得好功名,女子则希望能够拥有美丽容颜。”萧放说,随着习俗演变,明清以后才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由于地域原因,以拜月赏月为中心,各地中秋风俗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过去在北京,“兔爷”可算是过中秋的标配。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这么描写过:“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不止孩子们喜欢,大人也会拜拜兔爷求个吉利。

蝙蝠(amtrak) 於 2017-10-04 11:21 回覆:
除了吃月饼以外,中秋节的习俗还有祭月、拜月、赏月、燃灯等。民俗专家萧放解释,拜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
  “那个时候,男女拜月的愿望不一样。男子一般希望科举考试能取得好功名,女子则希望能够拥有美丽容颜。”萧放说,随着习俗演变,明清以后才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由于地域原因,以拜月赏月为中心,各地中秋风俗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过去在北京,“兔爷”可算是过中秋的标配。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这么描写过:“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 不止孩子们喜欢,大人也会拜拜兔爷求个吉利。
除了吃月饼以外,中秋节的习俗还有祭月、拜月、赏月、燃灯等。民俗专家萧放解释,拜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
古代,在浙江一带,观潮算得上是中秋时的一件盛事,据说,“中秋观潮”早在枚乘的《七发》中已有所记载,宋代大诗人苏轼创作的《八月十五看潮》诗中也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可知此风俗由来以久。
  “中秋节南北地区习俗差异不大,北方偏重亲人团聚,南方户外活动比较多。”萧放说,除了拜月、赏月之外,较为典型的民俗活动还有烧宝塔灯、放孔明灯,偷月亮菜等,一家人会在中秋当天团圆饮酒、吃新米饭,“此时,未来女婿上门送礼提亲”。
蝙蝠(amtrak) 於 2017-10-04 13:09 回覆:
【解说】兔首人身,背插护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这是北京传统手工艺品“兔儿爷”的经典形象。2017年国庆节期间,记者来到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忠强的“兔儿爷”店里进行探访。张忠强表示,“兔儿爷”是老北京人在中秋节时请进家门的吉祥物,未来他要为“兔儿爷”开一家体验式博物馆,传承“兔儿爷”文化。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从明代起,老北京人就有中秋节吃月饼、请“兔儿爷”的习俗,从而寓意平安吉祥。说起制作“兔儿爷”的初衷,53岁的张忠强表示,还要源于儿时的老北京记忆。

  【同期】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 张忠强

  儿时的记忆就是小玩意,找一些粘土泥,自己捏,捏完之后几个小朋友自己比,谁捏得像,还有一种游戏,摔小泥盆游戏,大家到处找胶泥,玩胶泥游戏,看谁赢得多,赢得多之后捏各种各样的小玩具,非常高兴,儿时的记忆就是我今天从事泥彩塑工作的动力和梦想。

  【解说】带着儿时的记忆,张忠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拜师学艺,成为了“兔儿爷”制作手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在案板上不断摔打加入棉花的泥土,按压成型,经过磨具粘合,“兔儿爷”的泥坯就这样塑造完成了。

  【同期】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 张忠强

  这是小令旗,“兔儿爷”的令旗,“单挑”,像这样一个小泥坯,经过七八天干燥以后再修坯打磨,上色,这是第一步完成了。

  【解说】张忠强表示,一个“兔儿爷”的制作完成要七八天的时间,虽然流水化的批量生产会提高制作效率,但传统手艺的韵味荡然无存。体现“兔儿爷”韵味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彩绘让“兔儿爷”的眉目间传情。随着时代的变化,“兔儿爷”的外在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同期】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 张忠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品种有三十多个品种了,还有十二生肖的,有“兔儿爷”还有“兔儿奶奶”,品种更加丰富了,但从造型和材料上来看呢,造型上有非常大的变化了,过去的“兔儿爷”面部表情比较威严,像二郎神似的,今天的“兔儿爷”比较可爱了,面部慈祥,甚至有些萌。

  【解说】坐象“兔儿爷”象征吉祥如意,坐虎“兔儿爷”象征事业兴旺,麒麟“兔儿爷”象征学业有成。每当中秋佳节,把这些具有浓浓寓意的“兔儿爷”请回家,是老北京的传统民俗。然而,让张忠强感到有些惋惜的是,承载了传统文化与寓意的“兔儿爷”的制作手艺却面临着即将失传的问题。

  【同期】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 张忠强

  这一坐得坐半天,很辛苦,手因为老弄泥很粗糙,没办法啊,它就是这样一个传统的工艺,传统的材料,老辈人就这么做,今天还这么做,没办法,所以现在面临着一个学习的人不多,从事制作的人不多,这么一个现象,所以也很着急。

  【解说】张忠强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仅有十几位老手艺人在从事“兔儿爷”的传统制作,为了缓解缺少传承人的现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招募了十几位学习“兔儿爷”制作的志愿者。未来,他还想办一个“兔儿爷”博物馆,让人们在体验兔儿爷制作的同时,还能将“兔儿爷”文化传承下去。

  【同期】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 张忠强

  现如今,国外的人到北京来,他要求做个“兔儿爷”。画个“兔儿爷”,我想啊,国外的人都重视本土文化了,我们为什么不更加珍惜呢,要开一家体验式的“兔儿爷”博物馆,这是我的梦想。

  【解说】张忠强说,他不仅想让更多的人在博物馆里体验“兔儿爷”制作的传统手艺,还要将“兔儿爷”带到世界文化的舞台,将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见习记者 刘媛媛 北京报道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30 14:52
贵州傩雕传承人收藏3000多副面具 自建面具博物馆

  【解说】在贵州安顺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有一座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面具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傩雕传承人秦发忠自己出资修建,因从小痴迷傩文化,收藏了近3000多副面具,并成功修建安顺首座屯堡傩雕艺术博物馆。近日,记者来到这座面具博物馆,并采访了这位喜爱面具的“傩痴”秦发忠。

  据了解,傩文化是古代中国农耕民族为了祭祀农神———傩神而创造出来的原始文化,其衍生出来的地戏被安顺屯堡人代代相传,屯堡人在演绎地戏时,都需要佩戴地戏面具。

  【同期】贵州安顺傩雕传承人 秦发忠

  游客到了我们屯堡里面来,你不仅仅只是看我们的山,我们的水,还要看我们屯堡的文化背景,和我们屯堡人所持有的这些,既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因此我建了这个馆。

  【解说】秦发忠告诉记者,屯堡地戏面具大都出自周官村雕刻工匠之手,每一副面具都需要长时间细心雕琢,每一个人物都需要参照古代战场历史英雄的相貌来制作,而人们在观看地戏表演时,却很少有人关注面具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符号和民俗寓意。

  【同期】贵州安顺傩雕传承人 秦发忠

  作为一个传承人,我们不仅仅说是通过我去游说,而是要(通过)一个固定的窗口,一个是展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技艺,第二个也是为想了解,走进我们安顺屯堡这些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这么一个认知了解,研究我们安顺这个屯堡文化和面具后面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平台。

  【解说】走入馆内,所见都是各种形态各异的傩雕面具,安顺地戏面具,仡佬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的傩戏面具、阳戏面具、以及撮泰吉面具等等。秦发忠介绍,整个博物馆以屯堡文化为中心,傩文化为辅,主要展示大明遗风的屯堡文化和古老的傩文化,以安顺屯堡地戏为主的面具艺术及相关史料。

  【同期】贵州安顺傩雕传承人 秦发忠

  从馆里面的话,它就以安顺的屯堡面具为准,拓展到贵州,乃至全国,乃至世界每个民族每个区域的代表,所有的这个馆里面,我现在珍藏的面具大概有将近3000面。

  【解说】秦发忠说,这个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展示文化的窗口,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傩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听他讲解每一个面具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记者 李婧 袁超 贵州安顺报道)

--i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stories about each 面具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符号和民俗寓意.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29 12:48

传统文化的回归 汉代周制婚礼再现上海金山  来源:东方网  编辑:左盛丹

  古朴的汉代礼服,典雅庄重的古典音乐,传统的汉式舞蹈…9月23日晚,一场古风古韵的汉代周制婚礼在上海金山万达广场盛大举行。

点击进入下一页

  当晚的万达广场舞台以典雅的红黑色为主色,烘托出祥和、喜悦、庄重的氛围。“三揖三让”“同牢礼”“合卺礼”“结发之礼”“盟约之礼”“ 执手之礼”,一连串的传统婚礼仪式逐一上演。

  这场热闹的中式婚礼,让在场的市民看得津津有味,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汉代婚俗文化的魅力。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南方寝饰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是南方寝饰&荣欣书院,借金山区旅游购物节做的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活动,活动旨在宣导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忙碌的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理解、接纳、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汉代周制婚礼,以典雅、尊贵、庄重为气韵,是中华传统家庭文化的起点,也是华夏民族经典文化传统的精粹。汉代周制婚礼以礼乐文明为根本,讲述着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有着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人文精神信仰,规范着现实生活中夫妇相处之道的核心义理。汉婚盟誓了两姓联姻的平等相敬,同时强调了对彼此、对家庭及对社会的责任。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今年南方寝饰举办的第二场婚俗演绎活动。从浙江瑞安到上海金山,南方寝饰为广大的人民呈现了两场不同凡响的婚俗文化。

  36年来,作为一家民族企业,南方寝饰始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喜庆床品专家与领导者作为自身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方向,致力于倡导和弘扬中国的喜文化精髓,南方寝饰始终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中华民族的立足之本,努力弘扬中国的传统喜文化,让中国的传统喜文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让世界体会到古老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文化的魅力,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河中源远流长,是南方寝饰持之以恒奋进的目标和方向。

--wish to see every our dynasty... hope soon can dig out 周朝,春秋战国,秦朝...and if possible even 夏禹商汤.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04 05:36
【解说】一声醒木响,57岁的李杞与其他襄垣鼓书艺人一开嗓,周围很快聚满观众,水泄不通。9月2日,在山西省长治市首届艺术节上,襄垣县展馆内的鼓书表演台前举步维艰。

  襄垣鼓书成型于明末清初,表演者少则四人,多则十余人,其中一人操办全套打击乐,多人弦乐伴奏。当天的表演队伍是极为精简的4人队伍,李杞在其中演奏全部打击乐器,包括快板、书鼓、镲、响锣、木鱼、鼓、醒木、脚蹬梆、高音锣和塌音锣等11种乐器。

  【同期】襄垣鼓书艺人 李杞:这个叫脚蹬梆,这个是镲,可以敲,也可以拍。这是书鼓,这叫响锣,这叫木鱼,这个是高调锣,这个是塌音锣,这个是醒木。

  【解说】其余几人演奏二胡、二把、胡胡等弦乐,鼓书艺人每个人都会演唱。

  【同期】襄垣鼓书艺人 李杞:襄垣鼓书作为一种击打乐器,一个人打八九十来个,能打十样,这是九样,自己打自己唱,像这个鼓书有三大件,二胡、二把、胡胡,现在去外面配一些电子琴呀,配一些新乐器呀,在非遗里面不配乐器,都是古用乐器。

  【解说】演唱襄垣鼓书的大多是盲人,而且均已年长,然而在表演中,他们却随音乐动作起伏,表演颇有激情,曲到高亢处声带嘶吼,被称为原生态摇滚乐。

  【同期】襄垣鼓书艺人 王爱华:唱是唱,凡是坐场的都能唱。比如说一个书,这个它是说那一段,分角色了,这个角色是我我就得唱,那个角色是他他就得唱,也能合唱,需要合唱的时候我们就合唱,需要分开唱的就分开唱。

  当天的表演10分钟一场,现场观众一直将他们层层围住。演奏空歇,不少老人始终站在台前,等待下一场开始。

  【同期】观众 段田有:像我们这个年龄想看也看不到,好不容易能看到,很珍贵的一种民间盲人艺术。这是一个古老文化,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年轻的一代看一看以前盲人怎么生存的,怎么表现艺术的,怎么为大众唱歌跳舞的。

  【解说】2008年,襄垣鼓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日里,这些老艺人们跋山涉水,四处传唱,希望这项百年传统技艺能够广为传播。

  记者 屈丽霞 山西长治报道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04 02:39
9月2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交榜村举办“抬狗节”民俗活动,吸引四乡八里的各族群众前往感受这一神秘的民族节日,学会感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抬狗节”于2015年被列入剑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抬狗节”是流传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交榜村独有的苗族民俗,旨在感谢狗曾经为他们的祖辈找到生命的水源,学会感恩,提倡万物平等。“抬狗节”期间,村民们给狗戴上小虎帽、穿上人制衣服,用特制的木凳抬上狗走村串寨,以示对狗的尊重。
蝙蝠(amtrak) 於 2017-09-04 03:31 回覆:
【解说】9月2日,贵州榕江摆王村苗族民众载歌载舞欢度古老节日“果意盘”,并以古老的传统仪式祭祀苗族祖先。

  当天,摆王村苗族民众开展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身着传统盛装的苗族同胞虔诚而认真的按照古老的仪式祭祀先祖。祭祀结束之后当地民众身着盛装,跟随着木鼓声和芦笙曲欢乐摆动庆祝节日。

  【现场声】

  【解说】“果意盘”是摆王村苗族的一项非常远古、久远的传统祭祖活动,目的是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同期】贵州榕江摆王村村民 麻国林

  这个节日以前是六月过,以前就是六月过,现在我们到贵州这个地方来,我们老人看他们辛苦,在六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过节,到了七月半谷子熟了,就开田,抓点鱼来过节。

  【同期】贵州榕江摆王村村民 吴忠亮

  果意盘是我们摆王村苗族的传统节日,果字是我们苗语中一种古老,非常远古,非常久远的意思,那么意盘在苗语的意思就是祭祖,祭祖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果意盘在我们苗族里面,在我们摆王村苗族里面就是非常远古,古老的传统的祭祖活动。

  【解说】摆王村的“果意盘”民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这节日每年都在过,有家庭、家族、群族等过节方式。以前每年的“果意盘”节都是各家各过,而此次该村是时隔了60年再次群族式过“果意盘”节。

  【同期】贵州榕江摆王村村民 吴忠亮

  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这个苗族文化完美的保存下去,因为我们现在搬进新村来,我们面临着一种失传的危机,那么为了把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的服饰还有我们民族的芦笙舞,为了把我们这些民族文化保存下去,通过举办这个节日,举办这次活动,汇聚大家一起来,让所有的老百姓意识到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更好的把我们传统的节日,民族文化更好的保存下去。

  (记者 李婧 贵州黔东南报道)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4 11:28 回覆:
苗、侗族非遗传承人走进台湾少数民族部落 交流“非遗”技艺

  【解说】当地时间9月12日,来自大陆贵州省的苗族、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台湾台东县的少数民族部落,与他们一起交流“非遗”技艺,歌舞互动。

  【现场声】课间铃声

  【解说】台东县介达小学位于台东县金峰乡正兴村,是一所以当地排湾族子弟学生为主的学校。当天上午,在学校操场上,学生们以一曲《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交流活动开场。

  来自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泥哨的传承人王登书,走上讲台,向学生们介绍苗族泥哨的制作技艺。苗族泥哨,工艺制作精美,生动传神,尤以十二生肖造型最富盛名。王登书给每一个同学一个泥哨的半成品,并指导他们为泥哨上色。一笔红色、一笔黄色,同学们认真的为泥哨的 “身体”勾画上五彩线条。泥哨上色完毕后,活泼好动的学生们,还不时相互“攀比”一下各自的作品。

  随后,鼓声和乐声响起,学生们献上了排湾族的民族舞蹈“勇士礼赞”。

  【现场】

  【解说】雄壮高昂的歌声,强劲利落的动作, 搭配孩子们颜色鲜艳的民族服饰,使得排湾族民族舞蹈“勇士礼赞”别具魅力。

  随后,贵州的非遗传承人们拿出自己的“绝活”轮番登场,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融为一体,演员在吹奏芦笙的同时,又做出高难度的杂技动作。侗族大歌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演员们身着侗族民族服饰,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引吭高歌,精彩的表演,不时引起学生们的惊叹和鼓掌。

  【同期】台东县金峰乡介达小学六年级学生 李永婕

  我觉得他们唱得很自然,没有音乐加进去,然后唱出来的声音又很清晰,又很自然,感觉就像在山野里面听他们合唱。

  【解说】学校的校长告诉记者,得知贵州的朋友们要来互动表演,孩子们非常高兴,这样的交流也加深了孩子们对贵州的了解。

  【同期】台东县介达小学校长 朱慧清

  很高兴,孩子们可以看到,不同族群,来自对岸也是少数民族的,来这边做一个深度的文化交流,对于这样的一个交流活动,让孩子,他的视野,走出课本,也许他听过贵州,他在课本上读过地理,他知道贵州,可是他没有亲眼去看到贵州的服饰,贵州的歌舞。所以今天来到现场,这样交流了以后,能够让孩子开拓视野。

  【解说】当天,四位“非遗”传承人还走进当地鲁凯族的住所,了解他们的民风民俗,并现场教授泥塑、刺绣等技法。

  入夜,排湾族的部落里,升起灯火,两地的朋友们载歌载舞,交流情谊。据介绍,此次交流活动,是第四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月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这也是这项活动首次组织两地少数民族的“非遗交流”。来自贵州的非遗传承人们走进台湾少数民族的学校、部落,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民族的歌舞、传承的文化和技艺。当天的交流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

  【同期】台湾台东县政府文化处 处长 钟青柏:

  我们非常乐意看到这样的发展,就是说两地的文化交流可以慢慢的深入到更基层社区和部落,我们发现了彼此在很多方方面面上相似,相亲的层面,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样的交流对于促进两地的认识跟情谊,是有非常积极正面的意义,那我们也非常期待,这样双方的交流可以更密切,更多方面的来举办,有机会我们也乐意到贵州走走看看,我相信我们找到很多共通的点。

  【同期】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 袁伟

  通过交流,才能够相互了解,只有交流以后才能建立友谊和感情,这个桥梁和纽带作用才能发挥,通过这次(交流),我觉得台湾和贵州,文化的发展好多东西是共通的,通过文化这个纽带,来把好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发扬下去,也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优势所在。

  记者 赵安源 台湾台东报道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03 06:52
上海玉佛禅寺大雄宝殿将“行走”30米 为观音殿腾地 ...专家称建筑物移位是不得已的保护手段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所教授卢文胜曾参与多个建筑物移位工程,包括著名的上海音乐厅平移。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中国在建筑移位总体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目前对于国内其他历史建筑,只要做好结构加固,他认为几乎不存在技术障碍。

  玉佛禅寺此类中式砖木建筑,与西洋建筑用材、结构都有很大差异,卢文胜认为,不论是哪种风格的建筑,实施移位不简单。“移位技术是特殊技术,对每一个要移位的建筑都要把脉诊断,针对性处理。”他说,也有过一些移位中建筑物倒塌的案例,原因就是没有真正保护好结构的安全。

  目前,针对历史建筑移位,民间仍存在争议。著名古建筑研究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就曾表示,不太赞成将历史建筑物进行平移,因为一旦区域环境发生改变,历史建筑的价值量就会减弱。

  卢文胜对此表示理解,他认为建筑物移位是保护建筑的特殊手段,不能当作普遍手段。“在城市建设中,有的建筑不移走就只能拆了。移位是万不得已的保护手段,不能认为有了这项技术,就可以随便移走建筑物。”

--indeed if  there is a 万不得已的移位 for 保护手段, then should not 随便移. an antique 建筑 can be survived must have some reasons including 风水地. the new 观音殿 if it is 玉佛禅寺 tries to attract more belivers visiting then can build it in that 移位 place.

however I just hope the antique building woudn't be damaged by  移位.  观音 is our chinese god I am not against at all.

玉佛禅寺大雄宝殿

  玉佛禅寺发端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上海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佛教寺院。

  1882年,浙江普陀山慧根法师朝圣印度,途经缅甸,回国途中经过上海,留下了白玉雕就的释迦牟尼坐像及卧像各一尊,并募款在江湾建寺供奉。

  1918年起,可成法师在现址兴建新寺,历时六年,建成玉佛禅寺。殿宇结构遵循宋代建筑规范,气势宏伟。百年来,香火鼎盛。

  整体平移的大雄宝殿,是玉佛禅寺第二进殿堂。大殿呈矩形平面,东西向24米、南北向18.34米,殿高18.2米,占地面积约450余平方米。

  大殿为传统砖木结构,殿内中央供奉着三尊泥塑大佛,佛高4米。大佛背面是大型海岛观音壁塑,殿内两旁是二十诸天像,神态各异。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伟

--my father has a 牌位 in 玉佛禅寺, and got impression during the 大师 did 法 the windows would open/close made a big noice. I did try to see any machine controlled it but can't find.

And later the 大师 noded his head on me... I almost wanted to ask hime questions but no chance...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27 12:31
浓缩的传承:探访福建泉港古福船制作技艺传承人

  【解说】当地时间8月26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福建泉州泉港区峰尾镇的大福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在其展厅内,双桅福船、九桅郑和宝船、三桅郑成功宝船……从元代到清初,从二三十米长的民用福船到最长44丈(约145米)的郑和宝船,这些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古船,如今却在这里相聚。

  【解说】据了解,该公司负责人刘祖博是峰尾本地人,打小在海边长大。小时候,他喜欢看父亲修船。那飘扬的风帆、高昂的船首,黑白分明的“龙目”,都深深地印在刘祖博的心中。

  【同期】泉州市大福股船模制作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祖博

  小时候因为整天够跟着老爸,在海边看他老人家在造船。我们小的时候,多多少少有受到熏陶,感觉说自己长大了,也要造一艘自己的船,那个成就感那种作品,自己的东西。那等长大了,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想,(也为了)圆了老爸他们一个心愿,所以说从那个工艺美术雕刻学校毕业后,就专门做这个船模。以这个造大船的那个形式、那个技艺,来传承制作这个船模,把这个技艺以船模的形式来制作、传承延续下去。

  【解说】船首点龙目,首尖,尾宽,船体高大,甲板宽平,内具水密隔舱……船模作坊的工作台上,一艘艘福船船模扬帆排列,似乎要驶向蔚蓝的大海。刘祖博告诉记者,制作一艘带有水密隔舱内构的船模基本要靠手工,制作起来费时费力。时下,会造福船的师傅不多,会制作船模的工艺师也不多了。

  【同期】泉州市大福股船模制作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祖博

  毕竟现在传统的手工艺,现在年轻一代要学的相对会比较少,他的心态会比较急躁,不像我们以前那个能静下心来做什么事情,相对也不会那么能吃苦,是这样。所以说年轻一代要学这个的人相对比较少了。但是我们也在争取,感觉说像这个的技艺能不能融入大学的选修课程当中去,让下一代、不要说当成是他的一份工作、一个职业,当成他的业余的爱好来选修,来发扬下去。

  【解说】刘祖博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他们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保持传统精神、技法核心不变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开发出了古船模型伴手礼,古船模型浮雕、半圆雕工艺品等多种产品。

  【同期】泉州市大福股船模制作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祖博

  特别那个近五、六年来,我们都加大力度研发一些比较创新创意的那个新的那个船模作品,就是围绕着古船文化、福船文化等等,来多元挖掘新的创新创意的作品。创新的东西,不是说瞎弄瞎搞,也是在围绕着传统的技艺的这个基础上面,加以延伸来创新创意。不是瞎弄,不是异想天开乱想的。也有在这个传统的技艺,这个灵魂的东西有融入进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面然后再加以创新创意。

  【解说】在采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刘祖博对古船制作技艺的深厚感情。虽然潜藏着对技艺传承的隐忧,但他仍然满怀希望,相信人们能够发现它的价值,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项传统的制作技艺能够再次焕发生机。

  记者 柯宁 福建泉州报道

蝙蝠(amtrak) 於 2017-09-18 08:07 回覆:
福建复兴建盏:宋风流韵引海外华媒关注 ... 记者 林春茵 张丽君

  “武夷山下,感受宋代雅集,品味失传了八百多年的宋代点茶。”香港《明报》总主笔马玲15日微信朋友圈中,详细地描述宋代点茶冲泡手法之后,盖棺定论:“喝之味道甚美”。

  以复古手法冲泡的茶汤,泡沫浓厚,攀咬住茶碗碗沿。这种饮茶方法流行于宋代,为凸显茶汤泡沫之莹亮如雪,茶具往往以黑釉为佳。马玲在朋友圈中进行科普:当年,宋徽宗最为喜爱福建建窑建盏“色深意幽”,还曾为之著书立说。

  当天,作为第九届海外华文媒体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8家华文媒体上百位代表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参访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据南平市委书记袁毅介绍,南平多草木,中国每10根竹子中就有1根产自当地,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岩茶举世闻名;伴随茶文化而生,“建窑建盏”名列宋代八大瓷之一,成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日前在厦门金砖会晤中,也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近年来,福建复兴建盏方兴未艾。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建盏艺术水平全面提升。借助“一带一路”,更有向海外市场输出的趋向。

  在“春盏”窑,华文媒体代表们难掩兴奋地守在1300摄氏度的土窑前,等候建盏师傅谢松青开窑。铁皮盖缓缓打开,入行20余年的谢师傅只扫了一眼,就判断“没有正品,全部失败”。

  对于匠师们而言,一个月、半年或更久都烧不出一个满意的正品,是家常便饭。耗经洗泥、上釉、回温等13道工序才出炉的建盏,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釉面的油滴、兔毫或鹧鸪等各种斑纹产生变化,甚至全部归隐于毫无价值的黑釉。

  电窑出现后,自宋代流传的柴烧窑配方需要进行改良,这种创新前无古人。“对于我们这辈匠师,最缺的不是资金、热情、市场,而是经验。”43岁的建盏师傅李德福说。当地一位同时兼为建盏和古法印刷术“建本”传承人的夏仔勇告诉记者,建盏复兴之路需要极大的耐心。他举例,建盏釉由草木灰和当地风化红土混合而成,多烧两根竹子或红土碾粉颗粒粗一点点,都会带来斑纹的“巨变”,至于窑温,更需要在1300摄氏度上进行个位数微调。

  曾经两年烧不出一只正品的饶文星爱盏成痴,每个生活细节都能唤起他对烧窑的反思。他从煲汤中体会“釉在盏面上的沸腾”,进而解决了困扰一年有余的建盏口沿干涩难题。

  谢松春也仍在孜孜求索建盏器具变革:“建盏的盏型流传数百年不变,是因为技艺和材质的限制,但尽管难度极大,我们仍探索从茶具到高端餐具的变化。这是产业发展方向。”在建窑遗址建阳水吉镇青田村长大的李德福,把这种“痴”,理解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从小我们在山头上随处可见宋瓷的碎片胎体,那种精美过多少年都没法模糊,如果我们今天烧不出,是非常的遗憾。”他说。

  建盏师傅沈学东积累了近二十年销售经验,2007年转而烧窑。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催热武夷山岩茶海外重新飘香,从而带动建盏复兴。目前,建盏正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已抱团前往日本、中东、美国、印尼等地办展。“这正是建盏复兴与众不同之处:传统技艺的传承并非曲高和寡,而是紧密结合市场。”

  中国电子商务和融媒体的蓬勃发展,更为建盏复兴之路带来利好。“90”后的“新丁”蔡涛告诉记者,他正借助电子商务瞄准海外市场。已成“网红”的周强则使用直播平台,和“粉丝”们经历每次开窑的酸甜苦辣。多位海外华媒负责人表示,海外华媒亦有责任思考承担国粹建盏的传承。意大利侨网总编王卫平认为,意大利瓷技艺精湛,可推动意大利瓷与建盏联袂做展,在异国艺术比照中相互提升。

  加拿大星星生活、星网、超级生活创办人袁志强指出,国家或民间应力促海外建盏精品回流,并促成回流品返建阳展览或收藏,提升建阳当地匠师眼界学识。

  “建盏它作为御供,对品质坚持固守,方成为国宝。现代人追求雅致和文化品位,建盏仍可雄踞细分市场。”香港《紫荆》杂志社长杨勇说,武夷山正在打造养生健康产业,可依托茶文化挖掘古代养生茶粉饮茶方式,以健康产业链带动建盏发展。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