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海经》与“海洋意识”:中国人的海洋文学起源
2018/02/03 18:24:59瀏覽285|回應5|推薦1

《山海经》与“海洋意识”:中国人的海洋文学起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司聃 【编辑:李季】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师

《山海经》与“海洋意识”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亚细亚诸国的人民虽然也以大海为界,却并未享受海洋赋予的文明:“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黑格尔的观点未免有些偏颇——诚然,横向对比西方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海洋的作品不甚丰富——诸种因素累积形成中华文化圈与海洋的疏离,除去主体民族汉民族农耕性较强的大陆性文化因素外,亦有学者认为这与后世的海禁相关。而在上古社会,就彼时中国人口构成而言,农耕人口与游牧人口占据相当比例,生活在滨海地带以及近海岛屿的人口较少;就地理环境而言,海洋远离中土,属于中土先民眼中的异域,与中原诸国度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阻隔,先民们在面对大海这一意象时,无论是从空间距离还是时间深度,都显得无法丈量。纵然如此,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文学作品中便已有对海中岛屿及居民的幻想描述,这些对海洋的神性幻想,又以《山海经》所描述为最多。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山海经》可称得上是独特的一部,其成书年代大约是自战国至汉初。顾名思义,《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录上古先民们眼中的世界,其中有数量相当的神话故事,成为中国神话的源头之一。袁珂先生为《山海经》校注,称赞其为“非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山海经》共十八卷,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中将《山海经》分为《山经》与《海经》,所谓“《山海经》之名,未知所始。今按《五藏山经》,是名《山经》,汉人往往称之。《海外经》已下,当为《海经》,合名《山海经》,或是向、秀所题”。这种观念一直被后世学者所沿用,袁珂先生亦认同此观念:“《海外经》以下各篇,主要是说海,就连郭璞作注时收录进去的《荒经》以下五篇,主要也说的是海,自然该称《海经》。所以从外壳结构将此书区分为《山经》和《海经》。”《山海经》中有大量涉及海洋的文字内容,主要分布在《海外经》《大荒经》及《海内经》中。
  远国异民式的海上奇闻
  《山海经》中的海洋叙事,主要体现在远国异民式的奇闻传说。对安土重迁的中原先民来说,海洋与陆地有着明显差异,属于超越常识与经验之外的世界。浩瀚辽阔、一望无垠的海洋使得人们可以在想象空间中遨游,而诸种海洋生物的玄妙不可知又令人滋生无尽幻想。直至东汉末年的《释名》一书,仍将“海”解释为“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如晦也”,反映出古人对海洋的认知,往往伴随着因隔膜而产生的负面情感。
  《山海经》虽然对海洋的描摹较粗浅,有时显得偏于刻板及静态,却依旧记录下了“大人之国”“小人之国”“君子之国”等海外国度并佐以丰富想象,其中所提及的诸多岛民,皆有异常之相,如“大人之市在海中”,“海中有张弘之国,食鱼,使四鸟”。而海中还有许多神奇之物,陵鱼长着人面,有手足,却是鱼身;流传千载的鲛人传说也始自于此,《海内南经》有“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的记载;《大荒西经》亦记“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屡有人鱼形象出现,究其源头,自是源于《山海经》中的人面鱼身传说。可见海洋已不仅作为自然环境以供状物描摹,还同海洋中的生物一起构成了特殊意象。
纵然对这些海中方国的描述瑰丽而奇幻,但这些远国异人的传说却并非是先民们纯粹的虚构与幻想,而是建立在传闻基础上的地理志与民族志。见证者们将自己所见所闻转述与他人,构成了《山海经》中奇幻的海洋世界,在对海外民族的描摹中,透露着先民们朴素的地理观与世界观。
  海域观念与海洋之神
  海域观念与海洋之神的确立亦是《山海经》海洋叙事中重要的一点。中国的地理结构为“内陆外海”型,腹地广阔,无内海切割,原始思维影响下,中原人将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所谓中央之国。四海观念因此衍生,文献中最早出现“四海”一词的是《尚书》与《诗经》,但此处的“海”,并非自然意义上的海洋。至《山海经》,四海与海洋息息相关,《海内东经》曰“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可见《山海经》中的海,其所指乃是江河汇聚而成的海洋概念。
  四海观念的确立,使掌管四海之神随之应运而生。《大荒东经》记有“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为海神。”《大荒西经》曰:“西海郩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在《大荒南经》的记载中,南海神亦有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为不廷胡余;《海外北经》云:“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由此可知,《山海经》中已明确出现四海之神的名字、外在特征及相应的神仙谱系。以东西南北为序,海神分别是禺虢、弇兹、不廷胡余、禺疆(亦作禺强、禺京);形态多半人半兽,以蛇为饰。在后世的发展中,四海之神的观念得以延续,但其名号有所改变,继而形象特征也逐渐人格化,成为广为人知的神灵。
  诚然,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早期文学作品中,海洋多只属于叙事的时空背景,中或掺杂创作主体的瑰丽想象,然而始终指向志人志怪。细究其因,大约有以下两点:其一,上古时期的航海技术不甚发达,安土重迁的中土居民对海洋世界缺乏了解,沿海居民的航海活动也大致处于原始航海阶段,少有远海探险的记录留存。因此,人们对海洋世界多有主观臆测,将之虚构成有神人居焉的地方;其二,上古时期遗留下的文学作品皆是言简意赅的短小之貌,囿于篇幅,无法对之作深刻复杂的描述,因此遗留下的涉海故事远不如后世丰富。
  在后世的社会发展中,海洋及海上群体逐渐进入国人视域,成为中原居民经验范畴内的事物,佛经故事传入后,以海洋为背景的传奇志怪数量亦迅速增加。纵然如此,《山海经》对中国海洋文学依旧有特殊意义,后世的海洋小说多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与影响。上古时期的农耕先民们曾向远处的海域眺望,猜想陆地尽头是什么模样,他们开启了民族对海洋叙事的篇章,在幻想中建构远国异民的思维体系,才有了煮海的张生,新罗的长人,海岛中谜一样的女子……中国人的海洋文学起源自此,又在后世衍生出动人的篇章。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trak&aid=110120253

 回應文章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6/14 01:05

巫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从事祈祷、占卜活动的职业,以职业为氏。上古时候有一种专门从事祈祷,祭祀,占卜活动的职业,叫作巫人。巫人在古代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受到王族显贵和一般百姓的尊崇。巫人还常常管理天文,医术,算术方面的事情,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
--one of my elementary school classmate 巫姓, unfortunately long time ago lost contact not expect have any chance to know him.
乐姓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乐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周时期,有负责演奏典乐的大司乐、有具体演奏音乐的乐人、有负责礼乐的大乐正、有管理乐人的小乐正,这些官吏和专业职务人员,统称为“乐正”。 小乐正为大乐正的副理,大乐正为普通乐官之长,不但掌管普通乐人,还负责整个王朝的礼教之事。在典籍《礼记·王制》中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郑姓,郑字 左边,郑,本来左边都是 “奠”字 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
--the three more or less related. our dirty 台獨 bastards can't dispute with me then wiped off 郑成功 in taiwan's history. let us kicked off  台獨 bastards asap.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4 01:36 回覆:
四术
1.诗、书、礼、乐四种经术。
《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宋书·文帝纪》:“故诏以三德,崇以四术,用能纳诸义方,致之轨度。”
《通典·选举一》:“诗、书、礼、乐,谓之四术。四术既修,九年大成。”
2.治国的四种方法。
《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治道·四术》。
3.指四方的通道。
《文选·左思<咏史>诗之四》:“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李善 注引《广雅》:“术,道也。”
4.中国古代四术是指:农术、算术、卜术和房术。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6/11 19:50

你读书多,认认《山海经》中的神鸟异禽 from 百家号《写乎》【作者简介】润芳,原名申芳玲,教师一枚,兴趣广泛,无事宅家,养花饲狗,率性固执,豪爽仗义,人送外号“独行侠”。

长妈妈送给童年的鲁迅一套绘图的《山海经》,是儿时鲁迅眼里“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孩子的世界是简单而烂漫的,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山海经》的确是一本宝书。书中的奇花异石、异鸟怪兽,亦真亦幻,正合了孩子的心。
《山海经》中究竟有多少异鸟珍禽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循着古人的笔触,走进东西南北山水中,看神鸟异禽,感悠悠古意。
《南山经》东起今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部。包括浙、赣、闽、粤、湘五省。
1、尚鸟鵩(shangfu),三头,六目,六足,三翼,真担心怎么飞得起来?吃了此鸟肉,不会感到瞌睡,不想睡觉。
2、灌灌,居青丘山,“状如鸠,音若呵,佩之不惑。”这种鸟长得像斑鸠,啼叫时,好像在咒骂人。据说人佩戴它的羽毛可以避免被妖气迷惑。
倘若真有这样一只鸟,与人不得不吵架时,可以免于开口,只让灌灌啼叫就行,省了多少气力。如果当初给殷纣王佩上一片灌灌鸟羽,是否就能避免被妲己的妖气所惑?然而,鸟虫百兽连同人都是赖女娲娘娘之手赋予生命,女神让殷纣亡,恐怕插上一支羽毛也无济于事。

3、瞿如,不像鸟名,倒像一个女人的名字。人面,白头,三只脚,怪鸟也。鸣叫时像呼唤自己的名字。居祷过山。
4、丹穴山上栖凤皇。凤皇,“状如鸡,五彩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鹰文曰仁,腹文曰信。”“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凤凰的“凰”最初是皇天后土的“皇”,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为雄,“凰”为雌,和鸳鸯、麒麟一样雌雄统称。小时候看过一出戏《三凤求凰》,后来凤却演变为帝后的象征。
凤凰生性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梧桐不栖。俗语“家有梧桐招凤凰。”但也不尽然,凤凰有五德“德义礼仁信”,有了梧桐,没这五德,也招不来凤凰。
凤凰是神鸟,象征着祥瑞,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和平安宁。“凤鸣岐山”西周兴。
《红楼梦》中,名字与凤凰有关的有四位女性。第一个就是王熙凤,这个名字吉祥高贵,是一个典型的男性名字。王熙凤打小假充男儿养,机敏刚强,“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红楼梦》五十四回女先儿说了一段书《凤求鸾》,男主角就叫王熙凤。贾珍的小妾佩凤、偕鸾,这名字是一对。还有一位是贾府远房同族的一个女孩子——喜鸾,贾母很喜欢这个孩子,曾留喜鸾在大观园玩耍留宿。在众人眼里,贾宝玉是贾府的凤凰。“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林黛玉住的潇湘馆题名“有凤来仪”。但是凤凰未给贾府带来祥瑞,只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1 19:51 回覆:
5、颙,栖息在令丘山中,有着人一样的面孔,四只眼睛,还长着耳朵。鸣叫时的声音好像呼唤自己的名字。这种鸟像猫头鹰一样,夜间出来活动。据说颙鸟一旦出现,天下便会发生很大的旱情。
《西山经》东起山西,南起陕西、甘肃的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
6、(tong)渠,栖息在松果山(属秦岭山系),外形像山鸡,有着黑色的羽毛,红色的爪子。这种鸟的油可以治皮肤皴裂。
7、赤彆(bie),小华山(今少华山)上多赤彆鸟,此鸟喷出的一种液体能灭火。大约和美洲的灭火鸟很像。今天少华山恐怕已经看不到这种鸟。
8、鴖,栖息在少华山西边八十里的符禺山上,样子像俗名叫“钓鱼郎”的翠鸟,长着鲜红的嘴,也有防火能力。
9、肥遗,栖息在英山之上。有着黄色的羽毛,红色的嘴,样子很像鹌鹑。吃了肥遗肉,能防治可怕的麻风病;这种鸟还能杀毒虫。
浑夕山有一种蛇也叫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10、尸鸠,名字很奇怪,但实际上就是我们熟悉的布谷鸟。上古时南山(即西安市南的终南山)上数量最多的鸟就是尸鸠。
11、栎,看这名以为是树,却是天帝山中的一种鸟。栎鸟大小像鹌鹑,羽毛有黑色的花纹,只在颈上有一圈红色羽毛。吃了栎鸟肉,痔疮就好了。这倒简便,不用动刀抹药,可现时即便栎鸟还有,也不能吃了。
12、鸮(xiao),这个鸮就是我们熟悉的鹦鹉。黄山(不是今安徽黄山)多鸮鸟。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1 19:52 回覆:
13、鸓(lei),栖在翠山上,大小和喜鹊差不多,有着红黑色的羽毛,两个头,四只爪子。鸓鸟也能防御火灾,是山林的保护神。
14、鸾鸟,和凤凰是一类,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象征祥瑞。
15、凫傒,因声得名。体型像大公鸡,但面孔像人,栖息在多白银玉石的鹿台山中。每当凫傒鸟出现,预示着会发生战争。
16、罗罗鸟,栖息在莱山中,这种鸟很凶猛——吃人。
17、大鹗,就是善捕鱼的鱼鹰,相传是被黄帝杀掉的钦鴄所化。它一出现,预示会有战事。鵔鸟,体型像老鹰,羽毛有黄色花纹,爪子是红色的,嘴直直的,叫声像天鹅。它出现在哪个郡邑,那个地方就会出现大旱。相传钟山山神的儿子鼓被黄帝杀死,化而为鵔鸟。
18、胜遇,看这个名,谁能想到是种鸟?它是一种像野鸡的鸟,有着红色的羽毛,长长的尾巴,叫起来像鹿鸣,喜欢吃鱼。栖息在玉山中,“见(xian)则其国大水”。古人认为,此鸟一出现,天下会发生水灾。
19、鸱,这种鸟长得很奇特,一头三身,样子像鵅(像鹰的一种鸟)。三危山真正的鸟神是三青鸟,这是一种神鸟,专为王母娘娘取送食物。
20、鵸余鸟(qiyu),居翼望山,大小如乌鸦,三头六尾。这种奇特的鸟喜欢笑,很有喜感。古人认为吃了它的肉,能逢凶化吉,不做噩梦。
21、当扈,这种鸟名字奇怪,飞翔也奇,不用翅膀,靠脸上的长须毛。样子像野鸡,据说人吃了当扈肉,不会得眩晕症。
22、盂山鸟多白雉和白翟。这座山不但鸟多白色,兽也多白色。山上少林木。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1 19:52 回覆:
23、白於山多鸮鸟。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
24、带山上的鵸余鸟与翼望山鵸余鸟是同名异鸟,带山的鵸余鸟有五彩的羽毛,雌雄同体,吃了此鸟肉不会得痈疽病。
25、涿光山上多蕃鸟。有鸟类学家认为,蕃鸟可能是猫头鹰一类的鸟。
26、寓鸟,类似蝙蝠的小飞禽。居虢山。别看它小,却能避免发生战争。
27、竦斯,又是一种因声得名的鸟。栖息在灌题山。大小如雌野鸡,面孔像人,一见到人就跳跃。这鸟估计很活泼不怕人。
28、县雍山多白翟和白鸟。白翟是一种白色羽毛的翠鸟;白,古人认为是白翰鸟。
29、嚣,看到这个字,你能联想到鸟吗?嚣长得像夸父(奇),四只翅膀(应是复翼),一只眼睛,尾巴像狗尾,叫声像喜鹊。古人认为吃了这种鸟的肉,可以治疗腹痛和腹泻。
30、鶌鶋,居马成山。这种鸟长得像乌鸦,头白身青,黄色的爪子。据说吃了鶌鶋肉人不会感到饥饿,也不会得健忘症。如果连烦恼痛苦都忘不了,岂不麻烦?
31、像蛇,不是蛇,是大小像雌野鸡一样的鸟,因声得名。这种鸟雌雄同体,身被五彩羽毛。居阳山。
32、酸与,名字怪,长得也怪(吓死人那种)。样子像蛇,四翼,六目,三足。这种鸟的名字还是因声得名。看来古人给许多鸟兽命名都是根据它们的叫声。它出现的地方,就会发生恐慌(不慌才怪)。
33、鸪,居小侯山,样子像乌鸦,羽毛白色,据说食此鸟能治疗眼花。
34、黄鸟,栖轩辕山,样子像枭,头上的羽毛是白色的,体型比鸽子略小。据说吃了黄鸟肉,人不生嫉妒之心。不仅《红楼梦》中夏金桂应吃点黄鸟肉,皇上后宫的妃嫔要吃黄鸟肉,爱生嫉妒心的男女都应吃点,生活会简单许多。
“交交黄鸟,止于棘。”此黄鸟是彼黄鸟乎?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1 19:53 回覆:
35、精卫鸟,这是一只独一无二的神鸟,栖息在发鸠山中。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一天去东海游玩,淹没于波涛之中,变成精卫鸟,立誓衔西山之木石,填塞东海。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我们看到两个大写的字“不服”。
36、鶹,饶山之中多鸺鹠。鸺鹠也叫横纹小鸮,猫头鹰的一种。昼伏夜出,俗称“夜猫子”。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
37、鵹鶘,即鹈鹕鸟,也叫珈蓝鸟、淘河鸟、塘鸟。是一种巨型鸟,体长可达2米,有宽大的翅膀,羽毛多白色。古人认为这种鸟一出现,这个国家会有水土工程的劳役。
38、鬿雀,栖于北号山,样子像鸡,头白色,爪子像虎爪,会吃人。老虎人都能打死,区区大小如鸡的鸟,怎么吃人?
《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沿。
39、鴐鸟,俗称野鹅。青要山上多野鹅。青要山是黄帝的密宫,是一座神山。适合女子居住。山上还有一种鸟叫鴢,样子像野鸭,青色的羽毛,红色的眼睛,红色的尾巴。据说女人吃了鴢鸟肉,很容易受孕生子。
40、首山中的机谷多(dai)鸟,状如枭而三目,有耳,叫声像鹿鸣。人吃了这种鸟肉能治疗湿气病。
41、白鷮,也叫鷮雉,样子像野鸡,尾巴比较长,常常一边飞行一边鸣叫。翟,就是野鸡。鸩鸟,传说是一种身体有毒的鸟,大小如鹰,羽毛紫绿色,长脖子,红嘴巴,喜欢吃毒蝮蛇的头(想想都觉得恐怖)。这三种鸟都生活在女几山。
42、岷山多翰鸟、锦鸡。翰鸟,就是上文所说白翰鸟,一种野鸡。
43、跂踵,又一个云山雾罩的名字,谁能与鸟联系起来?这种鸟很像猫头鹰,一只脚,有猪一样的尾巴。跂踵鸟出现,预示着有瘟疫发生。
44、鸜鹆,就是会说人话的八哥鸟。又原山上多八哥,衡山上也多八哥。
45、鸩,和上文女几山的毒鸩鸟不是一种鸟,此鸟喜食臭虫,样子像野鸡。
46、青耕,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这种鸟外形大小如同喜鹊,青色的羽毛,白嘴白眼白尾巴,很清爽的鸟。古人认为此鸟可以用来抵御瘟疫。
47、鵌,体型如乌鸦,足红色。人们利用鵌鸟可以防御火灾。
48、洞庭山中多怪鸟。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居于此山中。
《海外南经》
49、比翼鸟,这是大名鼎鼎的爱情鸟。这种鸟很奇特,每只鸟只有一只翅膀,必须两只鸟在一起同时起飞,才能飞起来。一青一红,对对齐飞,那景象不要太美啊!比翼齐飞就是这么来的。
《海外西经》
50、奇肱国有一种双头鸟,羽毛红黄色,常栖息在人们的身旁。这个习惯很像宠物。
《海内西经》
51、树鸟,栖于绛树,六个头,怪鸟也。鶽,雕鹰类猛禽,善飞翔。诵鸟,不知何种禽鸟。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6/10 06:57

三辰五星三统五行

三辰 天文名词
1.指日、月、星。
《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杜预 注:“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瀆之纪于地。”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四序相盛衰,三辰运光魄。”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黄庭内景经·五行》:“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注:“《玄妙经》云: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
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复返。’

《史记十天宫书》云:“为天数者,必通三五”。在古代天文学中,三与五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数字。三辰,即日、月、星这“三个显著的天体,
五星,即金、木、水、火、土这五个最明亮的最重要的星。
根据天地相应的思想,古人认为天上有三辰五星,地上就存在着三统五行,这就是“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而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的认识沦。“三统”说在汉代已很盛行,汉代大儒董仲舒力倡“三统”说。这种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汉代社会。它认为天道终而复始,黑、白、赤三统循环往复,
夏朝为黑统,以寅月(正月)为五月,
商朝为白统,以丑月(夏历十二月)为正月,
周朝为赤统,以子月(夏历十一月)为正月,
认为替代周朝韵又当为黑统,用夏历,如此循环不已,每个朝代之始,都应循例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意。
“三统”说用神学理论体系为封建王朝服务,《白虎通义》中,将这种理论体系作了更加详尽的发挥和渲染。依照此说,在必要时就得改朝换代。所以,汉代就发生了眭弘、盖宽先后劝汉昭帝、汉宣帝让位贤人的史实。汉瓦当图案中的三气纹正是“三统”说的历史见证。“三统”论反映在瓦当上,可见古代瓦当图案的思想性及政治色彩是多么浓厚,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古代匠师只用了三个简单而抽象的气纹就表现了如此重大的命题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1 19:48 回覆:

觋(音席 xi) :字从巫,从见。“见”意为“让人看到”,引申为“大街小巷都可看到”。“巫”指以神秘法术替人消灾怯难为职业的人。“巫”与见联合起来表示“走街穿巷的巫师”。 古汉语,意指“男巫”.

说明:“巫”从字面上看,并不分男女。如古有“巫咸”,据记载,他生活在商代,老家在江苏南部,是男人。同样,“觋”从字面上看,也不分男女。“巫”与“觋”的区分,只是一个出远门谋生,即“出差”在外,一个在居住地谋生。从性别来讲,当然是男人出差比较方便。所以,“觋”可以定义为“男巫”。当然,女人要是女扮男装,也能安全地云游谋生。但这种情况毕竟少见。所以,“巫”,即不在各地走街穿巷的巫师,而是在本地就近提供法术服务的巫师,一般是女性.

名称由来:通灵人的称呼多种多样。在古代,通灵的男性叫做觋,女性叫做巫;在宗教学上,又叫禁厌师、医巫、术士;圣经上称为祭师、先知、天使和圣者;一些地方则习惯叫做灵媒、萨满(SHAMAN)。

《周礼·春官·神仕》:“凡以神仕者,掌三辰之法,以犹鬼神示之居。”

贾公彦疏:“按:《外传》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地位次主之度与此文合,故知此神仕是巫……言‘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者,男子阳,有两称,名巫、名觋。女子阴,不变,直名巫,无觋称。”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2 07:02 回覆:

中国古代方术丛书-中国古代命学-图书价格:19.20-综合类、其他类图.. ..《山海经》的天命观...

...从最早的殷墟甲骨文直到清代的文献,其中都不乏有命运的踪迹。在浩瀚古籍中,笔者挑选比较原始、古朴的《山海经》为例,简略谈一下算命术的源头。《山海经》,自古号称奇书,风格独特,内容十分丰富,含有中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矿产、动物、植物、医学、宗教等多方面资料,既有原始社会的渔猎活动,也涉及到文明社会的农作生涯,所以整部书应该是战国时代成型的。《山海经》字里行间虽然不曾有“命运”两字,然而,却蕴含有浓烈的天命观念。唯其如此,笔者才以之为代表。《山海经》向读者展示“工”字型的天命观模式:“工”字上面的一划,是赋予人们命运的司命者——上帝和它的居处,也就是“天”;“工”字下面的一划,则是芸芸众生;“工”字中间的一竖,则表示上帝和人的某种联系。这联系的执行者是众多的神,或者是巫师。对于人来说,显得威力无比的上帝,在《山海经》中的形象并不清晰,但它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如《西山经》中有
“帝江”(图3),形状像一只红黄色的大袋,有六只脚,四个翅膀,混沌而无面目。这表明“帝江”是天地混沌未分时期的上帝。
又如《西山经》记载:钟山山神有个儿子名叫
“鼓”(图4),是一条长着人面的龙。
它伙同人面兽身的神“钦丕鸟”(图5),杀害另一个名叫“葆江”的神。天帝勃然大怒,就杀了“鼓”和“钦丕鸟”,治它们的罪。结果,二者死后都变成了怪鸟。
“鼓”变的鸟叫做“骏”(图6),形状像猫头鹰,但长着红色的脚,笔直的喙,白色的羽毛上有黄的花纹,叫的声音跟天鹅差不多;“钦鸦”变成一只怪鹗:白色的羽毛上有黑的花纹,赤色的喙和强劲的虎爪。它们虽曾被杀,天帝以为尚难抵罪,还责令它们“服役”:当天帝要向人间降洒兵灾或旱灾的时候,就让它们事先出现于人间。当可怜的人们怵目惊心地见到这两种可怖的怪鸟展翅翱翔时,就万分恐惧地意识到兵燹和饥馑的命运即将随之而来了。《山海经》中的“上帝”如同这本书中的“神”一样,都不是独一无二的,这反映出宗教观念的原始性和古朴性。书中提到的“上帝”除“帝江”外,还有黄帝,它出现次数较多。此外,白帝少昊、颛顼、喾以及尧、舜、禹也都曾以“上帝”身份出现。他们在《山海经》中都是神,而且不是一般的神,是管辖众神的大神。 处在“工”字下面一划的,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人。那时候,人的处境是非常艰难,除了洪水泛滥或者亢阳久旱,还时常受到来自动物界的威胁。....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2 07:12 回覆:

《山海经》以较多笔墨描述山神,这是“靠山吃山”的缘故,是人类上古时代社会渔猎生活的反映。对于人来说,山神一如地方行政长官,也要向它们祈祷赐福的。《山海经》写了不少上古祭祀活动的情况,这种活动也很朴实。祭物主要是雄鸡、玉、稻米和洁美的草,也没有任何仪式。祭祀目的是请求“二当家”赐给人好运。

《山海经》并没有直接写出那些山神如何受命、实施“天帝”对人的旨意,但是有三次很清楚地叙述人间巫师上天交通“天帝”的情形:
一是《海外西经》说:在“女丑”所居山的北面,有一座“登葆山”,这是“巫咸国”的所在。在那里,有许多右手捏着青蛇,左手握着赤蛇的巫师。他们以“登葆山”作“天梯”,往来于天上人间;
其二是《海内西经》说的:“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
夹窫窳(图25)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寞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此处说到的“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巫师。他们正在执行“天帝”的命令,实施令被杀的寞窳复活的工作。“寞窳”,人面蛇身,这形相表明了它是神。传说,它被手下两个臣子“贰负”(图26)和
“危”(图27)杀戮。天帝(黄帝)震怒,把“贰负”双手反缚,梏上右脚,禁囚在“疏属之山”(没有讲如何发落“危”)。
据说,在西汉宣帝时代,人们凿开上郡地方一块巨石时,石中竟有一个长发、光脚,一足被械,反缚双手的人。他被送到长安,宣帝遍问群臣。只有刘向说乃是《山海经》中贰负神。宣帝和群臣大惊,于是人人争读《山海经》。后来,窫窳也被救活了,只是变成了“龙首人身”,游弋在“弱水”,要吃人(可能出于复仇心情,因为贰负是“人”的形象.

蝙蝠(amtrak) 於 2018-06-12 07:14 回覆:
第三次写到巫师与天帝交通,是在《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山上有众多药物。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个巫师就在这里上下于天地,充当交通“神旨”和“民情”的中介。
《山海经》以“工”字模式展示远古先民的天命观。其中处至尊的是“天帝”,书中曾为“天帝”的虽然有多个,但大致以“黄帝”为是。除了明确指出的,如《中次十二经》中“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之“帝”指尧;《海外东经》中“帝令竖亥”之“帝”是禹。此外,书中泛称的“帝”都指黄帝。这里,黄帝已经不是原始部落的首领,而是万神之王,是冥冥的天帝。 “天帝”主宰着人间一切运命,不过,从来不突如其来地施为,在降灾或者赐福之前都要作出示意。这示意可由巫师传达,也可由种种怪物现身而表露。
纵观《山海经》全书,其中“天帝”赐福人间的示兆(如“鸾鸟”、“凤凰”出现表示五谷丰登),大大少于惩害民众的凶兆,表明远古先民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所以只好听凭命运摆布了。这天命观的流衍,使得“工”字能够表示“巫”,也产生了如今尚存的满族立竿祭天的宗教活动形式,以及苗族、锡伯族、满族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登刀梯”的仪式。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6/10 06:50
晋江原创网-- 搜索“秦时明月"晋江文学城 "文章标题
--the most i like is about 阴阳家 预测s and 山海经 related.
however too many 男男 that seemed most writers lack of strong 历史文学 background can't find new ideas but limit in 男男,i would say next time would be 女女 laaa.
few quite are good because the writers more or less adding our ancestors stories such as  阴阳家,山海经 and 预测s.

蝙蝠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2/03 18:35
not until 秦始皇陵 dig out and if possible still have tombs earlier than 秦始皇陵 survived, i would not be convinced by the 作者. many 古物 were  destroyed, and our ancestors must also see those antiques  古化石 far beyond what we digged out.
our ancestors recording what they saw in  古化石 that's why one leg or 3 legs birds, and so on...
didn't we also quite surprised some our ancetors even much tall than most of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