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1 23:33:32瀏覽3750|回應5|推薦174 | |
身為一個治療者,
2012年12月4日很榮幸應邀擔任雅文基金會的師訓講師,授課的主題是”兒童認知發展歷程”,對身為服務基層診所的職能治療師來說,我決定用不一樣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主題。 我將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分享我們所界定的”適當的”課程設計,當然”適當的課程設計”本來就是一個大哉問。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我們將”學習”及”認知發展”明確的分開。因為皮亞傑認為,如果個案的認知發展還未到學習所要求的程度,那學習是不會發生的。簡而言之,幾歲的孩子,發展到甚麼程度,該被教導那些是”學習成立的先備條件”。如果孩子的認知發展程度還未達到某一水準,而我們卻直接教導,就不會產生學習。 所以,對一位臨床職能治療師而言,我們仰賴自我的臨床技巧及評估策略幫助定義孩子的認知發展,不是為了要將”認知程度往下一個階段推演”,而是在”已經發展出來的認知歷程之中,選擇適合運用及結合於日常活動的能力加以設計,提供孩子更完整的活動參與機會”。 例如,一位個案對於顏色還沒有認知概念的孩子,一直反覆讓孩子”背誦”顏色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就算孩子背起來了,也不代表孩子對於顏色的認知出現了。我們的角度,可以轉換為讓孩子在已經發展出來的認知能力(如:分類)中,獲得更多的活動參與機會,甚至在各個活動的參與之中”發現奇怪的地方”。由活動的參與,孩子可以獲得主控環境/觀察環境/回應環境的寶貴機會,從這些經驗之中,無論是經由設計產生或是無意間的出現,當孩子發現”怪怪的地方時”,才會有認知內化跟新知識產生的機會。<這也是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中讓我奉行的地方> 如果,我們看到發展評估表或認知評估結果時,我們僅僅只在意孩子不會的地方,而無法提供個案或其支持系統了解”這些地方的意義”,空只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疑是庸醫所為。 如果我有足夠的時間和家長會談,我希望我能清楚地傳達幾個概念 : (2)當我們發現孩子有依樣能力未通過時,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先行檢視,在這個未通過的項目之前的其他項目,孩子是真正的通過嗎?還是有一些地方似乎還正在發展呢? (3)對於我們所在意的那些未來要發展出來的項目,我們有足夠的環境或經驗讓孩子參與嗎?我所謂的參與,當然不僅僅是”背下來”或”老師教”,而是活動的參與。 最後,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是正向參與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主動學習的趨向。看起來拒絕學習的孩子,有時是不想學我們所教的東西,或是無法獲得成就感。一個適當的認知介入,也理應考慮孩子的自我成就。因為,我們所教導的課程,絕對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應該同時有許多不同的參與方式。如果,坐著學不行,先跑跑跳跳的參與,讓孩子獲得學習成就,當有天需要坐著表現時,也就不會這麼難了。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