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惠惠】 | 狂牛症發作後,病牛後肢會變得無力,走路也會不穩。(圖/台大教授賴秀穗提供) |
| 在日本政府以有安全疑慮為由停止美國牛肉進口之後不久,我衛生署宣布重新開放美牛進口,引發吃與不吃的激烈論戰,其實不但多數民眾聽得霧煞煞,就算是科學界,面對狂牛症和新型庫賈氏症的諸多謎團多年不可解,也很抓狂。 1985年,英國有133頭乳牛死於運動不協調、後肢無力。發病後的牛隻,觸覺和聽覺變得異常敏感,情緒躁動不安,具攻擊性,還會不斷流口水,發出可怕的磨牙聲。第2年,英國才確定這些牛隻感染了狂牛症,開始大量撲殺,20年過去,英國累計已有近20萬頭牛感染狂牛症,是全世界狂牛症疫情最嚴重的國家。 前10年大家只知道牛會發狂,直到1994年,英國陸續發現10個類似人類傳統庫賈氏症病例,醫學界開始警覺到,可能和狂牛症有關連。 這些病人出現腦組織空泡化的病變,發病年齡卻比傳統庫賈氏症年輕許多。患者最初會出現焦慮、憂鬱等精神症狀,接著走路不穩、變得愈來愈痴呆;到了疾病末期,患者有如植物人無法自主行為,直到死亡,至今仍無藥物可以治療。 最初,英國政府一直不承認新型庫賈氏症與狂牛症有關,直到事態愈來愈嚴重,外界的質疑如排山倒海,才終於承認這些病患和狂牛症病牛都有密切接觸。 至於狂牛症的罪魁禍首變性普恩蛋白,則是1983年由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普西納(Sanley Prusiner)所命名,他也因為相關研究,獲頒199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他認為,變性普恩蛋白可以影響、帶壞健康的普恩蛋白,導致結構改變。 究竟變性普恩蛋白如何在牛隻體內建立感染途徑,依舊是團迷霧。台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賴秀穗說,餵小牛吃含有變性普恩蛋白組織的牛腦,6個月後,牛隻小腸末端的淋巴組織可以看到變性普恩蛋白的蹤跡,但18個月時,隨著淋巴組織退化,變性普恩蛋白又失去蹤影。直到牛隻32月齡大,才又在腦部組織看到它們的身影。 相較之下,變性普恩蛋白在人體內的感染路徑則清楚多了。由口而入的變性普恩蛋白,先在扁桃腺增生,免疫系統的B細胞把它們帶到淋巴結和脾臟,再進入周邊神經,最後感染腦細胞。 「腦部是變性普恩蛋白聚集的大本營。」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偉成說,變性普恩蛋白會在腦部不斷堆積,並破壞腦部的功能。 科學界雖已承認新型庫賈氏症和狂牛症的關聯性,但因無法在人體實驗,仍苦無直接證據。科學家充其量只能說,新型庫賈氏症患者腦部組織的變性普恩蛋白,跟狂牛症病牛找到的變性普恩蛋白「很像」,將人類和牛隻染病的腦組織打進小老鼠體內,出現的病變也極為類似。 儘管仍有不少謎團待解,可確定的是,狂牛症改變了牛隻屠宰上市的年齡,也讓牛肉的滋味都變了。 台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周晉澄說,現在八成以上美國牛肉都是來自20月齡以下的牛隻,這些牛隻就算帶有狂牛症病原,數量也比30月齡以上的牛隻少得多,自然大幅降低人們感染風險,但幼牛的肉質較不豐腴,不如年齡較長的牛隻多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