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12 15:57:39瀏覽2405|回應0|推薦30 | |
您知道國家有中醫新冠重症的治療指引嗎? 在2020年的六月就已經出現了,內含於《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 圖1-1:朋友提供的現場狀況 近期每日通報死亡案例多,非常糾結的決定寫出親身經驗,期待中西醫的合作能夠讓台灣的患者得到更完善的照顧。 【危機。轉機。奇蹟】 家住台灣東部的朋友85歲的父親一針疫苗都沒有打,非常頑固,還好身體尚算硬朗。 這一波omicron出現後,幾週前他開始輕微乾咳。不願意去做急診PCR篩檢(當時尚未開始實施快篩陽性即確診的政策)。等到第六天硬被拉至急診,確診,那時我的朋友也確診了。據說老人家又堅決不入院跑回家。這下當然也讓西藥抗病毒藥能夠投予的時間被拖延了。 朋友試圖讓父親在家吃清冠一號。然則父親越來越喘,吃到第四包的時候已經無法入口,吐了。意識也逐漸模糊。從急診進入醫院加護病房。 次日週五X光顯示雙側肺部浸潤嚴重,父親意識不清,簽了病危通知書以及D N R。 好巧不巧就在此時我去電,赫然得知這嚴重狀況。 想起對「中西醫共治」新冠重症相當有經驗的學弟,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怡嘉」。緊急請教他有沒有辦法協助~未曾合作的醫院進行中西共治。(其實還有好幾位都能幫忙,但怡嘉主任動作迅速﹗) 以中醫治療正好是朋友父親心願。為了不要讓西醫同行有壓力,也轉達了家屬不會計較成敗的態度。 此時朋友的父親意識不清,用氧氣罩。因為簽了DNA而沒有插管,只放置鼻胃管。 就那麼幸運,黃主任認識該東部醫院的中醫部主任,不知道他用了什麼奇妙的溝通手法,在眾人焦慮時,已默默和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以及醫院的中醫部主任,達成了「中西共治」協議。那時患者已在用「瑞德西韋」治療。 我要特別感謝這位不認識的加護病房主治醫師,接受這個挑戰。 在中西共治的觀念下,中藥抗病毒、消發炎因子、調節身體機能的用藥,可以與"殺病毒西藥"共用而不相悖。這是蘇所長給我的概念! 此處指重症用藥!!!!! 蘇所長建議輕症用藥不要中西殺病毒的都一起使用!!!!! 當日黃主任與醫院中醫部主任擬了水煎藥方,根據我對疾病的理解,應該有納入協助心臟功能的藥物,心臟功能改善了,肺部的水腫往往也會較快改善。 當晚開始給予中藥從鼻胃管灌食,一次或兩次;週六早上,朋友來電,充滿困惑,因為他說值班主治醫師跟他講,肺部浸潤只剩下右側有一些,認為他的父親已經可以轉出加護病房了。 說實在我也一樣困惑!藥效這麼驚人? 確診中的朋友不希望父親太早離開加護病房,感覺擔憂。因為疫情禁止探視,其他家人也看不見父親狀況。 到了週日朋友又接到醫院通知,很誠懇地告訴他,你的父親是清醒的,也不需要再用氧氣了,還會說話,真的必須轉出加護病房,到專責病房去。 就這樣,確診中焦慮的朋友,終於由專責病房聽見了父親講話,要他好好保重自己的問候,確認真的是恢復迅速。 其後繼續中西醫共治。黃主任和中醫部主任繼續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 當父親吃第一口飯、下床,直到前兩日出院了,朋友對於整個醫療體系能夠合作而挽回父親性命,充滿了感激。 圖1-2:朋友提供的現場狀況
★在這裡澄清一下~omicron是個繁殖速度超快的病毒,所以最新的中醫治療指引會希望越早服用高劑量越好,朋友父親拖了六天,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即將轉為重症,也就是心肺功能通通開始受到影響。這部分強化的藥物,並不涵蓋在清冠一號之內。對於高風險的患者,給予清冠中藥(說真的是任何中藥)前,都應諮詢對該問題有經驗的中醫師,因為實際藥物處理還是只有中醫師懂。 ★當然目前參與「中西共治」的中醫師並沒有那麼多,但幸而許多大型醫院都有參與的經驗。目前已知的醫院包括: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部立台北醫院、部立桃園醫院、部立豐原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部立彰化醫院、秀傳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基隆長庚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台北長庚醫院、高雄長庚醫院。希望未來還有更多醫院參與。 因為國家已經擬好了中醫藥方面的指引,相信各大醫院中醫師跟著經驗與指引,並不是那麼困難。 而西醫界在拉入一個治療方式的時候,基本上是需要實證的。這是說服西醫願意和中醫合作的最大關鍵。 清冠一號最早卡在台灣病患過少,而今新的研究結果已經出爐:在治療輕中症上,相較於單純使用西藥,使用「清冠一號」幾乎可以100%阻止患者轉重症(插管或轉lCU)。 圖2:清冠一號處方 vs. 以西醫用藥治療
【緣起。敬佩。期待】 個人在清冠1號還沒有通過EAU之前,就拜讀了早期2020清冠一號機轉論文。有幸研發者是自己同學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蘇奕彰所長,他對於各個西醫同學的困惑,有問必答。 台灣民間對於傳統中醫藥的信心其實是相當高的,但是西醫與中醫往往隔行如隔山。因而必須以西醫的角度做研究,才能說服更多的西醫師願意參與「中西醫共治」。 許多中醫師也提出他們對清冠一號的看法,如太寒涼等等。針對這點蘇所長也曾指出古人治瘟疫的思維~依照《內經》所述瘟疫特性「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因此,個人體質差異之病機辨證較不重要。 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萬一發生,不能更動治療之藥物,而只能以調整體質的中藥去調節。如最常見的腹瀉,可以現成”薑母紅糖”去處理,而非去掉其中引起腹瀉成分。 從臨床觀點,腹瀉排泄物中有病毒,適度不嚴重的腹瀉應可降低病毒量。這道裡並不難理解。 中醫治療指引雖然早就擬出,那時候國內的重症病患還不是很多,然而在2021年五月開始的那一大波alpha為主的感染發生時,中醫藥研究所便開始尋求各醫院加入「中西醫共治」。 由於大部分的西醫無法了解中醫藥機轉,因此尋找合作醫院也相當困難。在這個狀況上中醫藥研究所的研究案還是突顯了成果,並在期刊審核當中。我有幸閱讀過原稿,知道「中西醫共治」在重症患者的效果,相較於單純使用西藥,加上「清冠二號處方」院內製劑的中西醫合治可以降低74%的死亡率。 圖3:加上清冠二號處方 vs. 只以西醫用藥治療
但是現在這些重症患者,等得到期刊出刊的時候嗎? 所長私下提到,這波疫情其實已經有許多西醫主動和中醫聯手治療,讓他非常的感動。 即便中醫界或西醫界都有所批評,你從來不會聽到他對哪位醫師說出負面觀感。他深深了解這個任務的艱鉅與複雜,以及中西醫之間彼此溝通的困難。 蘇所長的博士指導教授其實是西醫免疫學權威藍忠亮教授,博士期間對於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研究與分子細胞實驗都不假他人,步步耕耘出他的西醫實力,再納入對中醫藥的機轉研究。因此他是個「不典型中醫師」,對人體的了解比他人更為深入的中醫師。 他在治療病患時,腦中的運轉早就已經是中西共治了! 把中藥做的像西藥一樣標準化,才能夠使用科學的方法做研究,並且投稿西醫期刊,讓更多的西醫逐漸了解中醫這些藥物的治療機轉。雖然許多中醫不甚諒解,但這的確是中西共治最重要的一個前提,也就是「以實證說服現在主流的西醫」。如此才能嘉惠台灣的患者。 如果您點入指引的連結,就會發現他是由一群非常資深的中、西醫師共同確認出來。 在論文還沒有發表出來之前,希望個人這個小小的經驗,其實也是許多加護病房目前的共同經驗,能夠讓中西共治提早一步,不要錯失拯救患者的良機。 ★ 以下為部分的指引內容: 擬方說明: 一、 本指引由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蘇奕彰所長擬定,主要依據為中醫典籍文獻中有關急性感染性疾病治療內容(漢代《傷寒雜病論》為主,明清溫病醫家分期治療方藥為輔),以及 2003 年中醫治療 SARS 經驗為基礎,並參考 COVID-19 國際學術論文。 二、 依照《內經》所述瘟疫特性「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個體體質差異之病機辨證較不重要,依照病程轉變之病機辨證為診療核心,為因應快速傳染與急性病情發展之特性,擬定分期治療處方作為臨床診治大量病患之指引,醫師得依照患者實際病況調整,以適合病情診治,且為扭轉病情,急重症患者建議以煎劑治療。 三、 中醫分期處方遵循《內經》及《傷寒雜病論》調和營衛(扶正)以抗邪(驅邪)之基本原理,組方包含:解表宣肺、和胃降氣、寬胸化痰、清熱解毒、補益強心、涼血活血等法則及用藥。 (一)從風寒濕邪氣入侵於肺經、肺系(鼻竅、口咽及上呼吸道)的輕症,至入侵下呼吸道的肺臟鬱熱痰阻之重症、危重症患者,驅邪與清熱解毒藥力需要依病程病機而加重藥味與劑量。 (二)危重症或素體虛弱及有痼疾之患者,病機擴及心、脾胃或肝腎,需適時扶正以防多器官衰竭致命;從重症或危重症回轉之患者也需補益扶正兼活血涼血,以加速復原並預防肺纖維化,臨床專業診療內容由主治醫師掌握,不再贅述。 四、 為使中西醫合作照護順暢,中醫處方採用複方,組成結構轉譯成現代醫學容易理解的內涵包括三部分: (一)抗病毒中藥:選定研究上對 SARS-CoV 有作用之「板藍根、魚腥草、黃芩」。 (二)免疫調節中藥:以漢代及明清醫家常用之「石膏、綿茵陳、黃芩」。 (三)強化體質中藥:屬支持性治療,包括促進循環及腸胃功能。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