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5/08 15:45:21瀏覽4283|回應0|推薦24 | |
在covid—19疫情,社區感染瀕臨出現的當下,想介紹最近報章雜誌開始大量報導的「清冠一號」 (維基百科介紹)~治療輕症或重症都有一定成效。同時也可以補足疫苗無法百分百有效的遺憾,尤其是各種變種病毒紛紛出來,「清冠一號」尚可以用來阻絕病毒進入人體,算是和疫苗能夠相輔相成。 但在此之前,要先了解這個想法創始執行人蘇奕彰以及他的理念,不熟悉中藥的人才會相信。 藥物的獲利其實大部分都歸給國家,他最大的收穫大概是得到總統的公開稱讚,以及副總統的褒揚信一封。我讀起來的意思應該就是請蘇所長~繼續努力,不要幻想回家去釣魚爬山。
【今年重新認識的同學】 我是個很幸運的人,雖沒什麼大成就,卻能夠認識到心靈導師,好幾個身在醫界卻不貪名利的聰慧摯友。 但最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在今年和15年沒相見的蘇同學碰上了,然後逐漸拜倒在他的….誒…西裝褲下嗎? 原來清冠一號就是他的傑作! 我笑他,這下你的成就會讓中醫界更能抬頭挺胸,但很可惜的是,會不會也有一堆很不用功的中醫,一起抬頭挺胸了?....希望不會害到健保....。 台灣中西醫的整合,幕後推手是台灣西醫第一人,台灣大學第一任醫學院院長的西醫杜聰明醫師,杜醫師對於中醫藥具有高度的期待,可見於維基百科。 然而國家級的中醫藥研究所,直到蘇所長才首度由中醫師來擔任。在此之前為西醫或是藥師。 我想原因很簡單,蘇所長多年的中西醫整合努力,以及他的論文,已經具有充分的說服力。 【想救台灣。救到國外去】為什麼台灣人自己買不到?! 「清冠一號」還在申請國內臨時藥品許可證,期待中醫藥司趕快協助讓他在台灣量產與使用!!立委都為了它要質詢衛福部「為什麼台灣人自己買不到?!」隨著疫情我們都越來越急。 網路上可從不是台灣的地方買得到,不過在目前「衛福部的臨床指引」中~雖然藥方中的成分與劑量都已公布,但是並不是如原本藥方有標準化。所以各中醫師可自行調配劑量,因為中藥材的來源各家不同,無法適用於每一家診所。 蘇所長笑著說,去年1月在聽到大陸那邊傳來疫情時,其實國家內部都已經動了起來,也擬定了中西醫合併照護的治療指引。結果尷尬的是,往往都是在病人已經病入膏肓的時候,極少數西醫才會想要尋找中醫的幫忙,也並非每家醫院都願意納入中醫的治療,加以政府防堵有成,使他的收案非常緩慢。但是他還是盡力在已經收治的重症患者身上,把先前使用奎寧治療無效的狀態當作對照組,看出治療的成功,而且他們都沒有肺部纖維化的後遺症。 這個方子後來就定名為「清冠一號」。雖然來源自古書,為了能達到高水準醫學期刊的要求,他想盡辦法把複方用HPLC(液相層析儀)做藥物的標準化,雖然這樣的標準化稍差於西藥一點點,卻已經是在國家級的團隊裡能做到的最大標準化,也是中藥的創舉。 在中醫藥研究所同仁的協助下,蘇所長也把藥方裡的各種成分治療機轉,都分析出來,投稿到很好的期刊。期刊上用的藥物代碼是期刊上用的藥物代碼是NRICM101。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NRICM101 to target COVID-19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A bedside-to-bench study Biomed Pharmacother. 2021 Jan;133:111037 事實上我偷偷查了蘇同學的其他論文,結合(integrated )中西醫療上的確有許多心得。https://pubmed.ncbi.nlm.nih.gov/?term=Su%2C+Yi-Chang所長這些年來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於心血管疾病(和ACE2有關)、血液循環、感染甚至敗血症,都有涉獵。而對冠狀病毒的研究,也早早起始於SARS時候。他把這個病的症狀與中醫古籍裡的疾病相比對,「外感時疫」~找出可能有用的複方,再進一步以科學方式尋找藥物可能的機轉。然後經由人體試驗確認效果之後,分析其真正的治療機轉。 「清冠一號」是”標準化過”的輕症方飲片,對象為一般無症狀帶原或初發作症狀者。 以下來自維基百科:
★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 點此入》摘要﹕蘇所長將之釐清合作模式” 中西合作照護,中醫會診”,並區分出輕症方/重症方/危重症方(插管)/恢復期不同的藥物處置。 這些輕症之餘的用藥都應該住院,由中醫師來調配治療! 藥物組成結構轉譯成現代醫學容易理解的內涵包括三部分: (一)抗病毒中藥:選定研究上對 SARS-CoV 有作用之「板藍根、魚腥草、黃芩」。 (二)免疫調節中藥:以漢代及明清醫家常用之「石膏、綿茵陳、黃芩」。 (三)強化體質中藥:屬支持性治療,包括促進循環及腸胃功能。 ★國家中醫藥硏究所合作醫院如下,或許可作為您就診時選擇參考…裡面的中醫師許多都是”全德人”, 蘇所長的弟子(資料未來仍須更新)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 ●台中榮民總醫院中醫部 ●台北新光醫院中醫科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 ●高雄長庚醫院 ■在中醫藥司能夠通過「清冠一號」藥證在台灣上市前,中醫藥研究所建議也可以到合格的中醫診所去拿成分相類似的藥,但因來源不同效力有落差,由各醫師微調藥物劑量。 ■國外的親友則可以在取得「清冠一號」授權的藥廠官網上購買(如維基百科提及順天堂的RespireAid, Amazon 上也有;莊松榮的稱COVRelief),其他幾家獲得授權的藥廠也可以洽詢,只是可能還在努力進行外銷程序。 這些和中醫藥研究所合作的廠商,每批貨都必須通過中醫藥研究所的檢核確定成分達到標準。也就是國家幫我們把關。 上述成員中相當重要的三軍總醫院中醫部黃怡嘉主任,來自全德診所,在此提及當初投入研發為何如此保密是為怕中藥藥價飆漲民眾搶藥反而害了患者。受訪時不忘提醒如何強化肺部經絡(後半段), 是典型帶著全德精神的「全面、全家、全時」健康照護服務。 【難免引來質疑】 但我在西醫這圈子難免聽到一些雜音,其實是出自於當時收案困難案例較少,以及對中醫藥的不了解。 標準化單一藥物相對容易,但是中醫的治療一個疾病必須涵蓋很多面向,就拿這次的瘟疫來講,有的藥物負責阻擋病毒,有的藥物會協助分解病毒的酵素,有的藥物負責調節免疫功能降低細胞激素風暴等等,這種全方位的治療,就像是複雜的交響曲,因此只能選擇由複方來標準化。 在台灣所有的西藥都依照國際的規章經過嚴格的人體試驗三階段才能上市,但其實中藥呢?食藥署在中藥到底是食物還是藥物之間徘徊,最終只要不影響內臟如心肝腎功能,只要不影響動物保育,都能成為處方的藥物之一~自己去查https://dep.mohw.gov.tw/docmap/cp-752-5286-108.html。 其實,任何草藥濃縮萃取到”最最極致”,便是西藥的精神,所以需要嚴格的實驗把關。然而中藥的萃取只是經由較低端的燉煮濃縮,濃度較低相對危險性較低。拿西藥的藥物發展標準來看一個中藥太嚴格,而中藥習慣以”複方”出現的狀態,又更複雜了所謂的”藥物人體試驗”。這其間如何拿捏,還需要未來一步步地考量。 而今蘇所長把複方給標準化,至少是一個清新的開端。好不容易才有一個被標準化的複方進入臨床試驗。我們也期待未來任何中藥複方的研究,都能朝這個方向進行,給予不論是中醫或西醫一個較值得參考的資料。讓中西醫之間更容易溝通。 今天我不打算說服所有的西醫或讀者,畢竟一切的努力都還在開始當中。中西醫的結合花費近百年,是這十來年才逐漸讓中醫被西醫看懂一些,前提還是占市場大宗的西醫否願意來看見,交流。 我個人則是只看能夠幫助病人的事,只要能夠有具體證據,又不會造成病患經濟巨大負擔或身體傷害,都應該不放棄嘗試,這才是現今疫苗尚未覆蓋大眾時,病人的福氣。 當我知道全德診所學妹(見下段)在國防醫學院幫西醫學生上中醫課程,非常感動。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只是為了能讓西醫了解,現代的某一群中醫已經不是傳統想像中的中醫了。而這一切還是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病人,也開發中醫的潛力。 我不敢擔保上述所說的一定都完美,未來查證也無懈可擊。但就目前所知已得的證據顯示來在疫情告急時幫助人,至少無害於人,甚至救人一命,為什麼不嘗試呢? 蘇所長在台灣中西醫學結合先驅—杜聰明教授 序言提及,台灣這些年來的中西合作(非整合)是病人自己兩邊跑來牽線的,而他的目標是整合(Integration)。 的確,唯有讓老祖宗的經驗藥方化為紮實的證據,獲得西醫與病患的雙重信賴,甚至某些時候,在中醫效果較佳時,西醫是應該服氣的。至少我和許多國外從事西醫的朋友,是服氣的。
【創立全德診所。為傳承子弟】 大學時代許多同學大鳴大放,而引起我注意的,是在角落默默讀書的那些沉默寡言的人。現任衛福部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從學生時代就看得出來,對於未來有所規劃卻不到處張揚。學生時代大約就是一個人已經定型的時候吧! 15年前是畢業後第一次碰到,是他竟然能夠找到東躲西藏的我,去參加一場由台大資深教授呂鴻基支持的中西醫整合研討會。而呂教授則是被他的熱誠與能力所感動的。 那時我很得意,覺得沒有看錯人,蘇同學果然企圖心與執行能力都讓人刮目相看。 *下圖是他原本在中國醫藥大學任教時的介紹:
然而那場研討會還沒察覺的是,在會裡跑來跑去幫忙的小朋友們,許多就是他的碩士生、博士生。而他帶領這些學生參與研討會之餘,還有更大的企圖。他帶著他們去義診、去爬山~最早的照片在1995年三義鄉義診。 由於學校希望畢業5年就已經成為教授的蘇同學,改革中醫教育,他為了全心付出,放棄醫院工作,1993創立了「全德診所」https://www.chanderclinic.com/ 作為學生的教學門診。 蘇所長言,當初全德起名於《黃帝內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亦即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歲,動作靈活不顯衰老,是因為道德修養的完備。這也是他對自己與弟子們的自我期許,對病人照護的願景。 不同於一般中醫診所,全德中醫診所由一群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雙修西醫的中醫碩博士們組成團隊,各自分工合作,提供整合性全方位的醫療服務,他們最大的期許,便是將中醫「全人醫療」的特色帶給民眾,期盼人們能藉由全德中醫的治療而「身心全得」。
從早期很小很簡單的一個診所,逐漸因碩士博士畢業學生人數增多而茁壯,從台中再發展至台北也20來年了,弟子們或開花散葉到各大醫院,或留在診所,並協助蘇教授門診與研究。 你如果仔細看他們的網頁,不僅是經驗豐富學歷優秀,而且都有各自專長的領域來做中西醫整合分科。包括一般內科、血液腫瘤科、肝膽腸胃科、內分泌科、皮膚科、身心科、婦兒科及骨關節科等。尚有保健諮詢、心理諮詢,強調以身心醫療協助患者從病態中恢復。並且成立「台灣中醫養生學會」,推廣養生保健觀念,舉辦導引與養生講座,還注重國際學術交流。 這是個醫療與學術兼備,時時精進的診所。 而直到今年因緣際會,我才和這些已經成熟的學弟妹們,真正碰到,感受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堅持與傳承。這些學生應該可以概括稱之為「全德人」吧! 他們銜接蘇所長從傳統中醫與西醫尋找出來的路線,並堅持要把這條路線再繼續傳下去。所以直至今日「全德診所」還繼續在開教學門診,希望再培育更新的一代。 有幸聆聽了蘇所長同學在走中醫這一條路時的心路歷程,深感什麼叫做有心人、有德之人。 甚至為了診所的用藥品質,親自種植許多不同的中藥植物,採用無農藥有機耕種,還讓藥局如西藥局一樣嚴謹,引進藥物檢核系統。 他努力鑽研了中醫之後,深刻了解,不與西醫結合沒有辦法發揮老祖宗的心血結晶,於是聰明的追隨老中醫,又不會被大陸當時已時興的中藥單方藥理分析牽著走,反而想通了解構複方的反向操作,並在實習時把自己的西醫底子打好。 他以西醫的各種研究模式、器材、醫理藥理生理病理機轉,想出了許多研究的好點子。再無私地與學生分享~也就是與病人分享。 今日我特別提到「全德人」,「全德診所」。是因為他是我目前認識的唯一一股清流,但我認識有限,不代表沒有其他的清流。 我的期待還是在於能夠給病患一個”全人照護”,中醫除了一向都能調解西醫治療的副作用,還能在某些感染或癌症,增加病人的存活率。這樣的可能性如果不說出來,個人覺得有愧於心。 【沒有利益衝突】 蘇同學和我在大學期間沒交往過。全德診所的學弟妹都是今年才認識的。本人沒有投資全德診所,也沒有和蘇所長有任何業務往來。我家族更沒有投資任何中西藥廠藥局 本文的出發點在於讓台灣人知道瘟疫當下,有這麼好的中藥方,有這麼好的學者,在挺著我們。 【不只是「清冠一號」】我對全德的感恩 再相見已經當了所長,沒辦法找他看病,但他的個性就是不藏私。總是輕鬆地告訴我,去找誰呀誰呀,「他們都有我擬好的標準處方!」當然用量還是因人而異的。 婆婆血管的疾病已經到了末期,幫她看腳傷的西醫同事,認為根本就是等著截肢。但是足足一百多天的時間,他的全德皮膚科傑出女弟子學妹,協助我照護婆婆的病,不只是腳的局部用藥,而是涵蓋改善全身血循與上皮生長,直到婆婆最後因進食因難,開始脫水,傷口也有西藥抗藥性,不得不送醫院。那時便只好放棄中藥以免影響西醫判斷與治療。 但其實被認為沒救的傷口,我和學妹以中西藥併用換藥來互補使用~60-70%都在內服外用的中藥下癒合了。只剩下一個關節2公分圓圈部位~永遠肉長出來就被婆婆可能因傷口生長的癢感,下意識搓掉裂開、重新再等長肉,永遠好不了,只能天天換藥。 至少在婆婆走的時候,中醫藥幫她留住了這一條腿。並未像西醫當初的預測而截肢,對此我深深感激。 期間除自我努力閱讀資料持續改良照護方式,學妹還反過來教我許多”老人醫學”、這類傷口癒合重點。她年紀少我十來歲,已經經驗豐富,舉出許多病例來給我概念。我從她身上學到很多自己專科外的知識,相當感謝她花了許多時間與我討論。天天看我傳給她婆婆的血管阻塞性傷口變化,讓我得以安眠。 也意外發現,三次不同原因急診,口服中藥介入改善腦部與全身血液循環之餘,婆婆的腎功能竟然越來越好。印證了高醫的研究。
如果不是蘇所長當年精挑細選出這些學生,並且用各種偏鄉義診磨練他們的心智,也就不會出現這一群充滿愛心與理念的「全德人」。學生之間彼此分科,也大方推薦其他適合人選。 我教授西醫學生10多年,眼看著功利主義日益高漲,反而在收入其實不如西醫的這些學弟妹身上,看見崇高的醫學倫理,實在既感動又感慨! 除了「清冠一號」,蘇所長與全德診所團隊在台灣癌症上也有深入的想法與期刊發表,請參考下面的簡單結論。 祝福大家安然度過~這場應該會波波回襲的瘟疫。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