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冷淡,不能阻止我們繼續貼近普魯斯特或Egon Schiele
2020/07/25 13:11:19瀏覽1566|回應0|推薦23

個人名字很少出現於非醫學書籍,許多朋友勉強記得我姓”….想不到前數周竟然能出現在重要的印刻雜誌上。 

網路是個惡名昭彰的平台卻也是讓我脫離複雜卻封閉的醫界的窗口我因而認識了惡以及更多的善與美。 

【被忽略的耕耘者】

一位非常低調但是在我書寫《追憶似水年華》音樂時幫忙許多的長年網友臉書自稱Proustian Hsu (udn 部落格為Note of a Proustian”), 獲邀為文書寫如何成為Proustian (普魯斯特迷)的心路歷程~普魯斯特迷養成術私心覺得他是非專業寫作者中表達最撩動的。 

Proustian Hsu親近普魯斯特的方式非常抒情與文學性~逐冊挑選佳句以中//法文對照置於部落格,慢工細活地雕琢重現其文字之美,默默耕耘,逐漸引起注意~不似我殺氣較重的解剖法 

能被Proustian Hsu提及真是殊榮,也嚇了一跳。 

記得與他臉書重逢是他的頭貼相同(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後來他直接把名片給我看我愣了一下說沒想到您的職業和文學(這麼)無關他的回答更妙﹕「卡夫卡不也如此﹗」這就讓我內心微笑起來。 

同為天涯撞見普魯斯特後便不放手的痴人,只是他渾身都是文學,這又更加深文章的精準度了。 

說真的自從中華電信停掉網頁服務後我重新在udn起家的普魯斯特開始亂了步起先好不容易在討論區(方能分類)…然後改版後發現可以到部落格也是慘淡經營All about PROUST, 繼而由於網路世界有如宇宙膨脹無邊無際,許多資料不再難以查到,整理的意義似乎不高。而我嘔心瀝血整理的【小樂段之於凡德伊奏鳴曲、七重奏】太小眾也受限格式只能改以圖檔,亦是乏人問津。 

但這樣的狀況並不能阻止我們繼續貼近普魯斯特。 (以下僅摘取片段)

【致敬】

畫往往是不精準的,尤其攝影出現之後。但畫之美過攝影,於我便出自其不精準,畫家獨有的目光。然而一幅不精準的畫,背後可能是細膩的演算與策劃 

普魯斯特細膩文筆常在諸多情緒變換間顯現不精準且前後矛盾的辯解實則有巨大的文藝與哲學為底、以個人思維智慧支撐出某種冷靜與殘酷的現實近覷兼有宏觀。一般已經習慣稱之為萬花筒顯微鏡與望遠鏡。 

正好端出上面剛完成的這幅向最愛的畫家致敬~是幅精準度很差的重製畫,繼續以流體畫大量剩餘顏料二度利用 

邊黏貼時邊想,早期某幅畫潛意識中已經受此畫原圖影響而渾然不覺。喜愛的影像如同文字與哲學,都會不自覺滲透入生活之中。而今日尋找他的自畫像,選中的擬作對象還是同一幅。 

普魯斯特自年輕便善於文學擬作法國大師以致敬,見其散文小說集《駁聖伯夫》,或許這些練習中他更能慢慢衍生出自己的風格。 

但願我亦如是 

【印刻雜誌讀後感﹕似水或逝水?

這十年來普魯斯特被在台灣被提及的次數可說是驚人地成長,只是泰半集中於Involuntary memory 不自主回憶(瑪德蓮小餅乾/椴花茶…其實還有更多), 蜻蜓點水般地把七冊作品濃縮成一種餅乾(與茶), 感覺總像是貶抑了普魯斯特挖空心思的創作。 

而他1896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集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已由劉森堯老師翻譯成中文,原本常被譯為《歡樂與時日》,劉老師則命名為《歡樂時光》。 

個人讀的是英文版。

曾經自己跑至淡大法文系聽洪騰月教授演講普魯斯特,那時台灣學界對於大陸版的《追憶似水年華》(聯經版)似乎覺得多所不全,因為翻譯者眾,連我都曾發現同一名稱前後翻譯不一的現象(有時是普魯斯特自己就前後不一)…因此洪教授覺得台灣要自己翻出整套書實質上有困難。 

而之後時報出版了大陸周克希的翻譯《追憶逝水年華》,也僅只第一二冊,可見工程之浩大。 

劉森堯老師是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法國波特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研究願意翻譯吃力不討好的《歡樂時光》難能可貴 

其中十個短篇故事有四個,發表於本集為普魯斯特專輯的印刻雜誌【印刻文學生活誌 7月號/2020 203期】,專精電影的劉老師也另撰文感性時光~普魯斯特和電影呼應《歡樂時光》,尤其分析我最欣賞的那部Ruiz所拍的”Time Regained”深得我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80982

本期印刻讀後與Proustian Hsu有些簡單Q&A或心得

Q P.63以前Les intermittences du Coeur翻譯「心搏的間歇」我依據祖母心病認為是雙關至心律不整。首度讀到周克希寫「心靈的間歇」

A http://blog.udn.com/le14nov/7715180普魯斯特與《心靈的間歇》

http://blog.udn.com/le14nov/3651267心臟搏動之間歇

(我想到大師 Roland Petit的芭蕾舞劇 Proust, ou, Les intermittences du Coeur http://blog.udn.com/albertineproust3/121054341

★很高興能讀到劉森堯老師翻譯的歡樂時光中四篇。已經讀完追憶的人會在每篇短文兼讀到熟悉但較簡約的概念與情感

p.43段落是被學者提及Proust 第一次使用「主導動機」之處華格納歌劇紐倫堡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WWV 96一般簡稱名歌手 Meistersinger~因此使劉先生翻譯為最資深的歌手

這個簡稱在追憶》書中普魯斯特也再度用過,由於是愛樂者特別說明一下這段音樂在第二幕。小鳥指他看到男主角雖非屬名歌手而是騎士,卻能於歌中唱出新意。Hans Sachs有感而發唱出歌名為”Was duftet doch der Flieder”(紫丁香聞起來像什麼?)

最後唱道The bird that sang today/his beak had grown steadily;he frightens the masters,he certainly liked Hans Sachsen!今天唱歌的鳥兒喙已穩定成熟;他嚇壞了主人們(指與賽當評審的名歌手們),當然,他也讓漢薩克感到歡喜。

演唱Rene Pape, 鄭明勳指揮, 德文歌詞

劉森堯/收拾鉛華歸少作——普魯斯特和《歡樂時光》 

★蔡翔任博士在這本印刻雜誌謙稱為書迷教育者普魯斯特指出他有著格物致知的特質(蔡博士把不自主回憶翻譯為即興回憶)…試圖解釋普魯斯特那自我教育的本質。我不是很懂哲學,但至少知道蔡博士把一般人對於書中大量的物質、情慾或情感描述,從「耽溺」的指控中脫身,給予更具意義的肯定。 

★近日讀莫斯科紳士一書, 作者 Amor Towles 也是到處都有受到普魯斯特影響的影子,這在西方小說真是屢見不鮮。

有關扉頁後【Epigraph 題詞 】第一首詩句之【也不在莎翁14行詩第30首第一段 比喻過往的失敗https://en.m.wikipedia.org/wiki/Sonnet_30
When to the sessions of sweet silent thought
I summon up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追憶最早英文書名),
I sigh the lack of many a thing I sought,
And with old woes new wail my dear time’s waste:
# 詩開始於敘述者想起自己過去的損失。敘述者為自己的失敗和缺點感到悲傷,同時也關注失去的朋友和失去的愛人。在十四行詩中,敘述者使用法律和金融語言。他使用諸如會期召喚無日期之類的詞以及許多其他法律術語。好像敘述者正在認真考慮自己的悲傷,並在訴訟程序中增加了不健康的罪惡感。
*讓人想起「追憶似水年華」Swann’s way 1913被拒1914出版
*455 to 主教 解釋巴黎地圖「我最近讀了一些普魯斯特」
*1922 proust 過逝為書開始的第一年
*【隱姓埋名】酒標。酒。154 「自己在流逝時光裡所處的位置」
And suddenly, the Count had his own moment of lucidity. Just as Mishka had com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as the natural by-product of the past, and could see with perfect clarity how it would shape the future, the Count now understood his place in the passage of time.
Proust第七冊花很大篇幅再最後提及物體與人的位置,人的位置約略等同於價值與存在感。舉追憶最後一段為例「坐在椅子上的德-蓋爾芒特公爵,我望著他,欽羨過他,盡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那麼多,卻並不見他老多少,我剛弄明白這是什麼原因了。一旦他站起身來,想要站住的時候,他便顫顫巍巍,兩腿直打哆嗦,…..。如果這份力氣還讓我有足夠多的時間完成我的作品,那麼,至少我誤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繪那些人(哪怕把他們寫得像怪物),寫出他們【占有那麼巨大的地盤,相比之下在空間中為他們保留的位置是那麼狹隘;相反,他們卻占有一個無限度延續的位置,因為他們象潛入似水年華的巨人,同時觸及間隔甚遠的幾個時代,而在時代與時代之間被安置上了那麼多的日子——那就是在--間之中】fin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proust&aid=14438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