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尤里西斯的凝視, Ulysses' Gaze, 2003.3.15
2011/08/14 07:48:07瀏覽2593|回應0|推薦0


 "如果一個靈魂想要了解它自己,那麼它必得向內自我凝視"  

( 柏拉圖 ”對話錄” 第15篇SYMPOSIUM饗宴篇, Alcibiades , 本片片頭導演的註腳)    

 

尤里西斯的凝視, Ulysses' Gaze - 1995  by Marcel,  2003.3.15  

原名為"To Vlemma tou Odyssea" 
Ulysses Gaze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 導演 Theo Angelopoulos
 
本片是部充滿詩意的電影,有美極了的音樂,也有深刻的精神與關懷。就電影語言而論,更交織著迷幻式的畫面與意象,以及精緻的運鏡及剪接。(本來這是Paco準備要講的最愛,但在我恐嚇與哀求之下,讓給我來過過這個癮) 我所聽過對本片的觀後感,沒有人不是讚不絕口的。這是一部氣勢磅礡的"心靈史詩",親愛的朋友們,你真的該來看...  
劇情主要敘述一位去國35年的希臘籍導演 'A',長期自我放逐後回到故鄉,只為了尋找三卷未沖洗的電影底片。他走遍巴爾幹半島,在肉眼與心靈的凝視之中,引領我們走入歷史與文化的痛苦與深層反省。尤里西斯離家二十年,許多時候只能在故土之外向著家園凝視,最終得以歸國去敵。但是對 'A' 而言,即使是踏在故國的土地上,靈魂卻依舊必須在遠處凝視那失落以久的、心中的家園,因為它無法在肉體上接近這片災難仍然肆虐的大地。雖然像尤里希斯一樣歸國了,卻不得停止那無邊的凝視,與無止境的漂泊... 直到他找到失落的底片,其中文化與歷史的深根,才能讓他從這無盡的航程之中完成救贖。  


 I.  導演簡介 ─ 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Greece, 1935 - ) 

1.     影響來自: Kenji Mizoguchi, Michelangelo Antonioni, Fritz Lang, Stanley Kubrick and Francesco Rosi
2.     作品特質:寫實主義的知識電影,充滿詩意、哲學與美學的極致表現。與歷史緊密聯結,卻透過神話與戲劇的結構式敘述,超越事實之層面。此種詩意的轉化,充分發揮了「詩」在古希臘語的本意 ─ 創造。 
3.     作品年表: -   福爾曼故事 (Forminx Story) 1965-   傳播 (L’emision/Ecpombi) 1968-   重建 (La Rceconstitution/Anaparastassi) 1970-   三六年歲月 (Jours de 36/Meres Tou 36) 1972 – 希臘現代史三部曲之一-   流浪藝人 (Le Voyage des Comediens/O Thiassos) 1975 – 希臘現代史三部曲之二-   獵人 (Les Chasseurs/I Kynighi) 1977 – 希臘現代史三部曲之三-   亞歷山大大帝 (Alesandre Le Grand/O Megalesandros) 1980-   雅典 (Athenes, Retour sur L’Acropole) 1983-   賽瑟島之旅 (Le Voyage a Cythere/Taxidi Sta Kithiri) 1984 – 回顧歷史的沉默 (生命問題三部曲之一)-   養蜂人 (L’Apiculteur/O Melissokomos) 1986 – 對愛情的沉默 (生命問題三部曲之二)-   霧中風景 (Paysage dans Le Brouillard/Topio Stin Omichli) 1988 – 對上帝的沉默 (生命問題三部曲之三)-   鸛鳥踟躕 (Le Pas Suspendu de la Cigogne/To Meteoro Vima Tou Pelargou)-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 (Lqe Regard D’Ulysse/To Vlemma Tou Odyssea) 1995-   盧米埃和他的伙伴們 (Lumiere et Compagnie) 1995-   永遠的一天 (L’Eternite et un jour/Mia aiwniothta mia mera) 1998  


 II. 重要場景 (通常以走位、換鏡及色調來轉置時空)  

1.  開場織布女性(三卷底片內容): 希臘及巴爾幹半島的”首次凝視”,爾後一再重現。
2.  港邊鏡頭: “船”的意象是尤里西斯的流浪。
3.  回到家鄉小鎮: 雨傘、火炬及妻子 (過去/Penelope),”A”與妻子被鎮暴警察隔離。
4.  阿爾巴尼亞境內: 遍地佇立的流浪工人,強烈的漂泊意象指向抽象的無歸屬感。同時,每個人都朝著同一方向,”凝視” 。
5.   “A”化身為Yannakis Manakia: 被保加利亞警察偵訊、準備槍決、放逐,迷幻似地時空與身份轉換。後來又自布加勒斯特乘船順多瑙河北上赴德國 (1905年Yannakis取道德國赴倫敦購買攝影機),而同船的列寧雕像卻顯然是蘇聯垮台後的今日。
6.  駁船與列寧頭像: 渺小的“A”與巨大的雕像同船,身首異處的列寧竟然還手指著航向,岸邊民眾尚且不時駐足、膜拜致敬,諷刺至極。
7.  軍營旁神秘女子與渡船: “A”再度化身為Yanakis Manarkis,但此時為逃離1919年的保加利亞。而女子為苦苦等待出國征戰的尤里西斯歸來的Pennelope。絕美的河上攝影!
8.  賽拉耶佛霧中歡樂與槍擊: 生活與歡樂皆在盲目的蒙蔽之中。 

 
 III. 影片主旨與觀點 

“A”走遍巴爾幹半島,在肉眼與心靈的凝視之中,引領我們走入歷史與文化的痛苦與深層反省。尤里西斯離家二十年,許多時候只能在故土之外向著家園凝視,最終得以歸國去敵。但是對 'A' 而言,即使是踏在故國的土地上,靈魂卻依舊必須在遠處凝視那失落以久的、心中的家園,在肉體上接近這片大地。雖然像尤里希斯一樣歸國了,卻不得停止那無邊的凝視,與無止境的漂泊... 直到他找到失落的底片,其中文化與歷史的深根,才能讓他從這無盡的航程之中完成救贖。
 
1.   生命的凝視 ─ "如果一個靈魂想要了解它自己,那麼它必得向內自我凝視。"  2.  漂泊與自我及文化的根 ─ 織布的女性/妻子→Penelope化身/根; 旅程的意義→自我凝視
3.  沉默的控訴 ─ 戰爭、迫害、矇蔽、巨大的極權4.   終極關懷 ─ 人道與文化 (由自我的追尋中得到啟示或救贖)5.  音樂 ─ 三個主題 1. “尤里西斯”  2.  ”女人”  3.   ”禱告” 

^^^^^^^^^^^^^^^^^^^^^^^^^^^^^^^^^^^^^^^^^^^^^^^^^

版主後記: 還好你沒錯過,『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是讓人回味無窮的片子,也是安哲羅普洛斯進入台灣放映的第一部片子,那是1995 金馬影展半的回顧展。今日我們先看懂它,改天若有DVD 就更能欣賞攝影運鏡之美。  我稍稍再補充一點導演的整理資料,彌補討論時間不足之憾。紅色為導演自己的話。  

【戲中戲】:    

【根植希臘戲劇觀察現世】希臘人對自己的戲劇耳熟能詳( The popularity of the Greek drama was due to the fact that all educated Greeks of that period were thoroughly familiar with their classical writers. When the Pan-Athenean festivals were celebrated every fourth year, the people listened to the passages from the Odyssey and Iliad with full understanding, for most of them had studied these works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and could repeat long passages by heart.),導演自承他感興趣的「不是情節本身,而是處理手法」。相同的主題於歷代戲劇家、詩人、導演手中一再呈現,是為了顯現作者的能力與特質,因此安哲羅普洛斯亦奉行此傳統。

有人把『塞』歸類為Euripides 基調電影(質疑社會價值),而早期『三六年歲月』、『流浪藝人』屬Aeschylus 基調(堅信),『獵人』、『亞歷山大大帝』為Sophocles 基調(渴望、質疑)--資參考之,所以『尤』毫無疑義也應是Euripides 基調電影。  

【一戲連一戲】

每部電影都會放入前部未竟的疑問,或曾出現的人物。導演自認『塞』是他「最不具希臘色彩、最無根的電影」,他當時(1984)的情感、孤寂與自我追尋,回顧歷史的靜默,片中老導演政治犯流放公海,失去身分與國籍,導演的目光已轉向更廣闊的議題,不侷限希臘社會;其後『鸛鳥踟躕』說的不只是國與國”邊界”--「人際之間、愛情、友誼、一切的邊界」,『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則是把『鸛鳥踟躕』的結尾對話放入,並承襲『塞瑟島之旅』尤里西斯的故事--『塞』中隱喻尤里西斯的導演回來不被家鄉接受,『尤』中隱喻尤里西斯的導演回來,不被家鄉部分人士接受後,離開形式上的祖國希臘,踏向更遠的尋根--文化、民族、藝術、個人價值--之旅。超越『塞』年代的『尤』,更進一步”觀看現實國際”,以及”人本的最中心價值”。  

【鏡頭】:

他巴黎學了一年電影,和教導演老師決裂退學,原因就是老師要他用傳統「正/反鏡頭」拍片,他卻想用360度全景鏡頭(記得今天出現很多次嗎?他至今猶然)。他後來覺得老師教傳統有其道理,不幸班上至今只有他還在拍片。柏格曼『假面』使他迷上「畫外音」,此後每片必用。他本來反對「特寫」,但偶爾會隨性而例外;「長鏡頭」、「固定鏡頭」是重要的形式,他希望藉由此加上「畫外音」,利用角色進出畫面的安排,「讓不同元素進行辨證」!  

【不同時代不同的失望】:  

『尤』中二次大戰前後--「上校專政時期令人難以忍受的極權年代,大家仍然滿懷改革希望」,所以在1945 到1948 到1952 那段家庭新年舞會,即使財產被搜括侵占,他們仍被對極權,滿心希望地拍照留念,等待移民。而「今非昔比,充滿政治冷感」,就有如塞拉耶佛砲聲中走出樓房的如遊魂般的安靜人群--那些無視迫害的人形同「行尸走肉」嗎?或是「只有形同行尸走肉」的人才能生存於炮火之下?  

可說,我們隨著導演的電影看導演多年心路歷程的轉變。他想找到一個與邊界無關、屬於自己的「家」,卻發現「這個地方並不存在,最後的答案是,當我回來,就是再度出發的時候--這便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之源起」。所以,我們尋尤里西斯的目光尋找家國(片中以女人們代替),也悲哀地發現,現代的尤里西斯不但失根於文化,也失根於夢想--” The undeveloped film = the undeveloped dream”(套用沖片老人的話),A因為照片洗不出眼中看見的意象,開始想藉由三捲未能沖洗出來的底片的存在,來證實自己夢想的曾經存在,試著進入電影藝術最簡單質樸的年代,試著進入Manakia兄弟的思維,找到自己熱情的核心,生存的本質。  

這是個充滿中年男性(但未必只屬於男性)悲觀視角的”詩性”電影。它的意識流如詩歌的詠頌,輕短者總會讓人腦中隨之浮現幾句詩嘆,「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而稍長者,又讓人錯亂間,掉入導演要我們掉入的,A 腦中的執著、執妄。他的人生,是一個需要辯證才能存在的人生,就此點而言,我深深同情,並永遠不能不同意。 


 註 記    

「移民」這題目,對安哲羅普洛斯而言是個重要議題。早在他第一部長片「重建」(1970,Reconstruction / Anaparastasi),其中一角就是在德國打工的希臘人。而近期1995的「尤利西斯生命之旅」(Ulysses' Gaze/To Vlema Tou Odyssea)亦然。
安哲羅普洛斯最新的長片是1998 的「永遠的一天」 (Eternity and a day/Mia Eoniotita Ke Mia Mera), 即使此片讓他得到坎城金棕櫚,一雪1995「尤利西斯生命之旅」只有次獎,輸給 Underground 之恥, Angelopoulos 上臺除了一句正式的 ”謝謝” 之外,並沒有多說些什麼,對照上回的"I have nothing to say.",煞是有個性,之後他曾表示,不會再拍電影了。但當他拿到新三部曲的建議書後,靈感不斷湧現,竟然改變了初衷。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 新電影The Weeping Meadow (希臘文名字:To Livadi pou Dakrizi) 已在今月上旬開鏡。此片預計拍攝十五星期,預算為500萬歐元。本片是安哲羅普洛斯新三部曲的首部電影,主要在希臘取景。
本片的劇本依然由安哲羅普洛斯跟他的老編劇拍擋Tonino Guerra 撰寫;故事來自Guerra,敘述1919年蘇聯內戰期間,一班希臘移民從烏克蘭的Odessa回國定居,至1949年希臘內戰結束的事。本片五成以上資金來自希臘電影中心和配合2004年雅典奧運的一項文藝計劃Cultural Olympics,而安哲羅普洛斯的新三部曲是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其他資金來源包括法國的StudioCanal,義大利的Instituto Luce 和Classic Films等。 新的三部曲的主題是二十世紀的希臘移民,以一對夫婦連貫之。第二部The Third Wing(希臘文名字:To Trito Ftero)會在俄羅斯、東歐及義大利等地取景,第三部電影The Eternal Return(希臘文名字:I Aionia Epistrofi)就會在北美取景。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bertine4proust&aid=553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