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22 15:33:08瀏覽328|回應2|推薦6 | |
美中時間七月二日午後,螢幕間隙,青藏鐵路通車、美國國慶週末布希談話、歐洲足球聯盟發表反歧視黑人球員聲明、李登輝高舉道德大纛傷扁,和以色列於迦薩走廊部署對巴勒斯坦飛彈,冷氣房裡,網際網路將我與世界連繫一線,臨向黑洞,卻又無法抗拒,安逸於被吸入吞沒的詭異,於是我從敲鍵盤的這個黑點,娓娓道來我在芝加哥四天三夜的觀察,如果九十六小時仍舊不夠深入,那麼是理論指引我的嗅覺與視角。 中國城位於芝城南方Cermak街,如同非裔美國人所受種族隔離政策(segregation)所衍生而出的黑人貧民窟(ghetto),美國社會對亞裔美國人的隔離產物就是中國城(參閱Wu,2002),到中國城Wentworth街的第一天,找好停車位,已經是晚間九點半,乾燥的空氣壓著斜射的昏黃夕陽,沿著全街中英對照的廣告,隨便進入街邊一間不太專業的港式燒鴨店,點了盤燴飯,祭祀我乾涸的五臟廟。
西元一九一二年,由於歐裔地主在城中對亞裔美國人的偏見(racial prejudice),以不斷漲租金的方式,迫使中國城由原本的城中Loop區(Clark Street)遷移到今天的城南位址;在轉角的Wentworth街與Cermak街交界點的建築物Guey Sam,曾經是距離中國城不遠的義大利城幫派Al Capone週末上完教堂的聚集處,一九二七年,兩名義大利裔的幫派份子在Guey Sam餐廳前面將亞裔男子法蘭克.莫(Frank Moy)活活打死,兩名幫派份子分別被定罪三十五年與終身監禁,這就是學者常提到的「白人對亞裔」(Chicago's first conviction of a white man for killing a Chinese)暴力行為研究的典型例子。
<i>圖片說明:中國城裡頭以亞洲人為訴求的亞裔會計師、醫師行業十分發達</i> 剛萌芽的亞裔美人研究領域發現,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飽受兩種症狀所苦,第一個是「永遠的外國人」(Perpetual Foreigner),不管亞裔第二、三代美語如何道地?甚至來美年代比其他歐裔美國人早多少世紀?只要沒有央格魯薩克遜的白人面孔、或者至少是非裔美國人的黝黑皮膚,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會是:「Where are you from?」 換句話說,在保守派眼裡,所謂「美國人」的定義,黃皮膚常常是被排除在外的。 第二種症狀是「模範弱勢族群」(Model Minority),對美國政府來說,亞裔市民絕對是給一毛就花一毛,不吵不鬧;反觀非裔、甚至西班牙裔美人,剽悍的性格相對上容易爭取到對等權益,一九六三年夏季,美國華府地區超過廿萬群眾走上街頭,令人感動的是,不只黑人,許多認同弱勢族群政策的白人也加入抗爭,催生後來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與「投票法案」。 許多亞裔人口則受限於儒家含蓄文化的影響,再加上華人報紙「大紀元報」所警告的亞裔華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芝加哥華埠曾經發生店家明明親眼看到竊賊,卻不願指認的事件),亞裔勢力在美國社會一直相當鬆散。 根據民權律師、Howard大學學者吳大衛(David Wu,2002)的研究,台灣人眼中風光的ABC(這詞其實由台灣媒體自行發明,事實上是Asian Americans或亞裔美國人)在美卻被當作種族幽靈(Racial Limbo:非白非黑的中間幽靈),亞裔家庭在美國的平均年收入,超越白人成為美國首富階層,在「模範弱勢族群」錯覺下,亞裔被黑人及其他弱勢族群認為是「有錢白人的同夥」;美國總統雷根、電視節目「六十分鐘」,以及一九七一年的商業周刊(Newsweek)多次以「模範弱勢族群」相關的詞來暗示其他弱勢族群,要他們學習亞裔在經濟上的成功。 諷刺的是,「模範弱勢族群」其實是保守派以夷制夷(更精確的說,以優夷制劣夷)的伎倆;亞裔父母沒日沒夜地辛苦賺錢(比起美國夢裡所描述的辛勤工作work ethic有過之而無不及),錙銖必較過日,省下的血汗錢用來買豪宅、投資下一代的教育,到頭來卻讓亞裔這支「模範弱勢族群」因為經濟富裕,被保守派人士判定失去受弱勢族群保障政策(Affirmative Action)的資格。 經濟上富足、政治上噤聲的華裔美國人就真的不弱勢了嗎? 芝加哥中國城在兩年前的招商會上面,亞裔的廠商因上述原因失去「弱勢族群廠商」保障的資格,當地的華埠報紙「美中新聞」稱這樣不公義的現象,為「對亞裔新型種族歧視。」 心理學家席爾思(Sears,1988)研究白人對黑人的「新型種族歧視」,已由歧視黑人物理特徵,轉為對黑人「就是生性懶散」的自我催眠;在我看來,白人對亞裔人口的壓迫,則是出現經濟權上的防堵,至於政治權上的亞裔式靜默(Silence),保守派則是樂觀其成。 <待續>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