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阿含經》卷第47〈心品.多界經.第十〉
2013/06/07 14:11:14瀏覽604|回應1|推薦2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 阿難獨安靖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

於是,尊者 阿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獨安靖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猶如從葦積草積生火,燒樓閣堂屋。

「阿難!如是諸有恐怖,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

「阿難!昔過去時若有恐怖,彼一切亦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

「阿難!當來時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

「阿難!今現在諸有恐怖,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

「阿難!是為愚癡有恐怖,智慧無恐怖。愚癡有遭事、災患、憂慼,智慧無遭事、災患、憂慼。

「阿難!諸有恐怖、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可得,不從智慧。」

   於是,尊者 阿難悲泣淚出,叉手向 佛,白曰:「世尊!云何比丘愚癡非智慧?」
註:
1.比丘:男性出家人。這一品是教誨出家人。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處,不知因緣,不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
註:
1.
是處:緊要關頭。  非處:錯誤。
2.
不知是處、非處者:不知是非的人,這種人是愚癡,沒有智慧。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 世尊!云何比丘智慧非愚癡?」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知界、知處、知因緣,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癡。」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癡。 世尊!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阿難!見此十八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四界知如真──覺界、想界、行界、識界。阿難!見此四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欲界、色界、無色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色界、無色界、滅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妙界、不妙界、中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善界、不善界、無記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有漏界、無漏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有為界、無為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

「阿難!見此六十二界知如真。阿難!如是比丘知界。」

   尊者 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界。世尊!云何比丘知處?」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十二處知如真,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阿難!見此十二處知如真。阿難!如是比丘知處。」 

  尊者 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處。云何比丘知因緣?」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因緣及從因緣起知如真,因此有彼,無此

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阿難!如是比丘知因緣。」

   尊者 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因緣。云何比丘知是處、非處?」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非處知如真。

「阿難!若世中有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轉輪王治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故害父母、殺阿羅訶、破壞聖眾、惡心向佛、出如來血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故害父母、殺阿羅訶、破壞聖眾、惡心向佛、出如來血者,必有是處。
註:
1.見諦見到真理。聲聞乘要在預流果以上才能見諦,菩薩則要在初地以上才能見諦。
2.
見諦人:已經證得預流果初地的人。尚未證得的人是凡夫人?
3.無是處:沒這種事。有是處:有這種事

 「阿難!若見諦人故犯戒,捨戒罷道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故犯戒,捨戒罷道者,必有是處。若見諦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作是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作是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凶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
凡夫人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註:
1.這一段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以訛傳訛的"佛沒教持咒"的原文。從內文看, 釋迦牟尼佛不是禁止持咒,而是生病的見諦人不能要求沙門(出家人)/梵志(一般的修行人)持咒救自己。 世尊沒規定凡夫人不能持咒,沒規定凡夫人不能請求沙門(出家人)/梵志(一般的修行人)持咒救自己,也沒規定不能祈求 諸佛菩薩、諸天、醫護人員、救難人員救自己。

2.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的古印度時代, 諸佛菩薩教導佛弟子誦持光明的咒語是為了驅蛇、驅毒、避免飛禽走獸的傷害、保持健康、防止戰爭殺戮、防止爭鬥、防止邪惡鬼神的騷擾、去除自己的五毒習氣、排除修行的障礙;並禁止誦持外道的咒語偷窺、淫人妻女、偷盜……等犯下十惡業害人的事。

 難!若見諦人受八有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受八有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於天中者,終無是處。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天中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受樂報者,終無是處。

「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受苦報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苦報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樂報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欲修七覺意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欲得無上正盡覺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不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者,必有是處。

「阿難!如是比丘知是處、非處。」

   尊者 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是處、非處。」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 佛白曰:「世尊!此經名何?云何奉持?」

  世尊告曰:「阿難!當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鏡、四品。是故稱此經名曰:多界。」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多界經 第十 竟(二千二百三十六字)

中阿含經卷 第四十七(八千三百三十字)

中阿含心品 第三 竟(二萬一千二十二字)第四分別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1  No. 0026 中阿含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Rev. 1.76 (Big5),完成日期:2011/03/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法雨道場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創作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