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27 20:35:08瀏覽675|回應1|推薦9 | |||||||||||||||||||
一、共勉: 恭喜諸位大德圓滿菩薩戒,正式成為在家居士!也感恩 釋迦牟尼佛在2556年前就預見持戒,尤其是菩薩戒,會漸漸興盛於我們這一個時代。 持戒,是護心的第一道防線, 十方諸佛從初發心菩薩到成佛,一律都是以持戒護心,沒有例外。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 維摩詰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救脫菩薩....等大菩薩都是留頭髮的在家居士,在家居士照樣能持戒。菩薩是自己覺悟、也幫助他人覺悟的修行人,初發心菩薩也是在家居士,正在學習 諸佛菩薩的慈悲智慧精神。就算人人習氣不同,多多少少會觸犯48小戒,持戒正好能守護自心、檢視習氣、反省自己的不足。 以下三部大法鼓影片, 聖嚴師父講解持戒的精神,與諸位大德分享: 戒福,持戒後即有福(大法鼓1073)二、六和敬: 最末,末學以 聖嚴師父的六和敬文章,與諸位居士大德共勉: 「六和敬」是佛教僧團的生活原則,也就是讓彼此能夠和樂相 處的觀念,基本原則一共有六個項目,分別是︰身和同住、口和 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戒和同修。 第一項是「身和同住」,就是與大眾能身心健康和諧地同住在 一起,身體行為上不發生肢體衝突。 第二項是「口和無諍」,也就是彼此能夠溝通、協調、勉勵、互助,而不產生衝突。彼此不 要用語言來互相交戰、刺激別人,因為言語的爭戰是很可怕的,言語暴力會帶給別人嚴重的創 傷,一句話可能傷人一輩子。 第三項是「意和同悅」,由於志同道合,大家的心都是和樂的。「悅」指的是「喜悅」,不論 是別人所看到、聽到的,或是我所看到、聽到的,心裡面產生的反應都是歡喜的,例如當我們 同在觀賞一朵花時,別人看了覺得歡喜,我看了也覺得歡喜,任何一個人的心,都是同樣保持 著和諧喜悅。 第四項是「見和同解」,「解」指的是見解的解,也就是看法、 想法。看法可以大同,可以小異,小異之中又可以有大同,大同之 中又不妨有小異,可以讓人發表自己的意見,自己也可以表達自己 的意見,但是到了最後,就是相互覺得彼此的意見都是合理的,別 人的意見是對的,自己的意見也是對的,或是彼此協調,尋找一個 折衷點、一個交集點,有共同點時就不需要再爭論了。見解既是相 同的,便是見和同解。 第五項是「利和同均」,如果人人都不再只求自利,能夠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就是他人的利益, 他人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利益便是互通、相同的。那麼對他人有利, 其實也就等於對自己有利,當自己得利時,一定也對他人有利,彼此之間自然就不會發生利害 衝突。如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資源能共有、共享,相處自然和諧。 第六項是「戒和同修」,「戒」指的是規則、戒律的意思。戒律是生活的共同規範、規約與守 則,既然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團體裡,便要遵守共同的生活規範,彼此之間是和諧相處。我們通 常在社會交際上,至少都會屬於某一個團體,包括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也是一個小團體,共修 會也是一個團體,任何三個以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一個團體。團體應該有共同生活的 規範,並且共同遵守。 以上這六個項目就是六和敬,是 釋迦牟尼佛為出家弟子制定 的僧團生活準則,依據此六和敬,出家弟子很容易便能夠達成團 體和諧相處、精進修行的目標。而這些項目如果運用在我們的日 常團體生活中,包括職場、家庭等,相信一樣能達成相同的效果。 註:佛教僧團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七眾組成,雖然有各自的戒律要遵守,戒定慧是學佛的共同基礎。在家居士對出家師父要恭敬,也是 大菩薩們親自示範的,《藥師經》中有典範。 無論是在政府機構或是公司行號,都可以將六合敬的原則運 用在生活裡,雖然說你有你的原則,他有他的原則;你有你的規 範,他有他的規範,但是原則應該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如果我 們能夠把六和敬的觀念,推廣到一個團體裡面,或者推廣到職場 裡面,大家的相處氣氛就會更加和諧。 何謂六和敬?(大法鼓851~858) 三、正見: 很多居士學佛、修持戒定慧之後,發現覺照自己的五毒煩惱,愈覺照愈清楚,誤以為是五毒煩惱更熾盛,實際上不是,而是自己已經漸漸在運用「止、觀」。原因可以參考以下各篇文章: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