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16 19:04:33瀏覽904|回應1|推薦17 | |
*********************************
[回憶我的國文老師張立齋教授] 張之丙教授的讀後感 [與金龍先生閑聊] *********************************** (續)................................. 到台湾,父親在東吳,政大,文大等校 继续做教学著述。接觸的学生年龄有的 跟我相似,有的比我年轻。称呼上開始 有了改变:他们称我師姐了,我称他们 则为師弟、師妹。因为我离家早,没能 与他们在台湾交往。不过,相互之间也 随之進入了成人社会以父親为主的点与 线联繫。 在纽约做了華僑,在異邦異土的日子?, 对来访的或移居纽约的台湾同学,我变 成了他们的大姐。父母移居纽约后,语 言文化的隔阂,常来常往的,又是以父 親的学生为眾。记憶最深的在纽约区的 有王斑师弟和白正華师妹。 然而,父親在这一段以教学著述为專一不 二的生涯中,接触频繁的各位师弟、师妹, 籠罩于‘勿忘在莒’时期的台湾又是如何 培养出师生情,仍是 “一片谜一樣的空白”! 话说回来,世上有多少人有机会参与自己 父亲的職業工作,對老一代在家族之外的 職守工作範圍内的操作運筹有所了解? 现在,自己投入了‘教書’職業,愈發对 父亲在教書工作的大方向, 小原则,教育信念,督導路线,等等等等, 有迫切的求知理解的欲望。 刚结束的这一学期,学生回顾中提到这一 门课师生相处如‘一家人’,也有人把上 课的环境称之为学習的‘樂園’, 更有人将上课比喻為借語文獲取精神的 滋润,这更讓我渴望理解父親“课上” “课外”的教學实况的描述。 拜读了您的《回憶》讓我從您的‘现实派’ ‘素描式’的文筆, 写出了片片從记憶中找回来的情景。 如果没有您肯再遨游过去, 这茫茫然、空洞洞的心地永遠是無法捉摸 却又極为沉重的空無。 從您的回憶中, 拾起了缤纷的舊时流影, 珍惜鄭重地保藏起来。 ................................. 您寫的是回憶一位國文老師,我讀的 是從別人眼中看到的自己的父親。 您的感觉是直接的来自親身的参與, 我的理解是间接的来自您的文辞風采。 在这直接与间接之中讓我体会到您 “寫文章的時候總是很認真”的 ‘認真’ 代表的是忠于自己纯挚的情與感。 雖然是‘回憶,而素描的叙述间湧现着初入 高等学府的学子心情:喜悦,好奇,激动, 毫無‘世故’氣息的赤诚,與毫無色彩的 直觉观察。 也就是因为有这樣的赤诚、直觉做骨幹, “言為心之聲”,一段接一段地叙述, 一步一步地自白,颇為引人入胜;的確是 顺着您的文字“随山将萬轉,趣途無百里” 最后,豁然發觉,雖因尋找做教师的父亲 而品读您的文章,但是却被追憶父亲的学 生,及其勤学苦读、努力图强的故事紧紧 地吸引住! 如果时代调换一下,是我在东吳,或是您在 哥大,您这克己發憤,脚踏实地,努力图强的 故事,绝不会等到今天。这是教师心中最最認 可的‘可愛的学生’!不过‘可愛’似乎已遠 遠地不合國人文化,也不合时代;应该改为 ‘可贵’,既配合时代,也配合身份, 更配合事实!这豈非父親一生勤奮目的?註[2]. 註[2].孟子云“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 教育之,三樂也”。我相信如果父亲在天有知看 到您这篇回憶,看到您有如此成就,喜悦之情不 難想像。得“英才而教育之”的“樂”是亞聖鑒 定的君子三樂之一,也是父親與其他做教師的人 獨有的‘君子之樂.
「英才」不就是『可贵』的人才? (待續三)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