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儒道法核心
2020/08/12 22:14:46瀏覽216|回應1|推薦3

儒道法核心(修改自www.epochtimes.com )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 

 
 

仁、義、禮、智、信、廉恥是儒家核心思想的總結,是傳統民間社會維持道德的要素,也是今日和諧社會日常生活正常運作的要素。 

 
 

孔子思想以「仁」 為核心,以為「仁」 即 「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又以為推行 「仁政」 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 

 
 

儒家還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孔子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是個大教育家。政治上孔子提出「正名」主張,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觀點。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儒家的為人追求和理想「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儒家的為人之道。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源。他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更是是孟子的典型的具有民權意識的思想。 

 
 

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清淨無為。道家的代表老子,以寬容忍讓成為中國人的待人處世原則出自道家的原則:「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儒、道兩家思想,一個剛健有為,一個柔順因循;一個入世進取,一個潛隱退守,這是他們達到相通和互補的真正前提。所以,許多中國古代文人才能入世為儒,出世為道,或者熔儒道於一爐,張弛相濟,進退自如。 

 
 

儒家直面現實社會,力求探索一條改造客觀世界的道路,即便是個人的修身養性,最終也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孔子一向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但實際上不管天下是「有道」還是「無道」,他都沒有一點退隱的意思。為了改變這個「無道」的世界,儘管他四處碰壁,卻百折不撓,「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遜色。在他看來,無論得志還是不得志,無論困厄時還是顯達時,都不應該絕人逃世;主張用自己的方法來「平治天下」,實現其「 王道」理想;並且揚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道家也是面對殘酷的現實,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從自然中尋找一條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相傳老子在周朝做過藏書管理員,孔子曾向他問「禮」,後來他退隱了,寫下《老子》一書。 

 
 

莊子曾做過宋國漆園的管理員,辭職後表示「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寧肯隱居陋巷,借米充飢,自編草鞋,過著清苦的生活,也不願應楚威王高薪聘請而赴楚相之位。從老子的自然無為、少私寡慾、貴柔守雌的思想,到莊子的「無己無功無名、逍遙放達」的精神境界,無不說明道家與儒家的不同之處。 

 
 

道家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固執地守護著人的精神的尊嚴,辛勤地開墾著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從一切無法消除的痛苦和災難中拯救出來,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慾,使人獲得一種寧靜的自由和聖潔的心境。老子和莊子都是隱士,但他們又不同於一般的隱者。他們的退隱不單單是為了規避無法改變的罪惡現實,也不僅僅是為了避免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更重要的是為了尋求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自由。 

 
 

莊子沿著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路,對人的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對自身的認識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當然也有其不足之處和時代局限性。如它誇大和迷信刑罰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準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反對禮制。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家「好利惡害」的人性論: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法家「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區別就是法家主張絕對的君主集權,法家的這點主張應予以否定,而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和利用。 

 
 

大量的古人之說成為現代中國人今天生活中的生活準則和生活用語,也說明其生命力的強壯,如「欲速則不達」 ,「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朋友有信」,「 朋友妻不可欺」等等常用語不一而足,這都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儒家思想流傳久遠並深入民間社會。 

 
 

個人理解: 

 
 

儒家,仁心之道;道家,無為之道;法家,權法之道。 

 
 

其中,可以是文人的儒道並用心態,也可以是外儒內法的君王之法。諸子的學問在於完整的價值觀,所以要有剛柔並制,學以百家,自成一家的修行目標。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anfat888&aid=148439601

 回應文章

巴拿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13 01:44

西撕兄,

您對儒道法三家思想認識很深刻喔!

又可以豐富您小說的內涵了:)

敬祝平安健康

福杯滿溢!

主內巴拿巴敬筆+_+

西撕(alanfat888) 於 2020-08-13 05:57 回覆:

正在學習中,改善一下小說上,有關諸子百家,天主神學上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