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書~大學
2020/08/08 20:13:03瀏覽888|回應2|推薦20

大學(修改自https://kknews.cc/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三網: 

明明德:明白光明正大的品德。 

親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止於至善: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八目: 

內修(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內修+外治 (修身) 

外治(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格物: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 
 
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辨事物,窮盡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從推格事物之理中,求為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辯,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好善之意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要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已,修養德性 

 
 

正心駕馭感情,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左右,保持心靈的安靜。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修養深厚,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施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赤子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子民,使人民除舊布新。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絜矩之道」,即以度已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 

 
 

個人理解: 

 
 

做人 

 
 

做人要明白高尚的品德,再革新做人的認知和改善過失,最後把自己調整到最善境界。 

 
 

內修 

 
 

修身中要分析道理,有善惡的判斷力,處世要真誠待人,控制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的修養。 

 
 

外治 

 
 

先為家人作榜樣,再為人民作榜樣,善、德、愛、義、仁、孝等為個人操守,再施行到人人學習和仿效。 

 
 

大學的學習 

 
 

大學是教了我們內修和外治之法,是如何做人,先有了至善的品格和學問,再推恩四海,便是完人之道。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anfat888&aid=147927079

 回應文章

吹起了自然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09 22:36

所以大抵 學問  偏向道德方面   明辨是非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仁愛之心  ....

有個標準  遵循  認知   才能 止 於偏差錯亂    是這樣嗎

  謝謝分享

西撕(alanfat888) 於 2020-08-09 23:26 回覆:

應該是這個意思了。 

 
 

因為 大學 是儒家的四書之一,也應該由儒學的方向理解。 

 
 

道德思想上有所偏差,在於 自我 對善性 的理解及定位 

 
 

正如中庸,每個位置上,都有它的儒學標準,但是,善道是世界有形及無形的道的本質,所以 性本善 及 修行善功是人的必然性選擇。 

 
 

如果人認為思想上會有錯亂,那修心上就要多認知 善道 及信仰 上的書籍,以找到自己的標準。 

 
 

謝謝來訪,多謝您 的留言。 


吹起了自然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09 12:00

知  止 而後有定

止為  何種狀態   如何道德上辨別

是為關鍵

 謝謝分享

西撕(alanfat888) 於 2020-08-09 18:40 回覆:

知止…… (知是學問,是定位,定是堅定,靜是清靜,安是安詳,慮是思索,得是感悟。 

 
 

知,學問,止,是定位,從求知上有了自己的目標,便心神專一,意志堅定,思索而後有所得。 

 
 

求知,學問,道德,都是自我的認知,那位置上,如何選擇自己的方向,便是知止。 

 
 

如道德上,就以中庸、無為、善道等,各有位置,以中庸,凡是做到不偏不倚,保持善性的本心,不畏懼、不屈服的行之善道。 

 
 

對事物和道德,那就是你的認知上的修為,及你對各種事物所持的態度,是持守、是改變的心中尺度目標。 

 
 

信仰、道德標準不同,也有所不同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