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長春祠(秀林)
2015/03/15 22:00:48瀏覽1277|回應0|推薦17

長春祠外型為唐代廟堂式的建築,祠內供奉著為興建中橫公路而殉職的225位築路英雄,最早的長春祠建於民國46年,毀於民國68年的落石,三年後重建完成,民國76年再度毀於落石,現在看到的建築是於民國78年重建完成……

在長春橋短暫停留,離開之後走上長春橋,進入長春隧道,出了隧道左轉往長春祠而來。長春橋與長春祠間的距離很近,來到長春祠停車場再回頭一看,長春隧道口就在後方轉彎處。

往後看是長春隧道口,往前看則是長春祠的停車場,長春祠停車場的停車位數量頗多,不過可能是長春祠景色優美,總是吸引大批遊客駐足,今天後端停車格上雖然沒有停滿車,但在靠近長春祠那端的停車場上卻有許多車輛不停入停車格而停在停車格外,所以嚴格來說車輛也不少。停在道路邊雖然可以少走幾公尺路,但造成道路可通行面積狹窄、通行不易,實在不可取。

停車場的遠處,長春祠位在一處翠綠的山凹間,祠前一道水量豐沛的瀑布,共同組合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將視線聚焦在長春祠上,會覺得它秀麗中體積龐大,好像是山裡的主角,但是若將長春祠與後方山岳放在一起,相較之下立即顯現出長春祠的渺小。

但不論如何,長春祠雖然不大,卻為山巒添上了一筆增艷的色彩,再加上祠前的長長瀑布,更是形成畫龍點睛之效。

面向長春祠的方向,長春祠左上方山腰的大岩石上,有一座美麗的二層樓中式建築,今天沒有時間去造訪它,它是位在長春祠步道中途的太魯閣樓。

沿著停車場邊的步道往長春祠方向靠近,漸漸的,與長春祠隔著立霧溪的溪谷相望。

看到長春祠外的步道上人影晃動,心裡浮上一股殷切期盼,巴不得飛過河而去一探長春祠之美。

在停車場的末端處,看到對面岩壁上刻著「長春聽濤」紅色字,長春祠下河水水流緩慢,難以形成壽聲,這濤莫非指的長春祠前瀑布的水聲。而通往長春祠的步道,就鑿挖在岩壁上,令人覺得它有如中橫公路的縮小版。

在停車場邊上也有長春聽濤的字,但這字是寫在廣告燈箱上,走下燈箱旁的階梯就有露天咖啡座,就可在咖啡座上聽濤。

步道末端的平台邊護欄上架了幾座解說牌,第一座說明中橫公路興建的二個重要人物,蔣經國和林則彬,當年蔣經國是退輔會主委,而林則彬是公路局長兼東西橫貫公路工程處總處長,二個中橫公路的推手。


長春祠歷經二次土石塴塌而重建,每次重建的長春祠也不太一樣,所以不同年代就有不同樣貌的長春祠。

現在看到的長春祠是民國78年重建,但願不要再有天災而毀損長春祠,讓當年的開路英雄可以安然在此長眠。


中橫長春,說明當年闢建中橫公路主要是基於國防,民國45年7月開工,歷時三年九個月完工,由太魯閣到東勢,全長192公里,在經費和機具都不足的情況下,全靠人力來完成。

長春祠步道由長春橋為起點,終點在禪光寺牌樓,全長2030公尺,途經長春祠、太魯閣樓、鐘樓、禪光寺。下次再找機會來瀏覽一番。

長春聽濤咖啡座位在平台下的河岸邊,長春祠位在對面遠處的山邊,祠下瀑布水花雪白,據說當瀑布水量大時,瀑聲響亮如雷般,難怪會有長春聽濤之說。

平台的末端處接上一座鮮紅色的鐵橋,鮮紅色位在一片綠意中顯得特別明亮。

走上紅色鐵橋往前去,鐵橋之後道路成為單行道,鐵橋寬度不寬,想必是鐵橋之後路幅也不寬的緣故。

在鐵橋上看到一旁的山壁,被鑿出了一道凹糟通往長春祠,遠看細小有如螞蟻的通道。

在鐵橋往下游看去,不遠處也有一座橋,看橋的外觀有點眼熟,那不就是剛剛走過的長春橋嗎。

紅色鐵橋的橋頭旁一道階梯往下,這是往長春祠的步道,也是長春祠步道的起點。

階梯下一塊小平台位在半岩洞裡,對面的岩壁上一座橘色屋頂的拱門,像是一座小城門。

岩洞的最裡側岩壁旁,立著三尊佛像,佛像前一塊大理石上刻著開闢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罹難榮民弟兄名單,因為有他們的犧牲奉獻,才有今天的中橫公路,請不要忘記他們。


走下階梯後,橋的相對位置變成在頭頂上,而橋下有一塊平台往河中延伸出去,這情景不就和在長春橋時看到上游的橋一樣。

橋的那端一塊平台位在橋頭邊的岩石上,那就是長春祠停車場和停車場旁的觀景平台。

岩洞壁上的拱門上鑲著一塊大理石,大理石上刻著太魯長春四個金色字。這塊平台因為位在半洞穴裡,光線十分暗,盡管相機暴光時間較長,手持勉強可以盡量去除手震,但晃動的人影就無法避免。

走進拱門裡光線更暗,這時相機的暴光時間更長,手震也無法克服。

拱門之後一小段隧道,接著步道掛在山壁上,沒幾步後又進入隧道中。

走出隧道時可以看到紅色鐵橋、停車場和聽濤咖啡座都變成在對面岸邊依序排列。

接下來的步道都是時而走在山壁間、時而進入隧道中,成了一下子亮、一下子暗的明暗交替狀。不過隧道中都有照明,倒是沒什麼危險性。

再回頭看看鐵橋,鐵橋下的平台怎麼看起來像是半截橋的樣子,莫非以前那是一座橋?而在長春橋時看到紅色橋加上平台,看到的正是這座橋沒錯。

再離橋遠一點的距離來看,可以清楚的看到,橋和道路沿著山腳下的河岸邊蜿蜒而行。

轉彎處步道成叉路,可以走外側的步道,也可以走隧道,都可抵達目的地。在叉路口選擇外側的步道前行,回程時再走隧道。

鐵橋與長春祠間的步道不長,一會兒功夫就抵到長春祠下。

長春祠的建築物下方留了一道半圓拱門,一道水流由拱門傾洩而下,水量豐沛,水質乾淨清澈,水流在沿途的岩石上形成雪白的水花,也發出淙淙的水流聲響。

步道之後接上一道階梯,階梯的上方是一座六角形、橘色屋瓦紅色柱子的中式涼亭。

面向六角形涼亭的左手邊,半圓形拱門水流的上方是一座方形、藍色屋瓦紅色柱子的涼亭,最左邊是一座唐代廟堂式的建築。

登上階梯,階梯上的六角涼亭上寫著沁亭聞琴四個大字,涼亭鮮亮的紅色好像為四周注入一股活力般。

站在沁亭聞琴涼亭前,一旁就是長方形的涼亭。

長方形涼亭後,一道清澈水流由山壁間流出,水量大,水聲嘩啦啦的往涼亭下奔流而去,這就是長春飛瀑的源頭。水的源頭處一塊半圓形大石頭,石上刻著紅色澄思二字。

最後就是長春祠,祠前的空地不大,所以只能側面才能將祠的正面全納入鏡頭裡。

長春祠的門上掛著台灣省公路局東西橫貫公路工程處的對聯,落款日期為民國四十九年。來到祠前向這些英雄們深深一鞠躬,表示最崇敬的敬意。

面向著長春祠,涼亭的相對位置就都在右手邊,涼亭旁有瀑布的源頭,有一道長長的階梯往高處去,等一下再去看看。

在長春祠前往前望去,立霧溪在此形成一處髮夾彎,山岳和河流共同畫成一幅壯麗的山水畫。

而腳下則是一道伴隨雪白水花的水流,穿過小拱橋下,往下方的立霧溪奔流而去。

回到涼亭來,走上涼亭後的階梯上去看看。

階梯的上方有座岩洞,岩洞的半腰處架設了一塊小平台,平台上擺放一尊神像,神像旁的岩石上刻著印月二個紅色字。

在岩洞處階梯轉了一個彎,繼續往上爬升而去,這是長春祠步道,沿著階梯上去可通往禪光寺,不過今天沒有時間繼續前行,到此為止,不再往上走,順階而下。

走下涼亭後也道別長春祠,離開長春祠。

沿著步道,踏著來時反方向的路程而行,而回程時走隧道而返。

回到鐵橋下的平台處,又在平台上小事逗留,這處平台本來是一座中橫公路的橋,因颱風而毀損,只留下靠岸邊的一小段。

登上階梯回到鐵橋處,橋的這一端上寫著長春橋,與下游的那一座橋同名。但這座長春橋只有單線道的寬度,所以橋頭標示只能單向行車。

橋頭處立了一支長春橋重建記略的說明,內文敘述著長春橋興建於民國四十七年,採用鉚釘接合,歷經五十餘年後嚴重鏽蝕,於民國一百零二年依照原橋樣式重建。

橋之後的隧道為仙霞隧道,接著離開長春祠開車進入仙霞隧道,前往禪光寺。

 

這趟花東花海七日遊的行程和其他造訪景點,請看:

 花東花海七日遊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