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明節雜談
2022/04/05 13:03:28瀏覽1261|回應0|推薦73

いま.四月五日是清明節.說到清明掃墓是以前小時候的事了.大概是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候.有跟我母親帶著祭品徒步走到靠近海邊的一處墓地.那是不知好幾代前的祖先墳墓掃墓.但墓地也沒有墓碑.所以我也不知情的情況下.踏在墳墓上.因為墳墓本身比較突出.呈現山巒形狀.可是我跟母親去掃墓的這一處祖先墳墓根本類似平地.只有幾塊岩石還在.所以不小心會踏到中間.那麼掃完墓回家隔天腳就有酸痛.從此以後母親都是自己去掃墓較多.也不麻煩我們子女跟去祭拜掃墓.大概每年都是如此.買些祭品到山上找好幾個祖先的墓地掃墓和祭拜.村內習俗有做一些手工的粿.還有做些吃的.以及金銀紙不能免俗等等。自從政府實施火葬以來.我們島上的墳墓大多以撿金為主.把祖先都從墓地內撿骨.在擇吉日放置塔內.然後清明時節之前就有很多鄉民到那邊祭拜掃墓

至今呢.我家也只是我父母親代表去掃墓而已.不連累我們去浪費時間.說實在的連那個塔俺也沒有去過一次.這要歸誰的過錯呢.應該是父母親們的意思了。我們中厝的祖先跟我們是同樣的.畢竟要講起倫理親情實在很難敘述.畢竟我阿公是么弟.三個兄弟之中最小的那個弟弟.古早時候生活比較窮困.所以來給我阿嬤招.就是入贅的意思.因此.跟中厝的兄弟們形同一般.所以掃墓兩家都大致相同.只有掃阿公和阿嬤要自己要去掃.其他清代以前的祖先可說兩家平分祭拜.包括神主牌位也分出來.早先因為每逢祖先做忌要祭拜.兩家因為早與遲晚端上食物來中厝樓上祭拜.因為時間的配合上不能完全一致.導致兩家吵架.所以我阿公阿爸一生氣就到中厝上樓將神主牌請幾個回來自己家裡祭拜.從此就沒有一起在祭拜了.個人拜個人的神主牌位。

而中厝的兄弟有五人.我家只有孤單的老爸一個而已.於是要祭拜清明節我們只有拜自己的公嬤.和幾個清代的祖先.其他祖先就由中厝兄弟五個每年輪流祭拜。有一年清明節輪到大叔們祭拜.我嬸嬸從高雄回到家鄉掃墓.因為久久沒有回澎.也疏於關懷墳墓的情形.甚至好幾代的祖先墳墓根本不清楚在哪.於是找我父親幫忙跟她去祭拜掃墓.我父親說.目前廟務繁忙.所以不能跟妳去掃墓.不得已之下.我嬸嬸帶著祭品.自己到山上找墓地祭拜.因為長年沒有人去割草.所以菅芒野草叢生.有如荒煙漫草.導致不小心踏錯地方摔斷了大腿.在山上哀號.可能也沒有人知道.直到中午要吃飯時間遲遲沒有回來.我母親才深覺她出事了.才到山上找人.所以才回來通知鄉民來解救.最後再請交通船運送至馬公.再到機場載回高雄醫治.直到ok之後辦完那個事又回到那邊去報到了.真是不勝唏噓。

那今年我就不知道他們又輪到哪一家回到澎掃墓呢?畢竟我父親年邁耳朵也聽不清楚.所以我就很少打電話回家問問.我母親又忌諱講那些.所以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我內人應該多少清楚.畢竟他們同樣是女人.心事都會分享.可是我大嫂每周大概都打電話回家四次.我母親也嫌說打太多次關懷了.希望每周一次就好.我大哥也無厘頭地說就順其自然吧.俺內人大概是一周才打一次電話回家問問而已。那麼三弟與四弟的弟婦們俺就不清楚了!那麼自從政府開放規定火葬以來.大致上的村民都是這樣的.遇到那個事就用交通船載到馬公.然後再雇車子運到殯葬場舉行那個儀式而到最後是燒了.真是人生的落幕是這樣嗎?

其實清代或以前朝代是規定不能火葬的.只能用土葬才是最好的方式.如今的火葬啦.土葬.海葬.還有西藏的禿鷹吃屍所謂的天葬.樹葬.花葬.等等真是很多方式..哎﹍希望人們都能長壽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才不會到那邊.但是誰能豁免呢?連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方式找三千童男童女由徐福等大官道士帶領至仙山找仙藥一去不回.秦始皇大概也只有活到半百就掛了.所以身體的調養都要靠個人的保養.比如運動健身.跳舞.跑步.散步.吃好.吃不太好.樂觀.多飲好水.甚至那個好笑的小孩在牆壁上亂寫誰跟誰在打炮.爬山.跑步.武功.等等.都是健身的好方法.才能去除病毒.達到健身的效果.進而延續生命的茁壯.身體的強壯並非是孔武有力.四肢健全.那並不一會很長壽

當然啦.遇到戰爭那是不得已的.兩軍戰爭的生死都是攸關勝負的決定.於是盡量的殺敵前進.有如烏克蘭的將士英勇.當然無辜的人民被轟得滿目瘡痍.無家可歸.這場勝仗很難分出.直到最後才能分出勝與負.那生死就在一瞬間.看到他們這樣無辜的往生就覺得很悲憐.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只有一心向善才能杜絕人類的廝殺.人的生命才能延長.在寶島的我們生活如常的甜蜜.若偶爾到山上爬山會遇到山坡下的一片大墳場.有基督教的十字墓地.有傳統的墳墓.使我們看了都會覺得無言.於是每年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掃墓祭祖代表孝思的一份心意.淵遠流傳.但願庇佑子孫平安發達。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jbgtyhn&aid=17307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