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康德的教育哲學思想
2011/09/05 17:09:18瀏覽1656|回應0|推薦0
黃振華教授<<論康德哲學>>:
一、人是唯一必須受教育的造物
    康德<教育論>開宗明義第一句話便說:「人是唯一必須受教育的造物。」其他動物則不是如此。
    所謂「教育」,康德指的是照顧、訓練以及指導與教養。依此而言,則人類受教時期分三階段:一是嬰兒,二是門徒,三是學徒。
    所謂「照顧」,是指父母防範兒女不致錯誤運用其力量而言。動物不需要照顧,因為動物有規則地運用其力量,使自己不受傷害。如我們觀察年幼的燕子,剛爬出蛋殼,眼睛尚未睜開,就知道把糞便排出窩外。所以動物不需要照顧,至多需要飼養、保暖及引導,或某種保護而已。
     所謂「訓練」,是指改變動物性為人性而言。動物只有本能,而無自己的理性;人類則有自己的理性,必須製作行為的計劃,但由於不能立即製作它,而是陌生地來到這世界,所以必須別人來為他作此事,即必須受教育。人必須靠自己把全部天性逐漸地實現出來,一代教育下一代。但由於人的天性有很大的自由傾向,如長時間習於此傾向,他就會為它犧性一切。正因此故,「訓練」必須提早施行,否則到了後來,便很難改變一個人,他會跟著情緒走。我們看見一些野蠻人,即使長時間為文明人服務,仍不能習慣於文明的生活方式;這不是如盧梭等人所說的「高貴的自由傾向」,而是一種野性,動物所具有的尚未發展出人性的野性。
    康德說:「人只能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除了教育所造就的東西而外,人沒有別的東西。」又說:「未受教養的人是粗野的,未受訓練的人則是野蠻的。缺乏訓練的禍害,大於缺乏教養,蓋因後者猶可於事後補救,而野蠻則無法除去,缺乏訓練永遠不能補救。」由此可見教育對人類的重要,人必須受教育。

二、教育的理想在發展人的本性以實現天命
康德認為教育的理想在發展人的全部本性,以實現天命。他說:
    為教育理論擬定計畫,是要實現崇高的理想,即使未能立即付諸實施也無妨。我們切不可把教育理念看作是幻想,或給予美夢的惡名,雖然在實施的過程中遭遇到困難。………只要我們的理念是正確的,那麼在實施的過程中不論遭遇何種困難,都不是不可能逐漸把它實現。
    這個崇高的理想是什麼呢?就是要發展人的本性和人性,因而使人能實現天命。實現天命不可能一蹴而幾,人必須先有天命的觀念,並了解天命不可能靠個人來實現,而要靠人類的種族來實現,每一代接受上一代的知識,再增加自己的教育,因而使人的全部本性逐漸地引向目的發展出來,並把整個人類的種族引向天命的實現。
    「天命」是什麼呢?康德用命令式的語言說道:「天意要人應從自身之中把善發展出來,天好像對人說:『到世界上去------這樣造物主便可如此對人說-----我已把你裝配了一切向善的本性,把它發展出來是你的事,禍福繫於你的自身。』由此可知,天命是要人在世界上實現「善」。

三、教育學是人類深思遠慮的學問
    何以人必須自己來發展善性?蓋因造物主只把善的本性賦與人類,善的發展尚未完成,其中尚無德行的區分。改過遷善,培養德性,以及人若有惡心,則須把德性提昇出來,這些都須人自己來作。人若對此加以深思熟慮,便可發現德性的發展是十分艱難的事情,因此教育對人類來說,是最大而又最艱難的問題;唯有逐步前進,世代相傳,才能得到正確的教育方法的概念。
    由於人性的發展不是自行發生的,因此一切教育都是一種技能,其中沒有本能存在。這種技能的起源與進展,不是「機械的」。機械的教育技能僅適用於偶然發生的事件,在此等事件中我們探討是否有某些事物對人有害抑或有益。一切機械的教育技能都甚多缺點,因為它沒有計畫作基礎。所以教育技能或教育學,如果要發展人類本性以實現天命,則必須是深思熟慮的。受過教育的父母是兒女的榜樣;如要把兒女教好,則教育學便必須是一門應加研究的學問,否則教育將無任何希望,而由一個被教育教壞了的人,再去教育他人。
    因此康德建立教育技能的原理說道:「兒童不僅應該為適應當前的情況,而且應該為適應人類未來的可能更好的情況,即人性的理念及全部天命而受教育。」

四、人性中只有善的種子
    康德認為上述的原理十分重要,因為一般的父母只會教育子女適應當前社會,即使當前社會是腐敗的,也是如此。父母應該給予兒女較好的教育,以期未來一個較好的社會能夠出現。教育的計劃必須是世界性的,世界的至善是一個理念,它決不會傷害我們私人的至善,因此雖然在表面看來,人為了此理念必須犧牲某些東西,但卻經常因此而促進他當前情況的至善的改進,這是何等崇高的功效!良好的教育即是把所有的善實現在世界之上。康德說:「存在於人之中的種子必須經常加以發展,因為在人的本性中沒有惡的根源,惡的起因啷是由於人的本性未帶至規則之下的緣故。在人之中只有善的種子。」這是康德的性善論,人性中只有善的種子即人性本善,惡的產生乃由於本性未帶至規則之下之故。所謂「規則」,當指實現至善的教育原理而言。
    教育是精神的教養,主要在於擴充人的知識;權勢與金錢是無濟於事的,至多只能減少困難而已。因此,康德主張學校之設立,應該依從開明的專家的意見;惟有通過對於參與世界至善及適於未來較好情況的理念具有較廣大傾向的人們的努力,人的本性逐漸接近它的目的才有可能。康德闡述教育四大要求說道:
1、人必須接受「訓練」,訓練是在尋求預防個人及社會中,動物性傷害人性。所以訓練只在抑制野蠻。
2、人必須接受「培養」,培養包含教導及指導。培養提供熟練的技能,此種技能具有適合於所有如意目的之能力。所以技能不能決定目的,目的之決定俟諸後來的環境。有些技能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好,例如閱讀與寫作能力便是。有些技能只適用於某些目的,如音樂只能達到取悅眾人的目的。由於目的數量繁多,因而技能也似有無限的多。
3、人必須見到,人也要變得聰明,適於進入人類社會,受到觀迎,具有影響力。因此,人需要某種培養方式,即「文明的培養」是也。文雅、有禮及某種程度的明達是需要的,如此,則人可使用所有的人以達到終極目的。這種培養隨各時代不同的興趣而異。在幾十年前,人還有喜歡遊行的典禮呢!
4、人必須重視「發揚德性」,人不僅應該適應各種各樣的目的,而且要養成一種立心,即只選擇善的目的之立心。善的目的是這樣的目的:它們必然受到每一個人所贊同,同時也可以作每一個人之目的。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irdream&aid=561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