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1/04 23:39:35瀏覽3043|回應4|推薦16 | |
作者:亞榮隆.撒可努(漢名:戴志強) 出版社:耶魯國際文化 出版日期:2005/06 版本:增訂版一刷 類別:文學類 書裝:平裝本 內頁顏色:非彩色 頁數:241頁 原價:NT 180元 聽到“原住民”,你會想到什麼?我會想到樂天、刻苦、敬老和幽默風趣。 我是個台東人,一歲到八歲生活在台東,身邊多的是原住民,我從不覺得原住民與平地人有何不同,就是黑了點,講話有些口音,一直到九歲搬到台中,生活開始出現「番」的不同,而且,是社會地位的不同,「番仔只會喝酒,愛偷懶,容易犯罪」這類的話時有所聞,漸漸地,對於原住民開始產生不好的印象,幾乎忘了,小時候當我牙齦浮腫(我們都稱為「齒包」,用台語唸。)在門口玩時,看見鄰居原住民媽媽走來就告訴她我的牙齦不舒服,她就走進我家,從廚房捏一撮味精,然後把味精塞進我的齒包,然後用滿是檳榔味的嘴溫柔地對我說:「這樣明天就會好了。」當時我還不懂這是什麼樣的愛,但我很開心,因為我覺得味精很好吃,現在我懂了,原住民有一個愛屋及屋的胸懷,互相扶持的真愛。 我還記得,爸爸帶著國小三年級的我和弟弟到通宵戲水挖蛤蜊,走在海堤時,有一對原住民夫妻和一個孩子圍在一起,中間還騰騰冒出白煙,煙之大不亞於烤肉攤,走近時,才知道,他們真的在烤肉,而且,是白白的未塗烤肉醬的全雞一隻,油脂“滋滋”地不斷滴落,並在熱燙的木炭上起舞,所以才有那道翻滾的白色煙龍直竄雲宵,住台東很久的爸爸,多少學了幾句原住民語言,與他們攀談幾句,愈聊愈開心,聊完我們要離開之前,竟然把半隻雞讓給了我們,接過金黃色雞皮的肉塊,我不懂沒有烤肉醬怎麼吃,爸爸告訴我很好吃,讓我試試,我咬了一口,還真美味,原來,他們抹了鹽再烤,先用大火把雞的肉汁先封住,讓肉質更軟嫩,然後滲出的油脂滴入火炭發出的煙來燻出炭燻味,炭燻味轉換了雞肉本身的羶味,讓味道單純但又有深度,鹽則是在吃的時候提出雞肉的鮮甜,會讓人想要一再品嚐的味道及口感。與你素昧平生的,原住民就是可以跟你共享他們的食物,因為他們認為,所有的所得,都是大自然給予的,沒有屬於你我他,所有的食物都應該與族人、VeVe(祖先)、朋友分享。 《山豬.飛鼠.撒可努》一書是從udn網誌─『尋找失物─愛情、文學及其他』得知,格主是張傑寫下了《山豬.飛鼠.撒可努:九萬名考生看見不一樣的原住民童話》,心得內容讓我突然想起原住民的純真,很想看這本書,到網拍找找有沒有這本書,還真的有人在賣,但我沒有馬上下標購買,也因為這樣,我忘了要閱讀這本書。外甥女Jill上國小一年級之後,姊姊開始培養孩子們大量閱讀的習慣,所以每回回來,都要我帶孩子們去圖書館借書,上個星期日我又帶她們去借書了,逛著逛著,意外地發現這本書就大辣辣地躺在書架其中一格的最外頭,馬上很開心地借回家了,當然,這得犧牲一本孩子的借閱。 撒可努心中對母文化充滿了感激,對於原住民早期的遭遇傷感,對於母文化的未來懷抱理想,用單純的記述,記錄純真而美麗的血統文化,在他的排灣族生命裡,經歷的排灣族傳說、文化都是那麼的美麗,就連喝醉了也是這麼的詩意,他用充滿對排灣族的愛的文筆,向世人抗議,何以讓原住民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更希望喚醒每個人對自己母文化的重視,並尊重每個來自不同種族的文化,讓我深深的感動。 這種母文化的自我覺醒,台灣做得最徹底的是客家文化,不管到哪裡都有客家文化的影子,前些日子聽客家文化委員會贊助ICRT製播的客家文化節目,說著好多好多台灣的名物都與客家人有關,名茶武鶴茶是西部的客家人到花蓮種植而來的,甚至有一位來賓寫了一本關於客家文化的書,書名叫《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來賓在節目中提到書中的兩個片段,說早期滿地石頭的台東後來之所以能種出池上米,是因為客家人用鋤頭到深山裡挖了泥土,再一擔一擔地擔到平地,才能讓只生長在土壤裡的稻米生長,訪談中說台東早期的土石比是土:石為1:4,經過客家先人的努力,土石比進展為土:石為4:1,我不免質疑,平地都是石頭了,山上還會有泥土?經過這翻努力,現在台東的近平地的山區應該要只剩石頭才對,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在客家精神的某些特質上,不禁使我與韓國的民族精神聯想在一塊兒。 相較於大力行銷的客家文化,撒可努這樣輕柔的訴說,是一種美好的催眠,更能說進我的心裡,看過《山豬.飛鼠.撒可努》,我願意相信原住民的內心是純潔善良的,我願意相信原住民先祖留傳下來的傳說,有一種洗淨身心的舒暢,和對世事抱持希望的美好。 佑璇 2009/01/04 pm 23:20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