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酬禮的受與不受
2014/01/10 13:14:23瀏覽226|回應0|推薦13

<了凡四訓語解精篇>對於行善後酬謝受與不受有以下例子:

  

     孔子慈悲為懷,站在窮人的立場才會對子貢的不受酬謝有嚴厲的指責。他的顧慮是應該的,畢竟當時窮人太多,'國家'出資作為獎勵,希望人人為了得獎會盡心去完成這件事;子貢不受也有可能會造成領獎者被輕視而不願付出的效應,所以他才會指責子貢的不該。

 

   然而,以子貢之財,豈能收下那點謝金?他或許是想身先士卒鼓勵人人勇往直前,又不想貪得禮金,希望把禮金讓給窮人,才會拒受,與博得虛名無關。

    

     如有子貢之財,又欲顧及窮人感受,亦當接受酬金再私下贈與身邊窮苦的人,為善不欲人知阿,高!!亦或者,謙和的婉謝說:『以我之財,若再貪得這些錢則太不應該!不如我再加碼多一倍給前二十名勇士,大家衝阿!!』則可杜絕貪得之心,又可以嘉惠窮苦人家,何樂不為?

      對於子路接受贈牛,子路本來家境不就好,'老子就需要這一頭牛,牛來得正好,多謝!'毫不扭捏、爽快的收下,真是條赤誠誠的漢子!!可是,這是'私人'贈與,跟上例國家出錢是不同的事,瓖仍然覺得富有人家須拒受。

    救人,最好的報償是行善後的心安理得與愉悅,建立在一點慈心之上,廣積陰德何樂不為?若人人救人都是為了得到報償而做,那麼當被救的那一方付不出一頭牛的代價的時候,又該如何自處?或救人的時候還要考慮對方的貧賤,是不是可以給自己豐富的酬謝才救,則社會將變成功利自私的社會,把錢看得比人的性命還重要阿!如果人人都有需報償才救人的心態,而不是體會對方的苦處、痛苦而救,那便是教育出了問題,要從教育著手阿,而非在籌禮本身。

     被救的一方,理當要表達感謝之意,但,受與不受全在個人需求;需要的就大方收下,不需要的原封退還也可以,實在沒什麼對與錯,大家開心就好!!

                                                                                                                     禪瓖 2013.12.1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fraisme&aid=1047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