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14 08:20:08瀏覽778|回應0|推薦10 | |
2006年11月10日星期五下午8點23分40秒,家裡的網路中斷了。當時我正用msn與朋友閒聊,突然的斷線讓心裡很尷尬,覺得好像沒跟人道再見,就自己落跑;等了半個小時線路依舊不通,只好檢查電話線路,發現沒有異狀,再將連線的機器關了開、開了關,ADSL依舊沒反應。心裡想,或許是上天安排我該回床上睡覺?所以,便沐浴更衣,與周公約會去。 第二天一早,我打開電腦,網路依舊不理我。再度檢查電話線、連線的機器,如老樣子地顯示「不通」,這回,我沒有讓事情擺著不處理,撥了「123」的電話,請中華電信處理,確認星期六除了服務台的小姐外,不會有維修員工幫忙,只好等星期一到來。 不過,這期間我並不乖。 只要一開電腦,我就會按下標示著「ADSL」的連線圖示,然後瞪著那個「現在伺服器沒有反應」的視窗發呆;即使沒有連線,我還是會忍不住點一下IE,想看看那片空白的瀏覽器中,會不會突然出現什麼奇蹟;就算明知週末不會有人維修主機,每隔個十分鐘,我依舊會檢查一下網路連線,想看看那不知躲在哪個主機房裡的電腦,會不會自動痊癒,讓人可以上網。 第九次做這樣的舉動時,我赫然意識到自己的無聊,然後,開始認真地思考:是不是得了「網路成癮症」? 然而,網路斷了,我無法上網查閱相關的資訊,這讓腦袋顯得更焦慮。 「網路成癮症」是什麼呢?即使沒多少知識也猜得出來,它一定指的是很喜歡上網、上網到無法自拔的人,就像抽煙成癮的老煙槍、嗜酒如命的酒鬼,身心無法抗拒某種可能會害了健康、讓人失去自主的強迫症。我不知道怎樣才算達到「網路成癮」的標準?卻明白在這憂鬱症似乎氾濫的年代,任何精神性疾病都像是恐怖的標籤,一旦沾染到,就甩不掉,除非有足夠的意志力或是適當的醫療。 我決定試著讓自己徜徉在沒有網路,或甚至是沒有電腦的世界。 於是,平常喜歡躲起來的我,依約參加一個朋友聚會,甚至還乖乖地坐在聚會現場,直到曲終人散;於是,我去租書店借最近爆紅「哈利波特」,還特別借最厚的那兩本,回家讓自己投身在黑暗的魔法世界中,直到眼睛發酸;於是,我將朋友借我的「傷心咖啡店之歌」一口氣看完,才驚覺原來台灣也有像朱少麟這樣棒的作家,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於是,急著想開電腦,開始自己的創作,卻發現滑鼠能受控制時,游標卻不由自主地往「ADSL」的按鈕移去,同時,腦袋出現的詞彙是:完了,我完蛋了…… 然後,我問自己:上網是為了什麼? 為了要聊天?不,我開msn的時間雖然比以前多,但不是每次上網都開,只有在想和人談話時,才會開啟;更多的時候是我開著msn,卻不出現在那對話的清單中,只是望著有誰在上頭,然後,關掉。 為了要買東西?不,雖然我常用Yahoo拍賣買東西,但都只是在想買東西的時候才上去,像上週只是在買過期雜誌與科普用書,現在要我去買賣,真的,沒什麼動力。 或許,我想查資料?就像想查「網路成癮症」的定義那樣?但要是我沒有之前那種茫然的行為,其實並不會特別想在網路上悠遊,那麼,我到底想幹嘛? 整理一下思緒,當我上網時,一定會做的事情是:1.收信;2.看自己的網誌;3.看幾個寫作相關網站。唔,答案或許出來了,原來,我上網是為了經營部落格、為了寫作相關的事情,但這樣的結論並沒有讓自己好過點,尤其是,網路沒通時,我並沒有真正專心在寫作上,反而像是失魂似地,在電腦上飄來浮去,唯一完成的事情是新設計的小說大綱,但這淡淡的喜悅,卻沒有強迫症似的空虛來得強烈。 剛剛網路突然通時,不成材的手,依照「上網一定做的事情」做一次。收信、看網誌、看寫作相關網站,宛如這是既定程序、制式地進行的行為,做完,卻沒有充實感,反而整個人開始對自己不爽,最大的不爽感在做完這些「標準程序」後,內在沒有充盈滿足感,最大的不爽源於覺得喪失自主,覺得無法控制屬於我的身心。 終於,我查了「網路成癮症」的檢測標準。那是1996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Kimberly Young訂的,除了每週上網時間超過40小時外,還有下面8項問題: 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且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的情形; 根據他的說法,上面8項中,有5項答「是」就是「危險群」了。這樣的結論讓我再次地受到打擊,但卻不想相信這個事實,即使已經有「重複成癮行為」、「焦慮特質」、「衝動控制障礙」等特質,但卻不認為自己屬於語言使用有困難者、或是熱衷線上遊戲者,唯一比較可能的是資訊焦慮症。 「資訊焦慮症則是比較多人有的毛病,特別是與工作有關係。這類型的人通常會不斷需要新資訊,三不五時就要注意一下有無新信件或有沒有人找他說話。如果沒有資訊來源,他就會非常的焦慮。」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 但,也有積極的消息讓我感到安慰。許正典繼續解釋資訊焦慮者:「比較不會網路成癮,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可以掌控或選擇資訊。」 原來如此,重點果然在「掌控與選擇」。多年來習慣網路溝通,習慣上網瞭解與接受資訊,這份習慣讓我逐漸自以為沈浸在網路世界是很美好的,然而,世界並不是這樣的,沒有網路,它依舊運作,地球一樣美好。 回想起這幾天做的事。 聚會讓我看到一群年紀不上不下的朋友。他們對著婚姻、愛情、夢想有著疑慮,但又有自我意識與理念想法、對生命闡述與執著。活在那一刻,感覺並不如想像中的糟,自以為的社會疏離雖然沒有瓦解,但,還蠻有趣的,好像重拾大學時代的小組討論般,重回一段在意識溝通與流動中過去的光陰,體驗很久沒有的語言及思慮的現實感。 「哈利波特」使我誠心地讚賞這本暢銷書。雖然它有謗有譽,但厚厚的紙張,滿載的文字,能讓人投入的流暢世界裡,裝滿了想像與角色自我掙扎。是的,哈利波特自我掙扎的情緒起伏,豐富了看似二元對立的魔法世界,使正邪衝突不在簡化成兩條線,好人也有壞的時候,壞人也有好的時候,我不得不欽佩起J. K. 羅琳,將簡單的故事處理得如此引人。 「傷心咖啡店之歌」則給我一個震撼。1966年出生的作家,在民國85年出版這本書,三十歲,第一本小說,卻擁有這麼細膩而流暢的文筆與思路,雖然我不滿意朱少麟將「自由」的概念,以對話論辯的方式直接呈現,因為我向來較讚許深沈思考,應當用隱晦的寫作來處理。然而,不能否認的,這是本好小說,作者思考的問題與我在「結構殺人」中的類似,但她的處理方式文藝多了,或許也好多了,正如一個朋友指出的,我想玩懸疑,就失去讓人感動,每個角色都瞭解、都體諒,就難宣染情緒,引起真正的共鳴,而她將焦點集中在一個角色上,再緩步推開,至少,比我的方式更能讓讀者將思緒投射在角色身上。 想到這裡,我認為應該感激網路斷線。因為它讓我有機會這麼快看完幾本書、有空閒審視自己、寫下這篇文章,即使這些時間沒有轉化成寫作動能、讓我埋首於創作中,但,腦袋並不是空虛的,我確定心靈有吸收東西、有警惕與激勵,同時也希望,能有一小點兒的成長。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