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帝告訴我要殺死所有人”:警長賈德說萊克蘭大屠殺兇手認為性交易受害者住在家裡
2022/05/22 18:57:49瀏覽145|回應0|推薦0

上帝告訴我要殺死所有人”:警長賈德說萊克蘭大屠殺兇手認為性交易受害者住在家裡

作者,亞歷克西斯帕斯托雷

發表:2021 年 9 月 9 日

前海軍陸戰隊殺死家人,因為“上帝告訴他”要拯救想像中的孩子

33 歲的布萊恩萊利承認在佛羅里達州萊克蘭殺害了四人(包括一名嬰兒)並折磨了一名年輕女孩,他告訴警方,他相信他正在拯救一個被家人性交易的孩子。

警方稱,一名男子殺害了同一個家庭的四個人,並對一名 11 歲的女孩開槍七次折磨她,他正處於關於性交易的錯覺之中。 

33 歲的海軍陸戰隊老兵布萊恩·萊利 (Bryan Riley)承認殺害了 40 歲的法官格里森;他的搭檔,特蕾莎·蘭納姆,33 歲;他們 3 個月大的兒子;波爾克縣治安部門表示,週日清晨,蘭納姆 62 歲的母親凱茜·德爾加多在佛羅里達州萊克蘭的家中。警方稱,萊利承認在他之前沒有關係的人的家中進行了放樣,然後在幾個小時後穿著全身盔甲和多支槍支進入了它。據波爾克縣治安官格雷迪·賈德(Grady Judd)稱,萊利在家時正在尋找“安伯”,他認為這是一個被性交易出家的女孩。 

這都是虛構的,都是他編造的,”賈德週四告訴記者。“請理解,當我們提出這些參考時,那所房子裡沒有性犯罪的受害者。”

萊利告訴警方,他首先進入了德爾加多所在的一處較小的房屋,找到她後,向她開了一整盒彈藥。 

萊利告訴警方,他隨後進入主屋,殺死了家裡的狗,然後走到浴室門,格里森試圖把它關上。警方表示,萊利承認在他能打開門之前曾從門開槍。然後他走進洗手間,發現懷裡抱著嬰兒的格里森、蘭納姆和他們 11 歲的女兒擠在一起。萊利說他隨後開槍打死了這對夫婦和嬰兒。

就在那時,他抓住了這名 11 歲的受害者,將她從浴室帶到了客廳。他問她,“安伯在哪裡?”賈德解釋道。“她說,‘我不是安伯。沒有安珀。他說,‘我想知道安伯 是誰,’然後他倒數,‘3、2、1’,然後他開槍打死了她。”

這個邪惡的人告訴我們,我折磨她是為了調查和找到安伯 Amber,”賈德說。 

當女孩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時,萊利繼續向她開槍,並告訴警方他相信她也參與了性交易,上帝告訴他可以開槍射擊她。 

在被槍殺七次後,警方稱女孩裝死,萊利繼續前進。奇蹟般地她活了下來。 

不久之後,警察趕到了這所房子,並與該男子發生了一系列槍戰。他的腹部中彈,在撤退到托兒所後,他意識到自己人手不足,於是自首。警方說,萊利承認了在醫院犯下的罪行。 

賈德說萊利對這些行為“沒有悔意”。 

在周四的新聞發布會上概述了為什麼選擇了受害者,賈德稱萊利“肉體邪惡”。他說,所謂的兇手告訴當局,受害者“乞求他們的生命,但我還是殺了他們。” 

賈德說,所謂的兇手和受害者之間沒有先前的關係,一次偶然的相遇導致萊利選擇瞄准他們。

凌晨殺戮的前一天晚上,萊利正計劃去幫助颶風艾達,所以周六去朋友家借了一個急救箱。這位朋友住在格里森附近,在萊利拿起工具包的時候,格里森正在修剪他的草坪。賈德說萊利走近格里森,問他“安伯”在哪裡,因為上帝告訴他她要自殺。 

目擊者說,格里森和德爾加多告訴萊利,那裡沒有安珀,他們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最終,格里森和他的岳母告訴萊利離開,否則他們會打電話給警察,他照做了。 

當我們的兇手萊利離開時,他對法官非常生氣,因為他認為法官阻止了他看到這個孩子安伯Amber 會自殺,”賈德說。“就在那時,布賴恩·萊利說,‘上帝告訴我要殺死所有人並拯救安伯,因為她是性交易的受害者。’” 

和他在一起四年的萊利的女朋友在一周前告訴警方,他離開去教堂做保安工作,回來時帶著一種“對能夠直接與上帝對話,而上帝直接回應的迷戀”。

在與格里森和德爾加多互動後回到家中,萊利與他的另一半發生了爭執。那天晚上,他在凌晨 1 點左右帶著一個大挎包離開了家,開始對房子進行偵察。他在凌晨 4 點 45 分左右進入家中並開始瘋狂殺戮。

萊利在武器和戰術規劃方面經驗豐富。賈德說,這位 33 歲的兇手“在海軍陸戰隊服役了四年,在預備隊服役了三年,還去過阿富汗和伊拉克。他曾在行政和私人保安部門工作,深思熟慮,訓練有素。他擁有 16 個單獨的證書以及安全和戰術訓練。” 

他的訓練在他計劃和執行大屠殺的過程中得到了體現,其中包括對房屋進行放樣,將他的汽車重新定位三次以允許最快的出口,在車輛上切割輪胎以使他的受害者無法逃脫,並留下熒光棒在逃跑時幫助他。 

萊利被指控犯有四項一級謀殺罪、一項謀殺未遂罪、七項謀殺警察未遂罪、兩項向建築物開槍罪、兩項武裝入室盜竊罪和二級縱火罪。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7442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