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輪迴問題探討
2019/10/09 11:36:22瀏覽1760|回應0|推薦0
 人是否有輪迴,以俗諦言是有,以聖義諦而言則無,佛教三法印中有諸法無「我」,這「我」係佛經的專有名詞,不同俗諦中的你我他的「我」,而是指「常、一、主宰」的意思,一般人觀念常認為我們身體之內,藏著一永遠不會變,卻掌控我們一生的主體,如道家說的藏在身內的小金人、元嬰或陽神,也就是有一個「我」的存在。「常、一、主宰」的[常]是說有一不變的主體,「一」是可獨立存在,「主宰」是可自我掌控一切,但佛教認為我們是五蘊組合,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從身體到精神,時刻分秒都有變化,身體會老會漸差,思想也會多少改變,不會恒常不變,生活從小依靠父母,到長大後日常的食衣住行至陽光、水、空氣...種種,那一不依靠?那能獨一存活,另要是能主宰自已的話,就不會死了,也不用聽他人的話了,能隨意自在嗎?總上;以義理而言,佛教否定世間是「有我」,而不認清無我真諦,就是一種無明,就會輪落六道中,一再生死,依聖義諦,人就如貪慾火炬,五蘊無時無刻不在對外吸汲材料助燃,雖看似都是火炬,但已多少有變化,就這樣一直靜悄稍,直到死亡,識神再轉入六道繼續燃燒,直到覺悟,才有機會止熄寂滅,不再受苦。


轉貼

佛教是否相信靈魂、輪迴的存在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不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物件,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於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便會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在中國的民間,對於靈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並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人死之後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於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為靈魂是「三魂六魄」組成的集合體了。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

生之一一樣,生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為鬼,同樣有生有

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況人死之後不一定就生為鬼,這在下一節中另予說明。而於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梁,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恆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

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了,因為心理現象的產生,就是由於精神的變動而來。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我人行為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為,又會

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循環作用而定。

那末試問: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恆性,那是可能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末,佛教所說六道輪迴與超凡入聖的本體,究竟又是甚麼呢?

這就是佛教特殊優勝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卻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價值。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藉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的。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至於精神界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決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為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是以第六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No.555 Sep. 2010∣5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把小乘的放在一邊,單介紹大乘的八識。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於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為前七識的為善為惡,都會把賬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是第七識,搬進搬出是第六識,製造作業是前五識。這樣說來,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於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裏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

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三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回還,都不出於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正因為種子與現行的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進進出出,所以第八識的本質,也在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變動不已,不要說這一生的第八識的質量與前後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後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於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沈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識的存在,便是存在於這一剎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除了業因與業果的變動連續,也就沒有第八識的本質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

於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脫道的目的,就是在於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麼,也不拿出來什麼,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稱為「轉(煩惱)識成(清淨)智」,不受生死的支配,

而能自由於生死之中。可見佛教的第八識,並不等於永恆的靈魂,如果迷信有個永恆的靈魂,那麼超凡入聖的解脫生死,也就成為不可能了。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唯有否定了由煩惱無明接連而假現

的第八識之後,才是徹底的解脫。不過,第八識被否定之後,並非等於沒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體的顯照,而不是無明煩惱的纏繞不清。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

的阿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能不受輪迴的限制。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沈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回環。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

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範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

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於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迴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

力。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鎮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佈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淨土;若無重

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淨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民間的信仰,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這在佛教的輪迴觀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鬼道只是六道輪迴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後,也只有六分之一

的可能生於鬼道。

本文摘錄自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法鼓文化出版

================================

[佛觀宇宙]生死輪迴,究竟存不存在,為何要欺瞞世人數千年?

由 佛觀宇宙 發表於文化


自古以來,就有生死輪迴這一說法,民間流傳著,人死後只要喝了孟婆湯過了奈何橋就可以重新投胎做人。在湖南的侗鄉就發生過死後轉世的事件,這一個事件並不是發生在一個人身上,而是村子裡的百餘人都自稱自己是死後轉世。

 

據瞭解,在我國貴州、湖南、廣西交界處的侗族聚集區,有一群人他們自稱自己是死後轉世,可以清楚的說出前世今生,有的還甚至與前世親人再續前緣。


湖南桐鄉村再生人何姿娜


再生人第一次講述前世的時候是在剛剛學會說話的時候,也就是差不多在2歲的時候,在桐鄉村有一戶何姓人家,家裡有個叫何姿娜的小女孩,她也是該村的再生人。何姿娜的父親何彬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女兒的前世是自己29年前溺水身亡的妹妹何芹。


在女兒何姿娜兩歲的時候,才剛剛會說話的她便對何彬說道:「我是該叫你哥哥,還是該叫你爸爸呢?」


何彬回憶,那時女兒何姿娜講述前世的事情很多,其中還包括其去世時的情形。那還是在1986年,何芹砍柴回來,到都壘河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何彬還告訴記者,何姿娜能夠準確的指出自己前世死後屍體擺放在岸上的位置。不僅如此,她還記得自己前世入學通知書放在什麼地方。


在湖南的桐鄉村裡,像何姿娜的還有百餘人,他們自稱自己是死後轉世,針對這一現象,來自國內多所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紛紛對其深入調查,想要找出生死輪迴是否存在。然而至今都沒有找出合理的解釋,於是當地官方希望在目前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情況下,保持再生人的神秘感。


50多歲石爽人講述前世記憶


50多歲的石爽人告訴記者,她也是一個轉世回來的人。她前世叫姚家安,是在1936年出生,在其二十四歲的時候就因為發燒而死,死後三年,他轉世投胎到壘陽寨,成為了現在的石爽人。


記者前往坪陽村像當地的一些老人瞭解是否有姚家安這一人。當地一些年長的老人記得,1960年5月的一天,24歲的姚家安下地種豆子,後來在魚塘洗腳的時候中毒,回到家高燒不退,三天後便死了。


石爽人還表示,關於前世的記憶,是從她在兩歲的時候便有了,那一天她在樓梯摔倒,爬起來後,突然想起自己的前世叫姚家安。


而姚家安的兒子吳春對於石爽人前世是自己母親的說法不曾懷疑過。他告訴記者「她講述的前世有關我母親的情況完全符合。」現在,吳春比石爽人要大兩歲,但是依然會叫石爽人媽,幾年前,他還給石爽人的房子裝了新窗戶。


「生死輪轉」與「六道輪迴」的現代解讀


雖然因為二千年來佛教的普及流傳,輪迴之說早已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成為多數百姓的基本信仰,與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概念,但是俚俗之說穿鑿附會,以訛傳訛的成份居多,而知識分子又多半直接斥之為迷信,以致曲解其義者多,真正瞭解其理者鮮少。輪迴究竟是事實還是迷信?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六道輪迴?如何證明有前世來生?種種諸如此類的問題,對多數人而言,一直是懸而未決的疑惑,Brian Weiss與陳勝英在他們的書中,記錄了透過催眠治療的臨床經驗,提供了不少真人真事的前世今生具體事例,筆者則嘗試從義理抉擇的層面提出學理性的詮釋。


(一)生死輪轉 ─ 佛教生命觀


按「生死輪轉」或「輪迴」一詞,梵文為「samsara」,又作「生死、生死輪迴、生死相續、輪迴轉生、淪回、流轉、輪轉」等。意謂大地的眾生由惑業煩惱之因(即貪、瞋、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生死輪轉之果,恰如車輪之迴轉,永無止盡,故稱輪迴。如《雜阿含經》中所述:


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有時長久不雨,地之所生百穀草木,皆悉枯乾。諸比丘,若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諸比丘,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須彌山王皆悉崩落,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諸比丘,有時長夜此大地悉皆敗壞,而眾生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長夜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換言之,凡夫的生命相貌,從生到死,死而又生,生生死死,永無止境。同時也引申為生死輪轉的時空結構,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循環不已。


筆者嘗試提出一個具有現代觀點的詮釋進路,所謂「生死輪轉(samsara)」,一言以蔽之,乃是佛陀對宇宙人生整體變化之生態系統,從現象觀察的角度所作的綜合說明。從哲理上來解析,輪迴說屬於世俗諦層次,是對三界有情的生死流轉,所作現象上的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而非形而上的定義(metaphysical definition),也不是究竟意義(即佛法所謂勝義諦層次)的宇宙真理與人生實相。


換言之,從現象上來觀察,輪迴是宇宙人生整體的生態系統與流程。吾人不瞭解輪迴的相貌,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般的概念皆誤以為,人是在死了之後,才去輪迴。實際上,吾人每一分每一秒都處在輪迴的系統之中隨波逐流而不自覺,所以佛典中常用「生死大海」一詞來譬喻芸芸眾生的處境。因此,要洞悉輪迴的相貌,並不須要等到死亡之際,而是要把握當下現前一念,留心觀照緣起的契機。


(二)「六道」 ─ 生死的場域


至於所謂的「六道」又作「六趣」,為眾生各依其業因、業緣與業果而趣往之世界,包括:(1)天道、(2)人道、(3)修羅道、(4)畜生道、(5)餓鬼道、(6)地獄道。換言之,六道是三界有情在生死輪轉的過程中,所賴以活動的六個不同層次的場域或舞台,而居於三界的眾生又是這些生命大舞台的設計者﹑建造者與破壞者,同時也是大舞台上的演員﹑編劇﹑製作﹑導演兼觀眾。至於生死輪迴及六道場域的虛實若何?從勝義諦的層次觀之,則宛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森羅萬象,變化多端但有而非實,譬如永嘉禪師《證道歌》所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此處並非是說六道的場域完全是空虛幻化的,而是說彼等境界均是因緣際會的假有,從現象上觀之則有,從本質上探究則非實,故說有而非實,有而無常。


或問:既然生死輪轉並非宇宙之真理與人生之實相,為什麼還會有輪迴的現象存在呢?筆者的觀察及詮釋為:緣起即是性空,性空不礙緣起。因為六道里的眾生太沉迷於這場生死大戲與輪迴之劇碼,並且執著於人物的刻畫﹑角色的扮演﹑場景的佈局﹑劇情的發展﹑觀眾的反應等等。再者,上演的戲碼還不能過於平淡單調,一定得要「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宛轉曲折﹑柔腸寸斷﹑扣人心弦﹑賺人熱淚﹑高潮迭起﹑欲罷不能……」,演起來才精彩,看起來才過癮。大夥兒輪流粉墨登場,樂此不疲,捨不得不一場接著一場演哪!無怪乎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之結語中說道︰「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三、天堂及地獄 ─ 宗教宇宙觀


從天文學與物理學等科學的角度來看,六道之中的「天道」與「地獄道」之說,似乎是無稽之談的迷信,不能用科學方法來客觀地證實。然而征諸古今中外的歷史,天堂與地獄的概念及其流傳,源遠流長,不絕如縷,可說是共通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雖然各個不同的民族與文化,對於天堂與地獄的景象,有其不同的描繪與詮釋。


其實,天堂與地獄的概念普遍存在於吾人的生死認知之中。從宗教與生死探索的角度來看,宇宙與人生二者相依相成,是不可分割而單獨成立的,沒有宇宙,有情的生命如何開展?沒有眾生,空寂的宇宙有何存在的意義?是故,宗教宇宙觀是呼應宇宙與人生的相互依存關係而論之,亦即吾人對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與依止的環境,從宗教的觀點所作的整體觀察與認識,進而提出系統的說明及詮釋。此處所言之「宇宙」,是作為眾生現世活動的場域或舞台,以及生命流轉的連續時空結構。


因此,廣義的宗教宇宙觀,除了探討「物理世界」的成﹑住﹑壞﹑空等變化之外,還包括從個人身心﹑社會群體﹑人倫道德﹑人生價值﹑人文精神等層面所建構的「心理世界」與「精神世界」,乃至超越世俗層面的「靈性世界」,因此所有的宗教都必然會論及「天堂」與「地獄」等不同層次世界的存在及其意義。


筆者以「生死的場域」來譬喻不同的宗教世界觀,我國民間信仰自古即有陰陽二界之說,亦即人間世與陰曹地府之相對,基督宗教也有現世﹑天堂與地獄之說,佛教則有三界﹑六道﹑十法界﹑三千大千世界之說,凡此皆是一種「多重次元的宇宙與人生」之觀點。一般知識份子多以迷信或靈異的角度來看待宗教的宇宙觀,因為它超越了常識或科學所認知的時空結構與範疇。殊不知宗教的宇宙觀不是單就物理與物質界而論世界,而主要是就眾生界而論世界,如此一來則牽涉到眾生心識的層次與認知的角度等問題,因而很難單獨用物理法則來規範,而需要以宗教的義理面向來詮釋。


死亡的意義


既使廣義的生命不死,對大多數人而言,相對意義的死亡仍然是哀傷痛苦的,恐怖而又無可逃避的現實。從現象上來觀察死亡,它有三個孿生兄弟,即是「衰老腐朽」﹑「惡疾絕症」與「災難橫禍」,換言之,這三者是導致我們的肉體色身終究要告別生命舞台的主要及直接原因。弔詭的是,死亡的「原因」卻遠比其「結果」還來得可怕,也就是說,假設吾人的肉體只會老朽退化﹑罹患疾疫﹑遭遇災禍,卻不會死亡,則我們會陷入一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的困境,例如植物人般的情況,其後果實在不堪想像。


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必要而有深刻意義的。換言之,死亡並不完全是個障礙,它讓生命得以休息之後再出發。海倫.聶爾玲(Helen Nearing)在她的《美好人生摯愛與告別》(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一書中說到:「人生無死亡實在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又說「死亡讓人們有機會在奮鬥了幾十年後得以休息。」


世間任何物質的組合,包括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我們的色身,都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汰舊換新本是自然常態。因此,如秦始皇﹑漢武帝等,千方百計祈求長生不死,根本不切實際。如果獨居於廣寒月宮裡的嫦娥真的是千秋萬壽,想必日子過得十分辛苦,李商隱的《嫦娥詩》說得好:「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世記憶的保留與遺忘


或問:既然生命不死而又有前世今生的話,為什麼我們都不記得了呢?這個問題涉及到佛教唯識學與深層心理學的範疇了。從唯識學的觀點來看,遺忘前世其實是芸芸眾生維持身心平衡的一種內在保護機制,讓吾人現世的生活比較好過一點,否則「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日子就很難捱了。


進一步分析,佛典中有所謂「隔陰之迷」或「隔陰之昏」的現象,意即吾人從此生過渡到下一生,處於母胎之中乃至出生之時,會喪失前世所有的記憶。這種隔陰的現象,對於累世精進的修行者而言,當然會形成一種修道的難關,讓他每一世都要從頭開始,因此行菩薩道的大乘行者,必須修習總持法門,令所學不易忘失。然而對一般人而言,隔陰之迷則並非全然是個負面的障礙,假設吾人在生死輪轉的過程中,不但不會遺忘,而且把前世的記憶,都鉅細靡遺地保留下來,如此一來,則每個新生的嬰兒都可能要背負著前世數十年乃至累世千百年所累積下來的是是非非與恩恩怨怨,我們無法想像他們如何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對芸芸眾生而言,遺忘了前世的種種是非恩怨,在精神上反倒是某種程度的解脫。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遺忘也讓我們無法記取前世之所學以及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再加上由於習氣與業力的牽引,而使得我們可能不斷地重蹈覆轍,以致於無止境地輪迴下去。因此,對前世的記憶或遺忘,落在今生今世,要論其利弊得失,就形成了一種弔詭的辯證關係。換言之,前世記憶不論是保留或遺忘,對今生都有其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如何面對並超越這種兩難的困境,就成了人生的一大課題。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2993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