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陀縱容和導致別人自殺嗎?鼓勵自殺的惡魔是耶穌
2014/02/26 02:16:37瀏覽4153|回應0|推薦0

佛陀縱容和導致別人自殺嗎?

有基督徒經常發佈這訊息:

佛經記載,在跟隨佛陀的弟子中,有兩個人曾深受疾病的折磨,闡陀(Channa),和跋迦梨 (Vakkali)。這二人最後都是因為不能忍受病痛而自殺身亡的。在他們病中,佛陀毫無能力為他們醫治除病。而且在跋迦梨自殺前因想見佛陀最後一面,佛 陀還到他的住處去。可是佛陀去了,面對他的疾苦卻無能為他做什麼。而且佛陀知道他要自殺,不僅沒有勸阻他,甚至還說,「若於彼身不起貪慾,是則善終,後世 亦善。」之後,跋迦梨也就「心安理得」地自殺了,因連佛陀都對他說了,他的「後世亦善」的。

舍利弗是佛的的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譽。而大愛道是佛陀的姨母,是出家女眾之首,她成為了佛教有女眾出家的起源。據佛經,當舍利弗聽 說佛陀即將入滅,但因不忍見佛陀先入滅,就特地來向佛陀請求先佛進入滅,並得到允許。舍利弗「即升虛空,身中出火,即自燒身取於涅槃。」也就是說,舍利弗 作為佛陀的大弟子竟然是自焚而死的,且是有佛的認同。

大愛道也是因獲悉佛陀將於三個月入滅,因不忍見佛陀先取滅度,請求佛陀准許她先取滅度。佛陀「默然可之」。於是她就跏跌坐,正身正意從初禪次第進入八定,最後入四禪便取滅度。也就是說,大愛道是以一種佛教的修行方式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佛陀還在世的時候,在跟隨佛陀的僧團裡,就發生了很多僧人集體自殺的事件,原因就是修行佛陀教的所謂「不淨觀」。那是發生在佛住在金剛聚落跋求摩 河側薩羅梨林中時([雜阿含]809經),教比丘眾修不淨觀。可過了一段時間,有的比丘極厭患色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絞,或投岩自殺,或令 其它比丘殺。

自殺的實質就是殺害生命,既然佛教說連動物都不能殺,為何自殺就沒有禁止?佛陀明明知道那些人要去自盡了,他連反對或阻止都沒有,就算不是他鼓勵 的,但卻是他認可的。那不等於說,佛不在乎他的大弟子破不破殺生戒的,既然所謂的戒破不破都無所謂,那麼戒不戒又有啥所謂?!佛搞這些戒豈不等於是虛設的 嗎?!可見佛陀也是會做這種有名無實的虛假之事。

以其說是修不淨觀導致那麼多僧人集體自殺,還不如說是佛陀教導的結果。那些人可都是在佛陀直接教導下的弟子。把自己眼皮底下的弟子教導到去自殺,作導師的佛陀能沒有責任嗎?!在文明法制的社會裡,要是發生這種事,佛陀要是不被定為邪教教主才怪,早就會被起訴關起來了。

==============


佛陀對自殺的態度

佛教反對自殺,但也不絕對禁止自殺,中道才是佛教的宗旨。

在佛教我們可以同時發現一方面自殺被認可,另一方面又被訶斥和禁止。其理由安在?教理的根據是什麼?另外大乘和小乘佛教對自殺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試圖從佛典中載的自殺事例,就其矛盾的教示加以討論說明。
印 度最原始的哲學和宗教源泉是吠陀。四吠陀的中心是「梨俱吠陀」(`Rgvida`)。從它洋溢著對生命熱衷的詩句中,看不出有任何宗教自殺傳統的跡象。但 是,到了淨行書(Brahmanas)時代,其重視祭祀的教義,奠下了容許宗教性自殺的基礎。例如,人祭,它發展出人自身是最佳祭祀 (sacrifice)的思想。而在後期的一些「奧義書」(`Upanisad`)中,更明白地主張已領悟的苦行者(`Sannyasin`)可以選擇以 絕食、跳水或投火等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印度和西方宗教對死亡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思想認為人死後只有一次的存在機會。它不是有神論者 的把存在寄於地獄或天堂的永生之中,就是唯物論者把生命歸諸於永遠的幻滅。相反的,印度的宗教把人的死亡視為一種新形態生命的開始。如此一期期生命延續下 去,一直到解脫的證得。在 輪迴轉生的思想下,死亡並非那麼可怕,因為它代表新生,而死亡方式本身──是否自然死亡,意外喪生,或自殺──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死亡時刻心靈是否 澄淨,而這種臨終的正念則有賴平日在身心兩方面的修練。
佛典中出現的自殺現象,大都屬於宗教性自殺。不過其動機可以分成二大類:其一是純粹為瞭解決個人宗教心路歷程所面臨的困難。另一種則是為實踐大乘教義而形之於外的自殺行為.

原始佛教聖典裡,最主要的有關自殺事件,要算是各部廣律記載僧團中大規模的自殺情形。據載佛陀教示眾比丘修習不淨觀(`asubha-bhavana`)。 他們依教奉行,結果「 厭患身命愁憂不樂,嘆死贊死勸死」,於是有許多比丘或索刀繩,或服毒藥而自殺。於是佛陀制定殺戒。任何比丘不管是殺人或自殺,皆犯「波羅夷」 (`parajika`),而自殺未成功者犯「偷蘭遮」(`sthulatyaya`) 。同時佛陀教示比丘們從此而後,應修「安般念 (`anapanasati samadhi`),樂淨觀樂喜觀」,做為對治不淨觀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廣律中提到的禁止「嘆死贊死勸死」,乃是針對有些比丘鼓勵在家居士自殺,以便早日 獲得升天享樂的善報。另外,戒律也禁止請求別人結束自己的生命。根據律典的這些記載,提倡中道的佛教很顯然的是反對苦行、消極厭世的自殺。然而有爭議的是 在《阿含經》中,我們又可以找到一些被默許的自殺事件。原因何在呢?

最顯然的自殺例子包括:瞿低迦(Godhika),闡陀 (Channa) ,和跋迦梨(Vakkali)。除了瞿低迦之外,其他二人都是因為不能忍受病痛而自刎的。他們自殺的原因,與前面所提到的比丘們因修不淨觀,而產生對生存 本身的厭惡,或為了尋求天界的享樂而自殺,或耆那教苦修聖者有計劃的長期慢性自殺的動機不同。病痛難忍而自殺,其原因應屬於外在自己不能控制的範圍,而後 者幾種情況的自殺原因,則是屬於內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對生命的態度。

《雜阿含》經中記載闡陀身罹重病,不堪其苦欲舉刀自盡。舍利弗(`'Sariputra`)和摩訶拘絺羅(`Mahakausthila`)獲悉,前往勸阻無效後,於是展開一番問答,舍利弗問闡陀說:
「汝於眼耳鼻舌身意意識及法,何所見何所知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闡陀答道:「我於意意識及法,見滅知滅故,於意意識及法,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然我今日身病苦痛不能堪忍,欲以刀自盡,不樂苦生。」

從這段問答中,可見闡陀對根本佛教的諸法生滅無常無我的教義已經領會,不再有我執,所以摩訶拘絺羅接著說:
「無所依者則不動搖,不動搖者得無趣向。無趣向者則有止息,有止息故則不隨趣往來,不隨趣往來,則無未來出沒。無未來出沒者則無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滅。」
摩訶拘絺羅的意思是, 既然能做到無有依持執著,心就能保持正念而不動搖,死後不再墮諸趣,如此生老病死諸患自然斷盡,這正是小乘佛教追求的目標。

闡陀自殺後, 舍利弗報告佛陀,並請問佛陀闡陀死後「當至何趣,云何受生,後世如何。」佛陀的回答是:「彼正智正善解脫善男子,有供養家親厚家善言語家。舍利弗。 我不說彼有大過。若有舍此身余身不相續者,我不說彼有大過。」

佛陀非但不以闡陀自殺為過,而且還為他說「第一記」。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 當時判斷自殺的標準,是以自殺者本身死前的心境和死後的去向來決定。 可見在有條件下,自殺已因現實情況而被容許。

跋迦梨與闡陀的故事大同小異,其不同是在跋迦梨自殺前想見佛陀最後一面。於是佛陀到他住的「金師精舍」。很特別的是佛陀並沒有勸阻他,而只問他是否已瞭解萬 法無常苦空的道理。跋迦梨的回答是:「我今日於色常無常決定無疑。無常者是苦決定無疑,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於彼無有可貪可欲決定無疑。」

於是佛陀為他記說「若於身無可貪無可欲者,是則善終,後世亦善。」跋迦梨自刎後,佛陀也同樣為他說第一記。
瞿 低迦旳自殺較其他例子更富爭議性,因為在修行上他已有相當的境界。他已證得「時受意解脫」(Samayatimukta),可是卻不能長久保持這個境界。 因有六次失退還復得的記錄,為了免於第七次的退失,瞿低迦於是決定自殺。這時候惡魔波旬(`Mara`)獲悉瞿低迦的意願,為了怕他自殺而超脫其「魔 境」,於是去請佛陀勸阻瞿低迦。可是佛陀知道瞿低迦已快接近證得阿
羅漢果,所以並沒有阻止他,反而說道:
「波旬放逸種, 以自事故來
堅固具足士, 常住妙禪定
晝夜勤精進, 不顧於性命
見三有可畏, 斷除彼愛慾
已摧伏魔軍, 瞿低般涅槃」

瞿低迦「以不住心執刀自殺」,他死後波旬遍尋不得其神識,因為他已超越輪迴。經典裡沒有說明什麼原因使得瞿低迦無法 保持他的禪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從他的捨棄肉體存在,使他達到了宗教的最終目的。這無異表示小乘佛教認可以自殺為手段,來達到解脫目的。

另 外,佛典中還記載一類自殺「未成功」(attampted suicide)的例子。例如,《長老尼歌》(`Therigatha`)中提到無垢(`Vimala`)比丘尼經過七年的苦修,卻不能在道業上有所突 破,在極為沮喪氣餒之下,她準備投環上吊。就在上吊的剎那,因為她全神灌注精神解脫的渴望中,豁然證入阿羅漢果,此時繩索從她的脖子落下。

其次, 我們還可在佛典中發現一種較特殊的自殺例子。那就是已證果的阿羅漢的自殺。最著名的例子是舍利弗和大愛道(即摩訶波阇波提 `Mahaprajapati`)。大愛道獲悉佛陀將於三個月後入涅槃時,因不忍見佛陀先取滅度,請求佛陀准許她先取滅度。佛陀「默然可之」。於是她就跏 跌坐,正身正意從初禪次第進入八定。最後入四禪便取滅度。舍利弗也是不忍見如來先入涅槃,「即升虛空,身中出火,即自燒身取於涅槃。」(25)舍利弗和大 愛道都是阿羅漢,依照佛教傳統說法,阿羅漢「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他們有各種神通,可以自己決定何時死亡和死亡方式。所以他們的自殺(入涅槃)似乎又與 其他人的自殺性質不同。也沒有引起可以或不可自殺的爭議。

從以上廣律和阿含經的自殺事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小乘佛教的自殺觀。沒有宗教意義和價值 的自殺是被訶斥的。例如厭世、厭身,或早日求升天等等。《長阿含》的《弊宿經》就很清楚地表明這個觀點(26)。弊宿(`Payasi`是一位波羅門長 者,他不相信善惡和輪迴轉生。於是與鳩摩羅迦葉(`Kumara-Kasapa`)展開一番辯論。弊宿提出的一個質疑是,如果佛教說行善能升天,那死必勝 生,好人就應該自殺以便早日昇天。如果貪生不肯自殺,就證明死不勝生。鳩摩羅迦葉舉了一個比喻做為答辯。他說一個懷孕的婦女,為了爭繼承權,急著想知道腹 中胎兒是否為男兒,於是以利刀自決其腹。結果不但造成自己身亡,而且也殺害了胎兒。這個比喻意指動機不正的自殺終會造成反效果,就像摘取未成熟的果實一 樣。鳩摩羅迦葉同時還提到一個反對自殺的理由,那就是勤修善戒德的好人,即使提早死亡能升天,他也應該多留世間饒益他人,不可自求早解脫。總之,佛教認為 這些自殺不但無益而且是犯戒的。

另一方面,佛教又容許那些在教理已有某種程度的解悟,但患重病者自殺。「善見律毗婆沙」很清楚地說:「若比丘病 極,若見眾僧及看病比丘料理辛苦,而自念言,此等正為我故、辛苦乃爾。自觀壽命不得久活,而不食不服藥善。又有比丘我病極苦,我壽命亦盡,我道跡如在手 掌,若見如此不食死無罪。」


阿含經中記載自殺者在採取行動之前,通常從佛陀本人或其他長老比丘得到教示和測試。其含有三方面的意義。第一,佛法的 開示無形中有鼓舞精神的作用,藉以減輕肉體上的病痛。第二,從對答中可以發現想要自殺的人,是否已經去除了他們心裡的「余習」(`apapika`)。例 如以闡陀為例。佛陀就曾問他是否仍有「過咎」(`upavajja`)和「焦慮」(kakkuccam)。因為如還有,就表示心識不安,如此死後 必有不良的業果。第三,這種問答式的法義測試,可以確定他們在修持上領悟的程度,所以對答的主題都是以無常無我的教理為主。這些不僅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 義,而且與他們即將面臨的死亡之前的心態有關。佛教與印度其他宗教傳統一樣,把死亡視為前後生命的過渡點。不管是否壽終正寢,橫死或自殺,並不影響前後生 命的相續,能影響來生的是平日所造的業和心智的成熟與否,因為死亡本身只不過是肉體最後的一個動作而已。不過,這也不是說可以隨便捨棄身體。

因為像《弊宿經》中所說,為了自身精神領域的開拓和饒益他人的努力,都有賴於身體的存在。然而從上述的幾個自殺例子,原始佛教很明顯地暗示,當一個人已經達到 或即將達到證悟程度,而且其身體無法再有自利利人的作用時(如像得了不治之症),這時候如有自殺行為,即使這種行為不受到鼓勵,至少是被默許的。從這個觀 點看,也許我們可以說佛教對現代所謂的「自我執行
的安樂死」(self-administrated suicide)或「自願安樂死」(voluntary euthanasia)表同情(29)。不過其不同點是,小乘佛教強調以宗教上行持的成熟與否,做為準許自殺的重要條件。現代一些贊成「自願安樂死」的 人,也強調病人安樂死的決定,必須是自願而且經過理性的考慮,這倒與佛教一樣,注重死前的心態,只是有宗教與非宗教之別。如果一個人的宗教精神領域已臻成 熟階段,而肉體卻遭受病魔的折磨摧殘,肉體的存在不再對自己和他人有積極意義,甚至成為他人負擔,這時如果藉助自殺能促成精神上的真正解脫,這種情況下的 自殺行為是可被接受的。這樣的觀點顯示佛教在有條件下,肯定人有意志自由決定自己一期生命的存在與否,尤其是已證果的阿羅漢。
======
補充
不是佛陀獎勵殺人,看來應是基督教的耶穌在背後教唆


按:佛陀教導不淨觀是要比丘不要貪戀自身,行中道,並不是要比丘厭世,如當時的耆那教一樣,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自殺,對這些厭世的比丘佛陀認為是愚蠢的。


四分律卷第二四波羅夷法之二


1.佛陀斥請人殺他的與被殺的比丘愚蠢犯戒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婆[*]裘園中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婆[*]裘園中比丘痴人。而自共斷命。世尊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婆[*]裘園中比丘痴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2.佛陀制戒禁自殺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故自手斷人命。持刀與人嘆譽死快勸死。咄男子用此惡活為寧死不生。作如是 心思惟。種種方便嘆譽死快勸死。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比丘義如上。人者從初識至後識而斷其[11]命。殺者若自殺。若教殺。若遣使 殺。.....................................。從涼處至熱處。從熱處至涼處。入房出房向廁往[*]返一切無害心而死 不犯。不犯者。[14]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亂痛惱所纏[15]不犯[16](三竟)。


3.鼓勵蠢比丘殺人的勿力伽難提比丘第一次殺人後已反悔,但遭能在水中立的惡魔搧動,而殺更多人,而這能立在水中的惡魔,應就是那個能在水中行走的耶穌這惡魔(這神棍,也是自已上十字架自殺)

時有比丘字勿[刀>力]伽難提。是沙門種出家(言沙門種是姓)手執利刀入婆裘園中。見有一比丘厭患身命穢污不淨。遙見勿力伽難提比丘來語 言。大德。斷我命來我以衣缽與汝波即受其雇衣缽已便斷其命。於彼河邊洗刀心生悔恨言。我今無利非善。彼比丘無罪過。而我受僱斷他命根。時有一天魔知彼比丘 心念。即以神足而來在勿力伽難提比丘前。於水上立而不陷沒勸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獲大功德度不度者。時難提比丘聞魔贊已悔恨即滅。便作是念。我今獲 大功德度不度者。即復持刀入園中而問言。誰未度者我今欲度之。
時有未離欲比丘。見勿力伽難提比丘甚大怖懼毛竪。勿力伽難提見已語諸比丘言。汝等勿懼諸根未 熟未任受化。須待成熟當來相化。其中比丘欲愛盡者。見勿力伽難提心不怖懼身毛不竪。時勿力伽難提比丘或日殺一比丘或殺二三四五乃至六十人。時彼園中死屍狼 藉臭處不淨狀如冢間。時有諸居士禮拜諸寺。漸次至彼園中見已皆共驚怪譏嫌言。此園中乃有是變。沙門釋子無有慈愍共相殺害。自稱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共 相殺害。此諸比丘猶自相殺況於餘人。我等自今勿復敬奉承事供養沙門釋子。即告諸村邑勿復容止往來。時諸居士見此園中如是穢惡便不復往返。爾時毗舍離比丘以 小因緣集在一處。爾時世尊觀諸比丘眾減少。諸大德比丘有名聞者皆不復見。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言。眾僧何故減少。諸名聞大德者。今為所在皆不見耶。爾時阿 難以先因緣具白佛言。世尊先以無數方便廣為諸比丘說不淨行嘆不淨行嘆思惟不淨行。時諸比丘聞已厭患身命求人斷命是以少耳。唯願世尊。與諸比丘更作方便說 法。使心開解永無疑惑。
=======
這類病痛的折磨,不然讓她自然死,你忍心嗎?

=============
17歲的那場車禍,植物人王曉民在病床上躺了近半個世紀,在去年3月於高雄逝世,享年64歲;而王曉明也是台灣爭取安樂死的首例。

當年正值荳蔻年華的王曉民就讀於北二女(現為中山女高),並擔任管樂隊指揮,上學途中,遭到計程車從背部追撞成為植物人。由於當時上鮮少有植物人的病例出現,王曉明還被媒體以「活屍」、「活死人」來形容。

信基督教的王曉民的父母因不忍愛女生命就此停止,他們很會利用媒體的力量以換起社會大眾的同情心,經常發新聞來募集到大量金錢,所以數十年來有能 力請到二名看護,日以繼夜照顧她,期盼她奇蹟甦醒的那一天。但隨著時間消逝,王曉民的父母年紀越來越大,雖天天禱告耶穌,但隨著日子的消逝 也知禱告無用,反看著孩子這樣受苦,簡直是另外一種長期的心靈折磨,倆老心理明白,王曉明再也站不起來了。

倆老擔心自己死後,王曉民無人照顧,於是開始向政府、總統請命,希望能讓王曉民合法安樂死,但一些基督宗教衛道人士反對,也沒能成功。最後倆老因癌相繼過世,3位妹妹只好將她送到安護中心繼續照顧,而王曉明也在去年3月離開人世。

按:據「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指出,腦電波儀(EEG)幫助醫師發現,數名被診斷為永久植物人狀態的病患,事實上仍有知覺意識的,但想想王曉民這孩子若44年來都這樣在床上過著,那來尊嚴可言,更何況若她還有知覺意識她會怎樣講呢?不讓她早日投胎,豈不殘忍。
=============
又我鄰家有一婦人她曾得癌,現已往生,曾告訴人說,病痛時就像有蟲有身體內爬行,真想拿刀,一刀刺進去。

   =============佛僧來去自如,倒立而逝
隱峰禪師晚年入五台山寺。他知道自己日子到了,就決定在金剛窟前向眾人演示自己的死法。  眾人聽說後,紛紛趕到金剛窟前觀看。  隱峰禪師見眾人來到,即 問:  「許多禪師寂滅,有坐化的,有臥化的,你們是否還有人聽說過有人立化的?」   有人回答:「聽說過。」   隱峰再問:「那麼你們是否聽說過有倒立著寂滅的呢?」   眾人回答:「沒有聽說過。」   於是,隱峰禪師就將身體倒轉,頭下腳上,筆直的矗立起來,就這樣,隱峰倒立著歸於寂滅。隱峰的身體雖是倒立的,但身上的袈裟仍然完好地貼著身體,端莊 一如往常。
  眾人見隱峰已經寂滅,於是商量接下來怎麼處理。有人提議,隱峰生前喜歡喝茶,先把隱峰的遺體抬到他往常坐的那個座位上,然後再說。於是,幾個僧人上前搬抬,可隱峰倒立的遺體卻是屹立不動,怎麼弄都無法搬動。  圍觀的人見此,驚駭不已。  隱峰有一師妹,恰在附近廟宇中做尼姑,有人建議,去把這位師姑叫來,或許能有辦法可想。  隱峰師妹應眾人之請,來到了現場。  她徑直走到隱峰身旁,伸手拍拍隱峰的身體,然後輕聲斥道:「老兄,你以前做事不遵循規矩愛搞怪,怎麼死了還這樣愚弄人呢?!」   說完,即出手去推。  立刻,隱峰的身體轟然倒地。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136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