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被教會妄稱為「台灣痲瘋病患之父」戴仁壽牧師?是助人還是無視人性害人家破人亡的元兇?
2014/06/19 22:12:26瀏覽4467|回應0|推薦0

政治上有句話說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可怕

被教會妄稱為「台灣痲瘋病患之父」戴仁壽牧師?是助人還是無視人性害人家破人亡的元兇?

麻瘋病(Leprosy),又稱為癩病、癘風、漢生病、韓森氏病等。是由麻瘋桿
菌(Mycobacterium leprae)又稱漢生桿菌(Hansen bacillus)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麻瘋桿菌是於1873年被一位挪威學者漢生所發現,而漢生病或韓森氏病之稱的由來也是以他的名字加以命名。


在基督教,痲瘋病被為「天譴病」,表示犯罪被上帝懲罰是墮落的象徵與骯髒不潔(unclean)的人
; 而這種不潔涵蓋身體與心靈,在過去西方教會認為此病患會傳染人,都得強制監禁。根據賴尚和教授的「中國癩病史」,聖經中談到的出埃及記,與以色列人的痲瘋 病有關係。此段話出現在第一章上古史(P.2):「猶太人之受追放而出埃及是乃AmenhotepII(前1440年)或ThothmesIV(前 1600年)之間。據Tacitus氏之報告云:猶太人之被追放是因猶太人感染癩病太多之故。又據Manetho氏云:當時染癩病之猶太人約有8萬餘 人。」這段文中的Tacitus氏(56-117AD)是
羅馬帝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元老;而Manetho是西元前3世紀埃及著名歷史學和祭司。他們的話,應有某種程度的可信度,根據路加福音(Luke4:27),西元前9年的以利沙(Elisha)先知時代,以色列有許多痲瘋病人。除了敘利亞統帥那曼(a
aman)的癩病被以利沙治好外,這些病人皆未被淨
潔。而新約約穌治痲瘋病也只是潔淨心靈的意味,並不指治好已斷殘的肢體


事 實上,歐洲各國處置麻風病人的方式十分殘酷,中古世紀教會當權下,這些無數患者若不是被監禁終身或燒死,就是被活埋或淹死,被驅逐之前還要由神父先舉行送 葬儀式!病人要穿上特製的服裝,頭上要頂著土,表示你雖然活著卻已經是死人,邊走邊搖鈴,以便讓大家早早躲開。再將麻瘋病人全裝在一艘『麻瘋船』上,讓船 就沿著河漂流,不准靠岸,他們成了不屬於任何國家任何地方的人,終將自生自滅,死後也不能舉行宗教儀式


 生 活在那個時代的馬修·帕裏斯(Matthew Paris, 1197~1259年),對遍佈歐洲各地由教會管轄的禁錮所進行過粗略估計,他認為總共至少有19000處,其中單法國就有2000余處,英國則在百處以 上。英國首任諾曼坎特伯雷大主教在赫爾敦建立的禁錮所便是英國第一個禁閉麻風病患者的處所。歐洲各地針對麻風病患者的立法嚴酷,於是藉著各類的屠殺,致使 麻風病難以傳播擴散,流行逐漸得到了控制,染病現象也漸漸減少。英國幾乎是在15世紀使島內的麻風病完全絕跡。而到了17世紀末,歐洲僅少數幾個地方仍有 疫情,其餘大多數地區已很少見麻風病人出沒了。

當 然,中世紀的歐洲麻風病人最終得以減少,除教會的禁錮隔離種種方法使之自生自滅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其他瘟疫的大流行給其帶來的殺身滅頂之災。麻風病 人同猶太人一樣,在黑暗的中世紀歐洲被看成是“瘟疫攜帶者”,“人們憑空想像他們是魔鬼的助手”,因而“在歐洲的許多地方,尤其是在瑞士和阿爾薩斯”, “瘟疫中倖存下來的麻風病人”會與猶太人一起“遭到屠殺”。

我 國上古醫家把麻風病的原因歸於風病。中醫學最早的理論著作《黃帝內經·長刺節論》中談到:「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 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上述癘風即麻風,所具有的症狀即現代所描述的結節、潰瘍、感覺障礙、關節僵硬、鬚眉脫落、鼻樑塌陷、排汗障礙、 皮色枯槁等方面。古人還認為,此病屬於慢性病,要耐心長期治療。

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唐代的《千金要方》、清代的《解圍元藪》和《瘋門全書》等,對麻風病的症狀、治療、病因等已有較深的認識及系統的論述


在中國,26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得了麻風病,孔老夫子表現得相當勇敢,親赴冉伯牛家探望,在窗外看著弟子變形的面孔,說:「亡之,命矣夫!」並和他握手,秦代有「癘遷所」用來隔離病患

唐 代醫家孫思邈(581—682年)就曾治療過多達600名麻風患者,他為了向來自印度的僧人學習醫學知識,甚至將曾患有麻風病的僧人接到自己家中居住,邊 給人治療,邊向之學習,主要應用五石散、大風子等藥方。明朝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就有記戴大風子油治癒麻風病的用途,西元一八五六年合信氏也報告証明 大楓子油可治麻瘋

   此後,治療麻風的醫家輩出。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978—992年),宋陳言(1174年)《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朱 《普濟方》(1390年)等都記載了治療麻風病的方劑。1550年,明代沈之問撰著了麻風病專書《解圍元藪》。他在家傳治療麻風病的基礎上,廣泛收集當時 名醫及民間治療諸種風證的經驗,彙集醫方249首,對麻風病的病因、病機、症狀、鑑別診斷、辨證治療進行了全面論述。這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著作。

公 元6世紀中期,我國出現了專門收治麻風病人的機構——癘人坊。關於癘人坊的記載,見於初唐高僧所著的《續高僧傳》中。《傳》中稱一天竺人,沿著古代絲綢之 路來到中國,他本來要去京鄴翻譯佛經,不料途經黃河兩岸,看到有許多麻風患者。佛教的慈悲促使他在今河南群山優美之處,建起了一座寺廟,收養了這些無家可 歸的患者,這即是癘人坊,它實際上是附屬在寺廟中的一個機構。癘人坊是我國最早收容麻風病人的地方。

古 代中國政府也會送這些病患至癘人坊給予醫治,隋代設立癘人坊專門收容、北齊天寶年間(556-559)也有「癘人坊」。唐代起,叢林寺院的和尚更會走出去 照顧痲瘋病人,佛教寺廟也變成世上最早期的麻風病院。梁其姿博士《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一書。指出明代中期 之後,約十六、七世紀時,有一種專門收容痲瘋病人等的佛教善堂機構在中國南方如江西、福建、廣東、湖南這些省分廣泛地出現,宋明清方志中亦有記載隔離痲瘋 病人並治療,清廷則在各地廣設廣濟院,治台後,乾隆元年在台灣設彰化養濟院、乾隆十二年設台灣縣普濟堂,道光6年設澎湖廳普濟堂或類似的救卹所設施,其目 的在「收養醫治離顛沛於社會之貧病無依窮人,包括痲瘋病人」,1954年台灣佛教信眾自建的佛堂「棲蓮精舍」也是。與此相反的國民党廣東軍閥第一五五師師長李漢魂、第一五六師師長鄧龍光第一五三師師長張瑞貴、第一五四師師長巫劍雄、第一六零師師長葉肇等人則在廣東曾殘殺數萬痲瘋病患


“不 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离苦”是佛教慈善事業的主要精神,《大智度論》對福田進行了高度概括,把福田分為兩種:一、以受恭敬之佛法僧為對象的「敬田」; 二、以受憐憫之貧、病者為對象的「悲田」。在悲敬二田中,佛教更關注以貧病、孤老為對象的悲田。據《像法決疑經》所述:「我於經中處處說佈施,欲令出家在 家人修慈悲心,佈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此二種田,悲田最勝。」這種 強調救助悲苦眾生甚至生物的悲田思想,是啟發社會福利觀念的理論來源之一。

世 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會是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創建的「無盡藏」。套用現代說法,無盡藏是一種慈善性質的金融機構,專門用以救濟貧窮等。到隋唐時,三階教所創 的無盡藏規模空前,社會影響力巨大,以致於令統治階級眼紅到強行沒收的程度。然而,慈善基金會的形式卻仍然在寺院裡保存下來,在宋代被稱為「長生庫」,在 元代叫做「解典庫」,流傳到日本稱作「無盡會社」。

   佛教僧人創建之「悲田院」是世界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這樣的慈善機構自北魏始創,依託佛教寺院而建立,最初叫「僧戶」,發展到唐代叫做「悲 田養病坊」。在武則天政權的支持下,「悲田養病坊」在長安年間(701—704)成為全國性的佛教慈善組織,社會影響非常深遠,在救助鰥寡老幼病殘等弱勢 群體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宋朝的佛教慈善機構稱為「福田院」。乃至近代,佛教慈善組織一直存在。悲田院的名稱雖有不同,但性質卻是一樣的,即有系統地進 行社會慈善事業,其中包括養老院、孤兒院、養病院、救災、濟貧、為無業人員傳授技藝以及難民收容,甚至施棺義葬等等。

   世界上最為古老的醫院也來自佛教,叫做養病坊、疫病坊。《南齊書》二十一卷載,南齊時佛教「設六疾館,以養貧民」;又有《梁書》卷三寫到,梁武帝普通二 年(521)設孤獨園,令「孤獨有歸」;北齊文宣帝時,北天竺的那連提黎耶舍法師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癘疾患者。這些留寺醫療的方式,被認 為是近代醫院之濫觴,也是我國創始傳染病專科醫院之最早記載。養病坊和疫病坊則始自隋唐,還流傳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醫院型態。

此 外,佛教對公共設施的建設也功不可沒。如上所述,《佛說諸德福田經》開示了七種佛教徒的福田事業,其中的六項都屬於公共設施的建設。在佛教徒的實際行動 中,佛門中人修建塔寺亭台樓閣,公共浴池,造船義渡,修橋補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設公共廁所(古代稱為圊園)等常見的公共事業。除此之外,佛教尚興辦義 學、建立公共圖書館(藏經樓)、開設義莊(即免費存放屍骨的地方)等多種領域的慈善福利事業。

釋 迦佛曾強調:「設有供養我及過去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無異」(《增一阿含經》)。身為僧團領袖,釋迦佛親自服侍病僧,並就如何養病,如何安排照顧者, 照顧者應該抱有的心態等方面專門做了指示,內容涉及衣食住行、求醫問藥、心態調理等諸多環節,如要求病人「選擇而食,隨時而食,親近醫藥,不懷愁憂,咸起 慈心向瞻病人」;要求照顧者「分別良醫,亦不懈怠,先起後臥,恆喜言談,少於睡眠,以法供養,不貪飲食,堪任與病人說法」。這些要求後來被納入佛教僧團所 必須遵守的戒律中,以條文形式在言行、心理兩方面做出明晰規定。在此,同樣以唐代社會一窺佛教探病、養病制度在中國社會的踐行情況。

   唐代佛教僧尼們所從事的主要醫事活動中,悲田養病坊是佛教參與公共醫療業的一個重要事例,所謂悲田,即以救濟貧窮者和貧病者為目的的佛教社會福利事業的 一種。悲田養病坊包括悲田院、醫生療病院、施藥院三院,相當於今日免費住宿診療所、養老院、孤兒院,是一種對貧困者、孤獨者、疾病者免費診視、收容助救的 設施。悲田養病坊不僅收容療養病人,也以救濟貧困、慰託孤獨為第一目的。貧困的病者、孤獨的老人、窮苦的流浪者,失去親人的孤兒,都是佛教中悲田思想的救 濟對象。悲田養病坊就是收容這些人的場所,它是唐代寺院設置的半官半民的慈善機構。

唐 代最初於都城長安及東都洛陽普遍設立悲田養病坊。自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朝廷還特別設置了悲田使,專門負責佛教寺院養病坊的監督,確立了 「寺理官督」的悲田管理體制,即由國家進行統一管理,但仍由佛教寺院協力管理經營。而在地方上大多為寺院經營,由僧人直接管理。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 (734),朝廷又「斷京城乞兒悉令病坊收管,官收本錢,收利給之」,京師養病坊同時兼有了收容的職責,發展成為悲田坊。從這以後,各州的佛教寺院也都陸 續開始設置悲田養病坊,到了唐宣宗以後,甚至連縣裡的佛教寺院也都有了悲田坊,在全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佛教悲田網絡。唐代的佛教寺院還設有一種特殊的專門 隔離麻風病人的醫院,叫做病人坊,病人在病人坊裡可以得到相應的護理和治療。

   唐初的高僧都十分重視悲田事業,玄奘大師就是其中之一,他平生「恆供養悲、敬二田各萬人」;鑑真大師也「開悲田而救濟貧病,(設)敬田而供養三寶」。另 外,根據《太平廣記》的記載,陝州的洪昉禪師以行乞所得曾經在他自己創建的龍光寺中建了一所病坊,「常行乞以給之」「常養病者數百人」,「遠近道俗,歸者 如雲」。又據《續高僧傳》記載,唐代的僧人智嚴在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以後,「往石頭城癘人坊住,為其說法,甚至為病患吮膿洗濯,無所不為」發揚佛 陀慈愛精神。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則是指出,漢生病是一種慢性、容易治癒但不容易傳染的疾病。全世界有95%的人類對麻風分枝桿菌有自然免疫力,發病的可能性也很小,這就是一家人中很少同時患麻風病的原因,

較 早西醫以為此病是入侵人的上呼吸道以傳染人,因為這种西方醫學几百年前錯誤認知,而害人不淺,日据時期有個叫戴仁壽的牧師是當時馬階醫院院長,他建議日本 總督府與日本政府對病患學西方的方法強制監禁病患在監獄式的麻風院,以杜絕傳染,因此在台灣樂生院的4千麻瘋病患,由于這自以為是,漠視人性的牧師的建 議,使的在日本韓國台灣的成千上万的病患,受到莫名其妙極不人道的對待,一旦男性病人決定結婚,將被迫絕育;女性病人如果懷孕,將被迫流產,終身不淮外 出,且被迫從事體力勞動,以供養自己,最終備受虐待仇視只能在院內自生自滅,平白無辜因這牧師的錯誤觀念,而被關了近75年。

這一侵犯人權的行為在日本現已受到《麻瘋病防治法》的管制。目前約有2800名前麻瘋病人在日本國立麻瘋病治療機構生活,然而,這些病人的平均年齡將近80歲,其中許多人仍受到日本社會的歧視和偏見。此外,他們還被社會所孤立,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移転補償のコムコン:とは行政から独立した「権利者側」の立場に立った補償コンサルタントという意味です。

2005-10-26

〔記者鄭學庸、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綜合報導〕在日本許多漢生病患控告日本政府強制關禁他們,要求道歉與賠償,贏的官司後,二十五位一生遭受污名屈辱與非人道隔離對待的樂生療養院台灣漢生存活病友,在台灣光復整整六十週年的昨天,得到了遲來的正義!

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昨天上午針對戰前台灣二十五位漢生病患對日訴訟、要求適用日本國內「漢生氏病補償金法」獲得日本政府賠償、回覆名譽一案,判決台灣漢生病友勝訴。


樂生保留自救會會長呂德昌表示,一想到畢生承受的委屈終於得到司法平反,無法掩飾內心的喜悅。

二○○一年五月,日本熊本地方法院判決日本政府依「癩病預防法」(一九九六年廢止),對漢生病患強制隔離收容於漢生病療養所,是「侵犯人權的違憲行為」。

同年六月成立漢生病補償法,規定不論戰前戰後,也不論國籍與居住地,只要有一次被強制收容於漢生病療養所,均為補償對象。


樂生院 仰望春天75年

〔記者鄭學庸╱台北報導〕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七九四號,一個被離棄、禁錮,甚至詛咒的現實世界地標…。

在長達七十五年的歲月裡,樂生療養院卑微地蜷曲在這裡,宛如動輒二十年的痲瘋病潛伏期,幾乎像永遠般那麼久地仰望著春天。

印有「中正路794號」地址的交通車,如鬼差般讓人懼怖,如果圍牆裡的人想買塊豬肉補充營養,採買人員和院外的店家會各自準備好一整桶的錢幣消毒水;當然,院內也有娛樂生活,四十年前院內甚至還有樂器種類齊全的專屬聯合樂隊,但最主要的演出卻是為凋零的老友送終。

與 世隔絕的男女病患也會擦撞出感情火花,在治療痲瘋病的藥物DDS被廣泛運用後,男女病患不得結婚生育的禁令才得以解除,但新生兒卻一律必須移往院外撫養, 以免感染。孩子每三個月由神職人員抱去探望父母,一律在舞台上排排站,台下的父母緊挨舞台,眼睜睜盯著孩子,沒人有勇氣上前擁抱,只能在孩子被送走的那一 刻,悲傷地垂下以為早已枯乾了的眼淚。

院民疑惑著,自己的病菌是否如傳說般,隨著煙囪的黑煙,散佈到各地,抑或是亡者的枚枚魂魄會隨著黑煙找到好人家投胎,但他們卻無比清楚,院內的每一株大樹都有人上吊身亡。

院 內幢幢教會、精舍,在痲瘋病菌幾乎遠離台灣的現在,依然訴說著由生至死、由絕望到求生的故事,讓樂生療養院成為人間苦難的代名詞 - 宛如地獄,但在台灣歷年多次天災後,院民卻又總是捨己助人、救助貧苦,讓此處超脫天堂,成為天堂與地獄、生與死的交會所,這些都是由一個叫戴仁壽的牧師錯 誤觀念所造成,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他竟還被教會妄稱是「台灣痲瘋病患之父」,倒底這是妄讚其仁慈還是諷刺其漠視人性,害人家破人亡的元兇

本文引用取自網路各大作者,恕不一一列名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43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