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
2014/02/12 21:40:44瀏覽424|回應0|推薦0
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
2014年02月2日 15: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聖凱 字號

  南北朝佛教徒熱衷於社會慈善事業,這是受到佛教福田思想的影響。福田指人們為將來的福報 所做的事,就好像播田撒種可致收穫一般。自西晉以降,有一些漢譯的佛典中提到了福田這個觀念,出現敬田、悲田等觀念,敬田是指佛、法、僧三寶,恩田是指父 母師長,悲田是指貧窮者,苦田是指畜生。特別是西晉所譯《佛說諸德福田經》提到七種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此七法是: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 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牢堅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渡嬴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敦煌莫高 窟建造於北周的第296窟,建造於隋開皇四年(584)的第302窟人字披下層,都是《福田經》的經變畫。

這兩幅經變畫都是依據《佛說諸德福田經》的內容 而繪製的。敦煌莫高窟第269窟北周壁畫,從此窟北頂中段開始,由西到東共畫有六個場景:一、立佛圖、畫堂閣,二、種植園果以施清涼,三、施給醫藥,四、 曠路作井,五、架設橋樑,六、道旁立小精舍。前五個場景顯然是描繪《佛說諸德福田經》中所述七個福田的項目,至於第六個道旁立小精舍的場景,也是《佛說諸 德福田經》中所述的福田之一;經中述說有一個名為聽聰的比丘,因前世曾在大道旁作小精舍,備有臥具與糧食,供給眾僧,兼提供行旅之人止歇;而他因行此功 德,命終之後得以升天,為天帝釋,其後又下生為轉輪聖王九十一劫,今世又得以值逢釋迦牟尼佛等諸多福報。第302窟的人字西披下端,從北到南,也繪有伐 木、建塔、築堂閣建造佛圖的情景,以及設園池、施醫藥、置船橋、作井、建小精舍等場景。

  六世紀時另外一部流行的經典——《像法決疑 經》,對福田思想有更進一步的闡釋。此經並非譯自梵文的經典,而系北朝僧人所撰寫,然而此經在當時不但相當流行,而且是對佛教界有很大影響的一部經典,六 世紀時著名僧人的著作中亦引用了此經。《像法決疑經》以常施菩薩為聽法對象,強調了佈施貧窮孤老的重要性,最後說:「此經名為《像法決疑》,亦名《濟孤 獨》,如是受持」。經中極力強調佈施的功德:「善男子,我今成佛,皆因曠劫行檀佈施、救濟貧窮困厄眾生。十方諸佛亦從佈施而得成佛。是故,我於處處經中, 說六波羅蜜皆從佈施以為初首。……善男子,此佈施法門,三世諸佛所共敬重。是故四攝法中,財攝最勝。」經中以佈施在六度、四攝中的重要地位,闡明佈施為成 佛的法門。同時,經中更特別強調佈施貧窮孤老的「悲田」,遠勝於施予佛法僧的「敬田」:「善男子,我於處處經中,說佈施者,欲令出家人、在家人修慈悲心, 佈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此二種田,此田最勝」[1],這些都直接推 動了南北朝佛教徒從事慈善事業。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哲學系)

  [1] 《佛說像法決疑經》,《大正藏》第85卷,第1336頁上-中。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11104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