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影「愛.慕(Amour)」觀後感
2013/02/26 23:30:54瀏覽791|回應0|推薦2

  其實這部電影在2012年的金馬影展就已經出現過,在歐洲更是得獎無數、佳評如潮。究竟這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的法語片有什麼魅力令人為之絕倒呢?我就來說說它害我揪心流淚久久不能言語的原因吧。

  理所當然有雷,觀者請斟酌。

  這是一段幸福美滿愛情的結尾,就連女兒都羨慕著他們對彼此的愛戀,然而到了最終,渺小的事卻逐漸成為不可承受之重,壓垮了無力支持自己和對方的主角。

  兩位超過八十歲的主角,乍聽之下似乎不怎麼吸引人,但是是否很多人的內心都曾有個小小心願,和自己所愛的人一起慢慢變老,直到老得走不動了仍要牽著對方的手,彷彿如此便能滿足。事實上,年老代表著更大的挑戰,或許是根本無法戰勝的挑戰。

  無法順心地行走、移動,無法阻止他人同情的眼光,無法避免下一次病魔的加重襲擊,無法面對自己已經無法照顧對方的事實......當語言文字已變得模糊難辨,記憶變得難以維持,就連吞嚥都必須用盡心力、無比專注,死亡似乎是更簡單的選擇。

  兩位主角都是音樂老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經濟方面也不需過度憂慮,但是面臨老病的狀態,卻無法扭轉或改善,只能看著情況逐漸變壞,感嘆自身能力的微薄。

  本片探討了許多現實層面會遇到的問題,關於中風的臥床病患的照料、看護的僱用、離家子女的關切、照護者的心理變化、被照護者的身心煎熬等等。

  社會上長期存在一種活著就有希望的怪異理論,事實上有些時候活著只會造成更多的絕望。一個擁有才華和尊嚴的女性突然變得什麼都不剩,她無法順利行走移動,連吃飯如廁都需要協助,她必須拋棄大量自尊,卻發現這僅是開始。之後她開始缺乏對身體各項機能的控制能力,殘存的意識讓她覺得倍感羞辱,同時懷疑著自己的存在價值。

  在電影開始不久,女主角其實就出現了厭世的傾向,感嘆著生命的漫長,直到最後不斷用僅剩的能力表達自己想死的意願。對她而言,生命應該是美好的,而變成累贅負擔的她並不適合繼續存在。

  男主角的表現相較之下更能挑起我的情緒,他本身的行動力亦非極佳,但是依舊試圖給對方最好的。延長對方的生命究竟是為了誰好?想要多一些時間相處,卻又受不了與對方相處。他的所作所為在我眼裡都是合理的,而他表現出的耐性已經超越常人,最終的選擇悲慘卻又帶了些浪漫的色彩。如日常生活般的走出家門,再也不回頭,與相愛的人相守,竟然如此艱難痛苦。

  可惜最後沒有交代那扇窗戶究竟是誰打開的,遺留了奇妙的懸疑氣氛。

  想到幾年前有一則新聞關於一個老人將釘子釘入久病老伴的腦中,稱之為安樂死。或許過程不怎麼「安樂」,但是或許這真的是他們想要的、需要的。

  旁觀者總是正義凜然地指責奪取他人性命的人,堅持廢死是世界潮流,違背不得。但將每件事情攤開來仔細觀看,生存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就連與案情相關的人士也能義正嚴詞地表示如此作法不當,但是就算表達再多的關心,也如電影中的女兒一樣,痛心卻無法多作什麼,表達深切的不滿,認為一定有更佳的處理方法,然而時間一到自己還是搭著飛機離開,留下獨自承受一切的老人。

  臺灣已經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少子化造成的問題逐漸浮現,退休金後代無力負擔,老人照護亦缺乏人力支持。並不是沒有機會做出更好的安排,只是相關的問題不斷被漠視、刻意忽略。或許等到掌權人士異位,當權者轉變為需要照護的族群的時候,他們才會開始關心、埋怨,只不過到時候恐怕也沒有人會在意他們了。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igale0118&aid=734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