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4 19:59:59瀏覽1983|回應26|推薦310 | |
袁騰飛說中國史在在展現他的袁氏風格,幽默、詼諧、揶揄、調侃、嘲諷、正經八百兼而有之。他調侃歷史人物常讓人發噱,洪秀全被他說成攻下一鄉就自稱天王,擁有的88位妻子用數字化管理,於是第25妻、第73妻都出現,超過歷代皇帝三宮六院72后妃的人數,天王可以日日醉臥温柔鄉了(P40)。孔子好可憐,一會兒被人捧起來稱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一會兒扔地下,踏上一萬隻脚,永世不得翻身(P132)。 這是一則國民黨分裂的故事,蔣介石和汪精衛都是國民黨員,分別組成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兩人形同水火,互相宣佈開除對方黨籍。汪可是黨國元老,但蔣後來居上,不把元老看在眼裡,結果如何,大家心照不宣了。 黃埔軍校造就了兩黨菁英,國民黨高級將領和共產黨大元帥大將軍多出身黄埔。在北伐、聯合對日抗戰屢建戰功,却在國共內戰時大打出手,毫不留情。國共長年作戰,彼此將領都很熟悉,遼沈戰役雙方主帥都是黄埔學生,結果國民黨大敗,蔣介石大駡:〝林彪是四期的,而你們是一期,全是一期的,教官打不過學生,一期打不過四期〞(P203)。 有關國共內戰,袁書寫得很精采,將慘烈的戰爭美化淡化說來很悲哀。他還是一面倒的數說國民黨的種種不是,有時也寫得入情入理:「八年抗戰,除了勝利的狂歡,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更多的是衰敗的經濟,凋敝的民生,停滯的教育,流離的人民。抗戰中直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死亡1800多萬人。抗戰結束,最應該幹的是休養生息,進行建設。---國共之爭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人們担心內戰在中國重演。」(P195)接著就把責任推給國民黨了,因為國民黨撕毁了1946年1月10日在重慶召開政協會議的協議,發動了全面內戰(P201)。 底下的這些數目字,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據統計,在三年半的全面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有180萬人起義,接收和平改編和投誠,共產黨共繳獲接收5.4萬門火炮,機槍31.9萬挺,長短槍316萬餘支,海軍艦艇74艘,當時中共的宣傳將國民黨軍隊比作運輸隊長。」(P202) 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一蘿筐,他分析不外乎很多人貪污、弊端百出、物價暴漲、通貨膨脹、財政收支失衡、征兵拉夫對勞力的占用、沉重的稅賦負担對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極為不利、民怨四起、戰爭破壞生產環境、解決不了物價飛漲問題。說到物價,1945年抗戰勝利物價跟1937年相比上漲了9400倍,有時早上吃一碗麪40萬,到晚上再賣120萬,一天的物價調七回。 被中共津津樂道的三大戰役,是中共勝利的基礎。「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餘人(1948年9月-11月)﹔平津戰役共殲滅和改編敵52萬餘人(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戰役共殲敵55萬餘人(1948年11月-1949年1月)。」(P223) 就這樣,1949年底,殘存的國民黨政府龜縮在西南一隅,直至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乘坐專機飛回台北,這是他最後離開當政22年的大陸。(P224) 龍應台在「大江大海1949」書裡第31章「兵不血刃」(該書P166-173)對長春圍城的悲慘描述,我印象特別深刻。尤其是餓死了約30萬人的戰爭暴力可和南京大屠殺相提並論。龍書指出,長春圍城應該從1948年四平街被解放軍攻下因而切斷了長春外援的 袁書第214-216頁對長春戰事却輕描淡寫:「從戰略上考慮,林彪認為長春是一座孤城,渴望在半月內拿下。---長春被團團圍住,其間,國民黨守軍多次出擊搶糧都被打回。國民黨的長春守軍餓得渾身浮腫。---蔣介石眼睜睜看著錦州失守,急忙飛抵沈陽,然後給長春守將鄭洞國發布命令,要其率部立即突圍南撤,否則 將受到嚴厲之軍紀制裁。長春守軍發動起義,主動投誠共產黨,不費一兵一卒,長春解放。」 但龍應台的看法是:守城的國軍,是滇軍六十軍、曾經在台兒莊浴血抗日、奮不顧身;是第七軍,曾經在印緬的槍林彈雨中與英美盟軍並肩作戰蜚聲國際,全都在長春圍城中覆滅。東北戰役的52天之中,四十七萬國軍在東北全殲。(龍書P173) 我記得龍應台寫的這句話:「在這場戰役〝偉大勝利〞的敘述中,長春圍城的慘烈死難,完全不被提及。勝利走進新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代代傳授,被稱為兵不血刃的光榮解放。」 史實只有一個,不容扭曲。但政治現實和意識形態常讓同一歷史事件出現不同的羅生門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是個什麽玩意兒?就請讀者自己去體會吧!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