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25 11:53:10瀏覽12|回應0|推薦0 | |
From:
https://www.benefeat.com.tw/health_education/lm_nephro_probiotics_development/?srsltid=AfmBOookJ7xoWkrvw40jvAij3fIVHCajpnNYdECCagYnI4cQ2WwuHa-X
https://search.app/wR5iGL2Adqgiqrgj7
Lm益生菌可降低血液中尿素氮(BUN)及肌酸酐(Creatinine)指數,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Lm益生菌由台灣自行開發,於2022年榮獲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的殊榮. 調節腸道菌可降低傷腎尿毒素。慢性腎臟病和腸道微生物系統息息相關。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包括長期飲食不健康、濫用藥物、或含有重金屬藥物等,另外由於腸道菌相失衡、壞菌數大幅提升、壞菌之間相互作用衍生成尿毒素並且蓄積於體內,也是進而加劇腎功能傷害的箇中關鍵。降低尿毒素前驅物質形成尿毒素事關必要,包括吲哚(Indole)及對甲酚(p-Cresol),這兩種前驅物質會吸附於腸道黏膜並經由血液傳送至肝臟,形成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 IS)以及對硫甲酚(p-Cresyl sulfate, PCS),這種親蛋白質的尿毒素,會與血清白蛋白結合,因此即使進行血液透析,也難以完全排除體外,還會使腎臟氧化壓力增加引發自由基,造成許多疾病出現,此外,腸道菌叢失衡也會破懷結腸上皮細胞,造成腸漏症,一旦出現缺口,更有機會讓壞菌及毒素竄進體內其他器官,包含腎臟、心血管等,因此若藉由益生菌改善腸道環境,並提升抗氧化作用、降低發炎,減少壞菌生成尿毒素前驅物含量,減輕腎臟負擔,就有機會免於走向末期腎臟病的洗腎之路。 尿毒素依生理和化學特性分成:小分子水溶性化合物、中分子化合物,及小分子親蛋白質化合物共三類,其中小分子親蛋白質尿毒素已證實會造成細胞傷害、發炎反應並加速慢性腎臟病惡化,此類毒素以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 IS)和對硫甲酚(p-Cresyl sulfate, PCS)為代表,當腎功能越差可見血中的硫酸吲哚酚及對硫甲酚的濃度也越高,而此兩種尿毒素的生成與腸道微生物息息相關,我們飲食中的蛋白質被消化分解成色胺酸、苯丙胺酸及酪胺酸等胺基酸後,會被腸道特定微生物例如大腸桿菌代謝為尿毒素的前驅物也就是尿毒素的原料吲哚及對甲酚(Indole & p-Cresol),再被腸黏膜吸收,經血液流至肝臟後中便會形成硫酸吲哚酚及對硫甲酚進入血液循環影響腎臟等器官,因此控制尿毒素必須從「腸」計議。 慢性腎臟病造成腸腎軸失調(Gut kidney axis)進而產生大量尿毒素。慢性腎臟病患者因為腎功能衰退無法排出毒素、加上飲食限制及服用藥物等因素破壞了腸道菌叢的平衡(Dysbiosis),研究發現腎小球腎炎患者之腸道菌相多樣性與豐富程度皆顯著下降出現腸道菌叢失衡的現象,其中比菲德氏菌及乳酸桿菌等益菌比例下降,而梭狀桿菌、大腸桿菌等分解蛋白質的壞菌(pathobionts)增加;其他研究指出,末期腎臟病患腸道中生成尿毒素的特定菌相增加,正是尿毒素生成量上升之主因。 清除效果最佳之兩株菌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MFM 18、Lactobacillus plantarum MFM 30-3,搭配組合並命名為LM配方菌株(Lactobacillus Mix)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